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因素综述(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因素综述(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因素综述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坏境学院 顾亚兰1、土壤微生物1.1土壤微生物的概念土壤是供养人类及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重要环境之一。土壤中生活着丰富的微生物类群,是个重要的地下生物宝库,也是全球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土壤微生物一般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病毒及类病毒,是土壤生命力的表征,也是维持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生态系统极其重要,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控制着土壤生态系统的许多过程。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与活动,既反映了土壤各因素对微生物生态分布、生化特性以及对其功能的影响和作用,
2、也反映了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土壤肥力和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调节作用,揭示了土壤发育的现状和趋向。土壤生物学指标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土壤酶活性;二是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三是微生物多样性。土壤的生物学指标是反映和预测土壤质量变化极其敏感的指标。1.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概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MB)是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103m3的生物总量,是排除活的植物体,如植物根系以外的活的土壤有机质部分。通常微生物生物量指微生物体内的碳含量,即微生物生物量碳。从养分的角度来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还包括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磷和硫等2。1.3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沈菊培3等的研究认为,微生物在调节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如养分循
3、环、有机质分解、土壤结构维持、温室气体产生和释放、以及环境污染物净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特别是碳、氮循环过程的主要驱动者。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全球碳收支中占主导地位,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氮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调控碳与气候变化反馈机制的重要因子4。1.4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意义土壤微生物量作为土壤有机质的活性部分,是参与调控土壤中能量和养分循环以及有机物质转化所对应的微生物的数量,反映了土壤同化和矿化能力5,是表征土壤肥力特征和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一个重要参数,常被用于评价土壤的生物学性质,可以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生物学指标6。微生物量库的任何
4、变化都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循环和有效性,其分布与其相应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相关7。张成娥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 N、有效N之间关系密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与速效P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与土壤有机质和氮素营养关系更为密切8。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完全且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大幅度变化,可以很好地表征土壤总C或总N的动态变化5-7。土壤酶是由微生物、动植物活体分泌及由动植物残体、遗骸分解释放于土壤中的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国内外近20多年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尽管积累在土壤中的酶以质量计的数量很小,但是作用颇大。吕国红9等人认为,微生物量碳及土壤酶活性在作物
5、生育旺盛时期出现高峰,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土壤微生物是土壤酶的重要来源,因此土壤微生物碳的降低,会导致酶活性的降低。土壤氮的微生物固定和矿化是同时发生在土壤氮素循环中的2个重要过程,土壤微生物量氮是土壤氮素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土壤有效氮活性库的主要部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能够反映土壤肥力状况及土壤的供氮能力。根际微生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大量养分,形成近根缓效供应的养分库,而且根际微生物固持氮导致根际土壤蛋白酶和酰胺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土壤酶活性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根际微生物量的转化速度,使根际微生物氮的富集更加明显。微生物氮与脱氢酶的关联度明显强于土壤有机碳,可见,微生物是直接影响酶活性的主
6、要因子。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生物量及其它一些有机库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土壤微生物学缺乏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微生物生物量很长一段时间被忽视或只是依靠平板计数法来估算。1976年,Jenkinson和Powlson融合生态学和微生物的观点,提出了直接测定微生物生物量的氯仿熏蒸培养法(FI)。这种方法是基于Jenkinson的前期研究结果提出的。Jenkinson在1966年利用14C标记方法的研究发现,氯仿熏蒸之后杀死的微生物在培养阶段被很快分解生成CO2,培养期间CO2的释放量与原来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量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通过测定一定培养时间内土壤CO2的释放量,可
7、以用来计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1976年的文献标注)。Anderson和Domsch基于纯培养的理论于1978 年提出了另一种生理学方法,即底物诱导呼吸法(SIR)。其研究发现,如果向土壤中加入足够的葡萄糖,使微生物生物量酶系统达到饱和时,CO2 的释放速率与微生物生物量的大小呈线性相关。据此可以快速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氯仿熏蒸培养和底物诱导呼吸两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测定方法也有很多的对比研究报道。氯仿熏蒸培养的方法一般需要培养 10 d的时间,培养时间较长,不适合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快速测定;另外该方法不适用于强酸性土壤、含较多易分解新鲜有机质的土壤及风干土壤和淹
8、水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测定等。底物诱导呼吸法适用的土壤范围比较广,但受土壤pH值和含水量的影响。对于碱性土壤,由于CO2在土壤液相发生溶解,使其测定结果偏低。另外底物诱导呼吸法与熏蒸培养法校正系数的不确定性也使该方法表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受到很多争论10。随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朝着快速、简便、准确、适应性广的方向发展。Brookes等在熏蒸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直接的测定方法用来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也就是熏蒸浸提法(FE)。Vance等将该法用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测定,发现该方
9、法与熏蒸培养法测定值之间有良好的线性相关。该方法原理是土壤微生物被氯仿熏蒸杀死以后,其细胞溶解释放的可溶性有机碳能够被0.5molL-1K2SO4提取,提取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之间存在较稳定的比例关系。与熏蒸培养法相比,熏蒸提取法具有简单、快速,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测定等优点。另外,一次提取可同时测定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硫;也适用于酸性、中性、渍水土壤以及新近施过有机肥的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因此,该方法是如今研究中微生物生物量的主要测定方法11。3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因素3.1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Hu Y L等人通过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的试验研究发现
