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经济学1-3讲(本科生).pptx

上传人:修**** 文档编号:12715636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PPTX 页数:132 大小:57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通经济学1-3讲(本科生).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流通经济学1-3讲(本科生).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通经济学1-3讲(本科生).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通经济学1-3讲(本科生).pptx(1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授授 课课 计划计划 第一讲:流通产业的地位第一讲:流通产业的地位 第二讲:流通产业结构第二讲:流通产业结构 第三讲:现代流通体系第三讲:现代流通体系 第四讲:国内外流通政策比较第四讲:国内外流通政策比较 第五讲:商品流通规模与流通布局第五讲:商品流通规模与流通布局 第六讲:流通竞争力第六讲:流通竞争力 第七讲:流通现代化与流通创新第七讲:流通现代化与流通创新 第一讲第一讲 流通产业的地位流通产业的地位 一、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一、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 (一)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一)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种植业的分离(农业

2、) 商品交换形态: 物物交换(W-W)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逐步脱离农牧业而成为独立的专门行业(工业) 商品交换形态:简单商品流通(W-G-W):以货币为媒介的为买而卖的商品流通形式。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经济事业(商业) 商品交换形态:发达的商品流通(G-W-G):为卖而买。 4、国内、国际分工加快了交换的广度和深度 国内:区域分工、市场分工、产业分工; 国际:产业分工、市场分工。 商品交换形成商品交换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社会分工:不同生产者分别从事不同产品的生产;分工是交换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交换则是社会分工的必要条件。 (2)生产资料和劳动

3、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 (二)流通发展与变革(二)流通发展与变革 1 1流通发展阶段流通发展阶段 (1)原始商品流通阶段,这个阶段的流通出于偶然的、间断的、局部的状态,商品经济则处于萌芽状态; (2)次发达商品流通阶段,这个阶段的流通已作为独立的经济过程,商品已泛化为基本要素,在流通中不断实现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已形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总体的交换,商品经济处在发展时期。 (3)社会化商品流通亦即现代流通阶段,就是指当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到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时期时,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使分工和交易的范围极度扩张,以致使一切可以用于交换和交易的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都纳入了流通的范畴。 2 2流通革命流

4、通革命 历史上每一次的技术或制度的重大变革,都会引起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要求处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流通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和消费的发展,从而引发了流通领域中的一系列重大的变革。我们把这种变革称为流通革命。 “流通革命”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超级市场及连锁经营被引入日本,引发了日本流通业的巨大震荡。1962年,东京大学林周二教授出版了流通革命一书,首次提出了流通革命的概念。 (1)第一次零售革命开始于17世纪的中期,1852年在法国巴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 (2)第二次零售革命开始兴起是在1862年,在美国出现了连锁商店这一新的零售组织形式; (3)第三次零

5、售革命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一种新的零售业态超级市场在美国诞生; (4)第四次零售革命购物中心的涌现; (5)第五次零售革命以网上商店为主要形式的无店铺销售的迅速发展。 流通革命所带来变化: (1)零售业态的多样化; (2)批发机能的复合化; (3)物流功能的社会化; (4)流通组织的网络化; (5)流通管理的信息化。 二、国内外关于流通问题的研究二、国内外关于流通问题的研究 (一)国外对流通问题的研究(一)国外对流通问题的研究 1 1马克思关于流通的经典理论马克思关于流通的经典理论 (1)马克思对流通的研究,是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一般的研究 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阐述

6、了以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为内容的资本一般。揭示了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资本流通的一般规定性,这里的资本一般实质上是以资本的周转与循环为主轴的流通的全过程。 流通特殊:一是流通在不同经济形式下所表现的特殊形式,如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流通、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和产品经济条件下的流通等。二是流通在不同社会形态下所表现的特殊形式,如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流通、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流通等。 (2)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所有者全部关系的总和 (3)关于流通与生产的关系:生产与流通相互决定 (4)流通与分配的关系:分配方式决定流通方式,流通

7、对分配起能动作用。 (5)流通与消费的关系:流通是消费实现的前提,消费影响和制约着流通。 社会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社会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生产与交换关系:生产与交换关系: (1)生产决定交换 生产的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生产性质决定了交换的性质;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交换的深度和广度。 (2)交换对生产有反作用 交换的规模、速度直接影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交换对生产有引导作用;交换对生产关系有重大影响;交换对生产不仅有反作用,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交换还对生产起决定作用。 交换与消费关系:交换与消费关系: (1)消费决定交换 消费的水平、结构制约着交换的规模和结构

