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藤野先生》课堂教学实录-冀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藤野先生》课堂教学实录-冀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藤野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冀教版【教学实录】 拎出“伟大”师:从小学至今,我们一定都有自己难忘的老师。你能用一两句话评价他(她)吗?生1:我小学五年级时的数学王老师,和蔼可亲,像妈妈一样。生2:我小学时的体育老师,篮球打得很棒,我们男孩子都很佩服他。师:你们是用“和蔼可亲”“佩服”等字眼评价自己的老师的。藤野先生,是鲁迅19041906年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一位医学教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这位老师的呢?生:(找出第37段,齐读)师:我们再读一遍,看从中你能读出什么问题?生:藤野先生到底做了什么让鲁迅念念不忘?生2:藤野先生为什么那
2、么关心一个中国人?生3:鲁迅为什么说藤野是“伟大”的?师:(板书:伟大 ?)一个普通的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自鲁迅先生离开日本就再未与他相见,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为什么用“伟大”这样的字眼相颂呢?在层层铺垫、蓄势之后,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期待,进入课文,便变得顺理成章。 感受“伟大”师: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四件事?并谈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藤野?生:(默读,自主学习)师:先概括地说一说写了哪四件事?生: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女人裹脚。(教师板书)师:文中用的“修改”吗?(生:添改)比较“修改”“订正”“添改”几个词,作者为什么用“添改”?
3、生1:“添改”,是增加并订正;“修改”和“订正”的意思接近。生2:藤野先生不但为鲁迅增加了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而且还修改了其中文法的错误。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生1: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根据是 “移了一点位置”“不但连也都”。师: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职责的话,有一点肯定不是他份内的事,那是生:(齐)订正文法的错误。师:继续谈藤野先生的品格。生1:关心学生,和蔼耐心。根据是:“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生2:担心我的解剖实习。师: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本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他为什么说“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生1:怕“我”难堪,故意委婉地说“敬
4、重”,这是对“我”的尊重。生2:根据还有“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师:藤野先生为什么要说这番话?生:这是委婉的批评,怕刺伤“我”的自尊心。师:对,明明是画错了,还表扬“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真是又严格又耐心。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叫我”,三次都是老师叫学生;“你能抄下来么?”是商量询问的口吻;“拿来我看!”为学生可以抄下来讲义而兴奋。还有“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吃了一惊”“不安和感激”“很高兴地”等。生:求实精神、善良的心地。根据是:“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师:为什么要“叹息”?生1:对中国妇女遭受摧残而同情。生2:作为医学教授,为自
5、己不能亲眼见到而惋惜。师:都有道理。写人,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体的事例中去体现。作者选取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对学生关心备至、和蔼耐心,对科学有求实的精神。师:(引读)鲁迅与这位治学严谨、以诚待人的老师离别二十多年后深沉地感叹:但不知怎地(学生朗读第37段)师: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生:这不过是一个老师份内的责任,仅凭这几件事,就以“伟大”相称,我觉得还有点勉强。师:是呀,这实在不过是一个教师,最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其他段落写了什么事?这些段落和写藤野先生到底有什么关系? 深化“伟大”师:
6、按照你的经验,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生1:这个人非常需要的时候。师:比如彷徨犹豫,走投无路的时候。生:你帮助了这个人最想要的东西。师:我们再来看看鲁迅先生。是在什么的情况下去日本的?到了日本又怎样?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他这样写道:(屏显)“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那么这时候的鲁迅最想要什么?生:学问。师:在国内已毫无出路,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又怎样呢?请自读13段,思考,初到日本的鲁迅,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了吗?生:没有。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只知道赏樱花、学跳舞。师:作者共写了两件
7、事:赏樱花、学跳舞。作者不仅没有得到学问,反增失望和厌恶,从哪些词句能读出来?生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学生把“也无非”读得很重)师:你为什么这样朗读?生1:这样可以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和厌恶之情。师:开篇首句这个“也”字,也有照应上一篇的意思,表明作者的失望和焦虑并没有因为到了东京而改变。(“成群结队”“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标致极了”“咚咚咚地响个震天学跳舞”,分析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和朗读相结合。)师:“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岂不就是在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侥幸和无奈吗?再来看鲁迅到仙台怎样。读第4段,你感觉去仙台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生1:从记住的“日暮里”和“
