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word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 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2、 可见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半径约140 亿光年;3、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留意: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4、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5、 天体的判别 :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6、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例如: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7、 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可见宇宙)银河系地月系太阳系其他行星
2、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由近及远)环绕太阳运转;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由于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9、 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地球与月球的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10、地球是一
3、个一般而又特别(有生命)的行星;太阳光照稳固太阳从产生至今源源不断地供应太阳能运行轨道安全有相宜的温度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0C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缘由外部条件自身条件有适合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有液态的水地球内能其次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太阳辐射波长范畴 ( 0.15 4 微米)紫外线 0.76 微米日珥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2、 太阳辐
4、射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备的太阳能;( 2)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供应了源源不断的能源;3、 太阳大气的分层结构由于光球层的亮度最大, 我们平常看到是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呈玫瑰色; 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猛烈的显示;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 年;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气候产生肯定的影响;黑子与年降水量有肯定的相关性;( 2)扰乱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3)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4)带
5、电粒子轰击高纬大气,产生极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特点1、地球的运动特点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绕转中心假想的地轴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 秒(真正周期)周期太阳日 24 小时(昼夜长短)恒星年: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角速度除两极外,各店均为15 / 时由赤道到两极逐步递减(纬度越低线速近一远七,近快远慢线速度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四季五意义产生地方时;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带2、赤道上的线速度是60纬线的 2 倍3、地球自转方向4、黄赤交角及地球公转黄
6、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为 23.5;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移动;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来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二、地球自转的意义(一)地方时、区时与时区1、 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引起的时间不同称为地方时;( 1)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2)东早西晚:东边的地区比西边的地区较早看到日出,东边的地区时刻比西边早;( 3)经度每隔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小时;1800180 所求地方时 =已知一地的地
7、方时 4 分钟 / 度经度差(东加西减)2、 时区和区时1 为便利不同地区进行沟通,地球上以经度每150 范畴作为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 个时区;2 每个时区中心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3 求所在时区的区号:区号=某地经度 15 (商取整数,余数 7.5进一, 7.5舍去)4 求某时区中心经线的度数:中心经线度数=所在时区序号 155 已知某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区时=已知区时相隔的时区数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120 E 的地方时3、日界线日期界线包括自然界线和人为界线; 自然界线:即零点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 人为界线:即国际上规定的、大体上沿180经线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8、; 新的一天的范畴:零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二)、昼夜交替1、 昼夜交替的缘由地球不发昼半球光且明不透夜半球昼夜不断交替周期 24 时地球自转2、 晨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3、 判别晨线和昏线晨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入昼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入夜4、 晨昏线的特点1 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2 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3 晨昏线平分赤道4 晨昏线只有在春分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5 晨昏线在二至时与极圈相切6 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的速度为15每小时7 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 时;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8 时8 昼半球的中心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2
9、时;夜半球的中心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为24 时;(三)地转偏向力1、偏转缘由:地球自转产生2、偏转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3、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4、判定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三、地球公转的意义(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总结】1、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动,北(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2、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半球,北(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3、赤道上永久昼夜平分4、昼夜长短的判定和运算方法1昼夜长短的判定同一纬线上各点昼长相等,夜
10、长也相等;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同一天,北 南半球某纬度的昼 夜长,等于南 北半球同纬度的夜 昼长;(2) 昼夜长短的运算昼弧度数夜弧度数昼长时数15/ 时 ;夜长时数15/ 时 ;昼长时数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落时间 12 时 212 时日出时间 ;2夜长时数 24 小时昼长时数;5、极昼极夜范畴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头显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头显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二)正午
11、太阳高度1、太阳高度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来线,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来线,南回来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3) 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一年中,回来线之间太阳直射两次,但是回来线上直射一次;3.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4、正午太阳高度运算运算公式: H =90 纬度间隔
12、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运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三)、四季更替和五带1. 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 划分的方法有三种:物候四季: 3、4、5 月为春季, 6、7、8 月为夏季, 9、10、 11 月为秋季, 12、1、2 月为冬季;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3. 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来线和南、北极圈;四、光照图判读分析: 1、侧视图:有南北两极2、夏至日( 6 月 22 日)光照图:太阳直射 23.5 N 北极圈以内全为极昼现象3 、赤道被等分成六份,因此两条相邻
13、经线相隔30,时间上相差两个小时;4 、图中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因此可以确定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6 点分析: 1、俯视图:只有一个极点2、判定地球自转方向:从45 E 到 90 E 延顺时针;即:延顺时针方向,东经不断增加,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因此可以判定这是南半球3、南极圈内全为极昼, 就此图为冬至日 ( 12月 22 日)光照图,全图被平均分成八份,相邻两条经线相差 454、依据自转方向判定弧 AB 为晨线 A 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6 点,弧 BC为昏线 C 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18 点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震波:依据地震波测定地球内
14、部圈层地速传 播 介震度质波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横慢固体穿过莫霍界面( A)横波纵波速度均增大;穿纵快固体、液波体、气体过古登堡界面( B)横波消逝,纵波速度突然下降;2. 地球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 合 为 岩 石 圈 , 平均 厚 度100-110km 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水圈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其次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 地壳的物质组
