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的造园艺术(共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师园的造园艺术(共4页).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论网师园造园艺术摘要:中国清代园林在继承了唐宋园林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造园艺术在技术方面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地,而且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南方以苏州、湖州、扬州、杭州为中心,岭南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私家园林以江南地区宅园的水平为最高,数量最多。江南叠石多,气候湿润,适于植物的生长,花卉品种也就繁多,另外,江南的封建文化比较发达,因此,江南园林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最能代表当代文人所追求的“诗情画意”。江南的叠石料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能够仿真山之脉络气势作出峰峦丘壑、洞府峭壁、曲岸石矶,或以散置、或倚砌筑作壁山等等,更有以假山作为园林主景的。江南园林的观赏
2、植物讲究造型和姿态、色彩、季相特征。在院角、廊侧、墙边的小空间内散植花木配以峰石,构成小景画面,使人顾盼于不经意之间,尤为精彩。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其中网师园是江南极具代表性的文人园林,我们通过对网师园的深入了解来进一步更好地理解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关键词:网师园;私家园林;古典园林网师园在城东南阔家头巷内,原为宋代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清代乾隆年间,宋宗元买下其地,重行擘划布置,称为网师园。“网师”者,“渔翁”之义也。据钱大昕乾隆六十年(1795年)阿师园记载,园旁弄堂旧称王四巷,宋宗元取“王四”谐音“网师”为名,既便于众口,又寓“渔隐”之义。
3、网师园地处城东南,当时当地水网交叉,主园内又以水景为主,所有建筑都围水贴水而建,“渔隐”之义是十分贴切的。网师园与苏舜钦所建的沧浪亭相隔不远,故有人称网师园为“苏邻小筑”,也有人因其园在沧浪亭之东,又称“苏东邻”。然而,它们毕竟无法替代“网师”之名,传至今日,人们但知有网师而不知有“苏邻小筑”等名了。1网师园分为住宅和庭园两部分,东部的住宅部分占地0.2公顷,大致依序列依次为门厅、正厅、楼厅,其后有五峰书屋和梯云室等精巧玲珑的小院。西部为庭园,占地0.33公顷,这里的布局与住宅部分的布局截然不同,亭、廊、轩、馆或聚或散,皆邻山近水,环池而建。网师园的总体布局讲究曲径通幽,庭园虽小,利用直路中有
4、迂回,舒缓处有起伏的园路安排,创造意境深邃的气氛。一走进园门,曲廊就将人引向掩映在绿树山石之中的小山丛桂轩。轩名取自北朝诗人庾信枯树赋中“小山则丛桂留人”的诗句,意喻迎接、款待、挽留宾客之意。轩的周围,桂树簇拥,佳石耸立。透过花窗北望,可见一座黄石假山一一云岗,虽不高却气势雄奇,曲径通幽处,山石自开。循着名为樵风径的爬山廊,向西而后北折,来到“濯缨水阁” (图 1)。阁前凿泓碧池,周围缀以山石、花木、古树,倒映在水中,景园十分精致、幽深。水池约400平米见方,集中置于园的中心位置。池岸的叠石层层低下,源头、水尾隐藏于峰回路转之处、水榭花墙之间。四周建筑布置得疏密有致,高低得宜。当游人在幽闭的山
5、石丛林中作了一番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体验后,游历至此,不禁感到豁然开朗,不仅平添了花光水影的悠悠诗韵,而且还拓展了景物的画外空间。池水西边曲廊突出处的“月到风来亭”。(图 2)与南侧的“濯缨水阁”,是园中的标志性建筑,表现该园的主题。由亭北侧的游廊再跨过三折桥,即可到达池北的“看松读画轩”。这座建筑与池水相隔数步,利用东西廊房花墙,围合成个相对独立的半封闭空间。在与大庭园的相接处,植有三株古意盎然的白皮松,既点明了小院的意境,又丰富了北岸景观的层次。池水东岸,与“月到风来亭”隔水相望的,是“竹外一枝轩”和“射鸭廊”。轩和廊的名字,缘于苏东坡“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枝斜更好”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
