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江村经济读后感全书分为十六章,可划分为四个部分,江村经济读后感。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本章是全书内容的引子也是对全书内容的总括。作者用一句话揭示了全书的主旨,即 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第二章,本章从地理状况、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概括了调查地区的情况,并阐述了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十五章,分别从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生活生产方式等几个方面描述了该村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第四部分是第十六章,作者根据上文描述,指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作者认为, 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农
2、民起义便发生了。 作者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改进技术;二是社会再组织;三是 最终取决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1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 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位于太湖附近的开弦弓村,由于气候适宜,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因此,一直以来水稻就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作物,又因为便利的水路交通,蚕丝业也成为 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 ,且 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作者以事实证明了中国农村混合型的经济结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一般人认为中国仅是农业大国的说法,从当时农村看来,
3、中国是农工业大国,只是农村工业是分散型的,未能使人易于觉察。2 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一般认为,农村经济萧条是源于内外交困和阶级的压迫,但作者却有独到见解: 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 在这个村里,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经济萧条并非由于产品的质量低劣或数量下降。如果农民生产同等品质和同样数量的蚕丝,他们却不能从市场上得到同过去等量的纸币,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 作者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了外来因素西方工业扩张,挤压了中国农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导致中国乡土工业的衰退,造成农村经济萧条。3 中国农
4、村怎么走出困境中国农村走出困境要经过两个阶段:一 社会再组织问题。作者赞成 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 ,认为 这种改革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因为它是解除农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骤。它将给农民以喘息的机会,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才得以团结一切力量寻求工业发展的道路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对国家进行重组的问题,有了这个前提,才能有一个和平的环境,进行工业发展。二是恢复农村企业、发展中国式工业。作者把前者看成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而后者对前者的有效组织和发展壮大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后感江村经济读后感。并且作者把当时 合作社 的实验看成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将对 中国乡村工业的未来的发展
5、产生重要影响。作者通过对江南小村开弦弓村的描述,阐明了乡村经济存在的状态、发展模式及崩溃衰败的根源,并指出乡村经济发展的途径、方法与出路。书中的一些观点理论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许就是这本书已经写作出版了70年,仍被当代学者反复阅读、提起的一个原因吧。 江村经济是费老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对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后写成的。这本书给费老带来了终身的荣誉,开创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之路。读罢此书,眼前浮现出一副鲜活的江南农村社会生活的景像,文章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没有太多的主观评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力求客观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强烈的人文关怀,不得不让人产生由衷的敬佩。笔者打算从两
