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转型浅议(共405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转型浅议(共4050字).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转型浅议(共4050字)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转型浅议 摘要: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进行现代化转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目标理想化、过程知性化、方法说教化的情况。通过指导受教育者认真做人、踏实做事、灵活处事实现由“成圣”到“成人”的目标转向;通过立足完整生活、体验现实生活、构建可能生活实现由知识到生活的过程转向;通过树立导育意识、形成导育能力、提高导育水平实现由说教到重导育的方法转向。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传统;转型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一)教育目标理想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将目标设定得过于高大、理想,渴望将学生培养成毫不利己、专门利他的
2、“圣人”,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品德培养。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更是将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高大全空,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发展实际。无论是对天真的小学生,还是懵懂的中学生,抑或是日渐成熟的大学生,不分层次,不分水平,都提出相同的要求,必然会忽视做人基本道德的教育,造成教育对象满口仁义道德,而实际行动却背离基本的道德标准的现象。(二)教育过程知性化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到柏拉图的“道德即规范性的知识”,都将道德列为一种知识,由此产生知性德育。知性德育过于偏重道德知识的授受,将培养“知识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甚至
3、是唯一的目标。知性德育很少涉及生活,仅就概念、原则进行教学,忽视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的脱节,以致不能从教育对象的生活和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构建科学、健康的生活。同时,知性德育也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造成了知识与情感的分离,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无法在书面考试中准确地体现出来,道德情感的丰富也不能增加受教育者的道德分数,这就导致受教育者情感的缺失,成为有知无情的人。(三)教育方法说教化所谓的“教”就是将知识或技能传给他人,此观念普遍存在于智育与德育中,然而以现代教育观点来看,这种观念明显混淆了德育与智育的根本,智育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及对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而德育最根本的使命是树
4、人、育人、使人为人,使受教育者成人要比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复杂得多。“教”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均强调将知识或技能口口相传于他人,即通过教育者的口头讲解、阐述,使知识为受教育者所理解、记忆,然后在受教育者的大脑中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类道德知识并非全部具有传递性,有些知识甚至不可能通过口授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和获得,因此,单纯的“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二、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要求(一)由“成圣”转向“成人”现代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就个体而言,道德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而且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各阶段组成的过
5、程。由“成人”到“成圣”也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且“成人”是“成圣”的基础和前提。圣人的高度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先“成人”方有可能“成圣”,越过“成人”直接提出“成圣”的要求,只能揠苗助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将“成人”作为基本追求,确保教育标准的设定立足于多数人,力求对多数人的道德发展提供指导。(二)由知识转向生活道德与生活密不可分,它不仅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还存在于生活、实现于生活,更是在生活中得到确证。道德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真正获得道德,而道德的最终目的也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因此,以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道德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建立在生活基础上。(三)
6、由说教转向导育当今多数学者都认为,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或者说思想道德主体的形成,主要还得依靠受教育者自身,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是其自主构建的,教育者仅仅是一个外因,只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帮助”。虽然各个阶段的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同,但总体而言都包含知情意行等要素,对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相应的要求。“教”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掌握道德知识,却很难使其形成受教育者所期望的情感、态度与行为。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必须由说教转向导育。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措施(一)将成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措施1.指导受教育者认真做人。人若想与动物区别开来
7、,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就必须经历第二次生成,经历做人的过程,做人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中国人历来将做人视为“成人”不可或缺的内容,认为只有先做人才能“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所讲的做人,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学习人之为人的基本准则,使自己具备一个人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予以具体指导,使受教育者明白做人之道,学会做人。2.引导受教育者踏实做事。做事是个体生存方式之一,是个体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事有好坏之分,做事当然是指做好事。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受教育者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能够做,什么事怎么做,引导受教育者在做大事的同时做好小事,既要做有报酬的事,也要乐于做无报
8、酬的事。教育者应在受教育者做事的过程中及时提供咨询、指导,帮助受教育者明白自身对家庭、集体、社会的责任,帮助受教育者提高做事的能力。3.启发受教育者灵活处事。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关系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人总免不了同他人交往,离开交往,人就无法正常生存和发展。个体若想正常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学会交往,学会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因此,教育者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针对受教育者在处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予以指导,让受教育者在处事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处事之德,学会处事。(二)将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措施1.确保教育活动立足完整生活。生活德育中的生活指的是完整的生活,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
9、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这些生活都是受教育者品德发展不可或缺的领域,对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活动可以有所侧重,但原则上应保持这些方面的内在统一。合理地安排学生的不同生活空间,防止受教育者生活的片面化,以促进学生德性的全面、协调发展。2.引导受教育者体验现实生活。体验现实生活、经历现实生活、过好现实生活是生活德育基础的、直接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做准备,还是为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服务的,因此,不能仅将受教育者当作“未来的成人”,过分强调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教育者应更多地引导受教育者正确体验现实生活中的善恶美丑,不粉饰、不诋毁。3.帮
10、助受教育者构建可能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目的是指导受教育者过好现实生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对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进行规范,还要帮助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生活,把握、创造可能生活。教育者应帮助受教育者创造条件,使之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去接近可能的生活。(三)将导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措施1.树立导育意识。导育意识是指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观念等。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增强对受教育者进行自觉的导育,使教育者的导育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有了清晰明确的导育意识,教育者才能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及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不断施以有效的导育;相反,如果教师导育意
11、识不明确或不正确,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就只能靠自发,效果自然差强人意。2.形成导育能力。教育者应通过多种渠道准确了解和把握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和趋势,既要了解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共性,又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其思想品德发展的个性特征。全面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态势,并在此基础上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对话,准确传达自己的所知、所感,力求与受教育者产生情感共鸣。最后,秉承客观、辩证、动态的原则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评价。3.提高导育水平。对受教育者进行导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备高超的导育艺术,在导育艺术中,最重要的是谈话艺术和因人施导艺术。教育者应创设良好的谈话氛围,选择恰当的谈话时机和谈话类型,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谈话方式,有效地与受教育者沟通,以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态势。同时,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水平和特点,采用与之相对应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导育。参考文献:1范树成.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王秀阁,杨仁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56.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