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通假字的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通假字的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语文通假字的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初中语文知识点有关通假字的那些事的相关内容,以供同学们阅读。 在新初一语文黄金起跑课程的文言文精读第二课,我们就接触到了第一种文言现象通假字。比如我们课堂上讲到的“尊君在不”的“不”通“否”,是表示询问的语气词。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可是为什么古人的错别字没有改正,还流传了下来让我们学习呢?这就要了解一下,古人错别字的由来。 一、“通假字”的前世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
2、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写了白字(即错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在古代,相当一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3、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只要声音相同的字就可以代表相同的意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通假字。精龄老师当初学习通假字时,心里就默默抱怨:为什么我们写错别字要被批评,考试还要被扣分,可是古人写通假字却要我们这么认真地学习,还要当作考题考我们,真不公平。 二、“通假字”的今生 想想现代人,不也在不断创造“通假字”吗? 好腻害(好厉害)、我好方(我好慌)、酱紫(这样子)这些因为地方发音而形成的网络用语也是我们当代人造出的“通假字”。看来这造字生义的传统是被继承和发扬了,但是我们不能造着造着就忘了正确的字怎么写了,所以我们要说标准普通话,写规范汉字。 今天有关通假字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