《《临江仙.青玉案》教案(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江仙.青玉案》教案(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临江仙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2、疏通诗歌意思,对词中名句进行鉴赏。3、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作者及作品:晏幾道,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人。晏殊第七子,能文善词。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晚年家境中落,其词多感伤情调。有小山词。小山词主要是表现对爱情的刻骨铭心的相思和生死不渝的追求,并把爱情当作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晏幾道一方面借对爱情的追求来建立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审美的情感世界,以消除现实人生中无法摆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把
2、自己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之中,既能一吐为快,又能不获罪于人。由于对爱情失落的追忆,晏幾道常常建构梦幻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形成缤纷多姿的如梦如幻艳而不俗的艺术境界。来源:学科网ZXXK二、译文 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去年那春残时节的恼人情思又涌上心头。我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 记得初见小蘋时,她穿着薄罗衫子,上面绣有双重的“心”字。琵琶美妙的乐声,传递胸中的情愫。当时在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三、赏析临江仙共四层: “梦后楼
3、台高锁,酒醒帘幕垂”为第一层。这两句首先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如不仔细体味,很难领会它的真实含义。其实是词人用两个不同场合中的感受来重复他思念小苹的迷惘之情。由于他用的是一种曲折含蓄,诗意很浓的修词格调。所以并不使人感到啰嗦,却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深意。如果按常规写法,就必须大力渲染梦境,使读者了解词人与其意中人过去生活情状及深情厚谊。而作者却别开生面,从他笔下迸出来的是“梦后楼台高锁”。即经过甜蜜的梦境之后,含恨望着高楼,门是锁着的,意中人并不真的在楼上轻歌曼舞。作者不写出梦境,让读者去联想。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词句的内涵和感染力。那么“梦”和“楼”有什么必然联系呢?只要细心体味词中的每
4、一句话,就会找到答案。这两句的后面不是紧接着“去年春恨却来时”么?既然词人写的是“春恨”,他做的必然是春梦了。回忆梦境,却怨“楼台高锁”,那就等于告诉读者,他在梦中是和小苹歌舞于高楼之上。请再看晏几道的一首清平乐:幺弦写意,意密弦声碎。书得凤笺无限事,却恨春心难寄。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那回杨叶楼中。这首词虽然也没有写出梦境,却能使读者联想到,这是多么使人难以忘怀的梦境呀!以上所谈是词人第一个场合的感受。另一个场合的感受是:“酒醒帘幕低垂”,在不省人事的醉乡中是不会想念小苹的,可是一醒来却见原来居住小苹的楼阁,帘幕低垂,门窗是关着的,人已远去,词人想借酒消愁,愁岂能消! “
5、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三句为第二层。“去年”两字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有了“去年”二字第一层就有了依据。说明两人相恋已久,刻骨铭心。下文的“记得”“当时”“曾照”就有了着落,把这些词句串联起来,整首词就成了一件无缝的天衣。遣词之妙,独具匠心!“却”字和夜雨寄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字一样,当“又”字“再”字解。意思是说:去年的离愁别恨又涌上了心头。紧接着词人借用五代翁宏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最后两句,但比翁诗用意更深。“落花”示伤春之感,“燕双飞”寓缱绻之情。古人常用“双燕”反衬行文中人物的孤寂之感。如:冯延已醉桃源“秋千慵困解罗衣,
6、画梁双燕飞”就是其中一例。晏词一写“人独立”再写“燕双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为第三层。好女儿令“一身绣出,两重心字,浅浅金黄”。词人有意借用小苹穿的“心字罗衣”来渲染他和小苹之间倾心相爱的情谊,已够使人心醉了。他又信手拈来,写出“琵琶弦上说相思”,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诗句来,给词的意境增添了不少光彩。第四层是最后两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是化用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宋词选把“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解释为“当初曾经照看小苹归去的明月仍在,眼前
7、而小苹却已不见”,这样解释虽然不错,但似乎比较乏味。如果把这两句解释为“当时皓月当空,风景如画的地方,现在似乎还留下小苹归去时,依依惜别的身影”。这样会增加美的感受。像彩云一样的小苹在读者的头脑里,会更加妩媚多姿了。 把“在”字当作表示处所的方位词用,因为在吴系语中,“在”能表达这种意思。某处可说成“某在”。杨万里明发南屏“新晴在在野花香”。“在在”犹“处处”也,可作佐证。这首临江仙含蓄真挚,字字关情。词的上阕“去年春恨却来时”可说是词中的一枚时针,它表达了词人处于痛苦和迷惘之中,其原因是由于他和小苹有过一段甜蜜幸福的爱情。时间是这首词的主要线索。其余四句好象是四个相对独立的镜头(即1、梦后
8、2、酒醒 3、人独立 4、燕双飞),每个镜头都渲染着词人内心的痛苦,句句景中有情。 下阕写词人的回忆。词人想到是“两重心字”的“罗衣”和“曾照彩云归”的地方,还有那倾诉相思之情的琵琶声。小苹的形象不仅在词人的心目中再现,就是今天的读者也不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字字情中有景,整篇结构严谨,情景交融,不失为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珍品。 四、思考1阅读注解,理解词的大意,概括词的内容。明确: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词之上片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写“春恨”;下片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景写相思。2找出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的词语:春恨。来源:学.科.网3找出词中表时间的词:梦后
9、、酒醒、去年、初见、当时。(时间上由近及远)4五个时间词,带出三个深情款款的画面,是哪三个画面?其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深情。明确:A梦后酒醒:楼台高锁、帘幕低垂、落花微雨的冷清孤寂的画面。景物描写,情景交融,烘托、渲染孤寂的心境,表达了词人春愁的孤独与空虚。B落花飞燕:无知之燕尤能双飞,有情之人反倒独立,以物衬人,烘托、渲染,孤寂伤感,油然而生。C初见小蘋:两情相悦、以琵琶说相思的画面,表达了美好的回忆和难忘的深情。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如何理解?来源:学科网明确:彩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意,彩云常用来比喻美好而薄命的女子。明月传统意象也暗写分离。当时的明月今日仍在,而明月之下的彩云
