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软件工程学概述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软件危机包含下述两个方面的问题:1.如何开发软件,以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2. 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已有软件。具体的说,软件危机主要有以下一些典型表现:1.对软件开发成本的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2.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3.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4.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5.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材料。6.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7.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迅速普及深入的趋势。软件生命周期:一个软
2、件从定义、开发、使用和维护,知道最终被废弃,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通常把软件经历的这个漫长的时期称为生命周期。软件配置:程序、文档和数据。软件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减少软件维护的代价。软件:是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集合。程序:是能够完成预定功能和性能的可执行的指令序列。数据:是使程序能够适当地处理信息的数据结构。文档:是开发、使用和维护程序所需要的图文资料。软件工程: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软件工程具有下属的本质特性:1.软件工程关注于大型程序的构造。2.软件工程的中心课题是控制复杂性。3.软件经常变化。4.开发软件的效率非常重要。5.和谐地合作是开发
3、软件的关键。6.软件必须有效地支持它的用户。7.在软件工程领域中通常由具有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替具有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创造产品。软件工程的7条基本原理:1.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2.坚持进行阶段评审。3.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4.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5.结构应能清楚的审查。6.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7.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软件工程: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是技术与管理紧密结合所形成的工程学科。通常把在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技术方法的集合称为方法学,也称为泛型。软件工程方法学(包括传统方法学、面向对象方法学)包含三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方法:是完成软件开发
4、的各项任务的技术方法,回答“怎样做”的问题。工具:是为运用方法而提供的自动的或半自动的软件工程支撑环境。工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面向对象方法学:把数据和行为看成是同等重要的,它是一种以数据为主线,把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的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学具有下述四个要点:1.把对象作为融合了数据及在数据上的操作行为的统一的软件构件。2. 把所有对象都划分成类。3. 按照父类与子类的关系,把若干个相关类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4. 对象彼此间仅能通过发送消息互相联系。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优点:降低了软件产品的复杂性,提高了软件的可理解性
5、,简化了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工作。软件生命周期: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软件定义: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软件开发: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1.问题定义:问题定义阶段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可行性研究:这个阶段回答的关键问题是:“对于上一个阶段所确定的问题有行得通的解决办法吗?”3.需求分析:确定目标系统必须具备哪些功能。4.总体设计:这个阶段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是:“概括地说,应该怎样实现目标系统?”总体设计又称为概要设计。5.详细设计:这个阶段应回答的关键问题是:“应该怎样具体地实现这个系统呢?”6.编码和单元测试:这个阶段的关键任
