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学习资源区域经济学 平常作业参考答案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一:名词说明第一次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1、区域经济学是讨论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一门科学;P42、区域结构是区域经济学区分于其它经济学分支学科的重要标志,它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其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使区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P63、经济区位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往往被描述为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P20-214、区
2、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爱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排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和谐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过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P33-34二:填空1、进展路径; P52、区域核心,中心城市;P73、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区域产业结构;P74、科技园区,工业园区;P185、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P35三:判定说明1、不正确;详述参见P1-2;2、正确;诺斯、胡佛、里查森等观点一样,均强调经济活动区位及空间组织;详述参见P2-3;3、不正确;“区域产业结构”一般
3、由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所组成,而非“区域结构”;详述参见 P7-8;4、不正确;佩鲁在20 世纪 50 岁月第一提出的是“增长极”概论,而忽视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20 世纪60 岁月初,罗德温首次提出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详述参见P30;5、不正确;欧洲一体化的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而非“经济同盟”;详述参见P49;四:简答1、答:区域经济学讨论的主要内容有:( 1)区域结构,它是区分与其他经济学科的重要标志;( 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域经济主要讨论之一就是如何组织区域经济;( 3)区域空间的地域及其组成单元;主要表达在如城市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的讨论;( 4)区际分工与联系,
4、区际分工可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区际联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际间生产要素的流淌;( 5)区域经济政策,主要是要如何实现区域间合理分工,如何解决效率与公正等问题;2、答:国际经济领域显现出的两个最大特点:一是学问经济初露端倪;二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21世纪的新区域经济观出现出五个层次;第一,新区域经济观突破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其次,新区域经济观不仅扩大了它的讨论范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第三,留意新学问、新现象和最新成果的讨论,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定位为21 世纪的正确区域经济模式;第四,积极总结我国区域经济进展的体会,把特区经济作为区域经
5、济进展讨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系统详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实地介绍经济特区的进展历程和进展趋势;第五,在新区域经济观的分析中,特殊留意案例分析,利用新的区域经济理论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案例进行系统分析,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3、答:经济区域要与区域经济相区分;经济区域是指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环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行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不仅包括量的方面,也包括质的方面,即经济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质量、经济社会效益等;具体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居民生活环境、经济社会结构、社会事业和社会保证、文化等方面的进展与提高;二者的联系
6、表达在:经济区域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内容;4、答: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特点有:( 1)具有较大影响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多;(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掩盖面趋于重叠,规模较大的组织与规模较小的组织齐头并进,而且是大组织中包括小组织的越来越多;( 3)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数目虽不多,但建立的时间往往比较早,进展得比较成熟5、答: APEC 即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的制度创新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 APEC 原就框架创新;( 2) APEC 协商机制创新;( 3) APEC 推动方式创新;( 4)
7、 APEC 运作机制创新;( 5) APEC 活动内容创新;( 6) APEC 自由化体系创新;五、问答答:( 1) 对区域经济概念的简要说明;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进展的因素特别广泛,既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为、区际互动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影响因素,如地区的经济投入、社会需求、产业布局、经济结构等等;( 2) 区域经济进展的含义的内容;区域经济的多种因素也就打算了区域经济的内涵特别广泛;它不仅包括量的方面,也包括质的方面,即(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连续而稳固的增长;(2)居民生活环境包括全面的公共福利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环境
8、等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3)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意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从而保证社会总产出的长期连续和稳固增长;(4)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的组织制度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连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5)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安排不断趋向公 平与合理,居民间的收入及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日益缩小,社会不再产生新的贫、富阶级;(6)社会事业和社会保证进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及运行机制;( 7)文化进展、观念习俗与经济进展相和