10、,添加单种或两种凋落物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培养的一定时期内与凋落物的碳氮比和全氮含量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单种或两种凋落物混合物的碳氮比和全氮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12-14。但3种凋落物混合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凋落物总碳氮比间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这可能是3种不同类型凋落物混合后,其化学成分更加复杂,除凋落物的碳氮比和全氮含量外,凋落物的其他组分也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利用,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15。王春阳等16的研究表明,加入不同植物凋落物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这是由于添加植物凋落物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物质,促进了土壤
11、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土壤微生物量作为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是土壤养分转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源和库,在调节土壤养分保持与供应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普遍比较瘠薄,通过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物凋落物归还的方式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含量,对调节这一地区土壤生态系统碳、氮养分的转化与保蓄,恢复土壤肥力,使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朝着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处的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研究还发现,不同凋落物及其配比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不同。从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变化的平均趋势看,3种凋落物混合两种混合单种,这可能是添加不同种类凋落物,由于增加了凋落物资源的异质
12、性,为土壤存在的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所需的不同营养物质,进而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陈琴等17报道的杨树和桤木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也表明,与单纯杨树落叶相比,江南桤木落叶的加入对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MBC和MBN含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加入30%( 包括30%)以上江南桤木落叶,均能有效地提高土壤 MBC和MBN含量。在分解过程中,当江南桤木落叶添加比例达40%以上时,两种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MBC和MBN具有显著的协同促进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加。 涂玉等18对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地表凋落物与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活性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凋落物
13、和氮添加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微生物活性并无显著影响,也未表现交互效应,而凋落物处理对微生物活性影响显著,表现为混合凋落物加倍处理时最高,叶凋落物加倍处理次之,剔除凋落处理最低。显然,凋落物和氮添加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并非一个瞬间或简单的线性过程,短期的氮添加处理和森林地表凋落物变化对土壤微生物过程的影响有限。3.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汪文霞等19对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微生物量碳氮的研究认为,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土壤,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和MBN)平均含量及其占土壤全碳和全氮比例(MBC/TC、MBN/TN )的具有类似的变化趋势
14、,均为红油土黑垆土淋溶褐土。3类土壤MBN 含量的变化范围在13.264.7mg/kg之间,占土壤全氮的比例为1.25%5.68%。这与周建斌等人20的研究结果相近,低于国外的报道21,22,这可能与黄土区土壤肥力普遍较低有关。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土壤类型农田土壤MBN含量及其占土壤全氮的比例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红油土的MBN平均含量及其占土壤全氮的比例与淋溶褐土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与黑垆土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不同森林类型会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鲁顺宝等23通过森林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土壤MBC、MBN含量分别在42-149mg kg1和7
15、-35mg kg1之间,MBC与MBN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不同林型间土壤MBN差异显著,表现为:贝壳杉林湿地松林南洋杉林。 宋鹏阳等24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5种典型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比研究得出,5不同林被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90320 mg/kg之间,各林被均以A层土壤显著高于B层土壤。不同林被在A、B两个层次均呈一致的规律,即按马尾松林、斑苦竹林、慈竹林、毛竹林、四川山矾阔叶林的顺序递增,其中四川山矾阔叶林的A、B两个层次分别是马尾松林的2.25倍和2.30倍。姜培坤25通过对不同林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发现,不同林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递减,
16、这主要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总有机碳量。下层土壤受生物影响少,因而总有机碳含量低26。比较不同林分土壤可以发现,微生物量碳阔叶林土壤明显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杉木林土壤虽表层含量高于马尾松林,但综合050cm可以看到,2种林分差异不大。微生物量碳以常绿阔叶林最高,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着土壤剖面加深而递减。土壤有机碳总量与各活性碳之间以及各类活性碳之间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关于同种林分,不同林分结构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的研究不是很多,因此林分结构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3.3季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存在
17、着显著的季节变化格局。王国兵27等人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波动主要有夏高冬低型、夏低冬高型和干一湿季节交替循环型3种模式,这些变化类型主要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季节干一湿交替循环或与植物的生长节律等有关。毛清兵28对天台山七子花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动态的研究认为,天台山七子花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而且根际比根围变化更明显。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大值出现在9月,土壤温度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影响大于土壤水分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影响。耿莹莹29等人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林
18、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表现为秋季和春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较高、生长季较低的格局。他们的研究结果与王国兵对北亚热带次生栎林和火炬松(Pinuz taeda L)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结果27相一致,即:季节性波动明显,植物生长旺季维持在较低水平,而植物休眠季节维持在较高水平。3.4经营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徐秋芳等30用氯仿熏蒸法和Biolog法分析不同栽培历史板栗林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多样性,同时与天然灌木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板栗林集约化栽培5、10、20年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比天然灌木林下降了15.89%、49.16%和55.13%。板栗林集约栽培初期,土壤
