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及启示.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3001461 上传时间:2022-04-2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及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及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及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及启示.doc(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 作 者: 丁菲摘要:在国际职教开展史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和认可。在职业教育领域这方面的经历我国可以借鉴德国,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好地快速开展。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关键字:职业教育 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 启示德国是职业技术教育最为兴旺的国家之一。德国产品的质量全球公认,经久耐用,因此“德国制造享誉全球。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历史悠久,它是世界上首先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义务教育X围的国家,其“双元制堪称“职业技术教育的典X。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视为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的共同行为,是德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原动力,是企业生存与竞争

2、的手段,是个人生存最重要的根底及个性开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认可的重要前提。特别是企业界人士更是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是德国经济开展的柱石。因此,德国社会上上下下都高大重视职业教育这就是所谓文化传统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在各方面努力与支持下,如今全国已形成了一个从学徒培训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多阶段、多功能、形式多样、构造复杂的完备体系。各州、市也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职业教育网络。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根本能满足社会就业制度对具有职业技能劳动力的要求。同时,该体系高度分化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很好地适应与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与经济开展对人才的需求。1德国职

3、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开展和英国一样德国职业教育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早期的行会制度。当时,在手工业部门的某些行业中出现了以师傅带学徒,从学徒到帮工,最后成为师傅的学艺方式。到了中世纪后期,这一早期意义上的职业培训方式便流行了下来。到17世纪,德国重商主义者对师傅带徒弟的职业培训形式进展强烈的抨击。他们认为它过于强调直观模仿,缺乏理性。他们还认为要提高德意志手工制造的生产率,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重视多手工业者的训练。受其影响,再加上18世纪德国工业、商业的兴起和开展急需大量训练有素的技术操作工人,于是实科学校、商业学校和各种职业专科学校应运而生。这些学校在18世纪虽很不兴旺,可是它连同在各生

4、产部门内进展的职业训练一起,在18世纪的教育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18世纪的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到19世纪,德国大工业已经迅速开展起来。为了满足加速开展的工业化的要求,培养出大批具有不同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各种不同层次水平的职业学校便建立了起来。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并在其不断开展的过程中诞生了目前在德国占有核心地位的“双元制培训体系。以学校形态出现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确实是大工业的产物这一点确证无疑,可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但当代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产业、新的职业大量涌现,怎能固守原有的职业教育形式呢?这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之所以要

5、改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大多数职业教育者所不理解的地方。一、校外职业培训史校外职业培训主要指学徒培训。它源于中世纪,其最早的史证是1192年科隆旋工规章。在中世纪以及后来的几个世纪里,学徒训练主要集中于手工业部门。一是因为手工业部门所需人数有限;二主要是由于德国在19世纪前是一个农业国,它绝大多数劳动者都分布在农业部门。当时,成为学徒的条件非常严格。学徒培训的最兴盛时期是中世纪后期,到了16世纪以后,随着同业工会的解体,培训质量缺乏监视而一度陷入危机,学徒制自此走向衰落。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学徒培训事业在德国再度复兴。这主要归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德国经济开展对受训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二是

6、1869年、1897年、1900年、1908年四次立法中分别对职业培训作出了最低质量要求并对有关职业培训的法规作了重大修改。这为学徒培训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学徒培训的地位。虽然,学徒培训在19世纪初已走出手工业部门,但企业大规模自成体系的学徒培训那么是20世纪才开场。20世纪20、30年代,学徒训练工场大量开展,后来又提出并普及了专业工人考试。1969年?职业培训法?的公布,标志着学徒训练在联邦德国已逐步完善。如今,几乎所有的德国经济部门都参与学徒的培训。德国确实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国家,它没有重复走英国多元开展的职教道路,而是从学徒制度直接走向了学校形态的职教,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呢

7、?二、学校职业教育史最早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XX界与实业界一起举办的星期日学校。到了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重商主义影响下,建立了实科学校、商业学校和各种职业专科学校。到19世纪20年代末,德国各大城市里出现了一大批地方性职业学校。30年代那么有高级职业培训学校问世。1850年德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学校建制标准。19世纪60年代,科技的开展和经济的繁荣给德国职教开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也使德国各界认识到提高在业人员科学文化技术素质的重要性。于是,德国明确规定工厂主必须为雇员提供学习时机和条件。并规定18岁以下徒工可以通过地方法规定强迫承受进修学校教育。随后,在许多大城市里

