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学总结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学总结及反思.doc(7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学总结及反思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学总结及反思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学总结及反思长龙小学张益明转眼间,一学年就过去了。与这班孩子们相处的一学年,可以说是忧喜参半。刚接手的时候就发现这个班在语文方面理解方面有所欠缺,书写也较差,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少数同学虽然学习较努力,但是因为语文基础差,对文本理解能力不足,导致他们时有不及格的现像。另个有十多个同学也由于自身的原因成绩也只停留在70多分,我根据他们的学情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对于那些不及格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多关注之外,还在课后留下来补习。对于70分左右的那部分学生,我则采取课堂上多关注多提问的方式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督促。尽可
2、能利用两个不同的时间段来辅导两批不同学生。尽力让不及格的那部分学生能保持在及格的水平,而那部分在70分徘徊的学生尽可能把他们拉到80分左右。在批改作业方面,我也尽力做到一对一的复批,不但让其把错的能改过来,还得问你做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你是怎样考虑这问题然后写出正确答案的。这样做可以避免他们只抄正确的答案而欠缺该有反思错误过程。经过上半学期的努力,成效还是显著的。晓文、翠山同学都能及格,而且都较为稳定。其中晓文的进步是明显,由原来做阅读题毫无章法,到后来的有条不紊。至于70多分的同学也有大部分能考到85分以上。可以说第一学期的方法是对头的,因而他们进步非常明显。考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第
3、二学期,我也沿用了第一学期的辅导方式,由于上学期的辅垫,下学期学生们做事都自觉了许多,那部分后进的学生也能保持在及格的水平了。而那70多分的那部分学生就时好时坏。为了确保本班所有学生在毕业考时都能以及格的成绩升中。在复习后期我主要把精力投到了那几名及格水平的学生,而忽视了那一部分中下的学生。结果在毕业考时,优生率跟镇的水平相差较远,全班有十个学生不是优生,其中8个都是八十多分。如果说当时能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这批学生,可能他们中的一些同学还是可以上去的。另外在复习最后的那段时间里,本人太注意对知识性辅导而忽视了部分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在考语文前那段时间,部分学生心思不集中,老是想着玩,结果有漏题看
4、错题等这样低级的错误。面对这次毕业考不如理想的成绩,本人也做了及时的反思,通过反思找问题,通过问题找方法。一、及格是基础,优生是关键。决定班班级成绩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本班的优生人数。因为不是优生的机率要比不及格的机率高,只要有少部分同学不是优生,优生率就会相差甚远,所以在日后教学中,辅导方向上也得有所侧重。二、落实复批,严格把关复批工作要继续落实,做得要更细致。复批时要把重点放在中下的学生身上,不放过任何一次他们犯错后不订正的机会。在一对一面面授时做到有方法讲方法,有思路讲思路,严格把关。三、激趣阅读,有的放矢。要改变以后叫他们自己买课外书的做法,规定班上的同学一齐看某一本书,这本书是大部分
5、同学都比较感兴趣的(下学期打算先从侦探类的书籍先入手)。在阅读之前先抛给他们一些引发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课外书时自己找答案,然后安排时间集体交流心得。四、双辅齐下,提高成绩。学生在做题时认真与否是直接影响其成绩的好坏的。所以在考前应该在辅导其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得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能以平静心去迎接考试。以上是毕业考后,本人的反思,希望通过这次的反思,能及时找到自己该努力的方向与高效的教学方法,与生共同提高。扩展阅读: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琥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2
6、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二、启发谈话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三、阅读课文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
7、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6课
8、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7指名读第34自然段。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9指名读第8自然段。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四、继续学习课文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
9、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五、启发谈话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思考讨论: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
10、认出这是一块琥珀。)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六、齐读最后一段七、老师小结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教学反思:上完这堂课之后,预设与生成基本上相符。如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只有才”、“如果就”造句。既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梳理了文本内容,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但本文是由看到的琥珀推测形成的必要条件,假象来历,对于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一起包裹在琥珀里,可以多角度推测
11、。书上写的蜘蛛爬到苍蝇身边去吃苍蝇,是一种可能。学生们说的蜘蛛结网捕捉苍蝇也是一种可能。只要以蜘蛛和苍蝇在一起这个事实为依据,开展的合理想象都可以。不必探寻古时候蜘蛛吐不吐丝。这也说明,教师在课堂上驾驭课堂的能力、设问引发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发表意见的能力都要注意提高,特别是评价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更要加强。人生礼赞教学目标: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教学过程: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和内容展示目标(如上)学习新知1、简介作者:朗费罗,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2、释题:“礼赞”就是“怀着敬意的赞扬”
12、的意思。这个词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全诗的抒情基调。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3、朗读诗歌。4、生自读诗歌。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他认为人生是怎样的?5、理解内容:(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充满激情昂扬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人生“辽阔的战场中”,“壮丽的舞台上”要振作、要奋斗,有追求、有所为,要“永远满怀着理想和期望。”(2)全诗共五节:第一节:诗人激昂地发出号召,号召人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在人生的舞台上要时刻“当一名闯将”,要战斗,要勇往直前。第二节:告诫人们要时刻直面现实,勇于乘风破浪,不怕困难和挫折。第三节:诗人跳跃空间,从人生的成绩角度告诫人们都能向伟人那样留下足迹,留下成果。第四节
13、:再次变化角度,告诫人们我们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辉煌的人生成果会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会激起别人的斗志。最后一节:收束全诗,再次向人们发出号召:人生要有理想,有追求。诗人的这个“行动号召”的深层意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振奋精神,鼓起勇气,积极生活,怀着理想和追求,不怕任何困难,时刻乘风破浪,最终定能成功。全诗以第一人称发号召,议论、抒情,读起来亲切,给人以鼓舞。(3)运用比喻手法。如“航程”比喻人的生命全部历程。把人生比作航船等。四、练习巩固:(1)本文的作者是,他是19世纪国最伟大的主义诗人。(2)本文是一首诗,作者用充满激情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中,在“”上,我们不能听从“”的驱使,
