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曲形成性考核答案(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小说戏曲形成性考核答案(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一认真阅读教材上编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并回答下列问题。一、用各二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篇话本、拟话本的代表作品。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的故事。宋代的讲史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这些话本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但也采入一些传说、异闻等,同时也不免虚构,以增强吸引力。它们的情节往往较曲折,篇幅较长。元明清的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而创作的。它与话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
2、再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拟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其主要有:的(简称),的和(简称),陆人龙的醒世言,周的于霖的清夜钟以及的醉醒石等。二、话本、拟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和前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想比,在爱情观念、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1、就择偶标准而言,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这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与爱情关系的理解,不仅富有宋元两朝的时代特征,而且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2、小说话本、拟话本中爱情作品描写的对象小说的主角与宋代以前的小说大不相同,发生了根本的
3、变化。3、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 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三、前人认为话本、拟话本小说“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话本、拟话本主要记述市井间事,是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白话小说。以“三言二拍”为代表,其作者博古通今,大都熟悉前朝故事,不仅熟悉下层人民生活,与当时的市民阶层生气相通,而且富有表现生活的艺术技巧。这些就使得话本、拟话本作品在题材选择、情节安排、人物刻画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不仅表现出与前代小说很不相同的特点,而且造成了古代小说繁荣的局面。罗烨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阐述了说书人必须“博学该通”,“尤勿多闻”,知识面要宽,要贯通古
4、今;也告诉我们,话本、拟话本的题材固然要开掘现实生活,但也离不开借鉴古代小说、散文、诗歌、历史等,这就注定了话本、拟话本与前人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四、结合作品分析话本、拟话本是如何运用“巧合”的手段来安排情节的。话本、拟话本讲究故事性,提出安排情节的新标准“无巧不成书”,在作品设计各种“巧合”,提高了艺术性。所谓“巧”,就是巧合,就是偶然性。偶然性史由必然性决定的,作品中的“巧合”来源于社会,又经过提炼加工,就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反映生活真实,体现客观规律,又富有艺术魅力。错斩崔宁的“巧”值得一提,作者安排情节,处处抓住一个“错”字,在“错”的背后又处处强调一个“巧”。刘贵戏言,
5、二姐出走是“巧”,静山大王杀刘贵是“巧”,崔宁与二姐清早结伴同行是“巧”,刘贵与崔宁的财物正好都是十五贯更是“巧”。表明来看,这些“巧”是偶然的,而在“巧”的背后,是封建礼教和司法制度两把杀人的刀子。这里的“巧”表现了社会本质和客观规律。正因为错斩崔宁中的“巧”戳到了当时社会的要害,所以情节发展既扣人心弦,又合情合理。听众和读者既因为始料不及而不断称奇,又因为总在情理之中而频频叹服。宋元话本以及“三言二拍”中,题目中出现“巧”的就有几十篇,都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还有话本、拟话本经常出现的“错”、“误”等也是“巧”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正是话本、拟话本超过前代小说的一方面,也是古代小说通向近代小说
6、的桥梁。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二认真阅读水浒传原著、教材关于水浒传的论述及相关研究论著,并以小组形式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讨论时,每组选择两个题目集中讨论;每人须在二者中选择其一做五百字左右的发言,并注意其他同学的观点。讨论之后,请用各150字摘要记录三位同学的发言,并将自己的发言整理提交。讨论题目:选做一题,不需要每题都做。(以下答案仅供参考,进一步思考并回答问题请参见“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二参考资料”)一、水浒传所描写的是否“农民起义”? 关于水浒传的主题,曾众说纷纭,有十诸种之说。如“忠奸间的较量”、“发愤寄托”、“为市民写心”、“讽谏”、“复仇”、“歌颂农民起义”、“诲盗”