8、,进修学校便成了在职青少年承受义务教育的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职业教育作为战后经济重建的一局部受到极大的重视。为了不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文化素质,德国又建立了职业补习学校,继续进修学校等。这些补习学校组成了德国所谓第二条教育途径,为在职青少年提供再一次升学时机。2 专题研究一、德国的双元制1.德国双元制的形成学徒不仅要在生产车间跟随师傅学校实用技术,还要到学校来历学校必要的理论知识。这一想法早在1821年就产生了。在当时,萨克森魏玛大公国的同业协会法律中就规定:师傅要严格认真地教授学徒学会一种手工业技艺。同时又要催促学徒到绘图学校、星期日学校或专门的手工业学校中求学。而学校里的课程那么按规

9、定要补充职业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还要提高学徒的普通教育水平。这种企业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实际上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雏形。双元制真正的形成还是在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的开场,传统的学徒培训在提高学徒文化知识素质及适应需求方面,日益显出其弊端。因而,有不少城市明确要求学徒有义务到职校承受必需的理论知识学习。到1900年许多大城市将学徒期青少年的进修学校教育定为义务教育,并决定让企业参加职业培训,承当培训主要责任。与此同时,又用职业学校教育补充企业实训。这样,整个职业教育就分在两个地点进展,即企业和职业学校。两者相互合作,互相补充,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并进而成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但是

10、,由于缺乏全面的法律根底,双元制也曾陷入过“危机。在战后进展重建的过程中,当时的政府曾就是否应将已有的教育机构,特别是双元制培训体系保存下来产生过以后。一些国际组织也曾对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持强烈的疑心态度。然而,双元制还是保存了下来。尤其是在1968年?职业培训法?实施后,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固,并进而成为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2.双元制的内涵及特点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即一种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通常是公立的合作进展职业教育的模式。受培训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内承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掌握“怎样做的问题;同时,又在职业学校里以学生的身份承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普通

11、文化知识教育,以了解实训技能操作中“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所需专业理论知识和一些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中,企业占主导地位。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一般时间比为3:2或4:1,或采取离职进修制的形式。学生的学徒期根据其申报的任职资格,一般在23年之间。在这期间学生可获取微波的工资,其幅度为正式工人起点工资的20%40%。1双元制培训体系的“双元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两个教育主体企业与职业学校企业与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根本场所。企业着重进展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学校着

12、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从另一角度讲,这两个主体既涉及了由国家举办的公立学校事业职业学校又涉及私营企业的市场经济体系。b.受训者的双重身份在“双元制培训体系中受训的青少年首先须同企业签定培训合同,成为企业的学徒,他也就自然成了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企业而言,受训者在初中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履行的学徒的权利和义务。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继续承受义务教育中最后三年教育。c.两种法律制度职业教育法与学校法企业里的培训主要遵守联邦制定的职业教育法,属联邦管辖。职业学校的教学要遵守各州制定的学校法规,各州负责。另外企业培训绝大多数是在私营企业里,是建立在民法性质的培

13、训合同根底上,而职业学校大多数是公立的,是建立在公法标准根底上的,学校职业培训是按公共教育法进展的。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培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X围。d.两个主管单位联邦政府与州文教部企业和职业培训由联邦政府公布的?企业培训条例?进展,该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全国各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展培训。职业学校的教学那么由各州的文教局部管。它以各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为指导性文件。该大纲规定了教学X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各州可根据具体情况进展改动,而职业学校那么必须依照各州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组织教学。e.两类课程理论课与实训练课“双元制培训体系

14、中的课程总的来说可划分为两类,即理论课与实训课。实训课主要在企业内进展;理论课主要在职业学校中进展。但这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程度的穿插。企业中的实训,除在培训岗位教学实训车间进展之外,还在实训指导课教室为学生讲解必要必需的理论知识。在职业学校,除了理论教室、实验室外,还有作为理论教学补充,在企业内上实训指导课。职业学校的教员那么将那些在企业实训车间所无法学到的技能在学校实验室或实训演示车间内向学生演示。2双元制的特点双元制目前已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在政府及各界的扶植下日趋完善、合理、有效。从总体上讲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a.注重实践、突出技能培训。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15、在培训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技巧的培训。理论与实践之比大约为3:7或2:8。同时理论教育注重实用性,并严密与实践相联系,服从实践需要。“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这一指导思想不仅表现在职教理论与实训的时间分配上,还表达在培训的运行机制上。b.培训的实施方案合理、有效并有法律作保障。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实训、实验,还是企业培训,均有严密而完整的教学目标、方案、教材、设置和师资配置等。并且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其办学都有法律保障。企业主要依据?职业教育法?及?培训规章?;学校那么依据教育法。c.考试制度严格。承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必须经过企业协会或手工业协会支持下的由考试委员