8、;消费的方式制约着交换方式。 (2)交换对消费有反作用 交换是消费实现的条件;交换的数量、结构影响着消费的数量和结构;交换对消费有指导作用。 交换与分配关系:交换与分配关系: 交换与分配同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地位,都受生产和消费的制约,同时又都反作用于生产与消费。 (1)分配对交换的作用 社会产品的分配状况制约着交换的数量与结构;国民收入的分配比例决定着交换的数量与结构。 (2)交换对分配的作用 分配通过交换来实现;交换的数量和结构决定着分配的比例与结构。 2. 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流通的研究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流通的研究 (1 1)重商主义:生产从属于流通)重商主义:生产从属于流通 17世纪20

9、年代初,英国启蒙经济学家托马斯孟英国来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将流通视为“财富的源泉”,成为“重商主义”的代表。 重商主义认为,生产与流通的关系是流通高于生产,流通本身成为目的,而生产则从属于流通变为手段。 (2 2)古典经济学:流通从属于生产)古典经济学:流通从属于生产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将生产与交换联系起来,指出社会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生产分工的前提是交换,交换使各种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古典经济学把理论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力图证明经济生活受永恒的自然规律的支配,在探寻这种规律时摆脱重商主义的影响,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做了初步分析,从而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

10、独立的科学。 (3 3)新古典经济学:流通被抽象与淡化)新古典经济学:流通被抽象与淡化 从19世纪70年代起,随着西方经济学“边际革命”的兴起,新古典经济学脱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轨道,开始转向一般生产均衡研究。主要代表人物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在此之后,流通不再被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内容被抽象和淡化,逐渐从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消失。此后,无论马歇尔还是凯恩斯、萨缪尔森或者斯蒂格利茨,在这些大师的著作中都很少提到“流通”一词,也不再有关于流通理论

11、的专门论述。 (4 4)流通在主流经济学中侧重于国际贸易问题)流通在主流经济学中侧重于国际贸易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自动实现均衡的理论假设在一个国家内有可能成立,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市场机制可自动调节资源使用,使之达到优化配置。但扩大到国与国之间,由于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供给与需求难以相互作用,流通或者贸易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成为经济学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西方经济学中专门构建了一个分支国际经济学,将有关国际贸易的问题集中放到国际经济学中进行研究。 3 3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对流通的研究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对流通的研究 (1 1)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交易费用理

12、论。它研究社会交易过程,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分析如何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增进社会福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这里“交易”与“流通”在涵义上有很大差异,但一般交换和流通也包含在新制度经济学交易之中,而交易费用理论同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流通过程及其制度安排做出解释。 (2 2)新兴古典经济学: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杨小凯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分工与专业化重新被纳入经济学视野,而与之相关联的交换和流通也就成为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交换的产生、贸易的形成、批发与零售的分工、流通渠道的演化等流通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都被以规范的形式进行阐述,为流通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

13、的分析工具和理论依据。 (3 3)区位理论与城市经济学)区位理论与城市经济学 区位理论与城市经济学等学派的理论观点与流通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商圈”理论,是流通经济学研究商业规模和布局的重要理论基础。 (4 4)信息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博弈论、规制经济理论等)信息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博弈论、规制经济理论等, 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流通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科思的交易费用理论对一些流通问题就颇具解释力;规制经济理论的应用拓展了对流通领域的传统分析范式。 4 4日本学术界对流通问题的日本学术界对流通问题的研究研究 日本流通理论研究比较丰富,成果居多。 国内对流通问题的研究国内对流

14、通问题的研究 从先秦的“重商”到后秦以后的“抑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盛行的是“崇本抑商”、“重义轻利”和“平均主义”。建国后,受苏联流通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我国长期存在“重生产、轻流通,重积累、轻消费”现象,把流通产业被作为“次要产业”、商业作为“末端产业”看待;习惯于从行业、部门角度来看待流通问题,将流通局限于“商业”领域;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和政策来对待流通。 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的逐步确立,流通理论研究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学者们普遍抛弃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决定流通”的观点,相继提出了“流通(商业)服务论”(曹宝明1997)、“流通主体论”(王小平

