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探究(共5396字).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3191410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文化与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探究(共5396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民俗文化与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探究(共5396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俗文化与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探究(共5396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文化与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探究(共5396字).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民俗文化与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探究(共5396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民俗特性的分析得出民俗文化是艺术之源,是艺术创作之本。基于我国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文章阐述了艺术设计是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民俗文化与艺术设计需要在时代背景下融合,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数字技术等时代技术,推动民俗文化的新业态发展。随着人类的起源,在远古时期的人类抱着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之心,以及对未知本身的崇拜,而幻想某些超能力的存在能左右他们的命运,能令他们捕获到食物、避免疾病,从而能使一个氏族在大自然的各类环境中生存下去,繁衍后代,并提升本氏族对其他氏族、对大自然中各种生存挑战的

2、战斗力。原生态文化的意识生成了人类的意象原型,逐渐形成了民俗文化,也奠定了人类文化的理性意识以及现实的功利性。随着时间的积淀和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趋于理性、客观,人类在一代代地重复先民的意识和特定的行为中,创造新的文化现象,渐渐形成了艺术的起源与早期形式。一、民俗文化是艺术之源民俗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失去了原本的信仰功能,而成为一种物质上的形式和一种精神上的形式,这两种不同层面上的“形式”是艺术的两个重要方面,推动了民俗艺术的变化与创新。原始的膜拜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对抗中,人们用顺从来表现自己与命运抗争的努力手段,这是一种理想和想象的精神观照;同时,还有民俗活动、仪式等,

3、这是以人的方式和人的功利目的来与灵魂对话,向恶者示威。无论何种原始活动,其包含的原始思维,以及其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都包含着一种与艺术创作相类似的情感情感的宣泄。例如民俗活动中的傩戏是常见的一种仪式,在手舞足蹈的过程中,人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在生理上,是一种剧烈的运动;在情感上,则是一种情感的发泄。情感宣泄所获得的精神享受,是对人性自由本身的最大审美报偿。所以在原始的膜拜系统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及其强烈的情感宣泄方式,极大地推进了先民审美感受的凝聚过程,促进了表现性艺术审美方式的形成。傩戏主要体现于动作的协调性、夸张性、戏剧性以及傩面具的装饰效果等。先民经过反复表演傩戏,动作日趋熟练,他们会为了

4、展示更好的视觉效果而不断改良一个动作;先民或是在傩面具上用有颜色的植物汁液不经意地一划,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艺术的创作,但久而久之,他们的审美意识在不断地提高。先民们不以信仰为目的,而是直接观照内心的渴望,来创造和享受含有心灵旨趣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审美的愉悦形式。民俗特性中的功利性和变异性促成了先民审美意识的形式化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也促使了艺术审美和艺术表现的形式生成与变化,故民俗文化是艺术之源。二、民俗文化是艺术创作之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民俗的功利性驱使民俗活动的信仰和表现形式不停地发生变化,即便是同一种信仰,也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民俗文化中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艺

5、术形式。民俗文化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民俗的变异特性也驱使了民俗文化的变化,从而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变化。如,年画这一艺术形式,是从先民的“门神”信仰衍变而来。在民俗文化的土壤上,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了解的深入,民俗文化逐渐发生变化。民间信仰中门神画的艺术形象,经历了千年的岁月变迁,从艺术表现主题、表现形式,到人们的审美趋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直至今天,华夏子孙都在通过对年画及相关艺术创作及应用,回忆着祖先朴素的信仰,感受着中华文化的深厚韵味。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大门有着重要的护卫作用,最早的门神与原始自然崇拜有关,且没有形成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远古时期的神荼、郁垒是传说中最早的门神。宋代以前

6、民间习俗的年画主题以画鸡、虎为主,这是年画艺术形式的早期萌芽。唐宋以后,年画艺术开始在当时的社会中盛行,并服务于当时的民俗年节活动。门神的形象开始越来越丰富,武将型门神大量出现,传说中的钟馗被人们当作门神来崇拜。这些武将门神,人物形态夸张、醒目,色彩鲜艳,具有地方审美特色。至北宋时期,年画艺术在北宋京都汴京盛行,门神画和年节活动紧密结合,年画开始大量制作并在市场上售卖。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国都汴京“迎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南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南宋国都临安“自十月以来,朝天门外,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彩缕

7、花春帖、幡胜之类,为市甚胜”。吴自牧梦粱录载南宋时代的风俗,岁终“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以主顾”。根据以上古籍的记载,在年节民俗活动中,年画艺术的题材多样有武将、动物等,年画艺术形式丰富有桃符、春帖、门神、春联及门笺等,张贴门户,交相辉映,巫术辟邪的心理逐渐被节日喜庆的气氛淡化。年画艺术的绘画题材和艺术形式随着社会发展和百姓精神需求而发展演变。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市民意识的影响,年画由原来的驱邪纳福,趋向于吉祥喜庆,并添加了招财进宝、功名利禄的美好寓意。年画艺术的主题、色彩、装饰形式都发生了艺术变化。在艺术题材方面,除了原有的“门神”以外,出现了针对不同精神

8、需求和追求的“门官”“门童”等题材,这些人物题材丰富,可以细分为儿童、女性、文将、武将;在人物形象方面,年画人物形象性格饱满,有忠有奸的年画、有白脸有花脸的年画;在人物动态方面,年画人物造型活泼、生动有趣,有持物坐骑年画,有侍立相向年画。另外,还出现了吉祥动物主题的年画,这些形象或谐音,或寓意,寄托着人们对于新春的祝福,以及来年祥瑞的期望。由此可见,民俗活动的功能逐步变化,从而引发相应的艺术变化。三、艺术设计是的民俗文化传承的创新之道民俗就是民间民众创造并且代代相传的风俗习惯,华夏的炎黄子孙正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俗艺术就是民俗文化的艺术表现。