16、会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实践技能考试与总时间为56小时的专业理论知识考试组成,考试合格才能获得技术工人或技术员的资格。d.以企业为核心,以企业实际培训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两者平行进展密切合作,成为一个整体。在双元制培训体系中企业主和董事会不仅是职业培训的指导者与支持者,而且也是职业培训的参与者,他们非常重视职业培训。以企业为主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培养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真实的生产环境,使学生比拟接近实践及未来工作的需要,并能较早地接触新工艺、新技术;企业重视使职业教育有了坚实的根底和充足的经费。e.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以企业为主,组织和管理职业培训。提供多少培训岗位,什么职业工

17、种有培训岗位,这不由国家政策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某一时期的经济构造、市场需要以及各个企业的市场战略。但是对职业教育的质量,国家法律规定,社会上有机构监视和考核。这就保证了培训质量一定程度上的统一。f.在双元制教育中,教育体制与就业体制相互衔接。培训是职业生涯的开场,它通向什么方向,结果如何,在培训时是难以预料的。尽管如此,社会经济构造变化能尽早反映在学徒培训中,使得培训构造与就业构造保持平衡。这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吸引力的重要根底。在联邦德国,任何一个从普通中学毕业的青年,都可以在国家成认的职业工种中选择一项,向招收学徒的企业报名申请,测试合格后便可以在该企业内承受培训。学徒由企业发工资,但并不

18、算是企业的正式职工。就业培训毕业后,可留在该企业就业,也可以到其他企业工作。因此,联邦德国的学徒饿脾性带有很大的社会性。而在其他国家企业里招收的学徒往往就是企业的一员。g.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较其他国家而言,具有更大的广泛性。约有2/3的就业人员以学徒的形式承受过职业培训,其中有不少人在学徒前或学徒后还获得了其他的职业教育结业证书。承受双元制培训的人数约占同龄人的70%,大约男女比例为6:4。双元制培训因此成了联邦德国生产体制的支柱。有学者曾对德国大型化工企业作过有关其技术人才构成的调查,结果说明:在联邦德国的企业里,经过双元制培训的技术工人,在企业人员中占的比重特别高,达42%。企业中层技术

19、骨干力量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比其他国家均衡,技术员和技师占30%,工程师占17%。技术骨干力量中具有大学毕业水平者所占的比重中,联邦德国的比重特别低,只占8%。这说明德国的技术骨干大多是由双元制培训体系培训出来的。其企业人才构造为标准的金字塔形,而作为塔底的企业生产体制的支柱那么是双元制。h.双元制培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所谓高度灵活性主要指它能对经济和社会构造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响,从而不断地满足社会新的需求,承当起新的责任。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的运行中企业和学校具有充分的自主权,这使他们有可能使自己所提供的培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另外,企业的培训又受公共法规制约,公共权利机关也运用多种手段

20、如经济刺激、咨询效劳等来影响培训供应者及承受者的行为。因此,即使在70、80年代社会培训需求变化急剧之时,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岗位与申请培训者人数也根本持平。3.双元制的现状、问题及挑战目前,德国双元制培训中比拟引人注目之处是学徒未受培训前的学历水平在不断提高,传统上学徒是受过9年或10年义务教育的普通中学毕业生,年龄通常是15或16岁,如今新学徒平均年龄为8.6岁。联邦政府把中学毕业考试合格者假设学徒培训人数增多的现象视为一种受社会欢送的需求。而且企业对承受中学毕业考试合格者从事学徒的态度由慎重变为欢送。起初许多企业担忧他们“仅停留在途中。而现在他们看到中学毕业生中大多数完成了培训课程,只有一小

