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采工作面防灭火措施及效果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采工作面防灭火措施及效果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水采工作面防灭火措施及效果分析1概述 孔庄矿7337水平工作面受火成岩侵入及断层影响,在采煤布置时,按东、中、西3个条带;分上、中、下3个区段依次进行回采。到2002年6月底为止,7337水采面中部条带的3个区段已回采结束,按生产需要,到2002年10月1日开始生产西部条带上区段9#、10#上山采煤,11#、12#上山待采,13#上山掘进;中部区段中17#、中18#上山待采,其工作面的巷道及密闭布置见图1。 图1 7337水采面巷道及密闭布置简图 10月4日上班,检查出该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CO,详见表1。 表1 工作面风流状况及CO含量 见表 经过现场勘查分析:该工作面中部条带的上、下2个区段
2、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浮煤氧化,尤其是上区段,浮煤氧化较为严重。 (1)下区段氧化区。7337水采面中部条带下区段补1#上山进风量为100m3/min,从附近上部出口主溜煤道出风量为50m3./min,CO含量为1010-6,说明补1#上山上口附近已经出现了浮煤氧化。 (2)上区段氧化区。中部条带上区段的上7#上8#上山下口附近在2002年6月30日之前的回采过程中,曾丢失大量的浮煤,经过长达3个月的停采,其浮煤氧化程度已较为严重。 2措施及处理经过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3个项措施。 (1)及时封闭中部条带下区段补1#上山(6#闭)及补主溜煤道(7#闭),养活老空区长距离微量漏风,解
3、决下部氧化区的浮煤氧化; (2)加快西部条带上区段的推采速度,尽快把上部氧化区甩入老空区; (3)在中17#上山设置板墙,上10#上山增加一趟采煤风筒,减少上部老空区漏风压差,降低老空区漏风。 氧化初期,因考虑到上部氧化区氧化情况较为稳定,加之现场条件以及人力紧张等客观因素,上述3项措施除第3项措施在10月5日早班实施外,第1、2两项措施进展速度缓慢。但从10月9日早班开始,7337水采工作面上部区段中间巷等处CO浓度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10月15日中班,下部补1#上山封闭,主溜煤道风流静止,已经测不出CO; 10月25日夜班上区段上9#及上10#上山已采完,上11#上山剩40m,中间巷已
4、回到上10#上山下口(因巷道压力大,中间巷的U型钢棚均未回出,巷道出风量为250m3/min),在夜班首采上12#上山时,中间巷出风量明显加大,并伴随着大量的烟雾涌出,其CO含量也上升到16010-6;10月25日中班及26日中班,对7337水采面进行全面封闭,共建密闭6道;之后又对以上各密闭进行喷浆堵漏风,此项工作到11月1日中班结束。此时各道密闭内的CO含量呈直线上升(详见表2,以最高的回风侧5-1#闭为例),到11月7日夜班,最高的5-1#密闭内CO含量已经高达366110-6;此后闭内CO含量开始呈下降趋势,从11月21日夜班开始,对7337水采各闭进行注黄泥、粉煤灰浆,日注入闭内的浆
5、量为300500 m3,火区各道闭内CO含量呈大幅下降,到12月15日夜班为止,最高的5-1#闭内CO含量降到410-6,其它各闭已测不出CO(详见表3),在此后2个多月的气体监测中,5-1#闭内CO一直稳定在210-6。 表2 回风侧5-1#闭气体监测数据 3效果分析 从10月4日在7337水采工作面上部区域发CO,10月25日中班对该工作面时行封闭,到12月15日7337水采区域火区处理结束,总共历时71b,封闭煤炭近10000t,耗资近50万元。对于该区域曾采用守的几种防灭火措施的效果作一分析。 (1)对于“均匀”防灭火。在前期防灭火中,“均压”防灭火措施执行得不彻底,所取得的效果甚微。
6、在此次的“均压”防灭火的过程中,虽采取了充分利用中18#主风路及在上10#上山增加一趟采煤风筒进行供风的并联风路,控制主溜煤道及中17#上山进风,努力减少老空区漏风压差,抑制氧化区浮煤自燃,但由于中间巷棚子未回,致使老空区无法冒实,回风风路顺畅,“均压”方法不彻底,以致在10月25日夜班开采上12#上山时,水枪的拉风对老空区氧化风路的拉动影响,致使氧化区氧化状况进一步恶化。由于氧化风路形成了火风压,封闭火区已是势在必行的了。 (2)对于隔绝法灭火。采用隔绝灭火法对7337水采工作面高瓦斯区域进行封闭喷浆灭火,在进行封闭前,中间巷出风量为250m3/min,CO含量为16510-6,CH4为1.
