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学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反思(共1809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中学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反思(共1809字).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国中学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反思(共1809字)我国中学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一、中学人文素养教育的反思中学人文素养教育是在推进中不断“挑战”与“应战”中发展的。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中学教学片面强调升学率,强调分数、升学的价值,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训练,课堂与现实相脱离。教师以考试为教学出发点和立足点,学生以成绩作为学习的初衷和目的,导致理科学生甚少将精力过多的投向人文学科,即使人文基础学科的教师也不能将人文素养培养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学生学业评价有效地运用在学科教学设计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名无实,学生成了教育和考试的“机器”。赵亚夫等学者将心理学中的兴趣和动
2、机理论作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认为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了解内化过程,遵循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实际,以“导”代“灌”,真正发挥基础学科在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人文素养上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方面,中学教育应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观念,着力打造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即在传统教学中较多地偏重于数理化等科学素养的现状中,逐步注入人文学科要素;在文科教学中较多地偏重于知识传授,技能培训,模仿和最后得出一些总结的方式的基础上,逐渐融入能够增强学生兴趣,让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寓学于乐,在学习当中创造求新的方式。接“地气”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强
3、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得学生们逐渐有意识地将社会热点问题变成学习资源,不断地发现问题,激发其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发展学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所面对的挑战,实际上是面对着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之下来自于不同教师,不同教学理念及设计思路的实践,如何于多元化的、各有依据的尝试中实现统筹协调,找到提升中学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路径。陶西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改进制度和教学实践的一个关键因素”,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素养教育取决于高素养的老师。老师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学科。理科教师要深入挖掘理科学科知识背后的人文要素,探索多路的渗透途径等;
4、文科教师更应重视人文素养的教学实践,重视人文环境的营造、文人知识的教育并将它转化为文文精神,让学生学会做人。从这一点来说,强调教师的师德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在认知学科基本知识、提高学科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适应其终生发展需要和社会认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家陶西平说,最终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危机的最锐利的武器还是教育,即旨在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和能力的公民。从长远来看,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初始阶段无疑是中学阶段。而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中学人文素养
5、教育的推行,正是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同时适应社会的产物,这样,在中学阶段创设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成为中学乃至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中学教育秉承着完善学生生命的使命,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更需关注从多种途径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这是未来中学教育的着力点。准确把握新课改的契机,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学科中人文教育资源的优势,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拓宽教学思路,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升华。挖掘学科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要素,为所有学生的生命成长和需要搭建发展平台,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最终实现优质自己。我认识到: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对中学教育本源的回归,它符合现下深入推进素养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要求,代表了这个时代中学教育理念的重要向度,大大丰富了基础教育的内涵,只有改变重教书轻育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重理轻文问题,重视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和提升,才能真正使中学学科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二、结束语人文素养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长期不懈地努力。重新梳理中学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及现状,并非仅仅重拾记忆,更重要的是借后知之名,对中学人文素养教育再作研究,审视其教育的内涵,以及对如何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作进一步思考。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