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调研报告目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调研报告目录.doc(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调研报告目录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调研报告目录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调研报告(2021)正文目录1.引言1.1本报告研究动机1.2本报告研究现状综述1.3本报告研究方法1.4相关术语解释1.4.1中小企业1.4.2自主创新1.4.3自主创新能力1.5提高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依据1.5.1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1.5.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1.5.3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强国1.5.4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型国家建立2.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分析2.1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总概2.1.1中国中小企业的分布2.1.2中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
2、作用2.2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调查2.2.1调查目的、意义2.2.2调查方法2.2.3样本说明2.3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分析结果2.3.1典型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2.3.2典型中小企业的规模2.3.3典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周期2.3.4典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主要模式2.4自主创新的主要经验2.4.1充分利用“外脑”2.4.2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作用2.4.3政府发挥中介作用2.5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2.5.1缺乏科研资源2.5.2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出收益低2.5.3缺乏创新氛围3.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断的障碍因素分析3.1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3.2问卷调查样本及其调查方法3.2
3、.1问卷调查方法3.2.2样本说明3.3障碍因素统计分析3.3.1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3.3.2不同企业规模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3.3.3不同产权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3.3.4不同R&D强度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3.3.5不同创新模式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障碍3.4重要障碍因素及其根源分析3.4.1障碍因素重要性排序3.4.2重要障碍因素的根源分析4.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因素归类4.1基于对应分析原理的归类方法4.2障碍因素的归类4.3降碍因素的归类结果分析5.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障碍解决策略及能力提升5.1对国外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经验的借鉴5.1.1制定有关鼓励中小
4、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5.1.2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资金帮助、税收优惠政策5.1.3国外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呈现多样、广泛、灵活之特性5.1.4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5.2中小企业自力更生,积极培育创新条件5.2.1加强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5.2.2以人为本,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5.2.3开源节流,保障企业创新所需的资金5.3政府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5.3.1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制度环境5.3.2完善社会配套服务体系5.3.3加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政策扶持体系6.结论扩展阅读: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对策研究报告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报告二六年八月十一日宁波市政协经科委课题
5、组课题研究力量分管领导:项性平市政协副主席励奎铭市政协副主席宋小六十一届市政协副主席组长:周海宁市信息中心主任副组长:童孟达市政协副秘书长、经科委主任王诒敏市经委副书记蒋如国市科技局副局长成员:严望连市政协经科委副主任庄世勇市经委综合调研处处长张海葆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调研员冯芳市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特邀)李荣市政协经科委办公室副主任吴艳芳市政协经科委办公室主任科员朱凯翔市政协经科委办公室主任科员县(市)区政协联动人员:张正尧余姚市政协经科委专委一办主任郑金江慈溪市政协经科委主任屠恒生奉化市政协经科委主任-1-童遵义宁海县政协经科委主任陈仁海象山县政协经科委主任罗红漫海曙区政协经科委主任主笔:
6、执笔:-2-李锡田宋良义余国祥徐月琴鲁宝明童孟达童孟达江东区政协经科委主任江北区政协经科委主任镇海区政协经科委主任北仑区政协经科委副主任鄞州区政协经科委主任朱凯翔冯芳吴艳芳目录内容概要(1)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报告(15)一、大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16)二、宁波市中小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现状(19)三、宁波市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存的主要问题(33)四、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51)附件一: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问卷调查分析(76)附件二:中小企业界定标准(97)附件三: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调研各次座谈会名单(98)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报告内容概要本研究报告
7、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结合宁波市企业规模特点,围绕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简要地研究了大力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宁波市中小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现状,着重分析和研究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比较具体地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一、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报告认为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是解决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的需要。二、关于宁波市中小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现状1、中小企业在宁波市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和
8、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呈现出以下九个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大;二是企业规模小;三是行业分布广;四是地域分布不平衡性;五是块状经济特征明显;六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快速;七是对国家税收贡献大;八是吸纳就业人数多;九是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2、分析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总体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正在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我市研发机构主要设立在企业;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科技成果主要产于企业。二是企业专利和品牌意识不断加强,不少企业开始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截止2021年,95%的授权专利来源于企业,17%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专利权;到2021年6月底,