6、务是写出正确的容易理解、容易维护的程序模块。7.综合测试: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测试使软件达到预定的要求。8.软件维护:关键任务是通过各种必要的维护活动使系统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要。软件工程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生命周期模型:规定了把生命周期划分成哪些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执行顺序,因此,也称为过程模型。生命周期模型包括: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瀑布模型的特点:1.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 2.推迟实现的观点。3.质量保证的观点。快速原型:是快速建立起来的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它所能完成的
7、功能往往是最终产品能完成功能的一个子集。增量模型:它分批地逐步向用户提交产品,整个软件产品被分解成许多个增量构件,开发人员一个构件一个构件地向用户提交产品。螺旋模型:基本思想是使用原型及其他方法来尽量降低风险。理解这种模型的一个简单方法,是把它看作在每个阶段之前都增加了风险分析过程的快速原型模型。(使用于内部开发的大规模软件项目)喷泉模型:是典型的面向对象的软件过程模型之一。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四个要点: 面向对象方法 = 对象 + 类 + 继承 + 用消息通信第二章 、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必须记住,可行性研究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
8、确定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对每种解法都应该仔细研究它的可行性,一般说来,至少应该从下述3个方面研究每种解法的可行性:1) 技术可行性 2)经济可行性 3)操作可行性可行性研究最根本的任务:是对以后的行动方针提出建议。典型的可行性研究有下述一些步骤:1.复查系统规模和目标。2.研究目前正在使用的系统3.导出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4.进一步定义问题 5.导出和评价供选择的解法 6.推荐行动方针 7.草拟开发计划 8.书写文档提交审查。系统流程图:是概括性地描绘物理系统的传统工具,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图形符号以黑盒子形式描绘组成系统的每个部件。系统流程图表达的是数据在系统各部件之间流动的情况,而不是对数据进
9、行加工处理的控制过程,因此尽管系统流程图的某些符号和程序流程图的符号形式相同,但是它却是物理数据流图而不是程序流程图。数据流图:是一种图形化技术,它描绘信息流和数据从输入移动到输出的过程中所经受的变幻。数据存储是处于静止状态的数据,数据流是处于运动中的数据。数据流图的基本要点:是描绘“做什么”,而不考虑“怎么做”。为数据流命名:1)名字应代表整个数据流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反映它的某些成分。 2)不要使用空洞的、缺乏具体含义的名字。 3)如果在为某个数据流起名字时遇到了困难,则很可能是因为对数据流图分解不恰当造成的,应该试 试重新分解,看是否能克服这个困难。画数据流图的基本目的是利用它作为交流通信
10、的工具。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的信息的集合,也就是对数据流图中包含的所有元素的定义的集合。数据字典的作用:在软件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中给人提供关于数据的描述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由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共同构成,没有数据字典,数据流图就不严格,然而没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也难于发挥作用。数据字典应该由对下列4类元素的定义组成:数据流、数据流分量、数据存储和处理。由数据元素组成数据的方式只有下述3种基本类型:顺序、选择、重复和可选。数据字典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作为分析阶段的工具。成本/效益分析的目标:正式要从经济角度分析开发一个特定的新系统是否划算,从而帮助客户组织的负责人正确地做出是否投资于这项开发工程的决
11、定。系统流程图:实质上是物理流程图,它描绘组成系统的主要物理元素以及信息在这些元素间流动和处理的情况。第三章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任务是:准确地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这个问题。需求分析方法应遵循的准则:1.必须理解并描述问题的信息域,根据这条准则应该建立数据模型。 2.必须定义软件应完成的功能,这条准则要求建立功能模型。 3.必须描述作为外部事件结果的软件行为,这条准则要求建立行为模型。 4.必须对描述信息、功能和行为的模型进行分解,用层次的方式展示细节。通常对软件系统有以下几方面的综合要求:1.功能需求 2.性能需求 3.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 4.出错处理需求 5.接口需求6.约束 7.逆向需