9、谐,不适合或不利于经济进展的传统陋俗、陈旧观念能够得以准时、完全地更新或废止,新的文化或新的观念能够快速地成长、发育起来;(8)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进展相关联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自我调剂、自我平稳及自我进展才能以及相互间的反应才能、变化适应才能不断增强等;老师及联系:陈永高(黔江电大教务科203 室),电话; 79311189;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一:名词说明其次次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1、是为了熟悉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点,讨论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按均质方法,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就,确定不同的区域
10、划分指标,划分各种类型经济区;P77-78 2、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肯定范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实行较其它地区更开放、更敏捷、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P833、是指引城市经济增长的城市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共同作用方式;P924、指在地图上表现地区间经济进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P106-1075、是指经济进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与经济进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淌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P128二:填空1、类型经济区、综合经济区;P772、自由港、自由贸易区;P8
11、73、就业量指标、国民收入指标;P914、城市基础模型;P975、学问经济、创新经济、可连续进展;P102三:判定分析1、不正确;详述参见P78;2、不正确;详述参见P87;3、不正确;详述参见P91;4、不正确;详述参见P111-112;5、不正确;详述参见P130;四: 简答1、答:( 1)国民经济需要和区域条件相结合的原就;( 2)专业化分工与综合进展相结合的原就;( 3)经济中心和吸引范畴相结合的原就;( 4)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相和谐的原就;( 5)经济区域与民族聚居区相和谐的原就;( 6)经济现状与进展远景相结合的原就;( 7)国内劳动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的原就;2、答:( 1)
12、优越的地理位置;(2)完善的基础设施;(3)优惠的经济政策;(4)完善的法律制度;( 5)高效率的治理机构;3、答:( 1)贸易型的经济特区;(2)工业型的经济特区;(3)工贸结合型的经济特区;(4)科技型的经济特区;( 5)金融型的经济特区;(6)旅行型的经济特区;(7)综合型的经济特区;4、答:( 1)市场化;即形成以人才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为主的科技园区市场体系, 实现创新决策多元化、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形成公正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挑选机制;( 2)网络化;即形成各类创新资源相互融合的发达的区域网络体系,连接区域内不断完善的学问网络、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 3 )国际化;园
13、区的创新活动所需各种资源在全国和世界范畴内流淌,从国际市场争取更多高质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量、低成本的创新资源,实现合理流淌和优化配置,并向全国和国际市场输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供应更优质的服务;( 4)信息化;在诸多领域全面实现信息化;信息产业称为科技园区的最大支柱产业,其信息化指标达到国内最高和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5)制度化,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制造良好的公正竞争环境;5、答:依据迈达尔理论,当一个区域的进展达到了肯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进展的才能,可以不断地积存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进展制造条件;所以在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自 发作用的
14、情形下,发达地区越来越富,贫困地区越来越困难;即所谓极化效应;而造成这种两极分化的缘由在于:( 1)发达地区在经济进展上积存的优势;( 2)发达地区是政治权势集中的地区;( 3)发达地区的规模经济效应;( 4)乘数效应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五、问答答:经济辐射理论比梯度推动理论有更强的说明力,在制定进展战略有更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第一,梯度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梯度理论只反映了四类地区之间的线辐射和面辐射,而辐射理论补充了每类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点、线、面辐射的互动作用等内容;其次,辐射理论形成的广泛而复杂的多元化辐射网络,以及这些网络的结点,是梯度理论无法说明的;第三,依据辐射理
15、论,可以在制定进展战略方面,从全国范畴到具体的每一个行政区,都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策以推动肯定范畴内的经济进展和现代化进程;第四,依据辐射理论,可以把如干地区的交界处形成的地域结合起来进行讨论,以制定相应的进展战略;第五,辐射理论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解决就业问题,进一步讨论解决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布局问题,讨论制定房地产业的进展战略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资源配置问题以及制定正确的扶贫战略;区域经济学平常作业参考答案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一:名词说明第三次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1、指外贸活动中出品与进口的差额,即“外汇缺口=出口进口”; P161;2、是一个地区对外经济活动的程度大小的概念;一般都选用外贸依
16、存度、外资总投资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度量区域开放度;3、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有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量上讲的,指在产业结构中,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于垄断位置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企业;二是从质上讲的,指在产业结构中,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位置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点或自然经济特点的中小企业; P185;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4、是一个附着经济进展变化的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经济进展水平和进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产业结构都与速度、效益存在着亲密的相关关系,而
