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2-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2-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重点:理解背诵课文。难点:体会作品意境,赏析文章写法。【课堂导入】高山大岳,千流百川,华夏处处神奇如画,秀美宜人。历来文人面对这大好山水作了许多优美绝伦的描述。汉魏文人陶弘景的这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亦是其中精品,尽叙江南山水之美,清丽自然,宛如一幅明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2、,读来脍炙人口,请大家一起品味。【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也就是陪太子读书,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山水小品: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3、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这篇课文是骈体文,举世整齐音韵和谐,反复朗读,领会其意,感受其美。2同桌交流,疏通文意,提出问题解决不了的记下来。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解释加点字,翻译重点句。交辉:辉映。歇:消散。夕阳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与:参与,这里指欣赏。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达成背诵
4、。三、合作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如何体现山水之美。明确: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
5、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2在文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非某一地之景色,而是江南之山水的共美,作者对山水的一般性而又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体验。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四、结语 我们学习这样精美的小品文,又将我们带入江南清丽的山水美景之中,百读不厌,余韵萦绕,大家要多积累这样的美文美句。下课。【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写景:四季常景:仰视高峰入
6、云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日变景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抒怀:欲界之仙都,欢乐愉悦,悠然自得【反思】这篇课文短小易懂,注意让学生多背诵感受文章的妙处,不必花过多时间在理解翻译上。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体会文章中风景之妙,锻炼思维陶冶情操。【作业】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本文叙事、绘景、抒怀的方法,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3反复诵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课堂导入】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有名的唐宋八大家都是谁吗?其中宋朝占了六位,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列八大家
7、,自古未有,称“三苏”。其中苏轼的成就为最高,诗词散文书画都有很高造诣。苏轼一生坎坷为人旷达胸襟开阔,即使是贬官远调也能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唱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他的散文大多取材日常生活片断,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谪居湖北黄州时,从文章题目看,是记一次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过,看似简单写景,实则表现自己一种微妙的难言的心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散文。【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2正音正意相与(y) 藻(zo) 荇(xn)3标出停顿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提示:根据句子
8、的意义来划分停顿。4自由朗读,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同学们讨论得出。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这样,可以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层:叙事,交待赏月散布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面对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二、探究质疑,品析欣赏1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
9、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4难句解疑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10、吾两人者耳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三、小结:苏轼平说自己的散文:“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典折,随物赋行,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确实如此。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叙事: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闲人写景:月下庭中景物 抒情
11、:面对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 点睛之笔 【反思】这篇散文文字浅近,但是言简意丰,在淡然的叙述中隐含复杂的心情,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欣喜、无奈、超然的心情,旷达的胸怀最为重要。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特点;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特点;教学难点: 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第1课时时间 教学过程一、导向:1、导语: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
12、园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们叙述的中国园林的标本苏州园林是个什么样的景象。(板书课题)2、揭示目标: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特点;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二、自学: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轩榭(xunxi) 自然之趣(q) 石砌(q) 一幅(f) 着眼(zhu) 重峦叠嶂(lunzhng) 丘壑(h) 嶙峋(lnxn) 镂空(lu) 琢磨(zhu) 水磨方砖(m) 蔷薇(qing) 池沼(zho)2、积累下列词语: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轩榭:轩
13、: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蔷薇:落叶灌木。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寂寞:孤单冷清。珠光宝气:形容花开得非常耀眼。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自出心裁:别具匠心: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背景资料
14、:叶圣陶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苏州,因此对苏州园林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为这种深厚的感情和对苏州园林的熟悉,才写出了生动而又极尽苏州园林特征的文章。 3、感知内容: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 假山池沼的艺术美。第二部分(3-9)分类具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花墙廊子的层次美。 分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 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总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课文
15、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三、讨论: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1、作者对苏州园林
16、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苏州园林在设计理念上体现了怎样的总体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们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要做到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四、质疑: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五、自测: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过的说明文方法,有那些呢?今天,我们学习了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掌握说明顺序。还剩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特征方面没有学习,另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希望同学们下来复习中
17、预习一下。六、自结: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向: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内容 上节课小结时,我叫大家下去找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不知同学们找得怎么样了?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先来解决说明方法的问题2、揭示目标: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二、自学:1、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作比较:(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18、。(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三、讨论: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1、自由朗读三到六段,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
19、语段间能否互换?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2、读第4段,a探究局部说明顺序。本段先写假山堆叠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
20、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b、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假山的堆
21、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c、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四、质疑: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五、自测: 1、“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2、仿写:“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六、自结: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在叶圣陶老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周游了苏州的著名园林,领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同时掌握了一些说明文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以所学知识介绍一下自己的居室或我们的学校。要求运用空间顺序,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七、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