8、水户”两个地名来看,他很颓唐、很失落,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意思。师:怎么理解?生1:“日暮里”,日暮途穷;“水户”,是他的浙江老乡客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会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渺茫的前途。生2:我感觉他有点想家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嘛。师:同学们体悟得很深刻。下面再好好读读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他心情愉快吗?生1: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生2:不愉快。先是有蚊子,而且客店还包办犯人的饭食,后来每天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师:学校明明很关心他,他为什么还会不愉快呢?生1:因为鲁迅来日本是学知识的,不收学费、操心食宿都不是他需要的。生2
9、:他最需要的是学问和振兴祖国的良方。师:对,所以他才把这些关心幽默地统归为什么?生:“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师:可见鲁迅对这种优待的态度是,感谢但并不感动。师: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心灵冰到了零点的鲁迅,正处在这样“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当口,一个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以极富个性的抑扬顿挫的声调,带着尊重关爱和鲁迅的全部所需,雪中送炭般地闯入了鲁迅的生活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部分作者在暗示我们:第一,他的境遇很糟,确实需要帮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这时,是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学业的,精神的,人格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
10、再去朗读第37段。“但不知怎地”(学生朗读第37段)【教学反思】1.分析,从矛盾开始:如果说,本文的教学有什么成功之处或是突破的话,那就在文本解读上,这主要是受了孙绍振教授的影响,他在名作细读等多部著作中都对文本分析做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一的东西深层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分析的对象就是矛盾和差异,无矛盾无以分析。怎样揭示文本的矛盾?那就是还原法,也就是想象出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原生的语义,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出差异来,这样就有了分析的空间。比如,鲁迅用“伟大”这个词评价藤野先生。我用还原法:藤野先生仅是一位普通医学专科学校的普通医学教授,况且鲁迅后来也放
11、弃了从医,时间是二十年后,作者是文学家特别是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老师至多就是感激,怎么能说是“伟大”呢?这样矛盾就出来了,分析的空间就有了。从文本出发,揭示出这个经典文本里“伟大”的特殊性,就是我们的任务。这篇文章是教材里的经典篇目,我也执教过多次,但总感觉千头万绪,教学设计更是拖沓芜杂,似乎教了很多东西,又似乎什么也没教找不出隐藏在文本中的矛盾,分析就变成了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这样的分析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我们的课堂,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高度、广度和厚度。2.言语,是语文安身立命的根本:言必有据,是课文赏析的关键。考虑到鲁迅的语言风格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特别引导学生关注了
12、几个关键语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吧”“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注意分析和朗读的结合。但在教学中,这几个句子的品味都过于仓促,学生的体会还未到位,教师就把他们代替了。【教学感悟】教育无痕教书必然育人:这是不可逃避的历史事实;教书必须育人:这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世界上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这些论断使我们认识到,“教”“育”,本是一体,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不仅如此,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的育人,那就必然是反面的消极的育人。有意识地进行正面的积极的教“育
13、”,这是我们必然、必须的选择。但是我们却遗憾地看到,在实际的,特别是课改初期的课堂教学中,是“教+育”,“教”“育”两层皮,并非在“教”中“育”, “育人”成了“教书”额外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则表现为工具与人文的剥离,表现为脱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于是教我的母亲,就大谈自己的母亲和母爱;教珍珠鸟,就大谈人和动物的关系。这不仅使语文的育人功能变成了空中楼阁,无所依附,而且极大地削弱冲淡了文本的功能,文本似乎成了教师过度发挥的一个跳板,一副道具,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王尚文指出,“人文原在语文中”,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语言文字本身就富有极强的人文内涵,“文字是生命的酒”,“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心”,当我们满怀敬畏地走进文本,深情地打量每一个汉字、标点,感受它们的生命热量时,才有可能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我又想到,我们还不能就学科论学科,就教学论教学,还要从更高层面即教育的层面上去认识把握学科的教学。譬如在语文的课堂里,其实有更多的声音不属于语文问题,而是教育问题。如果“我的眼里只有你”,只“专一地爱着语文”,敬畏着语文,无视语文里的非语文问题,我们的教学还是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无痕,或许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要立志做一名有文化品位的教师,让人文的雨露滋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