12、求 8.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软件系统本质上是信息处理系统,而任何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功能都是把输入数据转变成需要的输出信息。需求分析的目标之一:就是把数据流和数据存储定义到元素级。快速建立软件原型是最准确、最有效、最强大的需求分析技术。快速原型就是快速建立起来的旨在演示目标系统主要功能的可运行的程序。快速原型应该具备的特性:1.快速 2.容易修改模型:就是为了理解事务而对事务做出的一种抽象,是对事务的一种无歧义的书面描述。通常,模型由一组图形符号和组织这些符号的规则组成。需求分析过程应该建立三种模型:数据模型(实体-联系图)、功能模型(数据流图)和行为模型(状态转换图)。概念数据模型:是一种面向问
13、题的数据模型,是按照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建立的模型。它描述了从用户角度看到的数据,它反应了用户的现实环境,而且与在软件系统中的实现方法无关。数据模型中包含3中相互关联的信息:数据对象、数据对象的属性及数据对象彼此间相互连接的关系。数据对象:是对软件必须理解的复合信息的抽象。复合信息:是指具有一系列不同性质或属性的事物,仅有单个值的事物不是数据对象。属性:定义了数据对象的性质。联系:数据对象彼此之间相互连接的方式称为联系,也称为关系。联系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第一范式:每个属性值都必须是原子值,即仅仅是一个简单值而不含内部结构。第二范式:满足第一范式条件,而且每个非关键字属性都
14、由整个关键字决定。第三范式:符合第二范式的条件,每个非关键字属性都仅由关键字决定,而且一个非关键字属性不能仅仅是对另一个非关键字属性的进一步描述。状态转换图:通过描绘系统的状态及引起系统状态转换的事件,来表示系统的行为。事件:是在某个特定时刻发生的事情,它是对引起系统做动作或从一个状态转换到另一个状态的外界事件的抽象。IPO图:是输入、处理、输出图的简称,能方便地描绘输入数据、对数据的处理和输出数据之间的关系。模块:在程序中是数据说明、可执行语句等程序对象的集合,或者是单独命名和编址的元素,在软件的体系结构中,模块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第四章、形式化说明技术按照形式化的程度,可以把软件工
15、程使用的方法划分成:非形式化、半形式化和形式化3类形式化方法:是描述系统性质的基于数学的技术,也就是说,如果一种方法有坚实的数学基础,那么它就是形式化的。矛盾:指一组相互冲突的陈述。二义性:是指读者可以用不同方式理解的陈述。不完整性:可能是在系统规格说明中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形式化规格说明技术的优点:形式化的规格说明技术可以用数学方法研究、验证。此外,形式化的规格说明消除了二义性,而且它鼓励软件开发工程过程的早期阶段使用更严格的方法,从而可以减少差错。第五章 、总体设计总体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回答“概括地说,系统应该如何实现”这个问题,因此总体设计又称为概要设计或者初步设计。总体设计的另一项重
16、要任务是:设计软件的结构,也就是要确定系统中每个程序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以及这些模块相互间的关系。在详细设计之前先进行总体设计的必要性:可以站在全局高度上,花较少成本,从较抽象的层次上分析对比多种可能的系统实现方案和软件结构,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和最合理的软件结构,从而用较低成本开发较高质量的软件系统。总体设计过程通常由两个主要阶段组成:系统设计阶段,确定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结构设计阶段,确定软件结构。 典型的总体设计过程包括下述9个步骤:1.设想供选择的方案 2.选取合理的方案 3.推荐最佳方案 4.功能分解 5.设计软件结构 6.设计数据库 7.制定测试计划 8.书写文档 9.审查和复审模块:
17、是由边界元素限定的相邻程序元素的序列,而且有一个总体标识符代表它。模块化:就是把程序划分成独立命名且可独立访问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子功能,把这些模块集成起来够成一个整体,可以完成指定的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抽象:抽出事物的本质特性而暂时不考虑它们的细节。逐步求精:为了能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而尽量推迟对问题细节的考虑。为什么模块独立很重要呢?主要有两条理由:第一,有效的模块化的软件比较容易开发出来。第二,独立的模块比较容易测试和维护。模块的独立程度可以由两个定性标准度量,这两个标准分别称为内聚和耦合。耦合:是对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度的度量。耦合强弱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程度,进入或
18、访问一个模块的点,以及通过接口的数据。数据耦合:如果两个模块彼此间通过参数交换信息,而且交换的信息仅仅是数据,那么这种耦合称为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如果传递的信息中有控制信息,则这种耦合称为控制耦合。数据耦合是低耦合。控制耦合是中等程度的耦合,它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特征耦合:当把整个数据结构作为参数传递而被调用的模块只需要使用其中一部分数据元素时,就出现了特征耦合。最高程度的耦合是内容耦合,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两个模块间就发生了内容耦合。1. 一个模块访问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2. 一个模块不通过正常入口而转到另一个模块的内部。3. 两个模块有一部分程序代码重叠。4. 一个模块有多个入口。应