15、1997)、“流通先导产业论”(刘国光1999)、 “社会化大流通论”(陈文玲1998)、 “流通主导产业论”(丁俊发2000)、“流通产业运行论”(徐从才、马龙龙等1995年以来)、“商品流通阶段论” (万典武)、“流通基础产业论”(黄国雄、洪涛等2001)、“宏观流通和流通创新论”(宋则2003)、“流通战略产业论”(冉净斐2004)“现代流通论”(陈文玲等2005)等观点。有大批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来研究流通问题,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成果,可以说中国流通理论研究已进入空前繁荣时期。 三、流通与流通产业三、流通与流通产业 (一)流通界定(一)流通界定 1、马克思: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相

16、互关系的综合。(是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以生产交换关系为核心来定义流通) 2、国外学者 美国学者F.E.Clark认为:流通由生产向消费的人的转移和商品本身的实质转移两个过程组成。 日本田岛义博: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现象或为转移而进行的活动。 日本学者江鸠弘:流通的客体不是商品,还包括无价值的部分,如废弃物的转移,因而将流通客体扩展为产品。 日本商业学会定义委员会:流通是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社会性、经济性转移。 日本学者铃木武: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人、场所和时间展开的架桥活动。 3 3、定义表述、定义表述 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社会性的和经济性的转移过程。 经济性转

17、移:商品在转移过程中效用的增加、所有权的转移商流;社会性转移:人们为克服时间、空间矛盾而进行的物理性转移物流。 (二)流通功能(二)流通功能 1、基本功能 (1)媒介交换功能 (2)时空调节功能 (3)强制均衡功能 (4)利益实现功能 2 2、拓展功能、拓展功能 (1)价值创造功能 (2)流通积累功能 (3)经济增长功能 (4)提高效率功能 (三)流通效能(本质)(三)流通效能(本质)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买方市场形成、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传统流通产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变。 流通效能的本质是:“减少耽搁或停顿”和“优化经济结构”。 1、从时间继起角度看流通效能本质 减少耽搁、停顿

18、或断档脱销是对流通效能的天然的本质要求。举例:沃尔玛公司 依靠互联网技术、更加注重从流通效能、从经济节奏和停顿与耽搁中挖掘竞争优势和开发利润源泉,可能成为新世纪的的显著特点。 2、从空间并存角度看流通效能的本质 从空间看: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 举例(1)沃尔玛和宝洁的产销联盟 (2)日本伊藤洋华堂的创新与发展 (3)上海华联等 (四)流通产业(四)流通产业 需求角度:产业是以赢利为目的,提供同类或相替代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群。流通产业是为生产与消费间商品的分离提供沟通服务的企业集群。供给角度:产业的服务特性、服务过程、技术与工艺等都有相类似性,因此流通产业可以作为独立产业而存在,只不过由于其

19、服务活动相互替代密切程度和服务特性相似程度的不同,流通产业又可细分为若干子产业。 流通产业是支撑和促进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体化)的载体,是实体经济中与商品贸易直接关联的产业经济活动的总和。 四、中国古代和计划经济时期对商业和流通问题的认识四、中国古代和计划经济时期对商业和流通问题的认识 (一)中国传统社会对商业的认识(一)中国传统社会对商业的认识 1、“崇本抑末”的轻商思想 “重农抑商”,始于春秋、完于汉。重视农业,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而对工商业则视为有害的“末业”加以限制。 2、“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3、平均主义思想 手工业和小农经

20、济的产物。始于春秋末期的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 问题:如何认识儒家文化(思想)与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冲突? (二)计划经济时代对流通问题的认识(二)计划经济时代对流通问题的认识 1、受苏联流通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存在“重生产、轻流通,重积累、轻消费”现象,流通产业被作为次要产业对待,商业作为末端产业看待。 2、往往习惯于从行业、部门角度来看待流通问题,将流通局限于“商业”领域。 3、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和政策来对待流通。 五、现代流通发展趋势与特征五、现代流通发展趋势与特征 (一)现代流通的特征(一)现代流通的特征 所谓现代流通,是蕴含在商品中的智能和技术的含量提升,使更多的“无形商品”、“无