7、、“宣传江湖义气”、“忠良聚义”等等。此处提供几种说法,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讨论。1、“农民起义”。这是教材的提法。教材认为水浒传的题材是农民战争题材。作者站在同情赞扬农民起义、颂扬起义领袖的立场上,反映“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现实,创造了人民英雄的群像,肯定了农民武装斗争的正义性,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尤其可贵的是,作者描写了这支农民起义的队伍形成、发展、壮大、接受招安、以至于最终消亡的整个历程,体现出极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2、“忠奸斗争”而非“农民起义”。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书中很少涉及宗法社会的农民生活,更没有表现出宗法农民的经济和政治诉求。作为正义一方阵容的大部分人出自统治阶
8、级内部,无论是“林教头”、“武都头”、“鲁提辖”,还是“宋押司”、“杨制使”、“秦统制”,这部分人甚至曾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于普通大众的生杀予夺之权。因此这只能是统治阶级内部正义阶层反抗非正义阶层的斗争,也就是忠奸斗争。3、“为市井细民写心”而非“表现农民起义”。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水浒传表现的是市民阶级的生活、命运和思想感情。为了说明这一点,一些学者从领袖出身、队伍成分、政治口号和发动战争的性质等方面加以论证。比如认为宋江的忠义,固然是地主阶级正统思想的反映,但又是与市民阶级的思想、利益和要求趋于一致的;从根本上讲,宋江的招安主张,乃是代表市民阶级的愿望在当时条件下所能选择的可行道路。市民
9、阶级虽然与统治者存在对立的一面,但又存在着依赖性的一面。二、如何看待水浒传鱼龙混杂的人物群像?1、 从作者的创作目的来看,写鱼龙混杂的各色人等,有助于展现社会大的背景,从而有力地说明“官逼民反”的现实必然性。水浒传描写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导致各个行业、各种阶层的人们不堪所迫,转而投身绿林,虽然鱼龙混杂,但却是时代的真实缩影。2、 从小说本身的内容与艺术看,鱼龙混杂的人物群像有特殊的价值。梁山人物是复杂的,有代表文化人心态的林冲,有仗义卤莽的鲁智深,有忠肝义胆的李逵,也有只是崇拜梁山的王矮虎,被骗被逼的卢俊义,等等。参差不齐的人群中,大家靠着义气还有暂时的安乐走到一起,劫富济贫,快意恩仇,建立起独立
10、的小小朝廷。这些人虽然并不完美,不能代表太多的道义关怀,但在小人物的社会里他们点亮了一盏灯。三、如何理解水浒传的招安描写?1、 招安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思想矛盾。作者一方面热情歌颂梁山义军的造反精神和革命的正义性,一方面让他们接受招安,因为他认为对起义军而言,这是一条比较好的道路;但在肯定招安道路的同时,作者又写出了招安导致的悲惨结局,这是由于作者忠于生活的现实主义态度所致。2、造成这一矛盾的,有着特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原因。包括:(1)农民阶级自身的认识局限:起义军首领绝大多数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2)传统忠君思想的影响:领导者宋江身上就存在着接受招安的个人因素,如根深蒂固的忠孝观念,封妻荫子
11、、青史留名的人生追求目标。(3)民族斗争历史背景的影响:水浒故事流传加工是在宋元之际,水浒传成书在元明之交,异族入侵,对中原汉民族构成极大威胁,朝廷和起义军更愿意合作以共同抵御外侮。(4)封建统治阶级招抚政策的影响。四、水浒传有哪几种结局?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小说的几种版本(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结局处的描写是不同的。1、一百回本:在宋江受招安后,有征辽、征方腊等情节。2、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王庆的故事。3、七十回本:明末金圣叹把百回本砍掉了二十余回,删去受招安、 征方腊等情节,只写到梁山排座次就结束了。你喜欢哪种结局?为什么?悲剧的结局有其现实性,虽然残酷;七十回的自然令
12、人宽慰,理想成分多些。五、水浒传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水浒传的悲剧主要表现在梁山英雄的接受招安和招安后的凄凉结局。接受招安是梁山英雄的必然结局,从历史上来看,梁山英雄既然没有改朝换代,就只有被消灭和被招安两种可能的结局。而梁山故事流传和写定的这段时间,也就是宋元时期,正好是民族矛盾最为激烈尖锐的时期,在沙场上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是梁山英雄的志向,也是水浒传作者赞同的人生取向。而要有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机会就只能接受招安,成为官军。这使得接受招安成为梁山英雄最可能的选择,当然这也和梁山英雄所处时代的认识限制有关。而作者也不能回避朝廷的残忍无情,所以就有了梁山英雄征辽、征方腊中立下大功,但大批将领力战