19、该采用下述设计原则:尽量使用数据耦合,少用控制耦合和特征耦合,限制公共环境耦合的范围,完全不用内容耦合。内聚:标志着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它是信息隐藏和局部化概念的自然扩展。低内聚有如下几类:偶然内聚:如果一个模块完成一组任务,这些任务彼此间即使有关系,关系也是很松散的,就叫做偶然内聚。逻辑内聚:如果一个模块完成的任务在逻辑上属于相同或相似的一类,则称为逻辑内聚。时间内聚:如果一个模块包含的任务必须在同一段时间内执行,就叫时间内聚。中内聚主要有以下两类:过程内聚:如果一个模块内的处理元素时相关的,而且必须以特定次序执行,则称为过程内聚。通信内聚:如果模块中所有元素都使用同一个输
20、入数据和产生同一个输出数据,则称为通信内聚。高内聚也有两类:顺序内聚:如果一个模块内的处理元素和同一个功能密切相关,而且这些处理必须顺序执行,则称为顺序内聚。功能内聚:如果模块内所有处理元素属于一个整体,完成一个单一的功能,则称为功能内聚。功能内聚是最高程度的内聚。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的目标:是给出设计软件结构的一个系统化的途径。信息流有下述两种类型:变换流和事务流。第六章、详细设计详细设计的根本目标:是确定应该怎样具体地实现所要求的系统,也就是说,经过这个阶段的设计工作,应该得出对目标系统的精确描述,从而在编码阶段可以把这个描述直接翻译成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程序。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还不是
21、具体地编写程序,而是要设计出程序的“蓝图”,以后程序员将根据这个“蓝图”写出实际的程序代码。三种基本的控制结构:顺序、选择和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经典定义如下所述:“如果一个程序的代码块仅仅通过顺序、选择和循环这三种基本控制结构进行连接,并且每个代码块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则称这个程序是结构化的。”在设计人机界面的过程中,几乎总会遇到下述4个问题:系统响应时间、用户帮助设施、出错信息处理和命令交互。系统响应时间是指:从用户完成某个控制动作,到软件给出预期响应之间的这段时间。系统响应时间有两个重要属性:长度和易变。3类人际界面设计指南:一般交互指南、信息显示指南和数据输入指南。描绘程序处理过程的
22、工具称为过程设计的工具,它们可以分为图形、表格和语言3类。图形:程序流程图、盒图、PAD图。表格:判定表、判定树。语言:过程设计语言。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的最终目标是:得出对程序处理过程的描述。最著名的两个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Jockson和Warnier方法。Jockson方法的逻辑关系包括:顺序、选择和重复。程序复杂度的定量度量:McCabe方法和Halstead方法McCade方法:根据程序控制流的复杂程度定量度量程序的复杂程度,这样度量出的结果称为程序的环形复杂度。Halstead方法:是一个著名的方法,它根据程序中运算符和操作数的总数来度量程序的复杂程度。第七章、实现通常把编码
23、和测试统称为实现。所谓编码:就是把软件设计结果翻译成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程序。测试的目的:就是在软件投入生产性运行之前,尽可能多地发现软件中的错误。软件工程的根本目标:是开发出高质量的完全符合用户需要的软件,因此,通过测试发现错误之后还必须诊断并改正错误,这就是调试的目的。源程序代码的逻辑简明清晰、易读易懂是好程序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做到这一点,应该遵循下列规则:1.程序内部的文档 2.数据说明 3.语句构造 4.输入输出 5.效率 程序内部的文档:包括恰当的标识符、适当的注解和程序的视觉组织等。效率:主要指处理机时间和存储器容量两个方面。测试阶段的根本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发现并排除软件中潜
24、藏的错误,最终把一个高质量的软件系统交给用户使用。软件的目标或定义: 1)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2) 好的测试方案是极可能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方案。3) 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测试的正确定义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软件测试的准则:1) 所有测试都应该能追溯到用户需求。2) 应该远在测试开始之前就制定出测试计划。3) 把Pareto原理应用到软件测试中。4) 应该从“小规模”测试开始,并逐步进行“大规模”测试。5) 穷举测试是不可能的。6) 为了达到最佳的测试效果,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从事测试工作。测试任何产品都有两种
25、方法:黑盒测试(功能测试,在测试过程的早期进行):如果已经知道了产品应该具有的功能,可以通过测试来检查是否每个功能都能正常使用。白盒测试(结构测试,主要用于测试过程的后期):如果知道产品的内部工作过程,可以通过测试来检验产品内部动作是否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进行。设计白盒测试方案的技术主要有,逻辑覆盖和控制结构测试;设计黑盒测试方案的技术主要有,等价划分、边界值分析和错误推测。大型软件系统的测试过程基本上由下述几个步骤组成:1.模块测试:模块测试的目的是保证每个模块作为一个单元能正确运行,所以模块测试通常又称为单元测试。2.子系统测试:子系统测试是把经过单元测试的模块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子系统来