21、形资产”、“虚拟经济”等非物质载体构成了流通的新空间。现代流通是流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混沌化的大流通。 1、是囊括有形与无形要素禀赋的全要素流通; 2、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全开放流通; 3、是涵盖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流通; 4、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周而复始起点的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的流通。 (二)现代流通的发展趋势(二)现代流通的发展趋势 1、现代流通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 2、现代流通实现了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有机结合; 3、现代流通业技术密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4、现代流通是建立在开放条件下的效率型流通; 5、现代城市流通的高端化、集约化、便民化、安全化。 六、正确认识流通在国民经

22、济中的基础性产业地位六、正确认识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地位 1、中国作为经济转型国家与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流通产业落后、市场体系缺失。 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日益突出。 2、把流通作为宏观经济问题来认识,克服以往从部门、行业角度对待流通的做法,树立“从全局看流通,从流通看全局”的观念。 3、确立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流通产业政策应纳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之列。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流通方式,流通企业正在逐步取得对制造商、供应商的绝对

23、支配地位。“商业已从末端产业转变为先导产业”。 4、流通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承上(生产)启下(消费)的重要功能,掌握了流通业也就控制了整个经济的运行。要充分认识入世后外资特别是国际零售业巨头对我国零售业大举进入带来的严重后果和重要机遇,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 5、现代流通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的重要窗口,是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尺度。 七、中国流通业现状分析七、中国流通业现状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流通业发展滞后,城乡失衡,结构失衡,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2、与流通产业发

24、展滞后相关联,就业贡献率和就业人员素质偏低; 3、效率低下,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比重偏高; 4、流通产业的市场组织化程度偏低; 5、流通方式陈旧,结构不合理,传统业态比重偏高,现代流通方式发展严重不足; 6、流通业态结构、布局不尽合理; 7、流通产业信息化水平偏低,传统流通业仍然占有绝大比重; 8、各地、各部门的工业企业之间严重缺乏信息意识和诚信意识; 9、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之间矛盾加深,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职能双重弱化。 结论:结论: 1、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日益突出,整体水平不高。 2、

25、流通现代化发展进程不平衡。(1)结构失衡。批发业发展萎缩,零售业超前发展,物流业发展重复建设严重。(2)布局失衡。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流通业远远落后城市。(3)流通秩序混乱。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低,地方保护及条块分割、地区分割、城乡分割、行业垄断等现象严重,流通立法滞后,公平竞争环境缺乏。 理论探讨:理论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商贸流通研究团队认为:当前我国流通业发展存在的六大趋势、六大问题和八大战略措施需要引起政府的关注和学界的研究探讨。 六大趋势:六大趋势: (1)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日益增强趋势; (2)消费碎片化、经济节奏加快促使商贸流通竞争加剧趋势; (

26、3)新技术推动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趋势; (4)商品生产采购销售与提供服务相互融合趋势; (5)供应链向金融与商贸融合主导型转变趋势; (6)商品流通成本绝对上升和相对上升趋势。 六大问题:六大问题: (1)流通范畴界定模糊问题; (2)高层重视不够,缺乏明确产业定位问题; (3)政策支持不够,市场分割问题; (4)流通企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问题; (5)农村市场发展滞后,农民消费安全问题突出问题; (6)流通理论、学科发展滞后,人才队伍培养有待提高问题。 八大战略措施:八大战略措施: (1)权威界定、政府重视、将流通业提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 (2)商贸流通业重在转变发展方式,

27、积极参与宏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战略; (3)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流通产业竞争力战略; (4)优化流通业生态环境,打造统一大市场战略; (5)城乡流通网络化,交易方式电子化战略; (6)商贸流通能力向海外延伸战略; (7)加大理论研究支持,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流通人才队伍战略; (8)加大农村流通市场建设,保障农民消费安全战略。 (二)流通产业滞后带来的后果(二)流通产业滞后带来的后果 1、国民经济统计和分析存在忽视实体经济中周转和流通指标的倾向; 2、制造业资本周转速度明显偏低; 3、工业库存居高不下; 4、商业资本周转虽速度快于工业,但整体水平无法与国外相比; 5、流通产业滞后对城乡消费造