21、局部学徒培训后继续承受高等教育。不仅如此,在银行、保险和大型企业里,中学毕业生在理论方面的成绩都比资格要求不高的学徒优秀,在实践方面和其他学徒并驾齐驱。考虑到新型学徒的智能要求,在执行培训大纲时均对课程内容进展修订。有的还增加课程的内容,融入外语或计算机知识。并且不少企业为具有大学入学资格的学徒提供特殊培训。尽管目前双元制总体上是一种比拟理想而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在德国全社会的关注下日趋完善。但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并非完美无缺,而且正面临着来自学生、学校、企业、联邦政府和各利益集团的压力。各方利益冲突反映到双元制体系中便引出不少问题。1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分流过早在德国,中等教育有完全中学、实科

22、学校和主要学校三类。这三类学校中,完全中学主要为高等学府输送人才,其课程比拟全面系统。其他两类那么根本上是为职业培训提供生源,其课程主要与职业培训配套,不像完全中学那样全面系统。这就生产了学生12岁定向分流。此时,学生心理和生理并未得到充分开展和成熟,这 人才的全面培养和开展不利。2双元制中,学校与企业培训的严密联系往往难以实现通常总有跑到前头或落在后头的情况。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很难取得一致。目前德国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学校和企业间彼此建立广泛的联系,力求教学内容上的一致,以及双方在教学内容进展适当的穿插等,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这一问题。但到目前还未找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方法。3在课程构造、课

23、程内容以及联邦政府与州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学科课程设置的刚性使得课程很难保持现代化。?培训条例?的固定化那么不利于在培训时进展必要的革新。尽管不断试图使课程内容现代化,同时拓宽职业X围,众多官方确定的职业连同官方认可的教学大纲总是很快变得陈旧。另外,把从事各相关程度不密切职业的青年人放在一起培训,其效果也不尽人意。4目前,双元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学校与企业部门之间关系紧X由于职业学校有时在工艺装备和教学方法上不具备现代化,而普通培训中心由于受到联邦政府和政府资助显得很有实力,能够掌握相当可观的资源,其现代化程度较高,这引起职业学校的担忧。他们要求将培训中心归入职业学校,否那么就有变成三轨的影响。而

24、且可能因政府更多地资助培训中心而削弱职业学校经费,导致设备陈旧的职业学校与企业培训的差距越来越大。5德国国内对双元制培训体系内的两个主体即学校与企业的批评也不少有人指责公司往往将受训者作为廉价劳动力,常指派他们去从事他们“与培训无关的工作,或者过多地促使他们从事边缘性、辅助性的工种;由于企业生产过于专门化,其培训往往不完全,不系统;此外,企业中笼罩着一种权威式的培训风格,不允许提出不同意见和疑问;培训教师又往往是能力欠缺、水平不够等。这一系列问题使得企业培训方面的工作不尽人意。对职业学校的批评,那么集中在课程方案与教学方法过于陈旧过时,教材的职业针对性不强;与企业培训的步伐很难并行一致;师资缺

25、乏,教师后续专业教育欠缺;并且把不同培训职业的学生编在一起混合上课效果不好等。6整个双元制的调控机制主要以市场为主,政府法规调节为辅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组织又是由企业家负责,是企业的事,这意味着企业是否参与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双元制的命运。而企业的参与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使得双元制教育的运行机制易受总的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其结果是青年人的需要与公司需要之间常常不协调。在经济紧缩时期,就很容易造成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减少,而造成大量青年人无法承受培训。另外,有些新型行业就业岗位增加,但培训单位未见相应增加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效劳行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在迅速开展,为劳务市场提供了

26、大量的就业岗位,但由于现行的法定职业培训大纲是多年前的产物,内容已不能满足新行业的实际需要,压抑了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企业搞培训毕竟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中小企业更希望年轻人边不边学,以干为主。如果各项规定过死,而且法定培训不是企业所需,企业自然退避三舍。面对双元制职业教育面临的这一新问题,德国政界呼吁经济界增加培训岗位。各界也呼吁企业加大培训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加速修改新的培训大纲,以适应新老行业对职业培训的要求,吸引更多的企业开展培训。政府还采取措施鼓励培训工作“先进企业,在野党甚至提出对不搞企业培训的企业可以罚款。形势说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正面临严峻挑战,改革势在必行。二