26、测试。模块相互间的协调和通信是这个测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因此,这个步骤着重测试模块的接口。3.系统测试:是把经过测试的子系统装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测试。4.验收测试:把软件系统作为单一的实体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与系统测试基本类似,但是它是用户积极参与下进行的,而且可能主要使用实际数据进行测试。验收测试的目的是验证系统确实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在这个测试步骤中发现的往往是系统需求说明书的错误。验收测试也称为确认测试。5.平行运行:就是同时运行新开发出来的系统和将被它取代的旧系统,以便比较新旧两个系统的处理结果。单元测试集中检测软件设计的最小单元模块。可以应用人工测试和计算机测试这样两种不同类型的测试
27、方法,完成单元测试工作。通常,单元测试主要使用白盒测试技术,而且对多个模块的测试可以并行地进行。在单元测试期间着重从下述5个方面对模块进行测试:1)模块接口 2)局部数据结构 3)重要的执行通路 4)出错处理通路 5)边界条件集成测试:是测试和组装软件的系统化技术 ,主要目标是发现与接口有关的问题。由模块组装成程序时有两种方法:1) 非渐增式测试方法:先分别测试每个模块,再把所有模块按设计要求放在一起结合成所要的程序。2) 渐增式测试:把下一个要测试的模块同已经测试好的那些模块结合起来进行测试,测试完以后再把下一个应该测试的模块结合进来测试。当使用渐增方式把模块结合到程序中去时,有自顶向下和自
28、底向上两种集成策略。回归测试:是指重新执行已经做过的测试的某个子集,以保证上述这些变化没有带来非预期的副作用。回归测试就是用于保证由于调试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变化,不会导致非预期的软件行为或额外错误的测试活动。确认测试也称为验收测试,它的目标是验证软件的有效性。通常,验证指的是保证软件正确地实现了某个特定要求的一系列活动,而确认指的是为了保证软件确实满足了用户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软件有效性的一个简单定义是:如果软件的功能和性能如同用户所合理期待的那样,软件就是有效的。需求分析阶段产生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准确地描述了用户对软件的合理期望,因此是软件有效性的标准,也是进行确认测试的基础。确认测试
29、通常使用黑盒测试法。复查的目的是:保证软件配置的所有成分都齐全,质量符合要求,文档与程序完全一致,具有完成软件维护所必须的细节,而且已经编好目录。测试用例:把测试数据和预期的输出结果称为测试用例。一般说来,有下列3种调试途径可以采用:1.蛮干法 2.回溯法 3.原因排除法测试的根本目标是:消除错误,保证软件的可靠性。软件的可靠性是:程序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成功地运行的概率。软件可用性的一个定义是:软件可用性是程序在给定的时间点,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成功地运行的概率。第八章、维护维护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保证软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能够正常运行。软件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软件
30、的可维护性,减少软件维护所需要的工作量,降低软件系统的总成本。软件维护:就是在软件已经交付使用之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要而修改软件的过程。改正性维护:为了纠正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适应性维护: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完善性维护:为了改进原有的软件。预防性维护:为了改进将来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它实质上是软件再工程。可以把软件的可维护性定性的定义为:维护人员理解、改正、改动或改进这个软件的难易程度。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主要有下述5个: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可移植性和可重用性。文档是影响软件可维护性的决定因素。文档类型:1.用户文档,主要描述系统功能和使用方法,并不关心这些功能
31、是怎样实现的 2.系统文档,描述系统设计、实现和测试等各方面的内容。总地来说,软件文档应该满足下述要求:1) 必须描述如何使用这个系统,没有这种描述时即使是最简单的系统也无法使用。2) 必须描述怎样安装和管理这个系统。3) 必须描述系统需求和设计。4) 必须描述系统的实现和测试,以便使系统称为可维护的。用户文档应该至少包括下述5个方面的内容:1.功能描述 2.安装文档 3.使用手册 4.参考手册 5.操作员指南下述3类活动有可能成为预防性维护的对象:1.预定将使用多年的程序 2.当前正在成功地使用着的程序 3.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要做重大修改或增强的程序。典型的软件再工程过程模型定义了库存目录分析