28、成了严重的非收入制约; 6、农副产品滞销积压损失更加令人担忧。 八、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流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八、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流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1、确立流通产业先导地位,促成国民经济完成“第三个转变”,加快经济节奏,优化产业结构; 2、加快建立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3、从宏观层面强化流通创新的政策地位,加强对加快发展我国现代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 4、进一步打破内外贸分割的局面;“从外需推动到内需引导” 5、重视对国际市场动态和国际巨头的研究; 6、第一、第二产业要积极参与流通创新;“三产融合” 7、加快发展民间流通产业协会组织,提高流通产业的自组织程度;“中介组织” 8、加强农村商业

29、网点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 9、深度开拓农村市场,切实动员农民创建自己的商业购销组织; 10、加快结构调整和资本重组,培养超级流通企业,同时促进中小企业的繁荣;“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11、积极促进带有原创性的批发市场的发展; 12、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流通企业; 13、重视借助现代物流技术,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14、加快反垄断立法,改革阻碍流通业发展的条块分割体制和政策; 15、进一步完善诚信、守约、反欺诈、重规范的市场秩序。 九、构建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九、构建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 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提出: 1 1、发展目标、发展目

30、标 到2020年,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1)流通领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效果显著,批发零售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明显降低。 (2)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等成为主要流通方式,连锁化率达到22%左右,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5%左右,流通产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3)流通主体的竞争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网络覆盖面广、主营业务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

31、。 (4)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市场和法制环境更加优化,市场运行更加平稳规范,居民消费更加便捷安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本形成。 2 2、主要任务、主要任务 (1 1)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依托交通枢纽、生产基地、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构建全国骨干流通网络,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商贸中心、专业市场以及全国性和区域性配送中心。 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向现货转型,增加期货市场交易品种。 优化城市流通网络布局,有序推进贸易中心城市和商业街建设,支持特色商业适度集聚,鼓励便利店、中小综合超市等发展,构建便利消费、便民生活服务体系。 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增加农村商业网

32、点,拓展网点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物流配送能力和营销服务水平。 支持流通企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营销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 加强城际配送、城市配送、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推广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规范货物装卸场站建设和作业标准。 加快建设完整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健全旧货流通网络,促进循环消费。 (2 2)积极创新流通方式)积极创新流通方式 大力推广并优化供应链管理,鼓励流通企业拓展设计、展示、配送、分销、回收等业务。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完善认证、支付等支撑体系,鼓励流通企业建

33、立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 创新网络销售模式,发展电话购物、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等网络商品与服务交易。 统筹农产品集散地、销地、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构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积极推广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以及农产品展销中心、直销店等产销衔接方式,在大中城市探索采用流动售卖车。 围绕节能环保、流通设施、流通信息化等关键领域,大力推进流通标准应用。 鼓励商业企业采购和销售绿色产品,促进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支持发展信用消费。 推动商品条码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健全全国统一的物品编码体系。 (3 3)提高保障市场供应能力)提高保障市场供应能力 支持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质具有公益性

34、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发挥公益性流通设施在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市场稳定、提高应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中央与地方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优化储备品种和区域结构,适当扩大肉类、食糖、边销茶和地方储备中的小包装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储备规模。 强化市场运行分析和预测预警,增强市场调控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加强市场应急调控骨干企业队伍建设,提高迅速集散应急商品能力,综合运用信息引导、区域调剂、收储投放、进出口等手段保障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4 4)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 将信息化建

35、设作为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战略任务,加强规划和引导,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的有机融合。 鼓励流通领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创新,加快推广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 推进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 支持流通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仓储、采购、运输、订单等环节的科学管理水平。 鼓励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信息服务商加强合作,支持开发和推广适用于中小流通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5 5)培育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支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跨行业

36、、跨地区兼并重组。 支持中小流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健全中小流通企业服务体系,扶持发展一批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流通企业提供融资、市场开拓、科技应用和管理咨询等服务。 鼓励发展直营连锁和特许连锁,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拓展连锁经营网络。 积极推进批发市场建设改造和运营模式创新,增强商品吞吐能力和价格发现功能。 推动零售企业转变营销方式,提高自营比重。支持流通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统一配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流通品牌创新发展。 (6 6)大力规范市场秩序)大力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生命安全等商品的流通准入管理,形成覆盖准入、监管、退出的全程管理机制。 充分利

