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小学语文教研组关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划】小学语文教研组关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计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研组关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计划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市关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相关文件要求,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 真正达成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破解教学难点问题,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小学语文教研组信息技术研修计划。一、指导思想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意见(教师20191 号)和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的要求,构建“一校一案,以校为本,立足岗位,边学边用,学为所用”、以微能力课程
2、学习为载体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路径;探索整校推进、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有序推广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模式,建立以学校发展目标为引领的信息技术应用长效机制。二、基本情况分析优势:区第一实验学校小学部67个教学班都安装了电子白板,为信息化教与学创造了基础条件。此外,学校建有计算机室、录播室。大部分教师均参加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1.0 工程培训,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不足:1、教师队伍年龄偏大,老教师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水平的愿望与能力不强,可能会在培训中应付了事,培训效果打折扣。2、尚未培养出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名师,无法形成对全校信息化教学 的引领和推进作用。三、研修绩效目标1、通过培
3、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 指导和学业评价的能力,促进学校教学创新。2、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 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基本的绩效目标:每个教师完成 50 学时的培训,其中实践学时不少于 50%。每个教师要完成 25 学时的校本实践,并通过三个能力点来证明这些实践,还要完成 25 学时的在线学习。面向教师:完成 3 个微能力点的认证工作;完成优质教学设计及演示文稿资源库建设。面向学生:学生学习投入度、学习自主
4、性在前后测评中表现出明显差异,标准化测试成绩得到明显提高。面向学校:一年以内学校升学率提高 2 个百分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高于 95%。四、 研修主题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通过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的有机整合,探索教师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切实转变教师观念,优化教学模式,在熟练使用信息化设备的基础上,把能力提升和教育教学相融合,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专业发展有效模式。并且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和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化,提高课堂效率,带给学生高成效的学习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五、 研修内容理念与模式学习:定位学校对全体教师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信息技术素养提
5、升的期 望,提出技术无痕,让技术常态化应用、简单技术熟练化、改变教师资源观、让信息技术从教师的“教的工具”向“学的工具”转变。学校的能力点范畴,以及选择理由:微能力名称选择理由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快速收集和分析学生信息,有效了解学情,从而改进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效率。A2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获取并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A3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A5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6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基于技术支持的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课堂导入、课堂讲授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及课堂效率的提高。A13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旨在借助于图形化手
6、段,使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清晰有效地传达给教师,实现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更顺畅。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基于技术支持的检测与练习有利于教师正确分析和把握学情,改进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2020 年新冠疫情的出现,线上教学成为学校开展教学的唯一途径,未雨绸缪,提高广大教师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能力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B3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在真实情境的学习中,探究型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其他都是以此为基础拓展。B5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有效的学生学习团队建设是课堂教学有效实现的重要支持,通过学习小组进行分层级一对一和一带多指导,实现全体学习和
7、全面学习。B7 家校交流与合作突破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将电话、短信及家访的联系模式转变为现代信息技术下高效的家校沟通,使家校之间实现第一时间随时随地的反馈学生在校在家情况。B9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起到监督学习成效和目标达成的作用C2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做中学”、“项目学习”和“STEM 学习”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学生情境中,甚至是学生生活中,脱离开生活的学习是没有根基的。C5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学生成长的个别化指导,建立个性化学习体系,是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C6 应用数据分析模型使教师脱离传统的“一分三率”(平均分,优秀率
8、、良好率和及格率)等分数模型的评价方式,学会采用更精准、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突显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帮助,关乎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六、 研修形式研修学习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网络学习,二是校本线下研修,三是综合实践检测(一)网络学习(25 学时)1、组织教师进行线上进行微能力点选择,针对自己的情况选择能力 点。2、按要求自主观看通识课程及教师自己所选的能力点课程。(二)校本线下研修(25 学时)学校信息技术 2.0 全员培训教研组为单位校本研修。1、全员培训:深刻理解能力提升工程 2.0 政策背景与价值意义,明确整校推进主要成果维度。2、自主研修:以教研组为单位形成学习共同体,制定小组研
9、修计划, 选择小组微能力点,结合学校按学段与学科实际划分的教研组,以组为单位在学校的 15 个研修内容中选 3 个微能力点(3 个微能力点分属于不同维度)进行研修,组内教师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科内结对互学。组内骨干教师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积极配合学校完成组内教师研修。3、集中培训;对骨干教师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教会教师使用现代 化教学软件。(三)综合实践检测综合实践检测包括集体备课、教研磨课、观课议课等,形成活动成果材料七、 研修安排时间内容负责人准备阶段2021.121. 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学校管理团队,参与制定学校今后的发展规划, 商讨确定 12 个微能力点。2. 组织骨干教师共同商讨修订学校
10、发展规划。3. 制定培训方案,组织教师参加校级培训专家团队。教学校长实施阶段2021.12-2022.41.选取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研修项目培训的教师,开发一个案例,然后在教研组公开展示并研讨交流。2.教研组内进行研修活动,以微能力点选择为依据,与常态化教研活动有效衔接,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3. 每位教师与教研组一起,找准自己的练功点。依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自己的微能力提升点,开展实践。4. 每学期开展一次校级层面的优秀代表课展示,为教师搭建成长舞台。教务主任测评阶段2022.4-2022.61. 制定评价考核标准,通过优秀案例的形式进一步展开评价培训,规范评价考核标准。
11、2. 教师在教研组进行微能力展示,组织人员对教师的微能力进行测评,并将优秀老师的微能力成果进行线上展示。3. 教研组、教师分别进行总结,梳理有效方法,反思存在的问题, 形成下一步的计划。4. 教研组利用评价量规,找准评价点,进行等级式评价,真正实现成果辐射联动,实现成果汇聚化。教研主任八、保障措施1. 组织保障成立研修项目领导组总负责人:校长(项目的审核、指导、管理) 项目负责人:(项目的策划、方案制定、管理)成员:(初中部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管理、考核) (小学部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管理、考核) (幼儿部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管理、考核) 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教研组研修活动组织与实施)彭等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项目的技术培训与支持)2. 经费保障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努力打造数字校园、智慧校园,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3. 制度保障完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资源库等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的管理制度、信息化教学教研制 度、信息化校本研修等制度。4. 以评促学通过校内高效课堂竞赛等各种竞赛活动表彰先进个人;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教研教改量化细则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骨干教师认定等条件。教务处、教研室对提升工作进行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校量化考核和年度评先选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