9、全市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个,中国名牌产品35个;我市不少企业开始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三是企业创新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市级研发中心和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引进了一批研发机构,建立了一批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截止2021年,我市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4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4%。五是人才总量快速增加,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为企业和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3、市政府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采取的主要举措。一是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积极鼓励企业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二是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三是建设企业工
10、程中心,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四是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园区和创业中心建设,使之成为自主创新的载体;五是坚持走科技合作之路,努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研发机构和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六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努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七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4、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与国内相关城市的比较。为了比较客观地评价宁波市工业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差距,报告将我市与杭州市、无锡市、青岛市、南京市四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进行了分析比较。(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一是宁波市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比重相对较高。二是宁波市企业自主创新人力投入明显偏低。三是宁波市企
11、业R&D实力明显偏低。(2)宁波市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比较。一是新产品产出水平居五个城市中等。二是宁波市专利申请数量居五个城市首位。三、关于宁波市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自主创新的领导有待加强,认识有待提高,环境有待优化。在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围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合力未形成,对自主创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到位,政府相关部门的任务不明确。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自主创新的中介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政府服务还欠到位。(二)科技人才少,分布不合理。我市拥有科技工作者20.59万人,密度(占总人口的比重)3.72%,与杭州市总量26.80万人、密度4.11%
12、相比,分别少6.21万人和低0.39个百分点。科技工作者在行业分布上,第一产业占0.01%,第二产业占32.10%,第三产业占67.9%,其中教育和卫生占39.70%。(三)对科研人才引进和使用的政策支持有待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需要认真的总结和完善。在学历与能力、数量与质量、享受与贡献、短期服务与长期服务、投入与产出等方面需作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寻找政策的漏洞。较高的房价和较低的计税工资水平,增加了企业引进科研人才的成本,也增加了研发人员的安家成本,减少了其科研劳动所得的剩余。(四)科技立项和管理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科技管理重立项轻政策、重事前立项轻后续管理,制约了科技生产力的进步。高新技术企业获
13、得的授权专利较少,使社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审标准及其政策导向产生了质疑。(五)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困难多,创新能力弱。一是缺乏创新意识和技术知识。不少企业重引资轻引技,重营销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宁愿把钱投到市场营销上、设备引进上,也不愿在研发上担当风险。二是缺乏人才与用才不当并存。三是缺乏研发投入和化解风险支持。四是缺乏信息。五是缺乏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六)现行的税收政策不合理。高新技术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产生较高的利润,现行的税收政策要求企业多交企业所得税,而贴牌加工、消耗资源较多、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交纳的所得税却较少。由于计税工资偏低,超额部分不仅企业要缴
14、所得税,职工本人也得交所得税,造成重复征税,对技术密集型、职工规模小、研发人员所占的比重大、生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的科技型企业影响较大。政府给予企业的科研经费财政补助,国税部门要求缴纳所得税,或计入享受政府“二免三减半”政策的年度,弱化了政策扶持力度。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园区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而在区外却无法享受优惠政策,人为地造成同类企业的发展不平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学研还没有紧密结合。培养人才和承担科研任务是高校的二大基本功能。在培养人才方面,高校的资源还未得到很好发挥。高校的专业设及其学科安排与经济
15、和社会发展实践有一定的差距。素质教育落后。在科研方面,缺乏市场为导向,许多高校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完成的横向科研项目在职称评审时毫不相关,只有纵向科研项目才能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削弱了教师和科研人员依托产业、服务企业开展科研的动力。在科研机构方面,本土的市属科研单位长期形成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研发能力的提高和单位活力,待遇低,科研资金少,引进人才难,尤其是从事农业科研的人才引进更难,缺乏科研经营人才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科研机构发展缓慢,有的甚至处于生存危机。外部引进的一些科研机构由于来甬时间较短,还处于起步和适应阶段,融入我市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为我市服务的自主研发能力还未得到很好发挥。从自
16、主创新总体上看,我市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处于两张皮的状态,长期以来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提出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要求,在实践工作中还有很大的距离。(八)全市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偏少。2021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7.87亿元,占同期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的3.39%,而用于企业挖潜改造的支出高达24.849亿元,占9.38%,说明政府长期形成的重视企业挖潜改造,扩大生产能力,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支持模式还未转到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为主的轨道上来。(九)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是各县(市)、区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不平衡。二是拥有的科技人才不平衡。三是各县(市)区获得的授权专利不平衡。四是行业和企业发展不
