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国的宏观稳定课件.pptx

上传人:春哥&#****71; 文档编号:12723185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37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中国的宏观稳定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六章+中国的宏观稳定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中国的宏观稳定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中国的宏观稳定课件.ppt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章第六章 中国的宏观稳定中国的宏观稳定当代中国经济当代中国经济一 理解经济波动波动源波动源 经济学对于经济波动(或商业周期)的解释基本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把经济波动归因于系统的外生冲击:人们所观察到的经常性的和不规则的波动产生于不断重复的对经济社会的随机扰动。 历史上,此种观点可以追溯到Frisch(1933)和Slutsky(1937)。 当代主流的商业周期理论,如实际商业周期(RBC)理论和新凯恩斯随机动态一般均衡(NK-DSGE)模型等,往往也是基于这一观点。 外生冲击理论的基本逻辑:市场经济中价格会对经济的不平衡进行调节,通过价格的调整,经济体本身是可以渐进稳定的。

2、正因为如此,经济的波动只能来自于外生冲击。 另一种观点是把商业周期看成是内生的,即经济波动是经济体内自我生成的、确定性的、系统性的自我反复现象。 此种内生的商业周期理论往往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非线性动态经济学和非均衡经济学等的文献中得以发现。 需要说明的是,内生商业周期理论的各种模型还存在着各种缺陷,从而还没有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 例如,其中的行为方程通常没有从最优化过程中导出;而经济的波动源(尽管是内生的)也不能很好表述。刀刃问题刀刃问题 尽管价格的调整可以看成是一个稳定机制,然而,经济体内是否还有可能存在着其他机制以破坏经济的稳定? 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由哈罗德所提出的著名的刀刃问题

3、。 刀刃问题来自于投资所具有双重作用,即投资既创造了需求又增加了供给(产能)。 由此,刀刃问题可以看成是源自于投资的非稳定机制。 机制:当经济有某种程度的过热时,企业看好市场前景,因而加大投资。投资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总需求。而且,从宏观角度看,由投资增加所创造的总需求增加要大于它所增加的生产能力,于是,经济的过热将会扩大。相反地,如果经济过冷,即出现供过于求,则投资将会减少。而投资的减少也同样减少总需求,而且总需求的减少将大于生产能力的减少。于是,供过于求的非均衡将进一步扩大。 给定非稳定机制的存在,现实中的经济波动就可以看作是经济系统内稳定与非稳定机制相互作用的

4、结果。 更进一步地,如果稳定机制的力度大于非稳定机制,经济系统将渐近稳定,此时,经济的波动就可以看成是来自于外生的冲击。 相反地,如果经济系统内的非稳定机制力度更大,则经济体本身是内在不稳定的。 此种情况下,其他稳定机制,如政府的宏观稳定政策等对于稳定经济将成为必要。 这样一种基于稳定与非稳定机制的视角对经济波动的解释并不排除外生冲击对经济波动的作用,然而,在该视角下(特别是当非稳定机制的力度大于稳定机制时),外生冲击确实已不重要。稳定与非稳定机制的视角稳定与非稳定机制的视角凯恩斯与新古典凯恩斯与新古典 在新古典理论体系下,由于其特殊的瓦尔拉斯拍卖式的交易模式, 价格作为经济的稳定机制,其作用

5、之强大使得经济的任何波动都将归于自我平息。 然而,在凯恩斯理论体系下,尽管价格也会对针对市场的非均衡做出调整,从而成为经济的稳定机制,但由于调整成本调整成本的存在,价格的这种调整是粘性的,因此,其对经济的稳定作用也许不够大,小于投资等非稳定机制的作用。 于是,凯恩斯理论体系下,如果没有政府的宏观稳定政策,经济将不可能趋于稳定。 二 宏观稳定政策的基本原理作为稳定机制的宏观稳定政策作为稳定机制的宏观稳定政策 已经知道:政府的宏观稳定政策(又称宏观调控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可以理解为经济的一种稳定机制。 政府宏观稳定政策的理论来自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特定:需求管理。 按照菲利普斯曲线

6、,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具有某种替换关系,一般情况下它们不可能同时恶化。与此同时,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某种组合(即菲利普斯曲线上的某一具体位置)则完全取决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见图)。于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或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为就可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此种类型的宏观稳定政策通常被称之为需求管理型的宏观经济政策。 当经济处於A点时,总需求的不足:失业问题严重,通货膨胀的压力则较少。此时,合理的稳定政策应该是增加总需求,使经济沿着菲利普斯曲线往上移。 当经济处於B点时,总需求过旺:通货膨胀问题严重,失业的压力则较小。此时,合理的宏观稳定政策是减少总需求,使经济沿着菲利普斯曲线往下移。货币政