6、方面来论此书:一是从文章内容来说,另一则是从文章的方法论来讲。一、首先来说文章的内容,江村经济一书以小见大,通过对中国江南一个村庄农民的 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 等实际生产、生活过程的调查来探讨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并试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把握中国社会在当代条件下的宏观社会变迁过程以及可能的应付之道。全书的最主要论点或可概述如下: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农业经济,而是一种 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换言之,中国农民单靠农业生产是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更不可能养得起一整个地主阶级并支撑繁荣的城市消费经济。所有这些之所以可能,乃靠乡土工业之补充。因此,一旦乡土工业崩溃,中国社
7、会的各种潜在矛盾必然不可收拾。这一基本论点乃是中国社会学派以后分析中国问题的全部出发点所在,从而贯穿于以后的一系列著述中。在一九四八年乡土重建中,这一命题表述如下:中国从来不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而一直有着相当发达的工业。可是传统的工业都并不集中在都市里,而分散在无数的乡村里,所以是乡土工业。乡土工业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互相配合来维持农工混合的经济。也只有这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才能维持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态,同时也使传统的地主们可以收取正产量一半的地租,并不引起农民们的反抗。近代中国的根本问题乃是中国农民们已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准。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正是乡土工业的崩溃,而乡土工业的崩溃则是因为西方工
8、业扩张进入中国使乡土工业无力与之竞争: 土货的市场让给了洋货,在享乐上是提高了买得起洋货者的水准,可是同时却引起了乡村里无数靠着制造土货的工人们的失业。 乡土工业的崩溃激化了 传统经济里早就潜伏着的土地问题 ,因为 中国的租佃制度并不直接建筑在土地生产的剩余上,而间接地建筑在农民兼营的乡村工业上,所以乡土工业的崩溃实在打击了中国 地租 的基础 。一方面, 地主并没有丧失他收租的权利,相反的,因为西洋舶来品的刺激,更提高了他们的享受,消费增加,依赖于地租的收入也更不能放松 。但另一方面, 佃户们眼里的收租者却变了,成了来要他最后一颗谷的催命鬼 。中国社会的阶级冲突空前激化。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
9、不是别的,乃是走投无路的农民对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所激发的反抗。由此,解决中国问题最紧迫而必须的第一步是土改、减租、平均地权。但这仅仅是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如前所言,中国农民单靠种地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准。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根本办法乃在恢复发展乡土工业,使之能从传统落后的乡村手工业转化为乡土性的现代工业。但这一乡村工业的改造转化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改进问题,而且是一个 社会重组 的过程。中国乡土工业的转化这一 社会重组 过程不能摹仿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方式,而应建立在农民们 合作 的原则和基础上,以使经济发展惠及最普通的广大农民,而非集中在少数资产者手中。二
10、、就文章的方法论而言,显然作者受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采用了文化的功能论和系统论的思想,费老先生把江村社会生活看成一个整体,考察了其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如, 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综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一定的目的人要改变文化。一个人如果要扔掉某一件工具,又去获得一件新的,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新的工具对他更加适用。 又如, 对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变革,自然会引起其他诸方面的变化。这样的过程一旦开始,便会继续下去,直到整个系统完全重新开始为止。 这些都反映了系统论、功能论的观点。读完费老的文章,使我不得不反思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应该走何种发展道路?目前有很
11、多人提出遵循西方国家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化之路。笔者认为其实费老提出的重建和发展农村 乡土工业 的主张在当时不仅具有预见性,而且对现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第二篇:江村经济读后感202*年江村经济读后感江村经济一书是费孝通博士1938年写的博士论文。在世界的舞台浮浮沉沉了近一个世纪,如今,仍被认为是一本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是无数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参考的书籍。读此书令我收获最大的是能看到许多以前没接触过的内容。因为本书的作者有比较特殊的身份,费孝通博士是一个在中国长大的,而却在海外留学的爱国主义者。相比国内的学者,他有更广阔的视野,有更自由的言论权,有说实话的资本;
12、相比国外的学者,他更加了解中国的社会。所以,他的文字客观、深刻。向读者揭露了一个赤裸裸的中国农村社会,包括黑暗的,光明的。莫言说:“我是一个敢于讲真话的作家。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黑暗和不公正(请继续关注好 范文网:),也包括揭示人类的阴暗面。我的某些小说发表以后,很多人不高兴,有些读者很受刺激。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一个不敢讲真话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不可以成为一份好作品。我坚信这一点。费孝通博士在书中就能做到讲真话这一点。他在书中说:“中国的土地问题面临的 另一个困境是,国民党政府在纸上写下了种种诺言和政策,但事实上,