32、、文档重构、逆向工程、代码重构、数据重构和正向工程6类活动。第九章、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人们把客观世界中的实体抽象为问题域中的对象。与传统的方法相反,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以数据或信息为主线,把数据和处理相结合的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把对象作为由数据及可以施加在这些数据上的操作所构成的统一体。面向对象 = 对象 + 类 + 继承 + 对象之间仅能通过传递消息实现彼此通信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优点:1.与人类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 2 .稳定性好 3.可重用性好 4.较易开发大型软件产品 5.可 维护性好。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使用现实世界的概念抽象地思考问题从而自然地解决问题。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基本原则是
33、:按照人类习惯的思维方法建立问题域的模型,开发出尽可能直观、自然地表现求解方 法的软件系统。对象是对问题域中某个实体的抽象,设立某个对象就反映了软件系统具有保存有关的信息并且与它进行交互的能力。对象:是封装了数据结构及可以施加在这些数据结构上的操作的封装体,这个封装体有可以唯一地标识它的名字,而且向外界提供一组服务。对象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1.以数据为中心 2.对象是主动的 3.实现了数据封装 4.本质上具有并行性 5.模块独立性好类:是对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一个或多个对象的描述,通常在这种描述中也包括对怎样创建该类的新对象的说明。类是支持继承的抽象数据类型,而对象就是类的实例。实例就是由某个
34、特定的类所描述的一个具体的对象。类是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一组相似的对象的抽象,类在现实世界中并不能真正存在。消息:就是要求某个对象执行在定义它的那个类中所定义的某个操作的规格说明。通常,一个消息由下述3部分组成:1.接收消息的对象 2.消息选择符 3.零个或多个变元方法:就是对象所能执行的操作,也就是类中所定义的服务。属性:就是类中所定义的数据,它是对客观世界实体所具有的性质的抽象。封装:就是把某个事物包起来,使外界不知道该事物的具体内容。对象具有封装性的条件如下:1.有一个清晰的边界 2.有确定的接口 3.受保护的内部实现继承:是指能够直接获得已有的性质和特征,而不必重复定义它们。在面向对象
35、的软件技术中,继承是子类自动地共享基类中定义的数据和方法的机制。多态性:是指子类对象可以像父类对象那样使用,同样的消息既可以发送给父类对象也可以发送给子类对象。动态联编:虚函数机制使得程序员能在一个类等级中使用相同函数的多个不同版本,在运行时刻才根据接收消息的对象所属于的类,决定到底执行哪个特定的版本,这称为动态联编,也叫滞后联编。函数重载:是指在同一作用域内的若干个参数特征不同的函数可以使用相同的函数名字。运算符重载:是指同一个远算符可以施加于不同类型的操作数上面。模型:就是为了理解事物而对事物做出的一种抽象,是对事物的一种无歧义的书面描述。建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复杂性。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
36、软件,通常需要建立3种形式的模型,它们分别是描述系统数据结构的对象模型,描述系统控制结构的动态模型和描述系统功能的功能模型。对象模型始终都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为类命名时应该遵守以下几条准则:1.使用标准属于 2.使用具有确切含义的名词 3.必要时用名词短语做名字动态模型:表示瞬时的、行为化的系统的“控制”性质,它规定了对象模型中的对象的合法变化序列。所谓状态,是对对象属性值的一种抽象。功能模型:表示变化的系统的“功能”性质,它指明了系统应该“做什么”,因此更直接地反映了用户对目标系统的需求。功能模型指明了系统应该“做什么”;动态模型明确规定了什么时候做;对象模型则定义了做事情的实体。统
37、一建模语言UML是国际对象管理组织OMG批准的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标准建模语言。通常,使用UML的类图来建立对象模型,使用UML的状态图来建立动态模型,使用数据流图或UML的用例图来建立功能模型。第九章、面向对象分析分析就是提取系统需求并建立问题域精确模型的过程,它包括理解、表达和验证3项主要工作内容。分析过程得出的最重要的文档资料是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在面向对象分析中,主要由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组成)。面向对象分析:就是抽取和整理用户需求并建立问题域精确模型的过程。面向对象建模得到的模型包含系统的3个要素:即静态结构(对象模型)、交互次序(动态模型)和数据变换(功能模型)。复杂问题的对象
38、模型通常由下述5个层次组成:主体层、类与对象层、结构层、属性层和服务层。上述5个层次对应着在面向对象分析过程中建立对戏那个模型的5项主要活动:找出类与对象,识别结构,识别主题,定义属性,定义服务。在概念上可以认为,面向对象分析大体上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寻找类与对象,识别结构,识别主题,定义属性,建立动态模型,建立功能模型,定义服务。需求陈述应该阐明“做什么”而不是“怎样做”。它应该描述用户的需求而不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绝大多数需求陈述都是有二义性的、不完整的、甚至不一致的。对象模型描述了现实世界中的“类与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了目标系统的静态结构。对象是对问题域中有意义的事物的抽象,它