37、用社会检测资源,建立涉及人身健康与安全的商品检验制度。建立健全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酒类、中药材、农资等商品流通追溯体系。 加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检查力度,改进监管手段和检验检测技术条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 加强网络商品交易的监督管理。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建立平等和谐的零供关系。 加快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采集、利用、查询、披露等制度,推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征信机构、金融监管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共享。 细化部门职责分工,堵塞监管漏洞。 (7 7)深化流通领域改革开放)深化流通领域改革开放 建立

38、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高效的流通管理体制,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强化政策制定、执行与监督相互衔接,提高管理效能。 加快流通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大流通、大市场建设。 消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严禁阻碍、限制外地商品、服务和经营者进入本地市场,严厉查处经营者通过垄断协议等方式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流通领域,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提高流通产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进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带动传统流通产业升级改造。 支持有条件的流通企业“走出去”,通过新建、并购、参股、增资等

39、方式建立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等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 积极培育国内商品市场的对外贸易功能,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内涵(一)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内涵 是指与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水平相适应,以大城市(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小城市(县城和小城镇)为主体,城乡互动的多元化现代流通网络体系。由城乡互动的批发体系、零售体系、物流体系和信息系统所构成。 (1)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层次区域流通体系; (2)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村流通体系; 培育和建立适合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的流通业态,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主要流通业态,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

40、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流通体系。 (3)以小城市(县城和小城镇)为主体的城乡互动的流通体系; 以专业市场建设为核心,以城乡物流配送为关键,重视农产品加工增值服务,构建一网多用的城乡流通一体化体系。 (4)以内外贸易一体化为基础的国际通商体系。(二)构建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对策(二)构建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对策 1、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要求,科学、合理规划和布局城乡流通网络体系;构建“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三位一体”的低成本流通模式。 2、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重点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3、制定流通业振兴扶持政策,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增强国内外竞争能力; 4、加快

41、流通技术进步和创新,提升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 5、加快流通立法,改善流通产业发展环境等。第二讲:流通产业结构第二讲:流通产业结构 一、流通产业结构及内容一、流通产业结构及内容 (一)概念(一)概念 流通产业结构是流通产业与相关产业及流通产业内各细分产业间数量比例关系与经济技术联系的总和。 (二)内容(二)内容 流通产业的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业态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渠道结构、商品市场结构及其派生的经营方式组合结构等。 1、流通产业内各细分产业的构成及其历史演化过程; 2、流通产业内各细分产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 3、流通产业与相关产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与数量比例关系; 4、流通产业结

42、构演化趋势; 5、流通产业结构优化等。 二、流通产业结构体系二、流通产业结构体系 在流通产业内部,批发业、零售业、物流业既承担着各自不同的职能,又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流通媒介生产与消费的职能。 商品生产支撑着商品流通,货币流通润滑着商品流通,电子虚拟流通演绎着传统的商品流通。 流通产业结构体系中最典型的结构关系是:生产与流通结构;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结构;商流与物流结构;商品流通虚拟结构;批零结构与零售业态结构。 (一)货币与流通(一)货币与流通 货币、银行信用及其他金融形式在其产生之后就与商品流通关系密切,极大地促进了交换规模的扩大和流通产业的发展。但货币流通必须与商品流通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43、才能保证经济正常运行。这种基于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间客观经济联系的比例关系就引发了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结构性问题。 (二)商业的产生(二)商业的产生 商业的功能是为生产与消费服务的,商业的发展必须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两者的客观经济联系就构成了生产与流通结构问题。商业与流通区别?商业与流通区别? 流通是相对于生产的概念,是关于产品交换或交易的活动。流通依靠商业者来运营时,通常称为商业。商业者只有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自由活动时,才展现出纯粹的商业形态。所以,商业活动最本质的是买卖或交易。 (三)批发业产生与零售业变革(三)批发业产生与零售业变革 1、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

44、济占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发展时期,社会商品流通模式:生产零售消费,零售是商业组织的主要形态。 2、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与消费在时间、空间、品种、数量等方面矛盾日益尖锐。生产批量化、专业化,消费分散化、个性化、小批量,满足零售商小批量、多样化进货要求,新的商品流通环节批发应运而生。社会商品流通模式:生产批发零售消费。批发与生产直接联系,零售直接为消费者服务,共同担负着商品交换的流通职能。 3、零售业三次大的变革,各种业态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相互渗透,形成了零售业态结构问题。 第一次变革始于17世纪中期,法国巴黎诞生了世界第一家百货商店; 第二次变革,1862年美国出现连锁商店;