13、它把绝大部分收入都耗费与反共运动,所以它不可能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和措施来进行改革?”这样的一些话,在1938年那个时代,是可能随时要了他的命的话。不过他就是有如此的勇气写出来,并且有那样的能耐让自己免于伤害。现在这个社会,讲真话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有很多事实都被掩盖,我们往往看不到事情的真相。而作为一个读者,能从一本书里得到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事实,是一个能让他更加认识这个社会的事实。没有事实,读者将永远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这也告诫我们大学生,写调查报告的时候也要谨记的一点。要敢于说真话,并且,说真话要有技巧。这样才能让一份调查报告有它的意义。此书的视角很复杂,是应该说是一个中国人以第一
14、人称的方式诉说着家事呢,还是说是一个外国人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评论别人的家事呢?说不清楚。这也注定了本书是一本见解特别独到的书。也向读者展示了许多无法理解的旧社会恶俗。书中写到的“溺婴”以及婚姻习俗之类的稀奇古怪的恶俗,都是一个外国人和一个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习俗。但是通过此书,就能更好地了解到中国旧社会的农村生活情况。另外,作者对于这些令人发指的行径,并没有妄加评论。体现了一个大师的谨慎性。因为,只要把客观事实说出来,评论自在人心中。全书没有出现过“我认为”、“我觉得”等评论性地字眼(除了序言处有两处提到我认为。)最后总结一下,读完此书,受教无穷。让我认识到了许多以前被掩盖了的中国社会。也让我学到了
15、怎样去写好一份调查报告。第三篇:江村经济读后感江村经济读后感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伦敦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1936年夏天作者在开弦弓村(作者取名-江村)实地调查获取了较为详尽的一手资料,书中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实地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加上作者本身对农村文化、经济的深刻认识和思考使得本书真实的反应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关系与生活状态。本书最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书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 本书吸引人的地方不止是它本身所具备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栩栩
16、如生的体现一个村庄的人文风貌和生活形态。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本书集中力量描述中国农民生活的基本方面。本书第3-6章也细致的对江村的人文风貌作了细致的描述,其中对家庭、亲属、婚姻、继承等关系的深入剖析还能从现代农村生活习俗中依稀可见。本文通过对书中第三章家庭关系的解读,深刻体会到当时社会贫乏与无奈。文章首先介绍的就是家庭,家庭这个名词是人类学家普遍使用的,是指一个包括父母及未成年子女的生育单位。我们所说的家,基本上也是一个家庭,但它包括的子女有时甚至是成年或已婚的子女;有时它还包括一些远房的父系亲属;之所以称它是一个扩大了的家庭,是因为儿子在结婚之后并不和他
17、们的父母分居,因而把家庭扩大了。家庭强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互依存。它给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它也有利于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父母与子女、夫与妻这两种关系是家庭组织的基本轴心。在农村中,生孩子的期望先于婚姻;结成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传宗接代。婚姻关系是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在这个村子里,儿女的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安排并且服从父母的安排;谈论自己的婚姻,被认为是不适当的和羞耻的。因此,这里不存在求婚的这个说法。婚配的双方互不相识,在订婚后,还要互相避免见面。婚姻大事,在孩子的幼年,经常在67岁时就已安排了。如果要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这是必要的,因为好人家的孩子往
18、往很早就订了婚。如果女孩订婚过晚,她就不能找到好的婚配对象。在父系社会里,女人没有权利继承她父母的财产。她的前途,即使是一个安定的生活,也只有通过她的婚姻才能得到。从经济观点来看,女儿的婚姻对女方父母是不利的。在女方父母方面,对女儿出嫁受到的损失所作出的反应,首先表现在整个安排过程及举行婚礼方面;同时,也表现为大量溺死女婴,从而造成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现象。“童养媳”是在经济萧条之下的现象,是指在女孩很小的时候,男孩的父母领养了她并一直抚养她到结婚。如果这女孩是在她丈夫家中养大的,那么婚姻的一切复杂程序如做媒、行聘、接亲船、轿子等等都不再需要了。第3章通过家庭关系的组成、家庭人口、婚姻关系
19、等方面的叙述,充分揭示了这种依附于经济关系的家庭关系的本质,一切家庭关系都是基于经济关系得来的。从某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农民的生活现状,子女结婚后不分家是因为住在一起会形成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同时会形成扩大化家庭。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包括“童养媳”都是经济基础匮乏之下的无奈之举,而人们婚姻的首要目的也是因为要传宗接代和增加劳动人口。从上述关系来看,整个家庭关系都是围绕着经济基础来建立的,可见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多么的艰难。也更能理解马科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要吃饱穿暖,生命安全有保障之后才会有社会关系与精神文化