7、策货币政策 是中央银行为调整社会总需求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三大工具: 公开市场的业务。扩张: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 调整窗口贴现率。扩张:调低贴现率; 调整准备金率。扩张:调低准备金率。 其他工具: 调整存款利率; 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等。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从发达国家来看) 过去:货币供给量指标 。 目前:利率指标 。 原因:货币供给已从外生转向内生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 是政府通过其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经济的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 扩张性(或积极的)财政政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比较 财政政策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财政政策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偏爱。 经济学家们会持不同态度 。

8、政府支出的使用 现实中,扩张型财政政策通常为政府增加基础设施等的投资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案例:中国1997年到2003年的积极财政政策。 债务问题 三 鱼与熊掌兼得,意愿与规则并举中国宏观调控之一般概述 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 首先,中国的宏观调控在组织管理机构上与发达国家不同。 在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是独立于政府的,因此其货币政策可以独立地由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 中国的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在行政上并不独立,属国务院领导。而中国的宏观调控也被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货币政策不独立。 第二,在目标选择上,中国的宏观调控既包括减少经济的波动,还包括了促进经济增长。 这两个目标在许多情况

9、下是相互矛盾的,而中国的宏观调控正是在这样一个相互矛盾的目标体系中游走平衡。 此外,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中国的宏观调控基本上不考虑失业问题。 第三,中国目前的宏观调控通常带有政府主导下的产业调控性质。 中国政府通常会把宏观经济问题细化,从而考察个别行业的失衡。 一方面,这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有关,另一方面,它也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因其经济的起飞和不断转型所造成的产业结构上的矛盾。 第四,中国的宏观调控其手段和工具是多种多样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经常同时被使用。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及工具与发达国家都有不同。 此外,国家除动用市场手段之外,还会动用一些特殊的行政手段。 最

10、后,中国宏观调控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也和发达国家不尽一致。 中国的资本市场并不完全开放。 中国的汇率制度基本上可以被视为有政府干预的固定汇率制度。促增长、抑通胀促增长、抑通胀相互矛盾的目标体系相互矛盾的目标体系 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两者相互矛盾: 尽管奥肯法则和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都不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否定奥肯法则和菲利普斯曲线所体现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正向关系。 事实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实际上意味着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国内物价实际上是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实践中,由这样一对相互矛盾的目标体系

11、所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和高通胀并行”之运行特征(见表)。案例: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案例: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 房地产的过热: 投资:1998-2008年,中国住宅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17.2%,城镇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率更达到27.6%; 价格:1998-2003年间,房价还只有轻微的上升,从2003年底开始,房价开始飙升。除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房价上升幅度较小甚至有回落之外,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一直高涨到现在。 房子的双重属性: 房子是一种商品,它能满足人的住房需要,这是房子所具有的一般商品属性。 然而,房子又同时也是房产,是一种资产。作为资产,人们持有它,并不是为了消费

12、,而是期望他增值,以获得投资回报,这是房子(或房产)所具有的金融资产属性。 既然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其价格的波动就可能很大,很容易如股票那样被吹起来和炒起来,很容易产生泡沫。而泡沫最终总是要破灭的。 调控的必要性: 持续的房价高涨犹如悬于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让人感觉泡沫破灭的来临,给经济和金融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同时也使居民购房时面临沉重的资金压力,民怨沸腾。 调控措施:针对持续高涨的房价,国务院从2005年开始先后出台了“国八条”、“国六条”、“国十条”和“国11条”等指导性方针和具体政策。 通过制定商业银行购房贷款的差别化政策,规定第二套房屋贷款的最低首付比例不能低于40%

13、,另外还区分了首次购房与非首次购房的不同利率和税收的优惠政策; 对出售房产的收入根据所持有房屋年限征收不同的营业税和个人收入所得税等; 2010年,许多地方政府进一步出台了更为猛烈的限购政策,即限制非本地户口的居民在本地购买住房; 而国务院和国资委则一纸命令,勒令78家央企(通常是房地产市场上地王)退出房地产业。 2016年中国宏观调控的五大任务之一:去库存再次针对房地产业。动态不一致动态不一致 在洪水经常来袭的海滩,政府立了一块牌子,明确标识了不许建房。但一对心怀侥幸的夫妇还是搭起了自己的“海滨别墅”。当洪水即将来临之际,政府该不该按“善良的意愿行事”予以救助?Kydland and Pre

