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梦溪笔谈》二则教案-(新版)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梦溪笔谈》二则教案-(新版)苏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新版)苏教版 教学内容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词义,如:“岁”、 “穰”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本文的用法,如:“之”、“具”、“以”等;2. 掌握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3.了解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科学成就,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词义,如:“岁”、 “穰”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本文的用法,如:“之”、“具”、“以”等;2.掌握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了解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科学成就,感受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准备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四课时教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第一课时一、导入:当我们打开那标志“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彩夺目,灿烂辉煌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分外引人注目这颗迷人的珍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梦溪笔谈二则二、简介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作者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医药、音乐等方面都有研究晚年居住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写梦溪笔谈此书共三十卷,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
3、、医药、文学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活字印刷术等。三、整体感知课文1初读课文,找出在音、形上有疑难的字词狗蝎 喙钳 穰 傍2 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朗读的停顿和重音3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重音)4小组进行学习,借助工具书及注释,对课文进行翻译,弄明课文的意思,并画出有疑问的地方(师巡视、点拨、指导)5小组内同学互查6提示重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及难理解的句意实词含义、虚词用法庆州界生子方虫 界:地区方为秋田之害 方:正当、正在;为:成为其喙有钳 其:它的则以钳搏之 则:就 以:用千万蔽地 蔽:遮盖 蔽地;遍地悉为两段 悉:都,
4、全岁以大穰 岁:年成 以:因穰:庄稼丰收其虫旧曾有之 其:这种土人:当地人辨别虚词的用法方为秋田之害 ( 助词,的 )则以钳搏之 (它们,代子方虫)四、 之 其虫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实义)土人谓之傍不肯 (它,指子方虫的天敌)以虫治虫 ( 用 )以 岁以大穰 ( 因 )不以疾也 ( 如 )四、小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指名说本文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2、解释相关字词二、难理解的句意方为秋田之害: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四、再读课
5、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事件来概括)明确: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的现象,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三、拓展运用1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虫子的方法 明确:“傍不肯”这种虫子的样子像土中的狗蝎,嘴部有钳,遇到子方虫就用钳捉住,把它们夹成两段,杀尽子方虫2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科学的发现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明确:这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的现象,展开生物防治,促进农业增产3你知道在生物界中还有那些“天敌”的现象吗?明确:如青蛙吃害虫、猫头鹰吃田鼠、啄木鸟吃树洞里的害
6、虫等等4这些都是昆虫的本能,是一种自然现象现在我们在遇到虫害时还是和过去一样坐等虫害的天敌出现吗?用“农药”好,还是“生物防治”好?四、语句赏析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明确:简单10字便写出“以虫治虫”的成功,启示我们,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五、齐读课文,再次感悟六、小结:科学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神秘世界的大门而科学本身也不是神秘的,它不仅仅属于科学家,也属于所有的有心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严谨的态度,进行细心的观察,你就会有许多收获你也许也能像许多大科学家一样改变世界七、布置作业1熟
7、读课文,记忆重点字音、词义2预习梵天寺木塔 第三课时一、激情导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之一我们的祖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在杭州,曾经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梵天寺如今,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已损毁殆尽如果不是沈括,如果不是梦溪笔谈,也许这座宏伟的建筑早就为世人所遗忘我们就会忽略这项伟大的成就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梦溪笔谈二则中的梵天寺木塔,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二、整体感知课文1读准下列字音(检查预习情况)梵天寺 患 喻皓 贻 讫 箧2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朗读的停顿和重音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音4对照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弄
8、明课文意思,画出有疑问的地方(师巡视点拨指导)5释疑: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师指导并帮助解决6提示词的用法(1)解释字义:钱帅登之:之,正在修建的木塔患其塔动:患,嫌、担心;其,这,这个方两三级:方,才乃以瓦布之:乃,于是;以,用;之,木塔贻以金钗:贻,赠给;以,用、把但逐层布板讫:但,只;迄,终了、完毕便实钉之:实,使坚实;之,指木板匠师如其言: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盖钉板上下弥束:盖,因为人履其板:履,走、踩踏;其,那(2)通假字;人皆伏其精练:伏,同“服”,佩服(3)古今异义但: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如:古义,遵照 今义,如果,像(4)词类活用实:形容词活用为
9、动词便实钉之(使坚实)箧:动词用作名词六幕相联如胠箧(箱子)(5)省略句贻以金钗“贻”后面省略“之”,贻( 之)以金钗,之,喻皓之妻7带领学生翻译全文(提示难以理解的句意)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未布瓦,上轻,故为此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匠师如其言,塔遂定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人皆服其精练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第四课时一、复习旧知二、分析课文内容,讨论:公元964年,在沈括的家乡杭州,梵天寺里,工匠们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一座巍峨的木塔将要屹立于此但是开工不久,工匠们就遇到了难题,出示问题,用现代汉语回答(学生浏览课文
10、后回答)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匠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2喻皓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3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4解决这一难题有何目的及意义?5人们是如何评论的?三、再读课文,进一步思考:1木塔建成,是工匠们在建造过程中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喻皓却是作者在短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这是为什么?明确:本文是通过工匠们遇到的难以克服的问题被喻皓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件事,对比衬托出喻皓技术的高明,同时反映我国古代建筑方面的巨大成就2文章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明确: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的嘲笑,一方面也透
11、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3除了描写喻皓的语言和神态外,哪些语句还表现了他的技艺的高超?明确:“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这句话间接写出匠师要找一个更高明的人来帮助解决问题4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事实证明喻皓的技艺确实高超,解决了匠师的难题塔动四、分析写作特色1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只用了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害虫,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梵天寺木塔仅用了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的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2叙事详略得当以虫治虫介绍子
12、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比较详细,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匠师按喻皓的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五、思维拓展梵天寺木塔仅用一百余字就清楚的记述下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的建筑理论而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充分表现了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今天的中国人依旧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中国的科技辉煌你知道哪些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提示:如航天、农业等方面)六、小结: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华夏5000年的辉煌成就而自豪;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们将担负起祖国腾飞的重任感受到这些古今科学成就的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无愧于我们的历史责任七、布置作业。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场地设计)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