13、阵亡,往昔如日中天、轰轰烈烈的气象一变而为凄凉暗淡、零落不堪的尾声。即使这样朝廷最终并没有放过宋江,他终被毒死,而他保忠义的名声,又在死前毒死了李逵。这应该是一种最有悲剧性的结局。六、如何评价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水浒传所表现的江湖文化生动传神,在很多方面表现了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如救难扶危,不惧豪强,向往自由,崇尚义气等。但是事实上小说的江湖文化,是一种在长期缺少法制的背景下形成的社会特殊团体的文化,它既有反抗暴政的一面,也有非常明显的暴力倾向。如李逵为了逼朱仝上梁山残杀无辜的小孩,武松血溅鸳鸯楼大肆残杀无辜之人,以及孙二娘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等,这些都是应该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的江湖文化的内容。七
14、、水浒英雄中你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请各抒己见。八、水浒传的艺术魅力何在?1、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塑造了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写出了人物活动环境的变迁以及性格的相应变化。如宋江从官府小吏到走上梁山的性格变化过程。2、语言运用的成就。(1)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直接展示人物性格。(2)人物语言口语化,代表了无文化群体的通俗语言风格。(3)叙述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明快,是提炼净化群众口语的结果。九、水浒故事长期流传不衰,并被不断搬演的原因是什么?1、水浒故事自诞生起,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3、其艺术魅力无穷,与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一同体现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15、4、内涵丰富,在不同时代里都有不断开掘、阐发的广阔空间。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三三、红娘形象之我见在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家生婢女”红娘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剧中的红娘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才干,心直口快,泼辣爽直,重情重义。可以说,西厢记没有红娘,情节将惨淡无光,而崔、张的婚事也可能只是个泡影罢了。红娘形象代表了正义、智慧和力量,也代表了在当时社会前提下女性理性的觉醒和主体意识的萌动。红娘性格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她的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和她的正义感,这也是她性格中最闪光的地方。剧中一开始就说她是相
16、国之女莺莺的贴身丫鬟,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守”。但是,在莺莺和张生一见钟情,两情相悦时,她主动站了出来为两人穿针引线。比如在“酬韵”一折中,莺莺和张生隔墙吟诗,红娘催促道:“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此时连张生都怨她“不做美的红娘忒浅情”。但是,当两个人历尽坎坷即将成婚之时,老夫人的赖婚,激起了她的不平和正义感,于是她更加义无反顾的帮助,尽一切力量将两人撮合到一起。当张生绝望不知所措时,红娘主动为其出谋划策,让张生在夜晚趁莺莺在后花园烧香时通过琴声以明心志,并且不再催促莺莺回去,而且借口“瞧夫人一会”,有意让出空间让他们充分的交谈。当莺莺请她去看望张生,她没多作推脱就答应了
17、。她感谢张生一封书信救了“俺一家儿性命”,她同情莺莺、张生婚姻的受挫,她更为夫人的“失信”而不平。显然,红娘是一个恩怨分明,重情重义,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奴婢,而不是一个惟命是从、唯唯喏喏的丫鬟,这也是她最终违背夫人之命,热心帮助莺莺、张生走向团圆的根本原因,也是她个性之所在。红娘的正义还表现在她充满反叛精神。按常理来说,崔、张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应该算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提醒“主子”,反而“推波助澜”,还成为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在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宗旨下,红娘是一个美好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代言人。在这场
