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送东阳马生序阅读拔高-北师大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送东阳马生序阅读拔高-北师大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拔高 北师大版1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或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基调的语句是:_。 (2)写跋涉之苦的句子是:_,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_。 (3)总结宋濂求学生涯的句子是:_。 (4)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汉朝人孙敬,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样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战国人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成语 A_,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其实,还有
2、许多成语高度概括了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和事,如B_、C_、D_ (1)请结合文意,在下面横线上写出A、B、C、D处的成语。(4分) A._ B._ C._ D._ (2)如果你有一个同学成绩特别差,还特别怕吃苦,特别怕困难,请你至少用一个上面所填的成语写几句鼓励的话,让他能重新找回学习的信心。请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3分) _ _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苏洵,字
3、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选自宋史苏洵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无从致书以观_ 闭户益读书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 _ 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_ _ (3)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 _ _参考答案1(1)余幼时即嗜学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足肤皲
4、裂而不知 (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每空1分,共6分) 解析 结合文意,根据提示默写。(1)“嗜”不要写成“是”;(2)“皲”不要写成“皴”。 2(1)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程门立雪 凿壁偷光(每个成语1分,共4分) 解析 此题考查课外知识的积累情况。平时要注意多阅读,多积累。对一些经典故事应熟记,对一些成语要了解其来历。同时,在解答时,要注意文中的重点句“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和事”。 (2)示例一:同学,你一定听过“悬梁刺股”的故事吧,只要不惧艰难险阻,学习上的一切困难都能克服;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示例二:同学,自古英雄多磨难,如
5、果我们具有“悬梁刺股”的精神,“程门立雪”的执着,何愁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呢?(3分) 解析 在劝说时,一定要围绕“不怕吃苦、不怕困难”来谈,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这样才能达到劝说、鼓励的目的。 点拨:口语交际类试题解答技巧:(1)言之有“礼”。“礼”即得体,要根据特定的情境采用得体的用语。(2)言之有“物”。即要摒弃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言语,话语力求清楚、明白、简洁。(3)言之有“序”。即说话有合理的顺序,不颠倒混乱,要注意事物内在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4)言之有“节”。答题时语言要简明,如有字数限制,不能超出限制的字数。 3(1)得到,买到。(1分)更加(发奋)。(1
6、分) 解析 解释时要注意结合语境。“致”在这里是动词,“买到”的意思;“益”可以联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益慕圣贤之道”一句,得出“更加”的意思。 (2)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2分)(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2分) 解析 翻译时要注意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句中,“以是”的意思是“因此”,“是”的意思是“这,此”;第二个“以”的意思是“把”;“因”的意思是“于是”;“得”的意思是“能够”。句中,“既”是“已经”的意思;“竞效”是“抢着模仿”的意思;“为”是“写”的意思。然后将句子意思翻译通顺即可。
7、 (3)(第一问)相同点:读书都很勤奋刻苦。(1分)不同点: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很晚才开始读书。(1分)(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意思对即可,1分) 解析 【甲】文“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乙】文“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都传达出“勤奋刻苦”的主题。从【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可以看出宋濂幼时家境贫寒;从【乙】文“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可以看出苏洵年龄很大时才发愤读书。根据【甲】【乙】两文的主旨,不难得出两文对我们的启发。 参考译文: 【乙】苏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人。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一年多的时间就去考进士,又去考茂才异等,都没有考中。烧掉平常写的全部文章,关上门更加用功读书,于是精通六经、百家的学说,写文章一会儿就写了几千字。至和、嘉祐年间,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献上苏洵写的二十二篇文章(给皇帝),(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