6、江水暖鸭先知”描写春景的名句。廊、亭之南,还有一座假山与云岗呼应,两山之间,池水蜿蜒为儿涧,仿佛一股清泉源源自此流出,山涧上,横跨一座三步拱桥,是水景的点睛之笔。园基T形短轴的东西两头,各自闭合成院。东头为藏脩密处的二层楼房“五峰书屋”,紧邻内宅,方便而又隐蔽,完全合乎园冶书房基要求,“择偏僻处,随便通园,令游人莫知有此”也。2 再往西是园主人的书斋殿春簃,“殿春”指芍药花时在春末,“簃”为楼阁旁边的小屋。此院落以卵石铺地,北面建有三间小屋,南面叠石贴壁为山,洞壑幽深中,“涵碧”小潭一汪,旁边还有一座“冷泉亭”(图 3),整个庭园充满了静趣。“殿春簃”还是我国传统园林出口首例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
7、馆“明轩”之蓝本。整个园林的空间安排采取主、辅对比的手法,主景区也就是全园的主体空间,在它的周围安排若干较小的辅助空间,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西面的“殿春簃”与主景区之间仅一墙之隔,是辅助空间中之最大者。正厅为书斋“殿春簃”,位于长方形庭院之北,院南有清泉“涵碧”及半亭“冷泉”。院内当年辟作药栏、遍植芍药,每逢暮春时节,唯有这里“尚留芍药殿春风”,因此而命名景题。园南部的“小山丛桂轩”和琴室均为幽奥的小庭院,“琴室”的入口从主景区几经曲折方能到达,一厅一亭几乎占去小院的一半,余下的空间但见白粉墙垣及其前的少许山石和花木点缀,其幽邃安谧的气氛与操琴的功能十分协调。园东北角上的“集虚斋”前庭是另一处
8、幽奥小院,院内修竹数竿,透过月洞门和“竹外一枝轩”可窥见主景区水池的一角之景,是运用透景的手法而求得奥中有旷,设计处理上与琴室又有所不同。此外,尚有小院、天井多处。正由于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幽奥的或者半幽奥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烘托出主景区之开朗。网师园的规划设计在尺度处理上也颇有独到之处。如水池东南水尾上的小拱桥,故意缩小尺寸以反衬两旁假山的气势;水池东岸堆叠小巧玲珑的黄石假山,意在适当减弱其后过于高大的白粉墙垣所造成的尺度失调。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园的东北角,这里耸立着邸宅的后楼和集虚斋、五峰书屋等体量高大的楼房,与园中水池相比、尺度不尽完美,而又非堆叠假山所能掩饰。匠师们乃采取另外的办法,在这
9、些楼房前面建置一组单层小体量、玲珑通透的廊、榭,使之与楼房相结合而构成一组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前面的单层建筑不但造型轻快活泼、尺度亲切近人,而且形成中景,增加了景物的层次,让人感到仿佛楼房后退了许多,从而解决了尺度失调的问题。不过,池西岸的“月到风来亭”体量似嫌过大,屋顶超出池面过高,多少造成与池面相比较的尺度不够协调的现象,虽然美中不足,毕竟瑕不掩瑜。建筑过多是清乾隆以后,尤其是同、光年间的园林普遍存在的现象,网师园的建筑密度高达30%。人工的建筑过多势必影响园林的自然天成之趣,但网师园却能够把这一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置身主景区内,并无囿于建筑空间之感,反之,却能体会到一派大自然水景
10、的盎然生机。足见此园在规划设计方面确乎是匠心独运,具有很高的水平,无愧为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上品之作。3网师园的山水造景,简洁而精致,池呈方形,东南与西北角向外伸延成溪,西北在“潭西渔隐”门前架石梁,如园冶云,“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是隔出境界的手法。西南之水,引蔓通津,沿着墙向南至假山之下。网师园用石,仅在池南叠一黄石小山,造型简洁而自然,大量用石集在池边沿岸,有“水令人远”的意趣。网师园可谓“地只数亩,而有迂问不尽之致;居虽近底,而有云水相忘之乐”。其精致空灵,堪称江南小园林的典范。4结论:清代私家园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达到了最高水平。而网师园是清代江南极具代表性的私家园林,体现出清代江南私家园林的众多特点。首先,园林与住宅紧密结合,使得园林的自然野趣和生活情趣相结合,与宋、明时代仅供欣赏的园林大为不同。其次,由于地价昂贵,造园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更丰富的景物,从而在景区划分和造景方面产生新的手法。如网师园的环池建筑布置。参考文献1. 柯继承.苏州园林趣谈.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2. 张家骥. 中国造园艺术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ggtf4. 张家骥. 中国造园艺术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