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人教版高中生物所有说课稿(共50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288313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3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人教版高中生物所有说课稿(共5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必修三人教版高中生物所有说课稿(共5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人教版高中生物所有说课稿(共5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人教版高中生物所有说课稿(共50页).doc(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一、 说教材1. 该节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细胞生活的环境。本节内容主要突出的是内环境的概念,为下一节稳态的重要性及下一章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做铺垫。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相关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3)情感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目标确定依据:主要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特点。3.重难点及依据(1)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

2、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依据:根据课标要求,同时是高考考点。(2)难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依据:学生缺少相关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且内容相对枯燥抽象。二、 说教学方法1. 教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2. 学法:语言表达法、练习法。依据: 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且活跃课堂气氛,从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再加上适当的讲解可启发学生思维。直观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 说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依据导入图片导入:利用问题探讨的两幅图片,安排学生观察讨论:1.图中分别是什么细胞?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

3、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样的异同点?学生观察讨论回答:1.图1是血细胞,图2是草履虫的细胞。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的细胞生活在水中。它们都生活于液体环境中。直观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及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维,为学习新内容作准备。新课学习总结:对,回答得很好,它们都生活于液体环境中。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可以直接地从水中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并且将代谢废物直接排入水环境中。而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不能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除了血细胞,组成我们躯体的绝大多数细胞都没有直接和外界接触,不能不能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那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板书:一、体内细胞生

4、活在细胞外液中讲述:红楼梦中有句话叫做“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论男女,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水分,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为其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含水量约体内为其体重的50%,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为其体重的79%。体内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并不是人体内的所有液体都为体液,也并不是除细胞内液外的所有液体都是细胞外液,比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他们虽在人体内存储,但由于其所在器官都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因此不能算作细胞外液,也不能算作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同时板书1)。提问:为什么是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呢?总结:对。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

5、化合物。细胞就生活在细胞外液中。那细胞外液包括哪些呢?安排学生结合思考与讨论阅读(同时在黑板上画出:)p2-3回答:1、血液全是体液吗? 2.那细胞外液包括哪些?(同时板书)板书完后请同学在图中标注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结合图讲解:大家说他标得对不对呀?对图进一步解释:细胞之间并不是紧紧贴在一起的,细胞与细胞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存在于这些间隙的液体我们就称它为组织液,也称为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指着淋巴管)这个呢是淋巴管,为单层细胞,可以盲端作为标志来辨认淋巴管,管内的液体为淋巴液。这个是毛细血管,也是单层细胞

6、。思考与讨论:1.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3、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合图讲解)提示:(1)部位不同;(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板书:2.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区别:(1)部位不同;(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总结(同时板书):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血浆+淋巴讲解: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思考:体内与外界隔开的细胞是怎样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回答:细胞内液。因为人体含有大量的

7、细胞。新课学习看书回答:1. 血液不全是体液,因为血液中除了液体部分血浆外,还有大量的血细胞。2. 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上黑板标注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认真听讲回答思考与讨论:1.因为细胞与细胞外液直接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8、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且活跃课堂气氛,从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再加上适当的讲解可启发学生思维。新课学习新课学习过度: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板书:二、细胞外液的成分、渗透压和酸碱度安排学生阅读P5结合P4的资料分析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4、HCO3- 、HPO42- 可能起什么作用?师生共同完成:从表中可以看出,含量最多的是?提示1.水是属于无机物,

9、得出可以有机物和无机物来进行分类。板书:1.细胞外液的成分有水、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3. 细胞代谢需要氧,排出二氧化碳。(指着图1) 过度:同学们看了书,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谈话:溶质颗粒越多,溶液浓度越?对水的吸引力越?渗透压越?反过来?内环境中溶质颗粒主要是?其中无机离子中占优势的是?正常人体血浆的PH是7.357.45,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人体细胞外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回到资料分析讨论3和4题: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4、HCO3- 、HPO4