14、不要一味“”,也不要“怀念过去”,而应该“行动起来”、“”,“不断追求”、“”,激励人们永远满怀理想和期望。(3)简答题。本诗的题目是人生礼赞,对“礼赞”这个词该怎样理解?结合加点词语,理解下列诗句的涵义。A、我们不能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B、伟人的足迹向我们昭示,我们也能使自己一生变得高尚。C、在生命神圣海洋的航程中,也许还会有别人搁浅,绝望。五、学习本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六、小结七、作业:背诵教学反思: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充满激情昂扬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人生“辽阔的战场中”,“壮丽的舞台上”要振作、要奋斗,有追求、有所为,要“永远满怀着理想和期望。”全诗共五节
15、:第一节:诗人激昂地发出号召,号召人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在人生的舞台上要时刻“当一名闯将”,要战斗,要勇往直前。第二节:告诫人们要时刻直面现实,勇于乘风破浪,不怕困难和挫折。第三节:诗人跳跃空间,从人生的成绩角度告诫人们都能向伟人那样留下足迹,留下成果。第四节:再次变化角度,告诫人们我们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辉煌的人生成果会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会激起别人的斗志。最后一节:收束全诗,再次向人们发出号召:人生要有理想,有追求。诗人的这个“行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动号召”的深层意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振奋精神,鼓起勇气,积极生活,怀着理想和追求,不怕任何困难,时刻乘风破浪,最终定能成功
16、。在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体会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理解、感悟、体验文中的情感,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在理解诗歌内容时,让学生自渎,小组读,师生对读,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阅读中去感悟诗人的情感。在理解诗歌后,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读体会。生命奏鸣曲一、教材解读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在说明过程中,作者也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使说明清楚准确,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全文结构清晰,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以生动通俗的
17、语言说明了人体器官的声音与健康的关系。二、学情分析说明文在小语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作为一种常用文体,在高年段的各册教材中均有出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说明文的步骤方法,即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体会说明的方法,进而提高表达能力。本课结构清晰,语言特点鲜明,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理清思路入手,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说明的内容及方法,完成教学的重点,并通过探究性学习,深入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以突破教学的难点。三、教学目标新课标第一网1能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人体各器官的作用,从而掌握人体机能。明确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2体会学习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及总分总的写作顺序。3
18、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释放生命的光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板题生命奏鸣曲(二)初读感知新课标第一网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2指名读文,正音,并引导感知课文内容及说明方法。3学生默读思考。4引导交流,指导明确以下内容。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响,这些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生命奏鸣曲”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本文在说明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非常清晰: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活着的人各个内脏器官都要发出声音,汇成一支“生命奏鸣曲”。第二部分(26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组成“生命奏鸣曲”的乐章。这部分分三层第一层
19、(第二自然段)说明心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二层(3、4自然段)说明肺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噶。第三层(5、6自然段)说明胃肠道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第三部分(7自然段)说明人体各种音响组成的“生命奏鸣曲”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三)探究交流1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2引导交流,抓住有关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并朗读重点部分。如:作者把心脏比喻成“勤劳的鼓手”,因为它以每分钟60100次的节律发出声音,把肺脏比喻成“管乐队”,因为“肺里有树枝一样分叉的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毛细血管”等。这样,通过比喻把人体有关知识形象地介绍给
20、读者,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生动,充满趣味性。又如,作者对于不同情况下心脏声音的说明:正常状态下,发出“同、特、同、特”的声音,当心脏受到损伤时,它就急剧地跳动,鼓声就从“同、特”变成了“同、特特”,说明清楚准确,又生动形象,把心脏跳动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3知识拓展你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声音?能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怎样从声音的变化判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吗?(从咳嗽声、打喷嚏的声音、以及嘶哑的嗓音可判断一个人正患感冒、支气管炎、或者咽炎;从人发出的打呵欠的声音可判断一个人疲劳或困倦的程度等。)(四)全文小结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五)仿写练习结合本文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引导学生
21、自定内容、主题进行仿写。五、资源介绍1、生命的基本功能2、生命的本质教学反思: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结合本文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定内容、主题进行仿写。孟子语录学习目标: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3、掌握理解“舍生取义”的意思。学习重点:全文字、词含义,全文大意。学习难点:对“舍生取义”的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提问有关孟子的资料和字词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二、展示目标(如上)三、学
22、习新知:1、师范读课文。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2、生自读课文。3、结合译文理解内容课文分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书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先讲解字、词所:不译。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亦:也。可:能。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舍:舍弃。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义:可以理解为最高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译文: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新