9、民俗艺术是平民百姓的艺术创造,它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精神面貌,表达了潜在的民众心理和民族性格,是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趣味的重要体现,不论在任何一个地区,只要有人们的生产、生活,就会有民俗活动的影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稳定的精神基因,积淀了我们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民间美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物质表现形态,有着内容丰富、纯真质朴的艺术特点,是民间百姓生活的艺术,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富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3。当代艺术设计从民俗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对民俗艺术进行创新设计,这是

10、当代艺术设计的历史使命和必然趋势。设计师对民俗语言、民俗元素、民俗符号进行艺术化处理,进行现代艺术设计。民俗文化中有丰富的艺术纹样图案,如人物类、植物花卉类、动物类、神话类和场景类等多种类型的纹案形式。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就运用了传统的祥云纹,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了这个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图案。设计师将这个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设计运用在火炬的手柄上,并结合火炬造型采用连续图案设计,产生了无穷尽的视觉效果。民俗文化中有丰富的色彩,每一种色彩都在一个民族中起着精神图腾的作用,且都具有丰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如在黎族,白色表示妇女心灵纯洁、吉祥如意,并且白色能够寄托美好的愿望;黑色在黎族代表永久、

11、庄重和吉祥。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从远古神话的赤乌鸟到近代的红色历史,红色代表中国人的精神色彩,代表了喜庆、热闹与祥和。因此,北京奥运会的火炬采用了红色,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民族色彩,是传统图案运用于现代设计的典型成功案例。设计师通过挖掘民俗文化的寓意,对民俗文化的意像、纹案、民俗艺术作品进行艺术化的创新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民俗艺术的附加值,还能推动民俗文化为地方文旅产业服务,让民俗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让中华民族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绽放魅力,让全世界人民感受、了解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坚定了华夏子孙的文化自信心,更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四、民俗文化与艺术设计之时代融合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

12、,民俗艺术应当紧跟时代特色,结合“互联网+”思维,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推陈出新,以艺术设计为媒,带动民俗文化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带动民俗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创造新的民俗文化发展生态。民俗文化在当代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民俗文化艺术的数字化传播,结合“互联网+”思维,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民俗艺术资源的产业化应用。这包括开发民俗文化产业、创造民俗文化品牌等,来开拓民俗艺术应用市场的范围艺术设计师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结合数字创意产业,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和民俗艺术资源,对民俗艺术文化进行创新设计,例如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民俗文化的数字展示设计,利用大众传媒、官方媒体、自媒体等多种传播形式,拓展民俗艺术文化的应用领域,推

13、动民俗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地方政府鼓励地方协会、个人通过短视频形式分享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推广民俗文化艺术。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权威发布: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00亿,占网民整体的88.3%。政府可以建立、组织短视频制作团队,并向个人提供短视频制作的技术支持,定期输出高质量的文化短视频。内容可以包含展现地方民俗风情和民间手工艺制作过程,推送地方民俗艺术的工艺品、文创产品等。让全国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人民领略地方民风民俗,了解地方文化特色,促进民俗艺术品的销售,带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其次,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场景还原,打造民俗文化

14、的数字博物馆。地方政府与高校、民间组织协会合作,共同搭建民俗文化产教融合平台,积极打造地方民俗文化品牌IP。例如,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实景模拟,利用3D动画软件复原民俗神话故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民俗文化艺术品的展示效果。近年来我国掀起了“敦煌热”,人们通过短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欣赏到了璀璨的敦煌文化。敦煌研究院为推广敦煌文化,对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敦煌研究院在2021年10月的微信公众号中推出“飞天”专题游览线路,运用实体洞窟与虚拟体验有机穿插的创新展示方式。敦煌研究院的微信公众号中提出:此举是基于“数字敦煌”的海量数字资源,结合华为河图的

15、厘米级空间定位、虚实融合的技术,在莫高窟创造了一个虚拟孪生世界,实现了窟内文物窟外看的又一次新的尝试。此举不仅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参观体验,还让寻常百姓能够通过手机屏幕欣赏千里之外中华民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总之,利用艺术设计手段,对民俗元素进行符号化设计,对民俗艺术产品进行数字媒体展示设计,对地区民俗文化进行品牌形象设计,对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进行数字媒体设计(如通过AI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场景设计等数字媒体技术),融合多种艺术设计手段,创新民俗文化的展示形态,提高其社会认知度,从而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综上所述,民俗文化是民间的文化,是朴素的人民群众世世代代传承的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

16、活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寄托在物质形式上的精神文化内容。民俗文化是艺术产生的根本,民俗事象和民俗物象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民俗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不断地受到社会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社会的需求。同时,新时代的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和设计工具,能够紧贴时代发展,是社会生活需求的最强抓手之一。因此,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插上新时代艺术设计的翅膀,与时俱进,在时代的潮流中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持续丰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与基础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现代文化之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俗文化通过艺术设计创新,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的手段,以维护中华文明长期骄傲且坚定地站立在世界舞台。参考文献1黄万英.民俗与艺术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70-71.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362-363.3金灿,朱金鑫.民俗艺术传承下的民间美术文创设计与品牌建设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6):90-91,94.4申丽雪.黎锦纹样元素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D.山东艺术学院,2020.5徐晓艺.基于新媒体视阈下的民俗艺术传播研究以“风物”民俗艺术品牌为例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1.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汇报体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