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体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共411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媒体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共4110字).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智媒体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共4110字)现代社会的传播技术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我国的传播样态经历了以广播电视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体时代,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电信网三网融合的融媒体时代。随着5G网络传播技术的应用,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媒介深度融合的智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为媒体提供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国际视野、活跃的创意思维、娴熟制作技能、敏锐产业意识的高层次创意、制作专业人才,应以智媒体时代为立足点,结合其传播特性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优化,探索创新适合智媒体语境的广播电视编导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智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具
2、有传播源头移动化、传播平台社交化和信息传播智能化等传播特征1.智媒体的传播者体现出明显的移动化特征。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成为主流的信息传播和接收终端,通过这些多媒体终端进行的视频电话、网络直播以及网络视频播放的弹幕系统等,都能实现实时互动效果,实现传受双方“面对面”交流的传播状态,互动性、移动化特征明显。2.智媒体时代传播平台社交化特性明显。信息传播依托微信、微博、论坛、短视频及新闻终端等社交平台,通过好友、公众号、话题、群、圈等具有社会属性的群体进行传播,社交化特征明显。智媒体时代传播者和受众角色融合,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受众,传播成为一种低成本、高密度、广泛性的活动。这种传受合一的形态
3、特点使得信息传播具有了个性化、社交化特征。3.智媒体时代体现出信息传播全流程智能化趋势。习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写作机器人、人机协同写作系统以及AI主播等智能系统已经融合到信息生产、分发及反馈的传播全流程。信息的快捷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信息传播已经突破地域、时间的限制。智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为广播电视编导传播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1.理性认知智媒体,熟悉新媒体终端的影像形态和传播特性的能力。智媒体时代的数字影像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多样态播放终端促使数字影像视听表达方式产生变化。越来越多的短视频采用1
4、8:9竖屏模式,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特别开设了“新影像 手机影片竞赛”环节,竖屏画面已然登上大雅之堂。竖屏影像的勃兴直接导致影像构图形式的改变;且移动手机播放环境复杂,影像的色彩配置、景别、运动及压缩传输等都产生相应改变。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传播人才应熟悉新媒体终端的传播特性及影像新形态,掌握前沿的媒体制作理念和技术。2.提升网络信息分析与判断能力,提升运用新媒介进行网络传播的能力。网络传播能力包含双向两个层面,一是从网络中吸收信息的能力,二是使用网络进行信息编码和再传播的能力。智媒体时代的信息具有爆炸性和包裹性双重特性,广播电视编导传播人才应具备在海量信息中选择最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确保信息的
5、及时性和真实度,并通过视听手段表现出来,引导受众进行正确的信息认知和社会导向。3.增强广播电视编导传播人才创新创意及制作的应用能力。智媒体时代传播者和受众融合,广播电视编导传播人才不仅要具备写作评论策划能力,更要掌握影像策划、拍摄、制作、包装以及线上传播推广的实践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人才的审美素养和创新创意能力,成为业务专长、能力全面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智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革新1.完善课程结构,以课程群模式进行系统化教学。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通过规划和融合知识相关联的课程形成课程群,增加知识学习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以“厚基础”为特点设置学科基础知识课程群,培养学生的艺术基础
6、知识和基本的方法论,从严从细,使学生学科基础扎实,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自我学习能力。以“精专业”为特点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群,提升学生的创作基本功和动手技能,从精从专,使学生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每一个课程群内部均设置调研环节、理论基础课程、针对性影像创意策划课程和实操课程。课程群之间前后有机衔接,课程群内部课程互为支撑,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综合实践能力。2.依托学科资源,加入艺术院校特色课程。艺术类专业院校涵盖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个学科,能从文学、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给学生以启发。以“深传统”为特点设置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中
7、华文明精神内涵,从深从源,使学生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有社会责任承担能力和历史使命感、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3.跨传播平台、跨学科式课程设计。智媒体时代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任何一个影像在剥离出外在表现形式之后,最具竞争力的都是内容部分,智媒体时代传播平台融合化使内容生产成为制胜关键。课程体系设置时消除媒介壁垒,锻炼学生全媒体的概念,培养学生针对选题进行全媒体创意创作的能力。使学生创作内容既能满足在电视、网络栏目中播出的需求,又能在手机短视频App、微信公众号上投放。4.增加网络传播技术类专业课程,掌握网络传播模式。智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要善于运用网络,对网络信息检索
8、的熟练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对待事物的高度。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补充和加强信息技术专业技能课程,将数据筛选、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操作等能力,作为广播电视编导数据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只有掌握了网络传播技术类的知识,学生才能熟练掌握、运用新媒体传播平台。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个课程群中包含理论提升课程和强化创意制作类课程。以视听栏目创意创作课程群为例,文化传播调研课程带领学生掌握视听栏目创作的行业动态;视听栏目形态分析课程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栏目创作的基本要素;视听栏目编导与策划、视听栏目导播、视听栏目创作实训均为实践操作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学生在理论性课程中掌握主动学习意识和学术研
9、究能力,在创作类课程中锤炼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智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传播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创新1.项目化教学,有的放矢地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作为依托指导学生进行通过实际操作进而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的授课方式”。在授课过程中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搭建创作团队,导入项目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学院“产教融合”平台,在课程中由企业提出项目要求,学生分组确定创作主题、实施路径并实际操作,由企业和导师共同筛选出优秀项目并实现落地。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时,教师积极转变角色,通过项目分发、项目创意筛选、项目实际制作及项目展出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搜集资料,使学生提前介入行业水准的创作实践,掌握行业标准化
10、创作流程,锻炼实际操作能力,达到项目教学的目的。2.跨平台式内容教学,以内容制作为主要培养目标。智媒体时代拍摄制作设备、技术不再是传播活动限制,有创意的内容成为竞争的主力,是“内容为王”的时代。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成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课程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在剧本写作、视频创意制作等课程,讲授故事叙事的规律性知识,着重培养学生构建故事的能力;最后在授课中实行学生现场讲述的模式,在口头表述过程中认识到故事的逻辑性以及吸引观众的兴趣点,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体现中国精神。3.研究型课堂,增加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教学课堂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组成,主
11、流的“主导主体论”的观点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与熟练程度方是课堂的意义。研究型课堂规避“主导主体论”的弊端,在授课中主动引导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勤于思考,锤炼学习与创作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课程教学网络化,通过网络媒体延展教学活动。在校大学生是千禧年之后出生的“网络原住民”,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是他们的最普遍手段。课前教师将课程的前修知识通过网络分发给学生,方便学生进行背景内容知识的学习。在授课过程中将线下传统课堂讲授与
12、金课、慕课等线上课程结合,提高授课内容与网络的亲密度,充分体现网络传播时空无障碍且互动性强的特点。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将课程作品通过专业公众号、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网络平台作品,将课堂讲评与网络点击热度相结合作为评价标准。通过延展化线下线上综合教学形式将整个课程环节与网络关联,既延展教学时空又增强学生对网络媒体的认知。智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传播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具有充沛原创力、深厚人文素养、系统专业知识和熟练创作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充分体现智媒体时代的传播特性,依托学院学科资源优势建立完善课程结构,并加入艺术院校特色课程。在授课模式上,要将项目化教学、研究型教学及线上线下的混合性课程作为主要授课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意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广博的人文关怀、丰厚的文化素养、高端的国际视野和创新创意的综合型应用人才。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