19、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比率与天然灌木林无显著差异;到集约经营10年时,比率明显下降;但集约经营10年后,比率又趋于稳定。灌木林改为集约栽培板栗林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呈下降趋势,板栗集约经营5、10和20年后,反映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AWCD值分别只是灌木林的 79.26%、63.20%和68.50%。集约栽培板栗林后,反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也显著低于天然灌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是反映土壤质量变化的理想指标。从徐秋芳等19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板栗林集约栽培历史延长,土壤生物学活性有明显下降的趋势。集约经营导致表层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微生物量
20、碳含量下降。与灌木林相比,经营5年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平均下降15.89%,经营10年的土壤平均下降49.16%,经营20年的土壤平均下降55.31%,下降幅度最大发生在5-10年间。参考文献1谢龙莲, 陈秋波, 刘小香. 环境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植物学通报, 2004, 24(3): 123-125.2胡婵娟, 刘国华, 吴雅琼.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多样性测定方法评述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6-7): 1161-1167.3沈菊培, 贺纪正. 微生物介导的碳氮循环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11, 31(11): 2957-2967.4Gardenas A
21、 I, Agren G I, Bird J A, Clarholm M, Hallin S, Ineson P, Katterer T, Khicker H, Nilsson S I, Nasholm T, Ogle S, Paustian K, Persson T, Stendahl J, Knowledge gaps in sol carbon and nitrogen interactions-From molecular to global scale.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1, 43(4): 701-717.5吴晓芙, 胡曰利. 土壤微
22、生物生物量作为土壤质量生物指标的研究J.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2, 22(3): 51-53.6何振立. 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在养分循环和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意义J. 土壤, 1997, 29(2): 61-69.7杨瑞吉, 杨祁峰, 牛俊义. 表征土壤肥力主要指标的研究进展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9(1): 88-90.8张成娥, 陈小丽, 郑粉莉. 子午岭林区不同环境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肥力关系研究J. 生态学报, 1998, 18(2): 218222.9吕国红, 周广胜, 赵先丽, 等. 土壤碳氮与土壤酶相关性研究进展J. 辽宁气象, 2005, (2): 6-8.10Spa
23、rling G. P. The substrate induced respiration method. In: Alefk, Nannipieri PZ . Methods in Applied Soil Micro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5: 397-404. 11胡婵娟, 刘国华, 吴雅琼.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多样性测定方法评述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6-7): 1161-1167.12Hu Y L,Wang S L,Huang Y,Yu X J Effects of litter c
24、hemistry on soil biological property and enzymatic activity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 10): 2662- 266813Wang Q G,Wang S L,Yu X J,Zhang J,Liu Y X Effects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broadleaved tree species mixed leaf litters on active soil organic matter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
25、8( 6): 1203- 120714Jiang X F,Luo J,Huang Q W,Xu Y C,Yang X M,Shen Q R Effect of different organic- inorganic mixe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pepper yield and soil microbial properties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2008,14( 4): 766- 77315Wang Q G , Wang S L,Yu X J , Zhang J , Liu Y X Effects
26、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broadleaved tree species mixed leaf litters on active soilorganic matter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8( 6): 1203- 120716王春阳, 周建斌, 夏志敏, 等. 黄土高原区不同植物凋落物搭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1, 31(8): 2139-2147.17陈琴, 方升佐, 田野. 杨树和桤木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8):
27、 2121-2128.18涂玉, 尤业明, 孙建新. 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地表凋落物与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活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9): 2325-2331.19汪文霞, 周建斌, 严德翼, 等. 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量及其关系J.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6): 1-5.20Zhou Jianbin, Li Shengxiu1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microbial biomass C and N and mineralizable nitrogen in some arable
28、soils on Loess Plateau J . Pedosphere,1998,8 (4) :349-3541.21Anderson J P E, Domash K H1 Quantities of plant nutrients in the microbial biomass of selected soilsJ . Soil Sci1,1980,130:211-2161.22Azam F, et al1Determination of biomassN in some agricultural soils of Pakistan J .Plant and Soil,1989,113
29、:223-2281.23鲁顺保, 周小奇, 芮亦超, 等. 森林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10): 25672573.24宋鹏阳, 周国新, 杨水平, 等. 亚热带几种典型林被下土壤微生物对比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7(09):74-79.25姜培坤. 不同林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J. 林业科学, 2005, 41(1): 10-13.26Andersom T. H., Domsch K. H. Rations of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to total organic c
30、arbon in arable soils 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89, 21: 471-479.27 王国兵,阮宏华,唐燕飞,等北亚热带次生栎林与火炬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季节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374228毛青兵. 天台山七子花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动态J. 生物学杂志, 2003, 20(3): 16-18.29邸雪莹, 耿莹莹, 孙龙, 等. 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影响因素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 40(5): 1-6 .30徐秋芳, 姜培坤, 乌区奇峰, 等. 集约经营板栗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J. 林业科学, 2007, 43(3): 15-19.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