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共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共4页).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历史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文史不分家”,语文和历史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这样说,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国语文教育史,到了现代也一样,语文中涵盖了历史,而历史又离不开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与历史知识的联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又很容易忽视这一点。现在,高中学校一般都是语文和历史分科教学的,这样,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本位主义”。语文老师教授语文,学生专学习语文知识;历史老师教授历史,学生专学习历史知识。文史互不相干,忽略了学习的整体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了
2、。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历史知识极其丰富广泛,古今中外都有,虽然这些历史知识在语文教材都不是系统而是零碎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在传授好本学科知识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适当地介绍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知识无疑是十分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文”与“史”怎样有机地结合,怎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则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一、文史结合的方法1、通过介绍历史背景、历史典故、名言来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如果能够恰当地引用一些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等材料导入课文,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我在教陈涉世家时,先简介背景: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
3、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更重,致使天下困乏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然后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又如在学习出师表时,我在幻灯片上打出杜甫的“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然后问学生:“这四句诗是写谁的?你能说出跟他有关的几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吗?”虽然学生对于四句诗不大熟悉,但根据关键词还是能够推测出诸葛亮来,接着大家就争先
4、恐后回答与他有关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样,我们很快就进入课文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巧妙的引用借鉴历史知识,不仅拓宽知识面,而且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同时对历史知识也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2、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穿插渗透一些历史资料,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就可利用相关历史资料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课文主旨、人物个性、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理解。在学习最后一课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时,我这样问学生:“往常顽皮、幼稚的小弗郎士为什么会在最后一节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讨论的过程,有的学生说,小弗郎士本质不坏,还能管住自己;有的说,他有
5、一个好老师;也有的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具有纪念意义等等。当听到第三种回答时,我追问:为什么小弗郎士不能像我们一样学母语呢?于是接着学生的答案适时地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然后总结,其实更重要的是亡国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促成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是最难理解的,倒不是他的文字生涩,而是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只凭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说明,学生可能根本无法理解 。如:教风筝这篇课文时,要想理解“我为什么把放风筝看成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为什么弟弟对我的粗暴行径毫无反抗?”两个问题,教师就必须结合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介绍当时人们流行的“万
6、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长幼尊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同样教故乡、孔乙已无不需要介入相关的历史知识,可以讲,鲁迅的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要理解这些文章,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在这里尤其强调诗词教学中对历史背景、个人经历的渗透。如果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历史知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我花了10分钟左右介绍安史之乱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然后示范读诗歌,在我的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学生的心灵与诗歌主旨得到了碰撞。安史之乱时的国都衰败,亲人离散,叹息衰老的内容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坎上,于是当学生感情朗读时,作为老师的我根本无需
7、指导朗读的节奏、重音,比任何一次都读得好。这样有机地结合,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也丰富了历史知识,学生和我都会终生难忘。运用历史资料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易于调动学生情绪,能迅速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或悲壮凄凉或欣喜愉悦或衰伤幽怨的气氛之中,这比我们照本宣科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见,历史资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3、将语文活动适当地延伸到历史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果说前两点说的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做到文史结合,那么这里谈的是让学生在课后学会做到文史结合。因为老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如曾有许多学校举办过
8、“走进身边的历史文化名人”活动,将语文和历史紧密联系。通过对身边历史名人的调查,学生可做出自己的调查报告。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进行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布置学生课外做“排行榜”。第一步:让他们写出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古代十大英雄人物”,并简要介绍一下理由。然后让学生统计出他们心中十个共同的英雄。第二步:我问学生,你对这十个英雄中的哪个人物还不够了解,请你在课外搜集资料来加深了解,然后写一个小传记。倘是诗人,就针对他的某一首诗结合个人生活经历来赏析;倘是历史人物,就结合他的贡献写写主要事迹。第三步:我选择一个英雄人物在课堂上作比较深入的介
9、绍。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丰富了学生阅历,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审美情趣。这样的活动多了,至少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研究能力,启迪他们在课余更广泛阅读、研究,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另外,注意对学生文科基本功的培养,也是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4、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历史佳作,积累历史素材,增强人文精神。从写作的角度看,史实、名人、名言是写作素材的来源,但是很多学生因缺乏历史素材而难以写出理想的作文;写作的关键是选材,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综观历年中考佳作,无不具有较为丰厚的历史底蕴,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历史
10、佳作,如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以历史素质的提升来促进作文品位的提升。二、文史结合的要求1.历史知识的穿插要紧扣学习内容语文本身是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中也应用生动形象、简洁准确的讲解吸引学生,即使有了多媒体这样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中也应注意文史结合。试想,一堂课中充斥的只是一个个平实的知识点,对课文内容的肢解、干瘪枯燥的语言、空洞的思想教育等,令听者索然寡味,从何谈起能力培养。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有关的历史知识,将搜集到的那些引人入胜的典故、名人伟人功绩、历史上的悬疑等知识,恰当穿插。通过巧妙的设疑、精心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自觉地刻苦钻研,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文学和历史本来就是一家,作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诗歌,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诗歌中能看到历史的演化、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诗圣”杜甫的诗因准确、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现实,而被称为“史诗”。可以说,古代诗歌中蕴藏着一座丰富的历史资料宝库,一部中国古诗史,就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真实见证。2.历史知识的穿插要力求生动有趣在学习出师表时,在幻灯片上打出杜甫的“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然后问学生:“这四句诗是写谁的?你能说出跟他有关的家喻户晓的故事吗?”虽然学生对于四句诗不大理解,但根据关键词还是能够推测出诸葛亮来,接着大家就争先恐后
12、地回答与诸葛亮有关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样,大家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快就进入课文的学习状态中。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引用历史知识,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对历史知识也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学生求知欲望的提高要靠教师的引导,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就会踏着你的步伐快步前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动手查资料,自己解决问题。3.丰富的历史知识需要教师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必须要树立起“大语文”观念,不能人为地割裂语文和历史知识,要想方设法尽快补上“历史”这一课。要想让学生觉得你的文史知识很丰富,那就要下苦功夫,平时要多积累,多从史记
13、等历史著作中获取营养。实际上,繁忙的教学任务有时让人觉得看一些历史巨著很奢侈,所以,平时要抽尽可能多的时间去看百家讲坛。虽然百家讲坛中的一些专题中个人色彩较浓,无法清晰地还原历史,但讲解者对于一些史实的研究,可以给教师节省很多时间,能让教师在短时间内获取到较为丰富的知识。总之,语文课堂上,巧妙地借用一些历史知识,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古诗文课堂变得更轻松、更容易。当然,这里所说的借用,不是无原则、无限制地引用历史知识,引用或穿插历史知识时,要考虑这些引用能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有没有促进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尽量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从语文角度来审视、分析历史知识,做到少而精,以免喧宾夺主。要做到从语文出发最后回到语文,既要放得出去又要收得回来,以免上成历史课。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史知识的交融,可培养起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起“大语文”观念,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坚定“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从而获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的喜悦。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