18、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老夫人严词,几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对真情的尊重,以行动表现了红娘的反叛精神。红娘的可爱之处还表现在她机警聪明,有高度的警惕心和保护意识又富于同情心,她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矛盾期”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在为崔张二人撮合过程中,她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于是她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而张生是个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书生,在追求莺莺时不时流露出狂热的态度,他的深情和弱点都呈露在外面。于是红娘又不得不警惕着张生。同时,做为这
19、场婚姻的一大障的老夫人,红娘依旧需要谨慎着,这样,一个小小的人心丫鬟夹杂在小姐,张生,老夫人三者之间,她担承着种种压力,却义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心尽力。而王实甫愈写红娘的 “两下里做人难”,愈写这“缝了口的撮合山”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就愈能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的个性,这也是她能在相国府应变自如,独善其身的诀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此的一个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的丫鬟形象是带着理想化成分的。剧中说她是个丫鬟,但是我们却很难看出真实的尊卑主仆身份,放眼望去几乎“人人平等,富有民主”,说她是丫鬟,她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
20、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主子小姐一会儿叫她“小贱人”,一会儿改口叫她“姐姐”;老夫人骂她“小贱人”,但是一番理论过后,又不得不服软的说“这小贱人也道的是”,马上又肯定了她。如此的一个敢与老妇人抗衡,与小姐戏弄的“放肆的大胆的”丫鬟形象在当时实难找的到。这不得不说是作者理想化的塑造,更进一步来说是对女性命运的同情,或者叫对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期望和呼唤吧! 在西厢记的时代里,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十分艰难的,千百年来她们一直处于一个依附从属的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教条更为沉重的制约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然而,在红娘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礼与法”道路上
21、探求个体的人生价值,主宰自己命运的真实情况。她是这个社会正义的化身(即使有理想成分),是这个社会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元代女性理性的觉醒以及主体意识萌动的现状,而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四认真阅读杂剧梧桐雨和传奇长生殿原著,以及教材下编第十章长生殿,回答下列问题。一、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古代小说戏曲的重要题材,请用各三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部关于这一题材的古代小说戏曲作品。1、小说长恨歌传 唐代陈鸿作。写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原是作者为白居易长恨歌所做的传。虽然题材与白居易长恨歌相同,但所表现的思想却不尽一致。长恨歌传对李杨的爱情,不像长恨歌那样
22、倾注了满腔的同情,也没有过分地渲染李杨双方的缠绵之情。而其揭露批判的锋芒,却较之长恨歌诗更加尖锐。小说一开始,就把唐明皇李隆基那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的荒淫误国深刻地揭露在读者的面前。接着对杨氏家族因裙带关系而“列位清贵,爵为通侯”、“封国夫人”等作了无情的批判。对于人民的不满情绪、强烈要求诛除杨国忠、杨玉环的愿望,也描绘得极其真切。但由于长恨歌内容的影响,作者对李杨的悲剧又表示了同情,呈现出思想上的矛盾。 作者把祸国殃民的罪过归于妇女,体现了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意识。2、杂剧梧桐雨 元代白朴作。这部戏没有把李杨的爱情写得那么“纯洁”、“真挚”,它不仅直写唐明皇父纳子妇的事实,还依据野史传闻点
23、明了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可见它并不是以单纯的爱情为主题的。另外,这部戏虽然比长恨歌更多地涉及唐明皇贪图享乐而招致战乱的问题,但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展开,所以它也不是一部以总结政治教训为目的的历史剧。全剧的重心实际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描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由于政治上的失败和由此造成的唐王朝由盛及衰的转变,他从权力的顶峰跌落,失去繁华安逸的生活,失去美如天仙的杨贵妃和如痴如迷的爱情,在孤独与苍老中感受着美好往日如梦消逝以后的寂寞与哀伤,一种对盛衰荣枯无法预料和把握的幻灭感。这既是写历史人物,也渗透了作者因金国灭亡而产生的人世沧桑和人生悲凉之感。3、戏曲长生殿 清代洪昇作。写杨玉环被册封为