10、(人)却已不在,以“物是”衬“人非”,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五、课堂总结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在怀人的同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1借鉴手法: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烘托渲染。 语言含蓄委婉。六、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来源:Z+xx+k.Com思远人 晏幾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
11、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明确: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附:译文:木叶红,菊花黄,暮秋寒意深,思念千里远行人。飘飞的浮云已然过尽,南归
12、的大雁杳无音信,哪里才能寄出我的书信? 泪水弹洒不尽,任它临窗滴落,就是砚石研成泪墨。渐渐写到离别凄楚,离别情深处,那红格笺纸竟也黯然失色。 赏析:思远人为闺中念远之词。上阕写秋晚而引起思念远方行客的离愁。“飞云”、“归鸿”两句云来雁去,不见来信。写企盼之苦。下阕写愁极和泪研墨写信的情形。“泪弹不尽”而滴入砚中“旋研墨”, 细节生动而新颖。最后三句最是传神之笔。“红笺”“无色”,则此信红格因伤心而黯然失色。象征暗示,将和泪研墨的深情惨痛表达得淋漓尽致。明白如话,似拙实巧。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
13、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
14、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青玉案元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15、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一、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
16、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这首词写的是元宵之夜的盛况与际遇。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含有极其深沉、极其悲愤自叹自伤和自慰。 二、译文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正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
17、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暗淡的深处 三、赏析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
18、个人的欢乐自然地溶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她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这首词大家耳熟能详,特别是最后一句“
19、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已是久吟不衰的名句。整首词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无比宽阔的想象空间。经过等待、寻找、焦灼、失望之后再突然发现自己的意中人原来就在身后,那种从天而降的惊喜谁也想象得出来。 词中在“灯火阑珊”的“那人”,不用说是一个青春妙龄的少女,她在词的最后才于模糊的昏暗之处露了一下脸。然而读者感觉得出,这是一个聪明活泼而又有几分淘气的女孩子。等她的人在明处,她在暗处,也许她早就发现他了,但她却不急着与他相见,先考验一下他的耐心,先看看他着急的样子,然后悄然无声地跟在他后头,等到他快要崩溃的时候才给他一份意外的惊喜。那个青年男子呢,元宵节热闹的盛况他视若未见、毫不在乎
20、,他只关心那些花枝召展从他面前飘然而过的少女,急切地想从中寻出那张可爱的熟悉的面孔。假若寻不到自己心爱的人,那么整个元宵佳节将黯然失色,所有的热闹只会让他倍感失落倍感孤单。只有与他望眼欲穿的“那人”相见,整个欢乐的场面才会被激活,才会真正享受节日带来的双倍的欣狂。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
21、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2、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四、思考1、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作者词中的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主角是“灯火阑珊处”的伊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
23、衬女主人公。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是衬托“那人”的。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品格。而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词中连用两层衬托来写人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明确: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本词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女性形象。她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
24、。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五、关于“衬托”、“正衬”“反衬”1、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这种“”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2、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 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3、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六、拓展练习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
25、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例如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学问三境界),借词喻事,请说说各句中比喻的含义。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别的痛苦。闺中人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个音信,却因山长水阔而不知道他在何处。这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说明第一境界:高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写思念一个女子,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诗写上元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意中人千寻万觅,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谁料蓦然回首,竟看见他在灯火阑珊之处。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三境界:豁然开朗,亲手得之。故也称为“获得”。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