15、成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等;岩浆岩:有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两种类型;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如页岩、石灰岩;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砂岩变质成石英岩;页岩变质成板岩;2. 地壳的物质循环其次节地球表面形状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内外力关系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变质作用、地震内力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和重力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状风化作用、腐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外来使地表趋于平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全球
16、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分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固,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边界类型类型地表形状海洋海岭、海洋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陆地内部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峻的山脉和庞大的高原: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海沟、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或岛弧(日本群岛)(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构岩层形状造未腐蚀的地表形状地势倒置现象与人类生产关系示意图储油气构造背 岩层向上拱起斜 中心老两翼新成为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 常被腐蚀成谷地建隧道 自
17、然拱形, 不易积水 向 岩层向下弯曲斜 中心新两翼老成为谷地向斜底部受挤压不易被腐蚀, 反而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 沿断裂面两侧层岩块错位地垒:庐山、泰山、峨眉山、华山等; 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躲开4外力作用与地貌腐蚀沉积流水作用冲刷地表, 使谷地加深加宽, 形成沟谷(峡谷、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形成山前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凹地、风蚀蘑菇等形成沙丘、黄土高原等冰川作用U 型谷、角峰、刃脊(北美五大湖、挪威新西兰峡湾)冰碛物海浪作用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等沙滩第三节大气环境1. 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度温度特点对流层地
18、面到约 12 千米由低纬向高纬逐步降低约 12 千米到约 50 千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猛烈,云、雨等天气现象大多发生在此层平流层米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气流稳固,有利高空飞行随着高度的增加先降低高层大气约 50 千米以上2.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后增加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主要表现为挑选性吸取、散射和反射作用;吸取作用: 具有挑选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取红外线,臭氧吸取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取比较少;反射作用: 无挑选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如多云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散射作用: 具有挑选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
19、易被散射,如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等;(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是对流层大气受热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原来源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其他因素(气象);(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中的CO2 和水汽猛烈吸取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3. 热力环流( 1)形成缘由: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1-2-3 所示;4. 大气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越大,就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等压线越密集),风速越大;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
20、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减小风速;近地面 :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5. 气压带、风带由于高低纬获得的太阳辐射,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其移动规律;6. 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完整性,使气压带形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南半球呈带状;地区东亚(东亚季风)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
21、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风西北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势力强)冰冷干燥东南季风(源地:太平洋)东北季风(源地:亚洲大陆)暖和干燥西南季风(源地:印度洋) (势力强)夏季风7. 世界气候类型暖和潮湿酷热潮湿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点地中海气候南北纬 30 -40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掌握,冬季受西风带掌握夏季酷热干燥,冬季温顺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 10-20之间干季受信风带掌握,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掌握全年高温,一年可以分为干湿两季8 常见的天气系统( 1)冷锋、暖锋的特点与天气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准静止锋:连续性降水例如长江中下
22、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判定冷暖锋的方法:1. 看箭头指向2. 看锋面坡度3. 看雨区范畴及位置4. 看符号( 2)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气旋反气旋气压状况气压中心低,四周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气压梯度力方向从四周垂直指向中心从中心垂直指向四周气流流向北半球逆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上升顺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下沉南北球顺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上升逆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下沉天气状况多云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我国典型的天气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常常显现的台风天气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冬季暴发的寒潮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判定锋面气旋1. 确定锋面位置锋面显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槽线重合;2. 确定风
23、向依据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偏转关系可确定各点风 向;如图中、处为偏北风,、处为偏南风;3确定气流(气团)的性质图中、 点都在锋面的北侧,风从北方吹来,来自高纬度地区,而、正好相反,故、处气温比南面的、处气温低,确定、为冷气团,、为暖气团;4确定锋面性质锋面应随气旋一起呈逆时针方向移动;由此可确定锋面是冷气团 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为冷锋; 为暖锋;一般来说,无论北半球仍是南半球,气旋中心东侧的低压槽处形成暖锋,西侧的低压槽处形成冷锋,只不过南北半球冷锋和暖锋的锋前、锋后相反而已;即“左冷右暖”;5 确定锋面气旋掌握地区的天气由上图中可知, 气旋的右方低压槽为暖锋掌握,故在锋前处等地显现
24、宽敞的暖锋云系及相相伴的连续性降水天气; 气旋的左方低压槽为冷锋掌握,故在锋后处等地显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冷锋与暖锋之间为暖气团掌握;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1、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水循环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2、水循环的意义: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稳,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状;3、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利措施 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
25、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量; 跨流域调水、扩大浇灌面积在肯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农林措施:“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剂径流,加大蒸发,在肯定程度上可 增加降水;不利行为:围湖造田削减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减弱了其防洪抗旱的才能,也减弱了湖泊体对四周地区气候的调剂作用;(二)洋流1、寒、暖流的区分:从温度影响看,使洋流流经海区温度上升者为暖流,温度降低者是寒流;从流向看,一般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为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为暖流;环流规律示意图中低纬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北半球 呈顺时针方向流淌,南半 球呈逆时针方向流淌;大
26、 洋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大洋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北半球中高纬环流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 流,呈逆时针方向流淌; 大洋东部(大陆西岸)为暖流,大洋西部(大陆东岸)为寒流南半球西风漂流受南极大陆外围西风带的影响,形成自西向东的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 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淌;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 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淌(夏顺冬逆)2、世界洋流规律记忆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暖流对沿岸起增温增湿作用,如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寒流对沿岸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如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