17、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促进速度、提高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动;P190;5、指满意当前需要而又不减弱子孙后代满意其需要之才能的进展;核心内容是:进展的可连续性,进展的和谐性,进展的公正性;P200;二:填空1、城市化; P167;2、人口规模,产业规模;P167;3、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基本特点,区域所处的进展阶段及其进展的总水平,包括区域已有的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全国地域分工的需要;P194;4、可连续进展观;P199;5、进展的可连续性,进展的和谐性,进展的公正性;P200;三:判定分析1、不正确;应为“集合效应”而不是“极化效应”;具体参见P167 和2、不正确;大农业主要
18、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详见P179;3、正确;具体参见P181;4、不正确;具体参见P203;5、正确;具体参见P215;四:简答1、答题要点提示:此题目重点在于考察对区域经济进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的懂得;第一要用有关区域经济理论说明区域经济进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说明对外开放对区域经济进展的促进作用;第三要说明区域经济的进展对对外开放的积极作用;2、答:二重结构,有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量上讲的,指在产业结构中,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于垄断位置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企业;二是从质上讲的,指在产业结构中,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位置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
19、有前资本主义特点或自然经济特点的中小企业;准确地说,就是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西方来讲,从劳动力状况看,表达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雇佣劳动者所占比重不到一半,表达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占一半以上甚至更多;从劳动力市场状况看破,存在着两个平行的劳动力市场,一个是为现代化大企业供应劳动力的市场,劳动力主要是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年,一个是为中小企业供应劳动力的市场,主要是文化低、技术低的中 老年;从企业规模构成看破,两极分化很明显,一极是雇佣几百人,上千人的大企业,一极是劳动者人 数很少的小企业;(2
20、)从中国来讲,主要是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化经济部门的并存;主要表现为两极化,一极是中心投资兴办起来的现代化的大中型企业群,一极是落后的脆弱的地方工业和乡镇工业;3、答:( 1)需求收入弹性原就;即挑选产品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产业来重点进展;(2)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原就;战略产业应当是比较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可能性较大的产业;(3)防止过度密集原就;( 4)丰富劳动的内容原就,其目的是力求使产业结构的演进进一步做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展相适应;P192-193;4、答:( 1)利用新技术改造现有传统产业;(2)建设和进展高技术产业;(3)大力进展第三产业;( 4)抓好区域农村产业结构的总体改造;P195-1
21、96;5、答:( 1)要讨论区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又要讨论经济进展与人口增长及社会结构、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问题;( 2)为了保证区域经济的可连续进展,要制定出一整套具有可行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区域经济连续进展规划,其中包括区域经济进展的政策制定、区域经济进展治理机制及监测和调控机制的建 立;( 3)由于某种缘由各个区域进展的基础和条件不同,进展的水平和问题也有差异,因此可连续进展的内容也要因地制宜,不同区域的进展要求和目标不行能完全一样,可以按以下考虑:第一,在贫困地 区,解决吃饭是第一位的,生存是基础和前提,生存解决了,才能进一步实施可连续进展的战略;第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二,在以农业为主的地
22、区,应以农业系统内部来爱护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稳固增产,进一步使生态良性循环;第三,在以工业为主的地区,由于某种缘由工业生产必定要消耗大量资源,并往往相伴水资源、大气污染和土地削减等,要坚持兼顾工业进展与生态平稳,建立环境资源爱护产业;第四,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由于资金、学问、技术密集程度高而处于加速进展阶段,为此要加强环境爱护,同时不断改善投资和开发的软环境,建立环境资源爱护产业,并发挥这一产业的作用;P205-207;五、问答答:梯度理论中,“梯度”从生产布局学中沿用下来,梯度表示地区间经济进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把生命循环论引入到区
23、域经济学中,就形成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1. 产业结构的构成、优劣打算了区域经济的盛衰;2. 源于高梯度地区的创新,会随时间和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3. 梯度转移是借助于城市系统进行的;对此,梯度转移论者提出,一个国家在经济进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都会要求优先进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先投向最有效率的区位,形成某些地区的极化效应, 使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拉大;而当这些区域形成的成长极或成长点,已达到经济高度进展阶段时,就会产生扩展效应,促使生产力的分布越加均衡化,导致区际间的经济差距逐步的缩小,最终达到相对平稳的进展;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以及对我国
24、经济进展的启示:(也可以自己阐述,只要合情合理即可;)1. 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沿海、沿江设立经济特区、经济带,先行设立深圳特区,开发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进展;2. 九十岁月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3. 2003 年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一:名词说明第四次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1、也叫“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 世纪 20-30 岁月,代表人物是韦伯,它讨论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挑选总是趋向生产成本费用是低的地点,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揭示了工业布局中以是最小成本支出取得最大经济利益的思想;P217-218;2、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