17、平衡。(十)自主创新的产业基础薄弱,社会氛围和创新文化与自主创新不协调。(十一)授权专利技术含量低,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总量的比重偏低。2021年我市发明专利仅占授权专利的3.94%,且主要集中在医学、兽医学、卫生学、工程元件及部件、建筑类。与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相比,去年我市获得的发明专利授权数占授权专利总量的比重居第15位。四、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报告着重在政府层面对区域自主创新提出以下建议:(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完善思路,规划指引,加强领导。1.端正思想认识,调整思维模式,是发展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要把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作为党委和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创造新优势、提高竞争力、为民
18、服务和为民谋利的形象工程和实事工程,要像抓城市建设和对外开放那样抓自主创新。2.充分认识自主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只要找准定位,走准路子,就可大有作为。3.加强对自主创新工作的领导。(1)成立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市政府科技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外专家担任顾问。(2)建立自主创新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我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在自主创新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自主创新发展环境。(3)制定自主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4)建立自主创新责任考核制,列入政绩考核目标,作为干部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5)制定
19、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实施意见,各相关部门要围绕自主创新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形成合力。(6)适应自主创新新形势,大力增强科技部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力量,在乡镇和街道建立科技指导联络员。(7)加强对财政科技经费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使用的绩效管理,建立企业和个人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综合会审、政府决策的管理模式,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二)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工作作为自主创新的第一抓手,努力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型经营者。1.大力培训经营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2.面向自主创新需求,制定人才引进目录,搭建人才引进平台。3.大力发展人才柔性引进。4
20、.重视引进有技术研发专长、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来我市工作。5.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一批博士后工作站和实验基地,增加引进人才的载体,对企业和进站研究人员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6.以招引高科技企业和项目吸引人才。7.完善人才政策。8.制定创新人才奖励办法,鼓励各类人才自主创新。9.研究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制度。(三)把握好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完善科技扶持政策,加快建设自主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体系。1、政府科技经费投入要面向实业型企业,着重支持我市投入产出大、产业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龙头企业、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支持自主创新的公共平台建设。2、最大限度地用好财政科研
21、经费的投入。财政科研经费补助要以“雪中送炭”为主,要努力降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研发风险,增强自主创新信心,要着眼于带动企业和全社会科研经费的投入。3、加强对财政科研经费的管理。4、政府资助引进和新建各类研发中心,要充分考虑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努力实现双赢。5、完善科技补助和奖励政策。一是鼓励企业设立各级各类研发中心,包括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要取消各种不合理的限制。二是提高对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奖励标准。三是奖励企业和行业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制定本行业的国际、国家、部级和行业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四是对引进科技风险投资给予一定的奖励。6、加快自主创新的公共技术
22、平台体系建设。(1)研究制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2)加强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管理。(3)着重建设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六类自主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体系。(四)增加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促进自主创新发展。包括建立市科技创新风险基金;统筹财政对科技和企业挖潜改造、外贸发展基金、重点投资的支出安排;对政府扶持企业科研的财政补贴免交所得税;合理提高计税工资标准;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技术和自主品牌优势的带动效应和规模效应;政府采购要优先考虑我市企业自主创新产品;高新技术企业一律享受高新技术园区的地方政策优惠;完善企业在销售额中提取的1%科技基金管理办法;对创新型企业租赁厂房实行
23、适当补贴;参展方面给予支持和补助;研发用房不受企业辅助用房建设面积规定的限制;完善各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面向全社会的自主创新公共宣传经费列入正常的财政支出范围;对南部地区和农业等弱势产业的自主创新予以倾斜,等等。(五)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融资的支持。1.积极引进境外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的融资和理财服务。2.积极引进境外风险投资公司和战略投资公司。3.帮助拥有自主创新技术的企业在国际或国内资本市场融资,进入股票市场。4.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创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5.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公司。6.鼓励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7.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制度
24、。8.建立银企合作的交流平台。9.创造条件发展民间融资。(六)深化高校和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1.高等院校要深化改革办学模式。2.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考评体系,完善职称评定条件。3.邀请国内外专家、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到高校开展相关专题讲座,或聘为客座教授。4.探索与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室、研发基地、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以及开展联合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作途径,建立校企科研结对合作。5.鼓励产学研结合做得好的科研骨干组织创新团队。6.加快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改革。7.加强科研经营管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七)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法律保护,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绿洲。1.充实办案力
