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共2652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共2652字).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共2652字)摘要:为总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成果和不足,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和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学生对创新培养环境和质量的客观评价,结合数据探析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效果,为优化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关键词:农业院校;电子信息;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信息化人才,高等农业院校作为信息化人才培育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工科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为培养新工科建设下的应用型人才,沈阳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实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措施。为总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的成果和不足,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和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学生对创新培养环境和质量的客观评价,结合数据探析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效果,为优化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创新实践调查与研究农业院校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调查问卷共包含个题项,内容涉及学生基本数据、专业兴趣、专业了解、课程体系、实践能力、职业发展、学习技能等方面。题项主要由单选题、多选题构成,无法量化的题项采用填空题的形式进行非量化分析。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校的个年级和近毕业的学生共人参与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份,问卷回收率,有效问卷率。通过信度分析得出定量
3、题的克隆巴赫系数为,表明问卷的信度符合要求。参与调查的年级和专业分布如图所示,调查覆盖度如表所示。创新实践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分析专业了解程度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图)显示:在选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时,有超过的同学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不高,超过的学生对专业非常不了解,只有的学生对于专业非常了解。这说明大部分同学的专业选择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学院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置创新实训室,允许同学在课堂之外结合自身兴趣进行创新实践,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经过专业学习和创新训练后,学生对专业比较了解的占比超过,比入学前有较大幅度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可
4、知,在接受调研的名学生中,参加过专业相关竞赛的学生占比为,未参加过任何专业竞赛的占比为。通过调研还发现,毕业后准备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占比仅为,超过的学生准备参加考研,还有的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深入规划,详见图。在上述数据中,在参加过创新实训的同学中,仅有的同学拟在毕业后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而在没参加过创新实训的同学中,有超过的学生准备从事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同时还有的同学对未来职业发展并无规划。这说明经过专业创新实训后,大部分同学能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规划。从学生需求角度看,将个人兴趣与创新训练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在自主学习过程
5、中逐渐发现专业和行业需求,从被动的接收老师讲授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未来个人发展的规划。就业薪酬通过分析近两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薪酬水平(表)发现,在校期间参加过创新实训的学生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月收入元以上的学生比没参加过专业创新实训的高。这说明创新实践对学生的就业薪酬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方向加强创新实践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创新实践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亦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重要举措。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近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新能力,专业建设仍面临创新实践教育与专业学习深度融合的问题。针对毕业生的调研结果也表明,创新实践是
6、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进一步促进创新实践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专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突出农业院校的办学特色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有超过的学生认为农业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一定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农业技术。应借此良好契机,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领域的优势,通过农业与电子信息工程融合形成农业发展特色,为专业学生提供服务于精准农业的创新实践机会,并借此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参考文献韦茜妤,肖雄,王萌“新工科”背景下的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研究工业和信息化教育,():姚利花,郭刚,张占东,等学科竞赛和实践教学相融合培养新工科人才的研究大学教育,():卢晶琦,邓春健,师向群,等新工科视域下的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刘福聪新工科背景下“参赛”对大学生能力提升的驱动性研究教育教学论坛,():施晓秋,赵燕,李校堃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