10、2- 可能起什么作用?(举例讲解怎样维持:缓冲对由一对弱酸强碱盐组成,最常见的就是碳酸/碳酸氢钠,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算是中和。比如剧烈运动产生乳酸,乳酸+NaHCO3产生乳酸Na+H2CO3,乳酸Na随尿排出,H2CO3不稳定产生CO2+H2O,CO2通过呼吸派出,从而维持酸碱平衡)总结:1.细胞外液的成分有水、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板书) 2.理化性质: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过度:来看下一个问题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边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

11、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内环境又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请学生试答:结合初中学过的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知识回答内环境又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然后画图讲解: 见下一页看书回答:水回答: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2. 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越高、大、高 无机盐、蛋白质。Na+、Cl-含量较多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4. 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学生试答:食物通过消化道被消化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运送给各个组织细胞,再将细胞代谢产物带到肾排出体外。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

12、+血浆+淋巴液细胞外液的成分:是一些些维持细胞渗透压的无机离子及蛋白质,还有细胞代谢产物及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的稳定才能完成,即渗透压、PH、和温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专心听讲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其掌握。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力方面:测定人体体温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2、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3、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内环境稳

13、态及其生理意义。【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直观性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甲烷的化学结构模型3、“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本节内容的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实验的模式。本教学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本着“提高生物素养”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本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力图实现多层次的教学目标。稳态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到的内环境,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很抽象,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因此在本概

14、念的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感性认识。通过甲烷中C原子的稳定性类比推理导入课题。然后让学生分析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讨论体温的日变化规律;体验内环境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事实。在逐步的体验过程中,稳态的概念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从而突破重难点。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因为后面还有进一步的学习,因此在这里只通过“资料分析”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承上启下。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分析稳态失调的病例,使学生深刻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这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保持机体健康的具体做法,使知识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步骤教师的组织和

15、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回顾旧知识细胞生活在哪种环境中呢?细胞外液(内环境)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什么?展示甲烷的化学结构模型C原子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时才稳定,在加热条件下,甲烷中的一个化学键断掉,C原子的最外层只有7个电子,不稳定了。那么内环境会不会和甲烷中的C原子一样,当条件改变时,出现不稳定状态呢?会,当条件改变时,内环境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当内环境不稳定时,生命活动难以正常的进行,说明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生回答学生倾听启发学生思考回忆已有知识。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内环境的化学成分

16、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人的体温(2)血浆的PH值(3)血浆的渗透压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1.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那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 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2.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通过对“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的分析说明了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展示:学生的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请同学根据调查结果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比较

17、班级中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 可以得到什么结论?2.家庭不同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么?3.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吗?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简单说明了内环境中的pH值和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中。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学生观察后回答学生总结:内环境的

18、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学生讨论回答学生总结: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体的人的体温具有差异,同一个人一天中的体温也是有差异的,但是这一差异往往不超过1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学生总结: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学生总结: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让学生学会阅读化验单;说明内环境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学生体验体温的相对稳定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稳态的调节基础(2)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

19、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利用课本图解,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资料分析:如果你是一个足球迷,看一场重要比赛时,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进球,你会欢呼雀跃,对方进球则让你捶胸顿足。尽管你意识不到,你此时已经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与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的作用有关)。整个过程受什么调节呢?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

20、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提问:通过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同学们对科学的探索有什么样的启发呢?学生看图分析学生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三、稳态的失调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那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什么原因导致内环境稳态的失调呢?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学生举例,如发高

21、烧、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尿毒症、糖尿病、高原反应、酸碱中毒等。学生回答启发学生思考,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四、稳态的重要意义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去思考。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3.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

22、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注意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学生回答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关注健康问题,强化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小结师生共同小结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和意义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加深记忆。巩固练习展示习题学生作答检测新知识的掌握,巩固课堂知识。【板书设计】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内环境的化学成分 体温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 动态平衡 PH值二、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三、稳态的失调

23、四、稳态的意义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生物必修本中的一大内容,它主要涉及到动物机体的内在调节,知识相对来说非常抽象,也较难理解。每次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总是感到比较头疼、难教,可它却是高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大知识要点。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效果分析”这样4个方面进行剖析。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一 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的地位神经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第二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它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的完成着生命的使命。同时

24、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神经调节,尤其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动物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3、课时的安排:由于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较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知识将