25、量,完善办案机制,提高办案水平。2.建立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执行的快捷通道。3.充分发挥诉讼禁令和财产保全措施的作用,避免权利人损失的扩大。4.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证据制度。5.强化侵权行为人的赔偿责任,加大权利人利益保护力度。6.监督和支持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7.依法加重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惩处力度。8.加大对行政、司法、公安、海关等执法部门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的监督力度。(八)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提高行业协会的中介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1.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和业务指导,为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创造条件。2.逐步在有条件的行业建立自主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3.制定行业自主创新
26、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4.邀请行业协会参加有关活动,发挥他们的中介作用。5.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协会成为国内甚至国际行业协会的龙头,鼓励国内或国际行业协会的管理总部落户宁波。6.对行业协会视情给予一定的财政专项补助。(九)完善口岸管理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1.为自主创新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通关查验环境。2.充分利用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为自主创新企业优先实施口岸联网监管。3.严厉打击盗版、侵犯知识产权等的走私违法活动。4.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自主创新企业发展。5.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十)培育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社会环境。1.坚持和弘扬宁波创新精神
27、,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2.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3.大力开展自主创新成果评选和展示活动,努力成为自主创新成果的集散中心。4.大力发挥舆论媒体的导向作用。5.发挥各级科协组织作用,宣传科技创新知识,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十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服务。1.增强政府服务意识,树立企业为本理念。2.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指导。3.建立宁波市“71848890”(意为企业办事拨拨就灵)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形成宁波市政府为企业的“71848890”和为居民的
28、“81890000”两大公共服务平台体系。4.搭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平台。5.加快培育促进自主创新的中介服务组织。6.引导企业加快制度创新,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产权交易,提供企业兼并和重组服务。7.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技术保障水平。8.对授权专利较多、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区授予相应的专利管理和执法权限。9.组织力量对已授权的国内专利资源(包括已过保护期的专利)进行研究开发,帮助企业寻找自主创新项目。(十二)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促进我市自主创新发展。共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提出了9方面的建议。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报告宁波市政协经科委课题组二六年八月十一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作
29、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结合宁波市企业规模特点,市政协决定把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作为今年参政议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市政协经科委按照市政协全会和主席会议的要求,组织科技二组和经济组的部分委员组成课题组,并与各县(市)区政协实行联动调研,围绕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立足应用研究,力求将课题做深、做细、做实,深入各县(市)区和高校、科研单位,先后召开13次座谈会,与会人员达154人,广泛听取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各方意见,充分发扬民主,收集真见灼识;同时组织15个行业协会开展问卷调查和行业自主创新研究;并赴武汉等地考察学习;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历时近
30、半年,形成了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报告。8月10日,市政协经科委、市科技局、市经委联合召开了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座谈会,邀请企业和市有关部门以及各县(市)区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座谈自主创新的体会和建议。会后,课题组根据座谈会的意见对课题研究报告进行了认真的修改。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对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已十分透彻,宏观措施也已陆续出台。因此,本报告的重点是联系宁波市中小企业实际,通过实证性研究,找出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市政府制定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实施办法或意见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报告的中小企业主要是工业企业。采用的数据尽可能用2021年,由于2021年宁波统计年鉴还未出版,因
31、此部分数据只能采用2021年,但不会影响研究质量。本次调研得到了各县(市)区政协、市科技局、市经委、市信息中心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此一并予以感谢。一、大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当前,宁波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紧迫任务。为响应中央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在2021年2月6日召开“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奋斗目标,标志着我市自主创新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宁波市的城市实力和经济活力,大力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我市建设创
32、新型城市的必然选择。(一)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1175.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446.4亿元,年均增幅达13.8%。2021年我市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3%、55.3%和39.4%,其中二产比较发达,但在各个产业、各个行业的内部,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是依赖要素驱动来实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各个产业、各个行业的比重变化以及它们内部科技含量的提升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表现。要使我市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必须注重大量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只有这样,各个产业、各个行业才能利用自
33、己的技术成果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高科技产品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行业的投入,才能加大对传统产品和技术的改造,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二)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解决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我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日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约束,我市现有的增长模式主要是粗放型的增长。粗放型经济的实质是自主技术少而资源消耗多,随着原材料的不断涨价,再加上土地资源的严重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经常出现的能源荒、民工荒,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加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转变增长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市大量的中小企业中,虽然