23、课标第一网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在内容上基本接近,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这种思想道德在近、当代革命过程中激发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今天,对于广大的中学生的道德建设来说,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孟子是讲道理的高手,
24、能用通俗、形象、生动的比喻,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这样便于读者的理解。这种写法也为同学们今后写议论文提供了经验。4、学生思考:“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指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了不做不义的事。)5、练习背诵课文。四、小结:内容和孟子思想。五、作业:默写课文和练习册内容。教学反思:阅读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孟子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
25、“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据这篇列传,孟子的生平事迹大致是:孟子,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为子思(孔子孙孔)的弟子(一说是再传弟子)。他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不管孟子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都算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朱熹中庸章句
26、序称孟子受学于子思,而子思受学于曾子。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孟子一书称述曾子之处也较多,说孟子之学源于曾子,也未尝不可。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尽管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退而著书,实不得已。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这是对孔子仁政
27、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结论。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
28、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以尧舜时代的仁政为标准的。但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虚构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说得相当具体。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所谓仁政理想的一个轮廓。这一套理想虽多属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
29、殍”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孟子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这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这样的思想是从孔子那里承袭下来的。不过,到了孟子,更为强烈。尽心下甚至有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认为民贵君轻,社稷也可变置。这是新的观念,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新的变革,这比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史墨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又进一步。说“民为贵”,“君为轻”,这是前人所不曾说,后人也不敢说的。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
30、,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孟子很有自己的特点。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1善于论辩。前面说过,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告子上之辩人性,滕文公上之驳许行,都可为例。其驳许行有云:“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
31、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和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2极有气势。这也和时代有关。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
32、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谈。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孟子虽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国,也不免要游说的。他在尽心下里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
33、个人修养颇有关系。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当时的游士之辞,虽然都能放言无惮,而孟子之文,则又自有个人修养的特点。3富于形象。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这样的故事,也许得之民间,也许出于虚构,而孟子用来说明事理,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这样的文章,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综合活动新课标第一网活动目的1通过缅怀先烈,参观植物园,观察生命,看望老人,了解器官捐献等,让学生
34、在实践活动这了解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2激发热爱生活、探索生命、描绘生命的思想感情。3学会利用多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里。4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进一步了解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活动实施组织形式:此项活动要求学生自己主探究或了解,进行调查或考察,实践活动形式较多,宜以小组活动为主,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10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活动过程一、明确目的1学生读一读,本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地进行分组。第一组:清明扫墓,缅怀先烈。第二组:观察生命,体会生命。
35、第三组:看望老人,送去欢乐。第四组:查阅资料,了解器官捐献。二、分组活动(一)第一组:清明扫墓,缅怀先烈。1开展调查活动。(1)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渊源。(2)了解清明节为先辈扫墓的意义。2开展扫墓活动。3写一写自己参加清明扫墓,缅怀先辈后的体会。(二)第二组:观察生命,体会生命。1实地考察景点,了解其具体情况,并收集一些资料,如:图片、照片、绘画、景点文字介绍等2开展“体验生活的力量”活动。3实地考察、活动记录、讨论、交流、整理。(三)第三组:看望老人,送去欢乐。1培训学生(1)培训学生也老人交谈的礼仪和技巧。(2)拟准备为老人们表演的节目。(3)聆听老人讲述过去的事情。2
36、实地看望老人,进行时间活动。(四)第四组:查阅资料,了解器官捐献。1让学生进行查阅资料、上网等方式,了解什么是“器官捐献”?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3“器官捐献”简介。三、成果展示1展出的成果:心得、所获知识和照片等。2写一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四、布置作业1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快乐矛与盾教学目标:1、学会5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揭
37、题设问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二)读通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