20、。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当时的家庭关系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的。“正因为人口控制是为了预防贫穷,一些有着较大产业的家庭就不受限制地有更多的子女。他们对自己有为数众多的子女感到自豪,而在人们的眼中,又视之为富裕的象征。有后嗣的愿望,厌恶杀婴、流产及经济上的压力等等,这些因素同时发生作用使土地的拥有量趋向平均化。”本段深入分析了家庭人口与土地拥有量的关系,作者在对当地人文风貌的叙述中充分体现了对农村文化、经济的深刻认识和思考。我认为这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基于对实地调查的结果的叙述,简洁深入的阐述了事情内在的关系。同时,本书虽然是分章节叙述重点不同,但时刻在揭示各章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供详细的数据加以支撑
21、,充分体现出社会工作者的严谨和深入。第四篇:江村经济读后感江村经济读后感读完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我不禁要感叹,费先生对开弦弓村农民生活的深入了解,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望洋兴叹。在江村经济中,费先生从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等方面对农村生活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最令人钦佩的是,书中列出了大量的精确数据,使读者对农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有了一个量化的印象。费先生能写出这本书,是有其自身的优势的。首先,费先生对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研。但最重要的是,费先生是吴江人,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懂当地的方言。而
22、语言不通问题是农村调查的一大硬伤,费先生的经验为我们这些后来研究农村的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另外,读完江村经济以后,我对当今中国农村的未来进行了思考。费先生认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但时过境迁,我觉得,现如今,农村的饥饿问题已经解决了,农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我们首先要进一步解放农村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另外,虽然农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没有跟上来。所以,我们也应该提高农民的精神享受,如此方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五篇:江村经济读后感江村经济读后感江村经济一书是在班主任王老师
23、的推荐下购买并阅读的,本书在前言中就写到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兴许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的缘故吧,本书所写到的很多观念、习俗或习惯与我生活的农村有很多共同之处,这引起了我的共鸣,也勾起了很多我儿时的回忆。书中在介绍中国农民的传统生活、经济、社交等形态的时候,也指出中国了农村的发展出路。我想,把这本书的理论应用到我的家乡进行实践是再合适不过了,虽然现在的时代已变,但其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是大同小异的。本书在给出前言和调查区域后,马上就介绍家。这也表明了作者在调查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开弦弓村农民对家十分的重视。中国
24、自古就是个重家庭的民族,更是注重传宗接代的群体。在农村,香火的兴旺更是被认为是家的兴旺,祖宗的保佑。作者提到,配偶由父母选就,婚礼由父母安排并且重男轻女思想极其严重。我看到这儿的时候,不由得一下子想起了我的妈妈,她就是这种典型封建思想下的牺牲品。我妈妈16岁那年,在外公告诉她和她姐妹们那是别人家送来的喜糖的情况下,和她的姐妹们吃了这包喜糖,吃完之后,外公才缓缓说,这是我奶奶家送来的聘礼糖,这也意味着吃了聘礼糖就必须接受这桩婚姻。不管我妈妈如何反抗,势单力薄的她还是斗不过父母,被迫嫁给我爸爸,爸妈之间可谓完全没有爱情可言,他们直到结婚那天,才互知对方是何面容。婚后,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我姐姐,
25、另一个是我。我妈妈也因为没有生儿子,受尽了我奶奶的欺负。而我的名字也是因为我们奶奶没有孙子,所以我奶奶特地给我起了个男孩儿名字,说是没有孙子但至少要在户口上挂个男孩名,男尊女卑的地位,在我奶奶那儿体现得淋漓精致。像我妈妈这样的情况在我们那儿并不少见,还好,时代在发展,思想在进步,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妈妈是不会再让自己的儿女重蹈覆辙的,所以在我姐姐的婚姻里,我妈妈并没有做太多的干涉更谈不上像我外公那样包办婚姻,我妈妈只是给姐姐做了一些参考,虽然姐姐将嫁到对于我妈妈来说比较远的地方,但她还是放手让她去追求属于她的幸福。其实不止太湖东南岸这个开弦弓村和我的家乡是这样的思想状况,在那个年代,几乎整个中国
26、农村都是如此。女孩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妇女的地位低下,不能生育的妇女不仅会受到男方的嫌弃,更会成为村里人饭后闲谈的重点讨论对象。我们应该庆幸,庆幸我们现在能生活在这么一个和谐、稳定、自由、幸福的年代,也正因为,我们要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最最重要的,我们还要孝敬我们的家人。关于礼仪开支,作者说,礼仪开支与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有三,一是出生,二是结婚,三是死亡。这种开支对于农村来说几乎是每个家庭必须的开支,并且,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农村,即使家里一贫如洗,也会借债办好这些事情。特别是贫穷家里有人去世,认为生前没能让逝者过上好日子,亏待了他/她,那么人生的最后一程,一定得让他/她走得风风光光,