39、们既可能是物理实体,也可能是抽象概念。关联: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关联。一般说来,可以使用两种方式建立继承关系:1)自底向上:抽象出现有类的共同性质泛化出父类,这个过程实质上模拟了人类归纳思维过程。2)自顶向下:把现有类细化成更具体的子类,这模拟了人类的演绎思维过程。建立动态模型:第一步,是编写典型交互行为的脚本。第二步,从脚本中提取出事件,确定触发每个事件的动作对象以及接受时间的目标对象。第三步,排列事件发生的次序,确定每个对象可能有的状态及状态间的转换关系,并用状态图描绘它们。最后,比较各个对象的状态图,检查它们之间的一致性,确保事件之间的匹配。脚本:是指系统在某
40、一执行期间内出现的一系列事件。编写脚本的目的:是保证不遗漏重要的交互步骤,它有助于确保整个交互过程的正确性和清晰性。功能模型:表明了系统中数据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及有关的数据处理功能,它由一组数据流图组成。其中的处理功能可以用IPO图(或表)、伪码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描述。通常在建立了对象模型和动态模型之后再建立功能模型。第十一章、面向对象的设计设计则是把分析阶段得到的需求转变成符合成本和质量要求的、抽象的系统实现方案的过程。面向对象的设计就是用面向对象观点建立求解域模型的过程。可以把面向对象设计再细分为系统设计和对象设计。系统设计:确定实现系统的策略和目标系统的高层结构。对象设计:确定解空间中的类
41、、关联、接口形成及实现服务的算法。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藏、弱耦合、强内聚、可重用。耦合:是指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的紧密程度。包括交互耦合和继承耦合。内聚:衡量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包括服务内聚、类内聚、一般-特殊内聚。软件重用:是提高软件开发生产率和目标系统质量的重要途径。重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尽量使用已有的类,二是如果确定需要创建新类,则在设计这些新类的协议时,应该考虑将来的可重复使用性。重用也叫再用或复用,是指同一事物不做修改或稍加改动就多次重复使用。广义地说,软件重用可分为以下3个层次:1)知识重用 2)方法和标准的重用 3)软件成分的重用
42、软件成分的重用级别:1.代码重用 2.设计结果重用 3.分析结果重用类构件:面向对象技术中的“类”,是比较理想的可重用软构件,称为类构件。可重用软构件应该具备的特点:1.模块独立性强 2.具有高度可塑性 3.接口清晰、简明、可靠类构件的重用方式:1.实例重用 2.继承重用 3.多态重用大多数系统的面向对象设计模型,在逻辑上都由4大部分组成。这4大部分对应于组成目标系统的4个子系统,它们分别是问题域子系统、人机交互子系统、任务管理子系统和数据管理子系统。在软件系统中,子系统之间的交互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分别是客户-供应商关系(应尽量使用)和平等伙伴关系。把子系统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时,有水平层次组织(
43、封闭式和开放式)和垂直块组织两种方案可供选择。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时常见的任务有:事件驱动型任务、时钟驱动型任务、优先任务、关键任务和协调任务。数据管理子系统:是系统存储或检索对象的基本设施,它建立在某种数据存储管理系统之上,并且隔离了数据存储管理模式的影响。数据存储管理模式:1.文件管理系统:是操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用它长期保存数据具有成本低和简单等特点。 2.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优点:1)提供了各种最基本的数据管理功能。 2)为多种应用提供了一致的接口。 3)标准化的语言。 3.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第十二章 、面向对象实现面向对象的实现主要包括两项工作:把面向对象设计结果翻译成用某
44、种程序语言书写的面向对象程序;测试并调试面向对象的程序。面向对象测试的目标:也是用尽可能低的测试成本发现尽可能多的软件错误。面向对象语言的技术特点:1.支持类与对象概念的机制 2.实现整体-部分结构的机制 3.实现一般-特殊结构的机制 4.实现属性和服务的机制(动态联编) 5.类型检查 6类库 7.效率 8.持久保存对象 9.参数化类 10.开发环境所谓动态联编:是指应用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当需要执行一个特定服务的时候,选择实现该服务的适当算法的能力。为适应面向对象方法所特有的概念而必须遵循的一些新准则:提高可重用性、提高可扩充性、提高健壮性。测试软件的经典策略是,从“小型测试”开始,逐步过渡到“大型测试”。测试策略: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面向对象的集成测试、面向对象的确认测试。第十三章 、软件项目管理度量软件规模的常用技术主要有:代码行技术和功能点技术。根据软件规模可以估算出完成该项目所需的工作量,常用的估算模型为静态单变量模型、动态多变量模型和COCOMO2模型。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主要有基于非执行的测试、基于执行的测试和程序正确性证明。软件配置管理是应用于整个软件过程中的保护性活动,是在软件整个生命期内管理变化的一组活动。软件配置管理的目的是,使变化能够更正确且更容易被适应,在需要修改软件时减少为此而花费的工作量。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