25、济连续、稳固、和谐增长而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条件; P229;3、是由与学问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该网络系统包括学问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学问传播系统和学问应用系统;P334;4、指满意当前需要而又不减弱子孙后代满意其需要之才能的进展;核心内容是:进展的可连续性,进展的和谐性,进展的公正性;P200;(同第三次作业名词说明第5 题)二:填空1、部门分工,地域分工;P220;2、商品生产所费劳动的相对差异;P222;3、产业结构的变化无常情形,产业结构的转换情形;P226;4、总量经济指标显现前所未有的高增长率,经济结构显现高变化率;P231;5、高等训练系统,职
26、业培训系统;P335;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6、扩散; P343;三:判定分析1、不正确,详述参见P220-221;2、不正确,详述参见P221-222;3、不正确,详述参见P224-225;4、不正确,详述参见P266;5、不正确,详述参见P334;四:简答1、答:各国进入世界性的现代经济进展过程的时间有先有后;先进入这一过程的国家称为“先行国”,后进入这一过程的国家称为“后起国”;先行国和后起国之间的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表现为:( 1)产业配置次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演化与消费需求一样;后起国具有超前性;( 2)产业结构转换的态势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转换比较平稳;后起国的产业结构转换具有很
27、大的倾斜性,前倾的结构转换态势加速了结构转换过程;( 3)产业结构变动的起点不同;先行国进入现代经济成长阶段时结构起点较高;后起国产业结构变动较靠前;( 4)产业结构变动的节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率比较平稳,后起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幅度大大超过人均产值增长的幅度;( 5)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普遍优于后起国;( 6)产业结构变化率的时间分布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率时间分布较匀称,而后起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率时间分布不匀称,出现阶段性特点;2、答:(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产业结构;(3)经济效益及增长才能;(4)人口质量;( 5) 国民生活质量;请结合实际,
28、挑选几个方面作为例子说明;详述参见P236-240 ;3、答:( 1)依据讨论的目的挑选指标;(2)应考虑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作用和应用条件;(3)要考虑产出又要考虑投入;(4)目的性和可行性原就;详述参见P243-245;4、答:( 1)加速技术转移的可能性;(2)加速改革带来的发慌机会;(3)对外开放的波及成效;详述参见 P299;5、答:学问创新转化就是学问经济一体化,它是指学问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相互包含的过程;也就是随着学问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大,经济的学问取向也日益剧烈,二者的进程也达到相当高度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作为结果,它是“经济的学问化”和“学问的经济化”这两种趋势
29、的合流,学问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和学问经济进展的新现象、新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学问经济化;( 2)经济学问化,(3)学问产业化;具体详述参见P337-338;五、问答答: 1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对斯密的肯定优势理论的进展,两种理论都认为区际贸易可以更经济地配置资源,更有效地利用其他区域资源,节省社会劳动,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步伐;2区分:在熟悉区域的经济性质的方法上:肯定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视了它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因而,区域的竞争被认为实质上是商品的竞争,必定受竞争法就的支配;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区
30、域的竞争是在收支平稳前提下的竞争,因而受相对竞争法就的支配;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比肯定优势理论更广、更深远,始终连续至今,在区域分工和贸易理论中仍旧占统治位置;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附:期末 复习参考题说明:因重庆电大网上挂的平常作业与所发作业内容有不同,故在此补充编辑部分复习题目,请大家留意;一、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区分与联系答:经济区域是指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环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行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在懂得经济区域时,第一要留意与经济区位区分开来,经济区位是指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即具体的场所,因此,依据其功能内容可分为工业区位、居住区位
31、、城市区位、农业区位等等;其次,要把经济区域与地理学中的区域相区分,地理学上的区域主要强调自然地理的界限;而经济区域虽然也是地域单位的一种表达,但其更强调人的经济活动影响,随着经济进展,经济区域的范畴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其界限是模糊的;二者的联系表达在:经济区域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内容;二、试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答:( 1)两者的关系总起一句话;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这两种趋势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2)从对立方面阐述两者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这两种趋势之间存在着对立,其对立的根源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济利益的
32、独享性和排他性;经济全球化在范畴上比区域经济一体化 更广,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层次上就比经济全球化更高;这两种趋势不能相互取代;这两种倾向如不加 限制,任其进展,就会对经济全球化的进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3)从统一的方面阐述两者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经济自由度的增强,意味着世界经济整体变得更为自由与开放;而且,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着范 围、广度上的局限性,它总是力图冲破区域的局限,向更宽阔的全球空间开放与扩张;因此,只要设法削减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增加其开放性,作为经济全球化组成部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就会促进前者的进展,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自身