25、分成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第二课时为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语言和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一课时。二 目标分析(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结合初中的知识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调节的结构基础经过学习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c、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二) 教学方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课程为本、追求实效、实践创

26、新” 的思想,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 (三) 学习方法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点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等,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三、过程分析1、创设情景(这部分需5分钟)a.处理:本节课通过 “某位同学被先后两次扎针”,引出“神经调节”一节,(组织学生观看

27、并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两次都会缩手呢?)b.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引入课题,可以很快的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了解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一上课就进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2、新课教学(这部分需20分钟)本节课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复习反射和反射弧有关知识;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1)第一层次:反射、反射弧a.原因:由于考虑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关于神经调节的部分知识,所以在此主要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复习。b.处理:在新课开始时首先设疑,接连抛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28、”“它由几部分组成?”“怎样来解释刚才某位同学被先后两次扎针后的反应?”等一系列的问题。(组织学生回忆、思考,并展开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2)第二层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a.原因:在学习这一层次的知识之前,需要学生先了解神经纤维的概念。考虑到学生对神经纤维这个概念可能已经模糊,所以在本部分内容学习前,先安排复习神经元的结构,了解神经纤维的概念。b.处理:提出“1、神经纤维在未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如何?”“2、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以后,细胞膜内外电位如何变化?” “3、兴奋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等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因为兴奋的传导对于学生是全新的知识,比较陌生。在此,安排学

29、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先阅读课文中相关的知识,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从心理上产生较强的可接受性,便于对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3)第三层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渡a.处理:在这一层次开始前,首先利用多媒体精心设置一个疑问“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的呢?” (组织学生认真观察)b.优点:从而使“兴奋在实际功能纤维上的传导”自然、流畅的过渡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探究下一个问题的欲望。正文a.处理:在学生充满疑惑的情况下,将知识转换成问题抛出:“1、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什么来传递的?它由哪几个部分

30、构成的?” “2、兴奋是如何从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问题的引导下,组织学生一起阅读课文,观察图形,通过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b.原因:为了形象的展现出突触的结构,在此利用多媒体的放大功能,突现出突触,了解其结构。同时为了克服兴奋在此传递过程中的抽象性,再利用课件动画展示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进一步理解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进而突出兴奋传导的单方向性。最后,再通过小练习,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3、总结(这部分要5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归纳和小结。利用简炼、清晰的语言,再一次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1、,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4、巩固练习(这部分要10分钟)用大屏幕投影把题目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然后回答。这部分安排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5、板书设计在板书中,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学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在其中,注重了重、难点的突出,使学生对知识的结构、层次、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和理解。四、效果分析对于反射的判断,学生仍有可能出现错误,如刺激坐骨神经肌肉的收缩,教师应强调没有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参与的不是反射。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不是反射。如:含羞草受刺激收拢叶片。

32、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通过音、像、影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能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又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二节 通过激素调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通过激素的调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明本节课的教学:一、说教材 通过激素的调节是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人体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讲述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评价应

33、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四部分内容。为后面学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做铺垫,帮助学生系统的理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调节机制。关于激素调节的发现的学习,是为让学生了解相关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接受科学精神熏陶;同时又以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的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人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力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构模型,尤其是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二、说学情 高二(4)班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强,课堂积极性较高,对于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及归纳总结能力较差,同时在知识方面又刚学习了通过神经的调节,知

34、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受神经系统调节的,故这节课我将以模型构建为手段,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帮助学生学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机制,准确把握神经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特点,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了解糖尿病,并讨论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能力目标: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情感目标:通过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树立正确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重点: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 2.血糖平衡的

35、调节。由于血糖的平衡调节十分的抽象,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五、说教法与学法 我们常说:“教学贵在得法”。依据维果次基“最近发展区”的理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主要运用“模型构建”的教学方法,并穿插使用讲授法和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模型,理解血糖平衡的调节机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让学生从“学会”达到“会学”的层次,我在“促胰液素的发现”学习中指导学生运用自主阅读法和总结反思法进行学习;在“血糖平衡调节的实例”学习中指导学生利用活动探究与思考评价法完