14、scott(1977) “动态不一致”(time inconsistency):从短期来看,“按意愿行事”似乎有利,因为意愿本身是“在当前情况下的最好决策”,但长远看来却常常有相反的效果。 就上述案例而言,如果政府按意愿前去保护,未来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主义者效法先人在海边建房。如此以往,政府所立的牌子也会被丢掉。 结论:当规则一旦确立好之后,就不应该随便偏离即便现实中出现可以按照意愿行事的某种动因。 “动态不一致”理论通常被用于评价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经济学思考。 行政干预和按规则干预之区别 上述两个案例都是明显的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与常规的宏观稳定政策不同,行政手段通常是出于临时的意愿,

15、而不讲规则,很有可能产生动态不一致。 事实上,就现在来看,钢铁产业和房地产业是中国的两大问题产业。 政府长期以来对钢铁行业的调控并没有抑制钢铁产能的迅猛扩展,相反却造成了当前钢铁产能的严重过剩。 房地产业也同样如此,2010年以后,房价越调越高,而住房的供给则越调越过剩。四 “缩长”中国最近一次的商业周期“缩长缩长”,经济学的新名词,经济学的新名词 中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开始进入漫长的通货紧缩,但相对于当今世界的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仍然高达约8。 这种伴随着通货紧缩的高增长使得许多经济学家们感到困惑,因为按照奥肯法则和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是正相关的,因此

16、高增长不可能和通货紧缩共存。 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为此起了一个新的经济学名词:“缩长”(deflationary expansion)。 供给冲击供给冲击标准的经济学解释标准的经济学解释 就标准的经济学理论而言,“缩长”有可能来自于一个正向的供给冲击,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 这里,我们将借助经济学中著名的总供给-总需求(AS-AD)模型来进行解释。 经济学家们把那些造成总供给曲线移动的经济影响称之为供给冲击。 供给冲击有所谓积极和非积极之分:积极的供给冲击使总供给曲线往下(或右)移,而非积极的供给冲击将使得总供给曲线往上(或左)移。 当发生正向(或积极)的供给冲击时,其它情况不变(即在给定的总需求

17、曲线下),价格下跌,产量上升,于是高增长和低通胀(即缩长)就成为可能。见图7-3。 当发生正向(或积极)的供给冲击时,其它情况不变(即在给定的总需求曲线下),价格下跌,产量上升,于是高增长和低通胀(即缩长)就成为可能。 关于供给冲击理论的回顾 当时中国经济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供给冲击: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有企业开始容许职工下岗。 下岗首先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企业的资源组合,减少了企业的负担,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力,从而使企业拥有更大的空间来压低价格以利于竞争; 下岗也同时意味着失业的增加,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中国的城市就业问题开始变得严重。严重的失业问题显然会影响到

18、工资,而工资是决定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下岗并不是由于经济的不景气,而是企业体制改革的结果。 供给冲击的另一个现象与人民币的币值有关。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美元开始强势,中国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因而,人民币也开始升值。这也同时意味着进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产生积极的供给冲击。 过度投资过度投资“缩长缩长”的另一种解释的另一种解释 从经济波动的动态角度出发:中国经济的“缩长”产生于前些年(1993年)的过度投资。 过度投资不仅在未建成生产能力前创造了过度需求,从而加速了通货膨胀,同时在建成后也会突然增加大量的生产能力。所以,当政府通过需求管理采取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时,总需求就会下

19、跌,生产能力就会过剩,从而产生通货紧缩。 这样一种解释似乎与中国近期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相符(见前图)。 问题:然而,过度投资(或过度冲击)的观点也许可以为我们解释“缩长”中的“缩”,但单单这一观点本身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维持着较高的增长率。 可能的解释: 但是,如果经济的波动本身就围绕着一个较高的增长率(或者说稳定状态下经济社会的增长率较高),“缩长”的现象就有可能发生。 这一推断与中国在通货紧缩期间经济的增长率约8不仅显著低于前几年,而且低于过去30年平均9.69的年均增长率是一致的。 为此,当我们利用过度投资的观点来解释“缩长”的同时,仍然需要说明为什么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中能保持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而这将在接下来的第七和第八章中予以讨论。 意义: 防止货币和投资的过度增长,给国民经济带来过度冲击。 对当前宏观经济的解释。 习近平的三期叠加: 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