33、也会得到更好的进展;从这个意义上说, 两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进展战略;答:( 1)处在高梯度上的区域经济进展战略;这些区域所以能攀登上经济进展的高峰,主要就是由于它们占有了技术与经济上的优势,建立了一个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商贸发达的银行、信息、科研等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但问题是,无论任何一个产业,都会经受一个由创新到衰退,由技术密集型到简洁劳动密集型的自然进展过程;全部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原有的优势,普遍采纳的一个重要战略是集中全国的精英,建立起一批新产业开发中心,把科研、开发与生产结合成整体,以加速创新的进程;比如,美国建立硅谷就是这个战略的典型实例;欢迎下载精品学
34、习资源( 2)处在中等梯度上的萧条区的进展战略;对原先经济很发达,但由于没有能适应时代潮流、准时调整产业结构,以致陷入了危机之中的新地区,惟一切实可行的进展战略是通过大力创建新部门,改造旧部门来转变地区产业结构;比如美国对新英格兰地区的改造;( 3)处在低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的进展战略;在这种类型的国家与地区经济结构中,占主导位置的是初级产业与一些衰退部门;因扩展效应给它们带来的主要是增加了一些发达地区剔除或外溢的产业;假如顺其自然进展,就永无出头之日;低梯度地区为了缓解这种境况,就必需实行一系列策略,集中力气实现经济起飞;处在低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为了实现经济起飞,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并且在
35、其进展的早期,必需大力引进,善于运用国外资本与技术;要留意的是采纳一系列政策、制定周密的方案,使得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以后,能够逐步摆脱对外国的依靠;四、利用增长极理论与“城市化”战略理论分析区域经济进展不平稳;答:( 1)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肯定地理范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 而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强调增长极作为中心地对区域经济应有带动作用,随着产业集聚而逐 渐处于支配位置,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四周的地域产生影响;( 2)进展中国家要利用增长极战略解决三个问题: A、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现代化问题;B 、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城市化问题;C、中心城市过度膨胀的掌握
36、;因此,利用增长极理论可以实施能够解决区域经济进展不平稳的城市化进展战略的措施;( 3)我国利用增长极理论实施城市化进展战略的措施:把城市作为培养和进展新生产力的增长点放到区域经济长期进展的战略位置上,充分发挥城市经济产生的集合效应和辐射功能,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演进和进步,同时刺激市场需求以促进经济增 长;在地区经济进展上,实施“产业增长极”与“城市增长极”相结合的政策;具体包括:A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B 、充分发挥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性的调剂作用,促进城市化按市场规律健康而快速地进展;C、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D 、勉励多种形式的城市化模式的进展;E、加快中小城市进展的同时,不限
37、制大城市的进展;五、简述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此题主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八章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理论”这一学问点;此题的答案如下: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导向,就是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方向问题,结构的变化和更替将要沿着一个什么方向演进;从近现代经济进展的历史看,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主要有三个:( 1)技术导向;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要向高技术方向转变,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地区经济进展的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的比重占主导位置;( 2)结构导向;要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自然资源开发与加工制造和谐进展的产业结构,进展深加工和再加工,直到加工制造业占主导位置;( 3)资源导向;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使资
38、源型产业占主导位置;六、论述科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进展的关系,并说明我国以科技为先导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进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此题主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九章其次节“经济体制转轨、科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进展”这一学问点;此题的答案如下:梯度理论中,“梯度”从生产布局学中沿用下来,梯度表示地区间经济进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把生命循环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就形成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1. 产业结构的构成、优劣打算了区域经济的盛衰;2. 源于高梯度地区的创新,会随时间和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3. 梯度转移是借
39、助于城市系统进行的;对此,梯度转移论者提出,一个国家在经济进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都会要求优先进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先投向最有效率的区位,形成某些地区的极化效应, 使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拉大;而当这些区域形成的成长极或成长点,已达到经济高度进展阶段时,就会产生扩展效应,促使生产力的分布越加均衡化,导致区际间的经济差距逐步的缩小,最终达到相对平稳的进展;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进展的启示:(也可以自己阐述,只要合情合理即可;)1. 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沿海、沿江设立经济特区、经济带,先行设立深圳特区,开发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进展;2. 九十岁月实施的西