36、成模型的建构,从而更直观的理解和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小组活动的模式进行了如下教学:创设设问题情境:本节课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很紧密,所以通过创设问题,能使学生更易进入学习角色。引入新课(1)激素及激素发现过程的引入 学生在初中生物接触过激素,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提到激素,但激素是什么?激素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概念,所以现在通过播放“泰国变性人选美大赛”引入课题,根据变性人一直需要注射雌性激素,提出这个“激素”到底是什么呢?有何作用?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知识,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从

37、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用学生熟知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激素调节,这样新中有旧,激发学生寻求新知识的欲望与兴趣。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完成学案相关问题,并选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让学生自己来解说实验的过程和意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又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感知知识入手,达到理解知识目的。(2)血糖调节的引入 在学生对激素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通过播放新闻视频引出“糖尿病”的例子,让学生分析糖尿病形成的原因,先带领学生学习书本相关的知识,紧接着提出:“比一比,做一做”让学生自己动手构建血糖平衡模型.学生四人一组,其中三人分担甲、乙、丙角色

38、,第四人承担小组内的汇报工作。这样四人之间必须协调配合,方能完成探究活动。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血糖的调节机理,深入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并通过模拟血糖平衡调节的活动,让学生建立概念模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围绕模型解读血糖平衡调节的机理,从而在学生活动中突破难点,使得学生既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又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强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并懂得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最后通过PPT课件的动态展示,进行总结,完成对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以及肾上腺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的理解。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建立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激素调节的概念,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布置作业对于

39、作业的安排,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了分层训练,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板书设计我认为好的板书应该简单明了,既直观又系统,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便于学生掌握与理解。(多媒体课件展示)七、说教学反思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采用了生物教学中富有特色-“模型构建”的教学模式。利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出知识的学习,并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将知识从抽象变为具体,从分散化为系统,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我的说

40、课完毕,谢谢大家!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主要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剖析。一、设计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节课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基础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了情景,设计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营造互动、探究氛围,让学生在观摩图片、讨论、探究、合作交流中自主学习、构建知识框架。利用相应的习题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当堂检测.让学生在轻松有序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会通过实例分析归纳总结,将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真正的做到面对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

41、素养。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2章第3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第1节通过神经的调节和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基础上的再学习。这一节主要以人体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为例,通过比较、结合实例分析等方式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了一个整合、深化,重在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这一节的内容与和第一章稳态调节也是紧密联系的。学好这个内容能让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二) 本内容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都与生活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三) 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在2011年的安徽卷30题,江苏卷的27题都以大题的

42、形式考到。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生物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 (1)学生能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3)能通过实例总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b、能力目标 在合作探究中讨论以及资料阅读中学会分析问题,整合信息能力。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毒品危害健康,应远离毒品。 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形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2教学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实例分析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浅谈一

43、下教法和学法。五、教学方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所带的班级为普通班,基础比较薄弱等的特点。具体的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实验法2、 自主学习法3、 提问法: 通过提问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调动课堂气氛,并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4、 直观演示法: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5、 讲授法 6、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7、 分析归纳法: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8、 实时练习法 紧扣知识点的随堂练习,便于检查学习效果巩固新知识同时加强记忆。这些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将在教学过程给大家展示。六、教学过程一)导入:采用了创设情景式与复习式导入,结合学生上课时随着班长起立指

44、令而起立的条件反射切入,复习神经调节。继而复习激素调节,结合教材给出体液调节的概念。通过全体学生屏住呼吸10秒小实验,让学生感受体液调节中二氧化碳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引导学生理解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重要内容。二) 重点的处理:在复习导入学生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础上,给出表格让学生填充。课前已经有把这个任务布置下去,因此这个内容即是对这节课重点的强调也是对学生课下自学效果的一个检测。在课本的基础上,表格填充了两栏,举例是为了方便比较分析。而联系这一栏,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结论“共同作用,相互协调”。是一个需待补充的内容,因此这里埋下了伏笔,引导学生接下来的探究,。对教师而言,实现自然地过渡。究竟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怎样的共同作用,怎样协调协调要通过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两个实例来说明。三) 难点的处理: 1、体温调节实例:1)给出体温是人体内部温度的以及体温恒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过程两个信息。便于学生理解机体的体温调节活动。2)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分成两组分别讨论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