27、、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通观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1.有关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健全,以法令形式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根底德国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均有详尽的法令规定。最早的法令起于中世纪,它规定了入学条件和学校义务、师资培训和、修业年限、每个工种的学科设置和具体培训方法等。这些法令使职业教育有了法律保障,使办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871年宪法将职业教育定为义务教育。它规定18岁以前完成普通教育而未进高级中学就学的青年必须承受义务职业教育。战后的有关各项条款一般是以前法定内容大重申或修订。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的开展及科技进步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使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经济

28、走向市场,依法开展,联邦德国公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如?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实践训练师资规格条例?、?手工业学徒结业考试条例?等。其中1969年公布?的职业教育法?是最根本、最权威的法规。它对当今社会条件下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企业培训条件作了详尽的要求;对成认的13类约450个专业工种作了具体规定;对社会参与与监视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同时,对各类职业训练制度、组织、期限和考试制度作了原那么性规定,野对原那么教育研究工作作出了决定。依法开展,XX必究,法规体系的健全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良性开展奠定了法律根底。2.多形式、多层次、多阶段职业教育体系完备从根本上说,它是适应德国

29、现阶段经济开展需要的。联邦德国的职业教育与整个人的教育过程密切联系着。由这个体系实现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从普通学校里的职业预备教育开场,经职业根底教育到职业专业教育乃至职业继续教育的由低级到高级,由一般到专门,逐步深入的过程。因而它包括了职业预备教育、职业根底教育和职业专业教育的各个教育阶段。多阶段德国职业教育具体实施又形式多样。仅教育机构而言,它既有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也有训练残疾青少年的特殊职业学校。同时,几乎社会上所有职业人才都可在相应的职业学校中得到培训。现有450个职业在可培训后获得合格证书。就培训时间而言,有全日制、局部时间制;有白天授课也有夜间授课、函授等。修业年限14年不等,招生

30、条件各异,办学既有私立的、公立的,也有企业单位独办的和企业联合办的。这种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为联邦德国培训各级各类职业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多形式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层次又较多。有为适龄青年承受职业教育的学校,也有为在业人员进修提高的学校。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衔接,成为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网络,为广阔适龄青年和就业人员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教育和进修提高的时机,形成了一个初、中、高比例构造合理、职前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教育体系。3.以双元制为核心在德国职业教育中,作为职业教育主要阶段的专业训练,主要在“双元制培训体系中以学徒制培训方式实现的。这种训练将职业教育体系与就业体系严密地联结在

31、一起。具体表现为:职业培训与就业制度相结合,雇主和雇员对培训制度的构造、内容和各培训过程认识一致;通过职业学校可以获得职业工作经历;经过训练能迅速地适应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这种训练由私人直接掌握。因此,它能充分调动企业界的积极性。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积极性,促使各行各业都来办职业教育,广开了办学渠道,促进了配套的职业教育网的形成。另外,双元制表达了国家、私人经济、学校及企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由于它的孙了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根底的大生产密切结合,所以它对经济部门需要的反响十分灵敏。能够及时估计到职业构造的变动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并相应地不断抛弃过时的或显得多余的职业和训练章程而代之以新的。就这一点

32、而言,它是一个高效能体系。它的优点还不止此。由于训练与直接的生产过程密切结合,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和人员条件,这样就节省了学校单独承当职业训练的情况下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又比方,学徒在训练过程中可以直接参加物质生产过程。这样既可到达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又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从而野可以改善本身的学习和生活条件。4.注重实践以及严格的训练与考试制度联邦德国职业教育一向贯彻严格训练、注重实践的方针。承受双元制培训的学员在毕业时必须经过实际操作与考试与理论考试,这自不待言。在其他各类职业学校中,每所学校都建有实验室、实习车间或模拟操作室,每个学员不但必须承受严格的实际操作训练和实习训练,学员在毕业

33、时都必须进展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考试,惟有通过这种国家考试者,方被成认具有某种职业资格。异因此联邦德国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进入职业生活时不仅在文化素质方面,而且在实际操作技术方面,都比拟符合实际需要,能够不再经过熟悉业务过程而直接作为一个熟练工人或技术人员参加工作。5.职教与普教有一定程度上的沟通与严密结合在德国,尤其是战后,职业教育并不是从职业学校才开场的,而是在中学就开场了职业预备教育。有了中学的预备阶段,职业教育不是突然进入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便于学生自然过渡。同时,又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联系更严密,成为一个有机地整体。一战以前,实科学校的毕业生都直接就业。一战后,由于普及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