27、也好逝者到了阴间以后能保佑自己的家族兴旺发达。我记得我小时候爷爷去世的时候就是这样,家里因为我生病,已经债台高筑了,可爸爸还依旧四处筹了好两三千块钱(在九几年来说,这是个很大的数目)而这一切只是为了给爷爷一个盛大的葬礼,后来长大后问爸爸为什么这样做,爸爸说,爷爷生前过得不好,人生的最后一场大事不能亏待了爷爷,并且希望爷爷能记住家人对他的好,然后保佑家人。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安慰。因为贫苦的日子一直在继续,暗无天日,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所以款待逝者,寄希望于他们,认为他们死后会化身为灵魂,从而具有超人类的力量,并且他们能够赋予家人拥有特殊的能力去改变家族的命运。这些
28、做法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农民生活困苦的现状,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灵魂的无条件的信仰。本节中,作者有一个观点我也很赞同,他说结婚时的宴会为亲戚们提供了一个相聚的机会对新建立的亲属纽带予以承认,对旧的关系加以巩固。我觉得不光是结婚时的宴会具有这种功能,任何红白喜事都有这种作用,因为亲戚家或是自己家的红白喜事,大部分亲戚都会相聚于一个地方,那么相互的交流就会增多,从而就会认识新的人,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同时旧的关系也会因为交流的增进使彼此的感情更加深厚。农业方面,我国的农作物多样,但对于水利条件优越的南方来说,种植水稻是农民的第一选择,也是最优选择。地处太湖东南岸的开弦弓村就更加不用说
29、了,作者提到,这个村子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油菜籽和小麦。水稻与油菜籽和小麦轮作,这些农作物大多供于家庭,仅当丰收之年,农作物丰收,农民们会选择将剩余的粮食或油菜籽运到集镇上进行贸易。每次看书或看电视看到有讲农业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的家人,以及自己儿童与家人一起在田间劳作。我家乡与开弦弓村的水稻时间略有差别,开弦弓村是六月播种,十二月初收割才结束,而我家乡大约是农历的三四月播种,九月收割,造成这一时间差异应该是地理因素引起的。我们村的人,100%的种植水稻,每年开学不久,家里就开始农忙起来,为了好玩,或是为了做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主动要求在周末或每天放学后加入大人的行列,挽起裤腿,手抓一大把水稻
30、秧苗,学着大人的样子插起秧来,有时候还会很调皮的跟大人比赛,看谁插秧快,结果每次都输却依旧不甘心。小孩子们永远都会觉得田间劳作很好玩,而且小时候怎么都不明白为什么家人劳作回来后吃完晚饭做完家务倒床就能睡着,并且马上鼾声如雷。只是直到自己高二结束那个暑假参加体育训练时才明白,太累了,他们是因为太累了,也深切体会累到他们那种极致的感觉,倒床就睡,一点儿也不夸张。农民伯伯很辛苦,这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得到的,很多城市人都羡慕农民的生活,说农村人淳朴,农民生活简单,农村空气佳,可当这些人真正去体验了农民的生活,他们便不会有这种相当农民的欲望。课堂里我们学过,要尊敬农民伯伯,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农民工,可现实
31、社会里,歧视农民、欺负农民工、拖欠民工工资的事件时常发生,每次看到这样的事情,除了痛心还是痛心。现代社会,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中国农村的出路在哪?中国农民的出路,中国农村的出路,可以从这本书得出部分启示。费孝通先生通过对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开弦弓村进行几次实地调查,可以得出该村发展受阻的几个原因,首先是江村传统观念思想浓厚,封建思想占据了农民思想的主导地位。接着是江村信贷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太不稳定,以至于江村的合作社被迫关门等。最后是人才的缺乏,使很多有效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最后导致浪费。这些都是开弦弓村发展受阻的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广大农村的问题。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个人认为,要解决上
32、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完善法律制度,深入农村宣传法律知识,打破传统观念,让农民能真正的做到守法、懂法、用法。二、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制度,宣扬男女平等。三、政府要实现宏观调控,同时建立服务型政府,完善信贷体系,稳定金融市场。四、实现“三下乡”政策,即科技、文化、知识下乡。五、发展乡镇企业,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如果政府能真正做好以上几条建议,中国的农村应该会有很大发展,不过,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解决措施,理想与现实,是有很大差距的,真正应用于实践的时候是会有更多的新问题的。中国农村的出路我国已经探讨这么多年,但仍然未见很大的改观。努力学习,增长更多知识,再来尽自己所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身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做的。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读完此书不仅是了解了更多的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分配状况,更是使我忆起太多的儿时的回忆,读罢此书,我最想说的是,感谢费孝通先生的辛勤实践调查,让我们能有这个机会这么系统、这么细致的了解中国农村,同时我也坚信,你有付出,才配拥有回报。最后祝愿费先生和他妻子都能在地下安息! 第 19 页 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