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幼时记趣》教学设计与反思-苏教版.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3077617 上传时间:2022-04-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幼时记趣》教学设计与反思-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幼时记趣》教学设计与反思-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幼时记趣》教学设计与反思-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幼时记趣》教学设计与反思-苏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幼时记趣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一 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熟读课文,正确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物外之趣”3.能借鉴以联想与想象描写事物的方法二 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体会作者的“物外之趣”三.教学方法教授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活动。五.教学过程 1.导入:在老师小的时候,过年玩儿火柴炮就是最大的乐趣之一,而现在的小孩子们呢,大概玩儿ipad就是他们的乐趣,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玩儿穿越,体会清代作家沈复儿时的乐趣。请大家翻开课本41页,幼时记趣。2.走进作者:首先,我们来了解即将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幼时

2、记趣的作者。沈复是清代文学家,他的著作有浮生六记等。在学习幼时记趣这篇文言文之前,老师想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呢?学生举手,老师选择。若没有学生举手,老师点名。学生介绍完后出现“走进作者”的一页。用时1分钟。嗯,老师对这个介绍很满意。沈复,字三白,清代作家。著作有浮生六记,本文也正是选于此。3.初读课文好,下面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已经标出的字词的读音。“余忆童稚时”预备读。大约1分半钟。开动脑筋刚才全班同学的通力合作非常棒,读得非常好!现在老师想要考察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即将进入的环节是“开动脑筋”。各位同学请与你们的同桌一起开动脑筋,看看是否能够理解下列

3、词语的含义。PPT出现“释义”这一页。各小组热烈讨论词语的含义。一分半钟。一分半钟过后PPT出现答案,同学们看看自己是否做对了。好,刚才各小组都讨论得非常热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大家都做得对不对。全对的小组请举手,老师表扬全对的小组,对没有全部答对的小组鼓励。5.“拍苍蝇”活动:好,下面为了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我们将玩儿一个游戏“拍苍蝇”。请注意游戏规则如下:同学们需要根据老师所提的问题,在屏幕上迅速找到答案并迅速拍下,第一个拍到的同学胜利,分数将会累计,最后获胜者将会得到一个小礼物。在听到“开始”的口号之前拍,或者一阵乱拍都属于违规!学生分成两个小队,每个小队五个人。老师选择3-4名坐在外

4、排的学生上台,手持苍蝇拍,此时课件上显示如下词语:明察秋毫 以丛草为林 唳 邱 庞然大物 盖 凹 凸 童稚 项为之强 土砾 怡然自得 壑 尽为所吞 徐喷以烟 癞蛤蟆活动开始后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所获得的分数。(1).哪个词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2).哪个加点词读wi ?(3).哪个字是通假字,意为“僵硬”?(4).哪个词意为“原来是”?(5).哪个词意为“山沟”?(6).哪个字是通假字,意为“土山”?(7).哪个词形容很大的东西?(8).哪个字读 o ?(9).哪个字意为高亢的鸟叫?(10).哪个加点词读wi ?(11).哪个词意为自己感到喜悦愉快?(12).哪个加点词是“因为”的

5、意思?(13).土砾(14).童稚(15).哪个加点词是“被”的意思?(16).哪个加点词是“用”的意思?(17).癞蛤蟆活动中:活动中如有错误先不要纠正,待学生全部答完所有问题后再统一纠正。活动结束:老师宣布获胜的同学及其小组。好,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刚才同学们掌握得不是很好的地方。 .应该读作.,因为.是.的意思。6.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请停顿,读出语气和感情。注意断句,注意学生是否读得通顺。老师记下学生读得不好的地方,学生读完后老师纠正。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文中的重点句子。ppt出现以下句子,每一页学生将会有一分钟的时间与同伴讨论、查阅课文注释并最终得出答

6、案。1-3为一页,4-6为一页,7-8为一页,9-10为一页。每一页先出现题目,学生有一分钟的时间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出答案,其他同学表示对或者不对,或用拇指朝上或拇指朝下来表示同意与不同意。学生每说完一句老师点出句子的答案。首先需要注意的是(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其细小的东西。(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3).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私下把

7、他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是鹤了。(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我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6).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我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的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7).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8).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8、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把丛聚的草当作树林,把昆虫蚂蚁当作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低洼的地方当作沟谷,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9).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一天,看到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1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

9、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7.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同时思考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好,下面老师想给同学们提几个问题,然后请大家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一:作者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问题二:所谓“物外之趣”的含义是什么?问题三: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齐读课文。幼时记趣 清 沈复 预备读。学生诵读幼时记趣。好,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谁能说说文中都写了哪些趣事呢?学生举手,老师点名。A同学。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出示板书,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对,请其他学生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够简洁但是意思正确,可以出现答案并告诉学生简而言之就是.B同学,C同学

10、。老师逐一点评。6.各小组合作,将幼时记趣搬上讲台,自由分配文中的角色,由班里其他同学读课文作为画外音。最先举手的小组将获得优先表演权。8.作业你是否也有过物外之趣?写出来跟大家分享分享。请写在练习本上。(200字)幼时记趣教学反思 海口金盘实验学校 陈晓娴幼时记趣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文言基础知识的容量较大,需要学生在字的音形义、句式、省略等方面掌握的知识点多而琐碎。同时,作者沈复通过本文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作者所选择的几个片断具有艺术家的眼光,感情真挚,充满童趣,加之古朴简洁的语言,使得文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童年世界,体验古人的童趣,感

11、受古文的文学魅力,成为本文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我在处理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一块上注重扎实开展、巧妙进行的原则,追求既实且巧的效果。首先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对照课文注释排除阅读障碍。通过玩游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记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其次课上让同学自由发言,合作探究。此时我的主要工作是解答疑问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课堂最后设计的表演加画外音环节,将整堂课的气氛推向最高潮。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分配角色,将文言文演示。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为学生识记课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文学性是文言文的重要属性,也是教学的重点。对幼时记趣这篇文言文中“文”的

12、教学,我首先做的工作是有层次的反复诵读。第一步是由我自己范读,提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语速、轻重音和停顿。接着由学生自读和齐读,让他们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和乐趣。接着请学生找出文章写了哪些趣事,并且让他们根据各自的口味和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件加以品读赏析,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在个别提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细节,鼓励答案的多样性和感受的独特性。比如在比较“怡然称快”和“怡然自得”两词时,同学回答得不太理想,我的解答注重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言文在选字用词上的精妙之处。文言文的文化因素是教学的一个较高层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教学中尚有诸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