7、2%。在封闭、喷浆过程中及以后如何避免瓦斯爆炸?是长距离封闭,还是近距离封闭?除5-1#闭及6#已经封闭外,其余5道密闭顺序如何决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慎重地分析。为减少受火区热负压的影响,使闭内其它区域的气体尽可能少地与火区气体产生对流,采用近距离封闭较为合适。但由于水采面的特殊环境,采用近距离封闭则回风侧需要增加两道密闭,并且在沿底掘进的架棚巷道中封闭,其漏风加大不可避免,这对减少火区漏风,减少对火区供氧不利。但长距离封闭,封闭区域扩大,使瓦斯爆炸的威胁性加大,再者,由于闭内11#、12#上山、中间巷、回风巷等区域存氧量过大,不仅会延长火区的灭火时间,而且还增加了瓦斯爆炸的几率。但闭
8、内上述其它区域再生瓦斯升到爆炸界限需要一定时间,在总负压和内燃膨胀的作用下,火区内瓦斯扩散运动加剧,短时间内不会造成瓦斯爆炸(11月21日夜班测出回风侧5-1#及5-2#闭瓦斯为5.04%,进风侧2#闭内的瓦斯为4.93% )加之,我们提高了氧化风路及主风路两道密闭(即1#、2#密闭)质量,再者,随着火区内CO2的比重加大,CO2在中间形成了隔离层,这种层流状态在火区形成以后,气流在稳定的条件下,不致于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总之,此次长距离封闭火区的成功是肯定的,它是在水采这个特殊条件下所采取的特殊手段。在此次灭火过程中,对通向火区的支流巷道即产溜煤道和中17#上山(补1#上山已于10月15日中班
9、封闭)先行严格封闭(即1#闭),达到火区入风彻底隔绝供氧至关重要。其次是对距火区入风最近的主干路18#上山进行严格封闭(即2#闭),基于上述原因,25日中班,我们先行封闭了1#、2#密闭,在10月27日11月6日喷浆过程绝供氧。事实证明,该项措施是有效的。采用封闭和喷浆的手段,但由于闭内有近500m长的巷道,约为4500m3的空间,再加上老空区的空间,火区内要将如此广大的空间的存氧耗尽或挤出,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并且补主溜煤道6#、7#闭到11月19日早班方喷浆完毕,此前其密闭不可避免地存在漏风,加之,其余各闭虽已喷浆,但仍存在漏风通道。因此,到11月19日上班,我们测出回风5-1#闭内氧气仍为
10、12.03%,进风测2#闭内氧气为11.6%。由此可见,单一采用隔绝法灭火因无法彻底杜绝闭漏风,因此,5-1#闭内CO的浓度从11月17日夜班366710-6到11月21日夜班的293610-6,这14d内其CO浓度仅下降了72510-6,灭火速度缓慢。 (3)对地黄泥粉煤灰灭火,自11月21日开始,对7337火区各闭内进行了大量地注黄泥粉煤灰浆(日注入量为300500m3)后,取得的效果显著,经过26 d不间断地注浆,到12月15日,7337回风侧5#闭内CO已由11月21日夜班的293610-6降到了410-6,彻底地消灭了7337水采工作面的火区。 由于除5-1#及5-2#密闭也并非处于火区的正上方,且其距离长达230m,这就是说,这26d各闭注入的浆量并非是直接熄灭火区,而是充填了各道密闭的漏风通道,从根本上彻底杜绝了给火区供风供氧,闭内火区的CO浓度呈曲线快速下降,从而加快了火区的熄灭进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