27、与千岛寒流)、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的海水)等;上升流形成的渔场,如秘鲁渔场(秘鲁寒流);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畴;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约燃料;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化学演化生命显现生物演化2、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恐龙灭亡)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亡时期其次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势等;2. 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
28、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转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仍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肯定的影响;3.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1) 成土母质: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2)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存最多;(温带半潮湿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状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
29、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冰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3)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 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加(生物循环) ,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4) 地势: 通过对物质、 能量的再安排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 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 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整的地方:地表物质的腐蚀速度慢,稳固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5)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
30、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样的条带状区域;地域分异有肯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2. 北半球自然带与气候关系图3.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延长方向东西南北更替方向典型地区赤道非洲沿南北20E 向南北东西欧亚大陆沿40 N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 分布特点典型景观变化4、垂直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水热条件分布延长方向大致沿等高线特点更替方向从山麓到山顶规律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像;山
31、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样;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雪线:长年积雪的下界,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量和地势等条件( 1)温度、坡度与雪线高度正相关( 2)降水量与雪线高度负相关;5、地方性分异规律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显现的分异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例如:沙漠中的绿洲;东非高原抱负状况下应为热带雨林带但是由于地势较高实际为热带草原带;南半球由于海陆分布缺失针叶林带和苔原带;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势对聚落以及交通
32、线路分布的影响1 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2 分布特点: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圆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典型案例: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的边缘,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方地势相对平整,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3、地势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势布局形状走向平原密度高网状限制少,造价低山区密度低线状(山区呈“之”字形)多沿
33、河谷延长如:兰州,交通选线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挑选有利地势,躲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削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科技进步,地势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其次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气候变化: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转变;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2、地质时期(距今一万年以前)的三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间为间冰期;全球气候始终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暖和期较长,冰冷期偏短;潮湿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
34、代以来以潮湿期为主;3、历史时期(近一万年以来) :有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 年到公元前 1500 年为暖和期; 15 世纪以来的冰冷期;4、近现代时期(近一两百年) :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全球降水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和热带地区增加;亚热带地区削减) ,雪盖和冰川面积削减;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5、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难度;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难;全球气候变化仍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将有1/3 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改前煤炭时期煤炭时期后煤炭时期能源时代时间木柴时代18 世纪中期以前煤炭时
35、代20 世纪初到60 岁月初期石油时代20 世纪 60 岁月以后主体能源木柴、水力为主以煤为主石油自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元化变,大量物种灭亡;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生产的稳固性等都产生影响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大事(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6、全球气候变暖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肯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需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自然资源的特点: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
36、多用性、社会性2 分类:( 1)自然属性: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2)自我再生性质: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相对的3 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自然资4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靠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打算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进展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位置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
37、依靠性减小;第四节自然灾难对人类的危害1 自然灾难:自然灾难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缺失的自然大事;( 1)按成因和过程可分为以下几类: 地质灾难: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难: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难:病虫害等海洋灾难:风暴潮、海啸等( 2)自然灾难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2 自然灾难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缺失和人员伤亡,仍有各种间接缺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固和连续进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难最严峻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畴最广的自然灾难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3 中国的洪涝灾难( 1) 20 世纪 90 岁月以来我国
38、主要的洪涝灾难洪涝灾难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2)我国洪涝灾难频繁发生的缘由气候缘由: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级变化大,季节安排不均;多暴雨,并具有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的特点;近年来因气候反常,极端天气和气候大事,也加剧了洪涝灾难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春夏之交,四、五月夏季风开头在华南盛行,与冷空气相遇,冷暖空气交绥华南地区,暴雨常常发生;在六、七月份,夏季风向北推动,冷暖空气交绥于江淮地区,形成江淮梅雨; 在七八月份,多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也时降暴雨;在八九月份,东南地区受热带气旋特别是台风的影响,形成狂风暴雨;夏季风强 ,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即会造成北涝南旱 ;夏季风弱 ,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即会造成北旱南涝 ;流域地貌特点(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掩盖率)、河道弯曲,泄水不畅;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4、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复原自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仍湖;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治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