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二十五课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读会写“圮、募金、棹、铁耙、木杮、溯流、臆断”等字词。2理解、积累“据理臆断、溯流逆上、募金重修”等语汇。3了解作者纪昀有关情况,熟悉课文内容,感受如何把复杂的知识清楚简单地解说明白。能力目标1自主学习,疏通文义。2合作讨论,体验分析的魅力。3学会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德育目标1.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明晰凡事应该全面思考,不可主观臆断、妄下结论。重 点:1顺畅地诵读,识记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义难 点: 1、本文所阐释的科学道理及其道理阐释的层次、方法。 2
2、、文章寓意的多角度分析。教学方法:六助教学法(备助、自助、求助、互助、补助、读助)教学过程:导课:(实用、新颖、简洁)1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讲授: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自助20分钟左右)1、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3、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二、研讨、交流(求助、互助5分钟左右)1、圮(p)募(m) 棹(zho)柿(fi) 湮(yn) 啮(ni) 溯(s) 欤(y)2、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 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
4、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为其来也 在 4、词性活用 棹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难句翻译:1、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流逆上矣。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3、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5、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四、当堂检测(续助5分钟左右)解释: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 曳铁把 是非木柿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 可据理臆断 五、布置作业1、 熟读课文,预习课后训练题。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辛锐中学六助教学法实施教案课题25 河中石兽课型新授第2课时备课补充材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读会写“圮、募金、棹、铁耙、木杮、溯流、臆断”等字词。2理解、积累“据理臆断、溯流逆上、募金重修”等语汇。
6、3了解作者纪昀有关情况,熟悉课文内容,感受如何把复杂的知识清楚简单地解说明白。能力目标1自主学习,疏通文义。2合作讨论,体验分析的魅力。3学会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德育目标1.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明晰凡事应该全面思考,不可主观臆断、妄下结论。重 点:1顺畅地诵读,识记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义难 点: 1、本文所阐释的科学道理及其道理阐释的层次、方法。 2、文章寓意的多角度分析。教学方法:六助教学法(备助、自助、求助、互助、补助、读助)教学过程:导课:(实用、新颖、简洁)听写文下注释回忆文章所讲内容讲授: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自助20分钟左右)1、 故事说了一
7、件什么事?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4、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二、研讨、交流(求助、互助10分钟左右)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多媒体演示】(1)、学生演示。(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
8、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2、师生共同归纳: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3、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4、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拓展延伸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课堂小结:本文文章脉络分明,逐层深入。分为四段,正好是四个层次。全文故事曲折但只用短短200多字,脉络分明且层层深入、结构严密、余味无穷。这则故事用和尚、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中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训练题。2、 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