40、部大开发战略;3. 2003 年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七、简述肯定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联系与区分;此题主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十章其次节“地域分工论”这一学问点;此题的答案如下:1. 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对斯密的肯定优势理论的进展,两种理论都认为区际贸易可以更经济地配置资源,更有效地利用其他区域资源,节省社会劳动,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步伐;2. 区分:在熟悉区域的经济性质的方法上:肯定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视了它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因而,区域的竞争被认为实质上是商品的竞争,必定受竞争法就的支配;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
41、合体,区域的竞争是在收支平稳前提下的竞争,因而受相对竞争法就的支配;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比肯定优势理论更广、更深远,始终连续至今,在区域分工和贸易理论中仍旧占统治位置;八、简述先行国与后起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此题主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十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进展的阶段性特点”这一学问点;此题的答案如下:各国进入世界性的现代经济进展过程的时间有先有后;先进入这一过程的国家称为“先行国”,后进入这一过程的国家称为“后起国”;先行国和后起国之间的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表现为:( 1)产业配置次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演化与消费需求一样;后起国具有超前性;( 2)产业结构转换的态势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转换比较
42、平稳;后起国的产业结构转换具有很大的倾斜性,前倾的结构转换态势加速了结构转换过程;( 3)产业结构变动的起点不同;先行国进入现代经济成长阶段时结构起点较高;后起国产业结构变动较靠前;( 4)产业结构变动的节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率比较平稳,后起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幅度大大超过人均产值增长的幅度;( 5)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普遍优于后起国;( 6)产业结构变化率的时间分布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率时间分布较匀称,而后起国的产业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结构变化率时间分布不匀称,出现阶段性特点;九、简述“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和谐进展战略的内容,并谈谈对重庆直辖市区域经济
43、和谐进展的启示;此题主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三章第四节“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的和谐进展”这一学问点;本题的答案如下:1. “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和谐进展战略的内容:( 1)确立各地经济功能,和谐进展区域经济;依据基本条件和优势特色,确立了北京、天津、冀北地区的主要经济功能,通过合理规划和和谐合作,进展区域经济;( 2)统筹规划环境整治,确保“大北京”生态安全;以生态环境整治为先导,搞好区域生态环境爱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两大系统工程;通过建设生态屏障、生态功能分区、区域内部的综合整治,建立稳固 的生态网络,实现区域水资源可连续利用;( 3 )实施双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战略;以京津双核为主轴,以唐保为两翼,依
44、据需要与可能,构建“大北京”地区组合城市,增加城市密度,优势互补;( 4 )建设区域综合交通网和运输体系;以城市地区的观念,塑造合理的区域结构,把航空港、海港、信息港三者与区域及城际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有机连接起来,积极推动城际快速轨道建设,实现区域交通运输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向“双中心网络式”的转变;2. 对重庆直辖市区域经济和谐进展的启示:(可以自己阐述;) 重庆进展的基本战略思路是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1)进一步强化重庆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极大地推动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建设,从而保证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顺当实施和库区经济社会进展,实现全市可连续进展战略
45、; 促进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结构调整,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重庆科学训练发 展,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将进一步加强重庆与西部各省区、长江沿江各省 市的经济合作,通过联合协作,构建西南经济区、长江沿江经济带;( 2)构筑三大经济高地:将重庆构筑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西部增长极;加强川渝合作,建设成渝经济高地;努力建设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发达经济圈;( 3)加强交通、通信、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构筑西部功能最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八项:建设渝万、渝黔等高速大路和城市外环骨架,形 成以主城为中心,向外辐射、南下北
46、上、东出西进的大路交通网络;以轨道交通和两江滨江中路为主体 的主城区快速交通网络;遂渝怀铁路、兰渝铁路、万枝铁路,扩建重庆铁路枢纽;江北国际机场二期扩 建,建设万州五桥机场、黔江舟北机场;建设西部供水、城镇供水和主城区净水工程;推动建设锂鱼塘 水库、彭水水利枢纽、合川水利枢纽等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干线传输网;扩建本地大容量电话 网,进展数字移动通信;扩建重庆港,重点建设汽车滚装码头、集装箱码头,搞好万州港、涪陵港复建 工程,建成水上大通道;( 4)生态和城市环境建设方面共两项:实施 三四五 绿色通道,树立重庆绿色生态形象,到2021 年森林掩盖率达到40%;和建设包括主城区污水治理及垃圾处理、主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三峡库区重点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重庆西部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在内的三峡库区环境立体治理系统工程;十、科技工业园区的形成特点;此题主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四章第四节“科技工业园区的政策与机制”这一学问点;此题的答案如下:1. 市场化;即形成以人才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为主的科技园区市场体系,实现创新决策多元化、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形成公正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挑选机制;2. 网络化;即形成各类创新资源相互融合的发达的区域网络体系,连接区域内不断完善的学问网络、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