34、也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但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促使中小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优化配。我们只有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更多的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才能真正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才能缓解全市经济快速增长与有限资源的尖锐矛盾,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经过长期发展,宁波市的城市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提高,2021年我市被评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但是,就现阶段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来说,与邻近的杭州市、苏州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城市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现阶段城市综合实力竞争的
35、焦点,谁在这方面占据主动,谁就能在发展上取得领先地位。当前,我市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在大量的中小企业中,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已经出现递减趋势,而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和不竭动力。面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面对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任务,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四)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的需要目前,宁波市的外贸依存度很高,2021年突破110%,其中出口依存度达到73%,很多企业的产品销售都依赖国外市场。我市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依赖
36、进口,特别是大量的高精尖数控机床等重要设备主要依赖进口,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在生产中使用的核心部件也主要依赖进口,严重地制约着我市制造业的整体技术进步。同时,在我市出口产品中,2021年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仅占15.4%,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层次较低,技术含量少,这一方面使我们在外贸中所得的利益较少,另一方面大量低价产品的出口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在对外贸易中,产品的竞争力最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初级加工制造取得国际分工,以廉价商品占据国际市场取得贸易总量增长,很难在急剧变化的国际竞争中把握长远利益,更难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营造和谐的国际贸易
37、环境,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加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特别是大力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掌握主动权,占据国际贸易制高点。总之,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必将为我市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持续驱动力,使我市发展的基础更稳固、增长方式更科学、产品竞争力更强大。二、宁波市中小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现状(一)宁波市中小企业基本情况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在宁波市经济发展中占有绝对优势。改革开放前,全市几乎没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一统天下,包罗了全部工业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北仑港大规模开发建设,先后兴建了一批港口及电力、石化等临港工业大型企业。即便如此,中小企业在宁波市国民经济发
38、展中仍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截止2021年底,除去16家规模以上大型工业企业外,宁波市共有94029家中小型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9.99%。宁波市中小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九个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大。宁波市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40亿元,工业增加值958.4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7.4%和88.2%,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0.7%,对整个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8.5%。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8247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9.8%,实现工业总产值3147.7亿元,销售产值3078.7亿元,分别占
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2.5%和82.2%;工业增加值64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3.4%;总资产2968.1亿元,其中流动资产1614.8亿元,固定资产1109.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9%、89.7%和87.9%;实现利税330.8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89.8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9.3%和78.6%。在宁波市所属的县(市)区经济中,其经济总量主要也是依赖中小企业,如江东区、海曙区和象山县的工业全部是中小企业。二是企业规模小。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平均每家产值3815.8万元,资产3599万元,资本金825.3万元,就业人数148人,分别是大型企业的
40、0.9%、1.6%、2.7%、3.4%。三是行业分布广。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40个工业大类中,我市中小企业均已涉及,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就涉及34个行业。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21年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行业分布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7个行业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占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单位总数的64.4%,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为17.7%,其次是塑料制品业为11.9%,第三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10.0%。四是地域分布不平衡性。从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奉化
41、市和镇海区中小企业比重明显低于其它县(市)区,仅为51.5%和35.9%,其它县市区中小企业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海曙区(100%)、江东区(100%)、象山县(100%)、余姚市(97.8%)、慈溪市(97.1%)、宁海县(96.4%)、北仑区(92.6%)、鄞州区(91.3%)、江北区(89.7%)。五是块状经济特征明显。我市中小工业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和传统加工优势,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如余姚的塑料、慈溪的打火机、宁海的文具和模具制造业、象山爵溪的针织衫裤等多个“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专业生产群体,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就有100多个。根据浙江省经贸委对全省2