34、有关法令规定,实科学校逐渐变为进入职业教育的一种预备教育阶段。后来又增加了主要学校作为职业预备教育。1969年设立的专科高中是专为进入职业教育而又想升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创办的。后来设的职业完全中学也是如此。这两类学校的设立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沟通。6.系统的职业指导由于青年对劳务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适应性了解并不多。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在小学后定向分流,及在后来选择培训工种中作出比拟适合的选择,各州相继成立了职业指导总局。系统的职业指导逐渐开展起来。德国的职业指导从小学4年级就开场考虑学生适合上哪类中学。然后,经过两年的观察、定向,确定终究上哪类中学。在中学里,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展指

35、导。到9或10年级最后决定培训工种。这样经历6年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和家长反复了解扩大视野,比拟主动和灵活地确定将来从事的工作。时间是充裕的,指导也很系统。正是由于其完备的指导系统及良好的指导工作,才使得德国职业教育运行至今仍广受人们的欢送。7.超前适应性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国情,放眼未来,超前适应,满足市场。既考虑到今天的市场,也为明天的市场作准备,超前预测、超前调整。为适应市场现状,职业培训工种调整为6大职业17个专业方向。在研究中,主要研究当前和未来面临的急需解决重大问题,突出研究成果的适应性和超前性。三、各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趋势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开展息息相关。它不

36、仅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还要不断适应它们开展的要求,并以此促进自身的开展。这就职业技术教育的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领域或多或少总是不断进展着改革的尝试。20世纪70年代,职业教育领域改革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关于建立企业集体出资提供训练经费的制度的企图,终因私人企业的反对和党派之间的分歧而失败;针对进入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职业教育准备缺乏的情况,在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完毕后的第十一学级设了职业根底教育年,向承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宽的根底职业知识与根本技能;关于延长普通义务教育到10年的问题争论也是悬而未决,仅个别州实施了10年义务教育;改革成效比拟大的要属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改革。2

37、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是70年代改革的延续与开展。在这段时期,进一步改良职业教育构造,尤其是改善女青年职业教育条件,增设适合女青年的职业训练专业与培训岗位。同时,在某些州中将进一步开展高职,扩建作为实验性的职业学院这类职业教育机构。在职业教育内容方面,着重强调理论教学,并针对新工艺与新技术的开展,职业教育机构改良教学内容,引进各种新工艺、新技术,在一些专业中增设了微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等课程。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及社会开展,德国职业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开展趋势。1.职业教育的国际化随着欧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合作的加强及科学技术国际化的开展。各国职业培训内容、质量标准等都不再仅以本国开展水

38、平来定位了,而应走向国际化。1975年以来,法国和德国为试验一种职工培训的监视和控制方法而合作。1977年两国政府又签定了关于两国颁发的学徒培训证书具有同等效力的协议。这一协议反映了职业培训国际化的趋势。进入80年代,德国因其成功地双元制而倍受瞩目,并为世界各国所效仿。另外,随着国际交往、各国经济合作及人才跨国流动等增加,国际合作办学也成了一种趋势。德国政府或其跨国公司与其他一些国家创办了不少多行业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等。在我国,双元制于80年代开场进入,到了90年代中期,我国有不少城市建有德国职业培训中心,实施德国的双元制培训。随着地区间商品交换旺盛,与各国往来进一步的频繁,竞争日

39、益剧烈,德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开展。2.职业教育的高层化科技进步与经济开展推动产业构造升级,随之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提高,这必然导致职业教育层次提高。目前德国在保持较大比重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局部学校升格为高等学校。如今在企业中承受培训者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申请承受职业教育的完全中学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增多。由此可见,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提高了层次,而且教育水平也在上升。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劳动力素质构造也开场发生了变化,日益趋向符合型。据此德国提出教育改革方案,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要相互渗透与延伸,并逐步实现普职的融合。要求以往不设职

40、业课程的普通中学设置职业教育课程。同时要求在职业技术学校加强普通教育,以期使二者的教学内容逐渐靠拢。1980年又通过法案,创办综合高中,以最终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为使职业教育的学生获得升入高校的时机,又创办专科高中,以为他们进入高校作准备。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及生产的开展,既有理论又有社会实践的符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另一方面,高校学习岗位紧缺,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剧烈竞争而失败。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型人才,缓和与抑制高校入学及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也为了进一步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联络,德国职教界又进展了以下改革的探索。1在完全中学高中生中,运用双元制职