24、贵妃之后,排斥梅妃,嫉妒宫人,专幸夺宠。李隆基则淫逸无度,不理朝纲,终日与杨贵妃游宴、玩乐。他们情深意蜜,七夕于长生殿对牵牛织女盟发世世代代永为夫妻之誓。忽然安禄山叛变,叛军直取长安,唐明皇被迫入蜀。半途至马嵬驿,六军不发,杀了祸首杨国忠,并逼杨贵妃自缢。安禄山之乱平后,唐明皇重返长安,退居南宫,思念贵妃,遣临邛道士觅魂,于蓬莱仙岛上寻得杨贵妃。明皇和贵妃经过忏悔后,于八月十五日被引进月宫,在月宫团圆。这部作品突出“至情”和“兴亡”的主题,赋予了这一题材新的艺术生命,作者在对李杨爱情进行歌颂的同时,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描写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和正在酝酿的巨变,抒发兴亡之感。二、 洪昇的传奇
25、长生殿和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的结局安排有何不同?谈谈你对两个不同结局的看法。1、梧桐雨的结局是,肃宗收复京都后,太上皇(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一夜,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他追思往日与贵妃欢爱情景,惆怅万分。剧作在凄凉的乐曲中结束。长生殿的结局是,杨贵妃死后,唐玄宗闻铃肠断,见月伤心,终日悲叹,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祭奠,派方士寻到蓬莱仙山,最后感动天孙,使二人到月宫重圆。2、两个作品不同的结局安排,是与各自的主题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结局方式都很好地诠释了各自的主题。3、梧桐雨的主题既不着重于褒美李杨爱情,也不着重于批评讽喻,而是通过李杨故事抒发一种
26、在美好的事物失去后,而又无法复得的伤,一种由极盛到衰败的的失落感,一种对无常人生的感慨,一种对人生命运的幻灭感。事实上,作品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此,剧本以明皇之无尽哀思作结,特别是着力于唐明皇追怀心理的刻划,借着周围秋景的萧瑟,秋雨的凄凉,来映衬他晚景凄凉,寂寞相思无可告诉的悲痛,把悲戚与同情满溢在观众和读者的心头上,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4、长生殿围绕李杨爱情,写了一系列军国朝政事件,生动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皇帝昏庸腐败、不理朝政,杨家挟势弄权、酿成祸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祸福相倚、乐极哀来、荒淫误国等“垂戒”之意,寄寓着深沉的民族意识和兴亡之感。因为
27、歌颂爱情,所以安排团圆的结尾,以体现爱情理想;又因为要垂戒来世,在忘我爱情与社会角色的矛盾难以克服和弥合的尴尬面前,作者让李杨二人在历尽人间劫难、遍尝悲欢离合之苦之后,于月宫相见,大彻大悟,以佛家色空观念否定他们的情欲,以精神的“长生”来消解现实的“长恨”。三、关于长生殿主题的各种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比较赞同“双重主题说”中的“统一说”。作者一方面通过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颂扬生死不渝的爱情,一方面又联系他们爱情的发展,揭开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因为李、杨是最高统治者,他们在爱情上所表现的荒淫昏乱,必然给政治带来严重的后果;而政治形势的逆转,又促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作者批判了他
28、们爱情生活所带来的政治后果,却又歌颂他们的爱情生活,同情他们的爱情悲剧,这是很自然的。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1、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上半部分的描写主要是写实,是现实主义的,如通过贿权权哄等表现权奸的勾结争夺,通过进果舞盘等表现帝妃宫廷生活的荒淫腐朽,通过幸恩夜怨等表现风流天子既宠爱贵妃杨玉环,又不忘梅妃江采苹,同时还迷恋虢国夫人,爱情很不专一,等等。后半部分则依据民间传说,借助浪漫主义想象,描写作者和部分人民的理想,如通过冥追觅魂补恨寄情重圆等表现李、杨爱情的生死不渝等。2、以金钗和钿盒为线索来组织情节,其他事件围绕中心线索展开,前后呼
29、应,交织成篇。 金钗和钿盒作为李杨的定情信物,既是戏曲演出常见的道具,又是全剧的情节线索,在全剧的演出中反复多次出现,每次出现都有其作用和深意。从李、杨二人以金钗和钿盒定情,到杨贵妃以金钗和钿盒捉奸、要挟李隆基,再到七夕密誓、马嵬赐死,到最后月宫团圆,金钗和钿盒频频亮相,不断推动情节发展,展示出神奇的艺术魅力。而其他情节则围绕这条中心线索有条不紊地展开,将故事引向高潮。3、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曲文能声情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和心理活动。 献发中杨贵妃想以发感君的犹疑不定、忧苦伤心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闻铃、雨梦等出,写唐明皇失去杨贵妃的烦恼、怨恨、痛苦,颇为感人;弹词中,老乐工李龟年唱的【转调货郎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把天宝当年遗事谈”,追述往事,凄楚动人,成为当时广为传唱的名曲。4、曲词清丽,较多化用了唐诗、元曲的名句。音律圆润,合律依腔。 惊变、雨梦等出的曲文,基本由梧桐雨化出,融化巧妙,了无痕迹,如同自撰。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