38、读中出现的问题。4、齐读全文。(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
39、之盾,何如?”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新课标第一网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
40、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
41、剧矛与盾教学后记:小学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是矛与盾。学生在第十一册接触过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矛与盾这则寓言,文字简洁精炼,形象生动。用人物对话作为画龙点睛之笔而蕴含寓意。根据本则寓言的语言特点和教学重点、难点,为实践“课标”的新理念,教学时,主要突出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在充分自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后注释,力求了解人物对话的意思,在理解人物对话中自己感悟寓意。文中“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两句话是“自相矛盾”的直接的重要物证。其中“莫”、“于”、“也”三个词,课文又没有注释,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内容,再把句子意
42、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引导学生领悟寓意,向创造性阅读过渡。通过讲寓言故事和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像,提高阅读能力。鹬蚌相争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2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这则寓言的寓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教学重难点:体会这则寓言的寓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有关动物的成语,指名填空。2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篇寓言故事也和动物有关,板书“鹬蚌相争”,学生书空。3让学生猜一猜“鹬和蚌”分别是哪一类动物。(师生交流,渗透汉字的组成规律,鹬字,鸟旁,蚌字,虫旁。)二、读课题,质疑1学生齐读课题。2思考最想知道什
43、么?学生质疑。师生交流,学生提出问题。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3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鹬蚌为什么争?怎样争?争的结果怎样?三、理解感悟故事内容学习一、二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2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3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感受到这是一只饥饿的鹬。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然段。教师小结:鹬的优势就是嘴巴长,它刚要用自己的长嘴巴去啄蚌,蚌就一下子夹住了鹬的嘴巴,两者相持不下。学习三、四自然段1学生自读课文。2师生交流。新课标第一网教师指导抓住两个角色话语中的关键词语,体会鹬和蚌在争时的傲慢与不满,气愤与恼怒等心情,引导学生感悟鹬蚌相争时的情景。3指导学生分角色
44、朗读课文。4教师设置引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鹬傲慢地说:蚌白了鹬一眼说:(2)鹬扎煞着羽毛,生气地说:蚌也恶狠狠地说:(3)鹬咬牙切齿地说:蚌也怒气冲天地说:(4)过了很长时间,鹬和蚌都筋疲力尽,鹬有气无力地说:蚌也无精打采地说:学习第五自然段1学生齐读课文。2提问:鹬和蚌相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3出示图画,指名学生回答。师相机指导,理解故事的结局是鹬和蚌都没有得到好处。教学反思:鹬蚌相争为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再加上面对的是一班完全陌生的学生,所以上课前心里多少有点紧张。还好,踏上讲台后,人忽然轻松多了。个人感觉上得不是太好,有点乱。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引入部分太长,有同事帮我算了一下
45、时间,差不多花了8分钟,教师口述后再观看动画,不仅内容重复。而且浪费了时间,造成后来时间不够。2、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苦脑的地方)3、对于重点词“毫不费力”处理得不太好,未能达到教材的要求。4、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这环节放在课本剧的表演后显得有点脱节。科组建议再读课文后即引导学生说出寓意,然后再表演出来。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小抄写员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书中的经典感人亲情故事。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
46、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种教育学或教育概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楷、瞒、懊”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皮肤、签条、缩短、脾气、名册、呵欠、咳嗽、原谅。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落。教学过
47、程:一、揭示课题,了解文章的作者。1齐读课题,质疑、解疑。什么是抄写员?本文说的小抄写员是谁?(抄写员指照着原文抄写的人。本文中的小抄写员指的是叙利奥。)2了解本文的作者。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一书。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1866年参加意大利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后来曾加入意大利社会党。所写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描写学生生活,带有感伤情调,其他作品有公共马车、工人女教师。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1)读准字音。(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3)认识生字,掌握字形。2指名读课文。(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一味:单纯地
48、、一个劲儿地。迸出:指由内而外地、突然地、不能抑制地发出。瞟:斜着眼睛看。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后悔不该这样。啜泣:抽噎,抽抽嗒嗒地哭。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与同桌合作读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瞒着父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坚持抄写签条,虽然被父亲误解、冷淡,依然坚持着。)2围绕着叙利奥帮助父亲抄签条这件事,课文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请你划分出本文的段落层次。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3学生汇报。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利奥要帮父亲抄签条,父亲不同意。(14自然段。)第二部分:叙利奥瞒着
49、父亲抄写签条。(524自然段。)第三部分:父亲了解了事情的真相。(2530自然段。)四、分组分部分熟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2认真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2领悟作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新课标第一网一、整体感知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请你说一说:你觉得叙利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2学生自读课文。3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体谅父母、爱家人的孩子。)二、带着问题读课文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请你画出体会最深的语句,体会后出声地读出来。三、突出重点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1叙利奥三次受到父亲的责骂、误解都没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