41、业教育的方式对其进展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职业培训,使他们成为更高层次的实用人才。具体操作是由企业与高等学校合作,创办“特别培训教程,作为大学和专科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补充。企业利用这种培训教程可以获得按照自己需要培养出来的技术力量。在高等学校技术专业毕业生少的情况下,特别培训教程培养出来的人才有助于填补空缺。这种培训教程试行后受到了普遍欢送,申请者趋势假设婺。高中毕业生可申请进入该教程学习。每个培训者要与一个培训企业与企业签订合同,根据合同到这个企业的有关部门承受实际培训。理论培训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专门班、职业学院或企业专有的培训机构负责教授。2试行将职业学校与完全中学高中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这种

42、培训教程不仅教授一种职业技能,而且通过培训还要取得一定的学历资格,主要是取得与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学校的资格。该培训中,教学人员由职业学校和传统完全中学的教师组成。学生学习期间安排他们在当地公司和工厂车间和工厂车间劳动,学生学习一些必修的常规科目。他们也学习专业课。4.注重扩大根底知识,减少培训工种新技术革命使得劳动力构造及企业产品变化周期缩短。它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这就要求其学徒就业后工作变换的需要。为此,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特别强调根底教育课程及根本技能的教育,尽量扩大学徒的根底知识面。在工种设置上合并了许多工种。最终合并成13大类,进展职业根底教育。同时,专门设立了职业根

43、底年,让所有学生在开场职业培训的第一年,学习职业所在大类的根底知识,并承受职业领域的根本培训。5.大量开展职业继续教育,重视职业终身教育由于科学技术、经济构造和劳动组织不断地开展和变化,因此,经常地更新和扩大已经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对个人获得就业时机,企业和整个经济获得成就至关重要。有人甚至认为,职业继续教育是提高企业职工个人素质,灵活应付复杂多变的劳动市场的金钥匙。因此德国特别重视开展继续教育。促成德国积极开展职业继续教育的另一个原因那么是,由于近年来双元制培训的吸引力急剧下降,这导致许多企业很难聘到合格的技术工人。有关专家指出,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双元制培训的吸引力,否那么会导致技术工人严

44、重缺乏。而双元制的吸引力主要取决于职业开展的机遇。因此联邦政府的职业教育政策要致力于进一步改良和扩大职业继续教育的各种条件。德国大学一向强调专业教育与学科建立。但近年来在改革中不断强化学生从事具体职业的技能,特别是建立了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学院向具备大学资格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开放。高等专科学校也要为在职人员开放切合职业开展需要的业余或函授课程。科技迅速的开展,使个体必须不断自己的技能,更新知识,这样才能面临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而企业也必须不断采用新技术,在作出投资决定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人员的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职工迅速适应新形势的能力,以提高企业的生存、开展及竞争能力。

45、国家为了保持在国际经济竞争的实力,也需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及职业能力。大力开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终身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四、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从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开展来堪,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确实是一种适合本国经济社会开展的、成功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对构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无启示和借鉴作用。1.主动与市场经济的迅速开展,奇怪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调整已迫在眉睫。原已形成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封闭的、层次构造单一的体系,难以与市场经济接轨。因此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即必须由单一的职前学历教育扩大到多元的包括在

46、职、转职、晋职、多层次的包括初、中、高、多形式的包括全日制、半日制、业余等、多功能的包括技术效劳、经济创收等、多学制的大职业教育体系,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2.走出教育的封闭模式,形成一个职前与职后结合,职业教育、根底教育、成人教育协同开展的大职教系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既要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经历,也要面向中国的国情,改革办学体制,走出教育的封闭模式。以职业根底教育为主体,以根底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为双翼,积极开发利用企业成人教育的人、财、物资源,形成综合教育实力,构起一个初、中、高构造合理、根底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门类齐全,协同开展的体系框架,更直接有效地效劳于市场经济。3.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立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依法运作纵观德国职业教育,立法是德国职业教育安康开展的前提条件。我国虽然已公布了?职业教育法?,但总体上说,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因此,我国应借鉴德国的这一经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尽快建立起完备的、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开展实际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以确保职业教育安康、有序地开展。. .wor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设计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