45、第三次变革,始于20世纪30年代,超级市场在美国兴起。 三次大的变革,零售业态结构呈现多样化,从百货商店的出现到超市的兴起,直至专卖店、便利店、仓储会员店、自动售货亭、折扣店、购物中心等,多种业态分别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差异化零售服务。 (四)物流业产生(四)物流业产生 科技进步、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使得传统的、分散进行的物流活动不能适应,物流运行的高成本、低效率成为影响经济运行质量的制约因素。 1、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整合一体化,物流部门独立,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的物流系统; 2、社会资源与功能整合,形成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物流系统,物流活动逐步分化出来,第

46、三方物流企业产生。 3、物流成为一个产业 这不是简单的流通职能累加,而是一种流通职能的整合,既起到了专业化分工的功效,又起到了1+12的系统化协同功效。 ( (五五) )电子虚拟流通的产生电子虚拟流通的产生 主要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流通过程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带来了流通的全新革命: 1、市场成为全球性市场; 2、市场销售环节减少; 3、交易和支付手段变化; 4、信息传播和沟通渠道增加。 其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地域分割,缩短了流通时间,降低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成本,使生产与消费更加贴近,顾客对商品的选择空间和余地更大,能更加个性化进行消费。 三、发达国家流通产业结构

47、的演变三、发达国家流通产业结构的演变 ( (一一) )发达国际流通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以日本、美国为例)发达国际流通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以日本、美国为例) 1 1、日本、日本 (1 1)第一次流通革命。)第一次流通革命。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主要原因是由于超级市场和连锁经营的出现,引起流通技术革新,从而导致批发、零售机能的变化。随着经济复兴和高速增长,中产阶级大量增加,消费需求急剧膨胀,人们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以“大量消费时代”为背景的第一次流通革命。 另一原因是流通渠道和流通结构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普遍面临如何面对大规模生

48、产和大规模消费的问题。传统流通体系过于封闭和流通渠道过长严重制约流通效率的提高,不能适应经济高速增长的要求。 林周二流通革命认为:第一,日本流通结构的特点是零散的小商店过多,应当降低传统的个体经营的中小零售商的比重,发展超市可以推动零售商的大型化;第二,日本的流通途径过长、环节太多,流通途径应该缩短,发展超市可以排除批发等中间流通环节。 (2 2)第二次流通革命。)第二次流通革命。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日本经济遇到战后以来最严峻挑战,经济低迷和诸多问题使传统流通系统与现实经济状况很不适应,流通业出现许多新变化。如,厂家定价体制的崩溃和零售商定价主动权的获得;流通渠道出现重组,零售商与生产商直接

49、交易体系的建立;批发商功能的重新定位;物流系统建设速度加快;低价格零售业态不断发展;流通国际化和信息化加快等。新变化对流通业格局和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2 2、美国、美国 (1 1)工业化前期()工业化前期(1815185018151850年)年)全职商人专业化全职商人专业化 首先批发与零售从传统的商人职能中分离出来,进而批发商和零售商内部出现了以商品种类为基础的专业化。随后,金融、运输、保险等商业职能相继专业化。如棉花贸易 (2 2)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中期(1850189018501890年)年)流通渠道结构第一次革命流通渠道结构第一次革命 随着运输和通讯设施完善,全国铁路网和电报网的形成疏

50、通了流通中的物流和信息流,为商品流通发展提供了市场保障,引发流通渠道结构的第一次革命。代理商演变为经销商(商品交易所产生) (3 3)工业化后期()工业化后期(1890195018901950年)年)流通渠道结构第二次革命流通渠道结构第二次革命 随着大规模生产的工厂体制建立,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者消费水平提高,新的零售业态不断出现(百货店、超市),大型零售商对批发商的支配地位产生冲击,另外制造商向流通领域延伸。 (4 4)后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期(19501950年以后)年以后)零售业规模结构的大型化与零售业规模结构的大型化与批发业的创新批发业的创新 新零售业态大量出现(自动售货商店、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财务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