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9《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9《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9故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故乡为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选自呐喊,写于1921年。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之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当时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写出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
2、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 一直以来我们把故乡定位在批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反映旧中国农民的辛苦生活。然而这样的理解明显带有时代和政治色彩,而且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显得十分牵强。这篇小说比较深刻全面地反映旧中国的社会生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我们还应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1、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前后对比分析来揭示文章主题。2、对文中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感悟。3、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4、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前后对比分析来揭示文章主题。对文中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感悟。两课时本节课主要采用“读找比赏悟”的教学组织方式,首先让学生读课文,让学
3、生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区别的句子,并通过对比分析人物的性格,在人物的分析中感悟文章的主题,把握文章的主旨。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
4、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二、疏通字词【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帮助同学们疏通字词】1.生字识记晦(hu) 猹(ch) 弶(jing) 踝(hui) 汛(xn) 髀(b) 愕()嗤(ch)瑟(s)廿(nin)折(sh)黛(di)惘(wng)恣(z)睢(
5、su) 2.词语识记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阴晦:阴沉昏暗。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谋食:谋生。素:向来。如许:这么些。愕然:吃惊的样子。鄙夷:看不起。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恣睢:放纵,凶暴。三、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小说以什么为顺序,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各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答案: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6、。 1.(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2.(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
7、”告别闰土与故乡。 3.(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四、交流合作:【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重点】 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明确:(1) 外貌对照: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2)动作、对话对照: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对我: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对生活: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2.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 小说对
8、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外貌描写 对话描写 动作描写 明确答案:(1) 外貌对照: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
10、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五、课堂小结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衰败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六、 布置作业1.积累词语。2. 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11、。板书设计 回故乡:写故乡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 故乡 在故乡: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离故乡:我怀着深深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 。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2.分析文章中的“我”的形象。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我”的形象分析。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旨在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一、 分析人物形象【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明确本
12、文的重点内容】(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3)“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明确:(1)“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而且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我非常的悲哀”。(2)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
13、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3)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二、 分析环境作用:【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旨在让学生掌握环境描写在小说的中的作用】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明确答案: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
14、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三、 交流合作:【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明确:如果人民满怀希望,并团结一致地为这希望奋斗,希望则“无所谓无”;如果人们心里充满希望却不去奋斗,希望则“无所谓有”。关键在于应该去争取、创造,应该积极面对未来。作者没有承诺,但是给了人们希望,鼓励人们去追求。四、 点拨升华(1)“我躺着,听船潺潺的
15、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应该怎样理解?(2)“我想到希望,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应该怎样理解?明确:(1)隐含意义是指我在探索、跋涉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国家和民族的路。(2).反映了“我”在前进道路上的彷徨和茫然,缺乏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课堂小结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题(1-3)。2.结合本文内容设想,故乡最后会变成什么样。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回故乡 在故乡 离故乡 故乡 人物形象:闰土 杨二嫂 我。 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