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9篇)(共32411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9篇)(共32411字).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9篇)(共32411字)摘要: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末兴起后,以其更多关注正常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股新的思潮。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更多地吸收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构建积极的环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大学生。关键词:积极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积极心理学的价值积极心理学就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美国心理学教授、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赛里格曼于1998年在题为构建人类的优点:被心理学遗忘的使命一文中指出,心理学应该具有的三项使命:第一,研究消极心
2、理,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患;第二,致力于使人类生活得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第三,鉴别和培养有天赋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心理学的这三项使命都得到了平衡的发展。心理学家既关注消极心理也关注积极心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争的恐慌、社会的动荡、经济的衰败,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创伤。社会环境给心理学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抚慰这些受伤的心灵!2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大学生应该是社会中最具有生机的群体。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充满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多种多样的刺激。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伴随着焦躁、不安和没有意义。传统心理学更多的关注出现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通常在建立心理档案
3、时被发现存在一些人格的缺陷,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从学生处到班主任、辅导员都会给予这些学生特殊的关照。如果学生愿意,会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为这些学生做专业的指导,及时帮助他们排解焦虑。其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要为学校的所有学生服务的。出现问题的学生仅仅是学校的少部分群体,还有大多数的普通学生需要心理学的专业指导。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况达不到某种症状的标准,但是生活得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也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也有些学生每天生活得很积极很充实。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帮助所有的这些学生,使学生快乐地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增加他们的包容心,维持他们的智慧感,获得健康的成长
4、和更完美的人格。3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思考3.1具有积极心理的理念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反映了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转变。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都应该树立积极心理的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每一个人的全面人格都包含着积极的内容和消极的内容。当面对一个学生或是一群学生时,如果教师看到的总是学生的消极一面,就会起到“贴标签”的效果,学生的眼里也只有自己的消极人格,并且逐渐认同,这显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师要转变理念,能够以发现和发展的眼光看到学生积极的一面。通过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来看待问题,处理事情。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
5、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3.2积极心理测量技术传统心理学所使用的测评学生心理品质的量表多是SCL-90等建立在消极心理学的理念下的量表,用以发现个体的病态心理特征,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果使用这类量表,首先表明使用者是用消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其次,这类量表的使用结果总是会发现学生具有的某种心理问题,因为量表的选择不当,掩盖了学生人格中的积极一面。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的是个体身上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如果针对的是主动来做心理治疗的学生,在测量工具方面两者应该结合起来,以期全面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如果针对普通的大学生,应采用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问卷,以发现和培养个
6、体所具有的积极品质。3.3实施积极心理干预心理咨询是学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心理咨询教师要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平等地看待每一位来访者。相信每个大学生身上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来访者建立积极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并挖掘大学生本身的积极品质,使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康复的能力解决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建立自信,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3.4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听众更多、受益更广泛成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开设以幸福、智慧、创造性、宽容、感恩、自尊、幽默等为主题的积极心理学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学生建构积极健康理念。通过课堂开展的个体探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体验不仅可以激发潜力,还可以成为继续成长的动力。学生只有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才能不断地获得自信,建立越来越完美的人格,这才应该是教育的目标。参考文献:1李金珍,王文忠等.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06-112.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