42、0212021年块状经济的发展现状调查,2021年宁波市以5395亿元块状经济总量、占全省29.3%的业绩居11个市第一。六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快速。2021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972.6亿元,比上年增长42.3%,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的92.4%,比重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已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载体,并且有的中小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境外投资,形成新的增长点。七是对国家税收贡献大。宁波市中小企业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税收总额14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收总额的80.1%,有力地支持
43、了国家和宁波市经济建设。八是吸纳就业人数多。发展迅猛的中小企业已成为宁波市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到2021年,宁波市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57.3万人,占全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97.4%,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职工人数达到135.4万人,占全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51.2%,很多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的再就业主要由中小企业解决。九是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2021年,宁波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单体平均实现利润230万元,利税401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7.2%和25.2%;亏损企业1026家,亏损面由2021年的8%扩大到12.4%,亏损企业平均亏损额由2021年的13万元增加到22.3万元。从表1可以看出
44、,2021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增长迅速,增幅高达77.4%,但工业增加值、总产值、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资产总量、利税总额、利润总额以及从业人员等指标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企业数量的增长,亏损企业和亏损额成倍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增长的同时,企业单体规模有缩小和效益下降的趋势。表12021年宁波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一览表单位数(个)其中:亏损企业(个)工业增加值(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销售产值(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亿元)资产(亿元)其中:流动资产(亿元)固定资产(亿元)资本金(亿元)利税总额(亿元)其中:利润总额(亿元)亏损额(亿元)从业人员(万人)总量824
45、71026644.73147.73078.7972.62968.11614.81109.4680.6330.8189.818.4122比上年增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77.499.817710033.283.458.882.559.382.342.392.450.58952.189.75187.95293.232.879.22978.620610050.894.6(二)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总体情况在宁波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中小企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分析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总体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正在逐步形成。在政府引导和市场
46、推动的双重作用下,我市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正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具体表现为:1.我市研发机构主要设立在企业。全市137家市级技术工程技术中心全部建在企业,10多家市级以上博士后工作站基本都设在企业。引进的大院大所全部实行企业式管理,以市场为导向。2.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2021年全市科技投入36.72亿元,研究开发经费支出有33.34亿元,其中90%以上的经费都是来自企业。3.科技成果主要出于企业。2021年,全市90%以上的专利来自企业,70以上的科技成果是企业研发的,60%的市科技进步奖励项目来自企业。二是企业专利和品牌意识不断加强,不少企业开始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截止2021年,
47、95%的授权专利来源于企业,17%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专利权。从表2可以看出,“十五”期间,我市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幅达到16.7%,而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幅更是高达46.6%,我市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由2021年的1.6%提高到2021年的3.9%。表2十五期间宁波专利授权情况专利(件)发明专利(件)实用新型专利(件)外观设计专利(件)2021年21483468914252021年27804472820212021年34147889024462021年355914093524842021年398515711432685年均增长%16746613.517.1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市企业
48、越来越重视品牌培育和品牌发展,品牌竞争能力大为提高。到2021年6月底,全市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个,中国名牌产品35个。新一轮经济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在这一轮竞争中,“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专利,三流的企业卖产品”,我市不少企业开始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如中银公司主持或参与3项国家标准和5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宁波水表公司主持起草了5项行业标准,浙江瑞康生物公司研制了10项国家生物类标准样品,海通食品公司成为省技术标准战略试点企业,天安集团、明欣化工等企业在标准建设方面也走在了前面。三是企业创新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截止2021年底,全市已有重点实验室27家,其中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科技部省
49、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各1家,省级4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也从1999年的14家增加到2021年的137家,其中国家级实现了零的突破,达到了3家,省级68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6家。从1999年以来,我市成功引进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兵科院宁波分院、中科院宁波材料工程与技术研究所、中科院IC设计中心、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等大院大所,同时还与企业共建了18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和基地,这些科研机构为我市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截止2021年底,全市共建立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累计孵化场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70多家,在孵项目580多项,专利数180多件,在孵企业全年总收入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孵化器为在孵企业提供了管理咨询、投融资、创业培训、技术转让等服务的同时,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加速了科技创业企业的成长。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截止2021年,我市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4家(包括5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6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有88家,其中超2亿元的有57家,超5亿元的企业有5家,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