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育观的构建研究(共6823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体育教育观的构建研究(共6823字).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学体育教育观的构建研究(共6823字)大学体育教育观的构建研究 一、体育目标达成上,实现单向度传授技术向培养“完美人”的转变所谓的单向度传授技术,是指大学体育和专业体育一样为了运动技术训练的目的,在其教育过程中,把一个完整的人刻意肢解成“碎片化”,只注重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诸如人的体质健康管理、道德、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更不关注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的体育教育补充;时而为了运动竞技成绩和眼前考核之急需,体育教育的片面化、极端化更为凸显。这种因唯学生运动训练成绩、唯学生运动技术水平高超而认可大学体育教学成功的做法,已经将实现大学体育育人的作用荡然无存。反观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当下还有较
2、多学校的体育教师仍然将传授于学生竞技体育的技术技能作为自己体育教学的一贯坚守,从课程设置到内容选择,从教学过程到最后评价,无一不透视出所谓的“能力本位”的体育教育偏好。究其原因,作为体育教师根本没有重视到体育对人性、人格修养的意义,自然也就不会起到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身体锻炼和人格品质提升的作用。文中所提到的“能力本位”中的“能力”二字,通常是人们惯性思维中的体育运动技术能力、体育运动竞技能力、以及在体育专业领域谋发展的特殊能力。从本质上讲,“运动”本身就是要使用体力,使身体最大化移动或运转、或劳作,关注点在于人体外在的表象而已。而“体育”中的“体”内含人之根本,彰显人之魂魄;“育”之本
3、意是指向于妇女孕育和养育之事。现回归于我们所谈的“体育”,它是不仅是通过身体的活动锻造和看护人之根本,即“身体”的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活动孕育和养育人的灵性各异的个性、本真本色的潜能、不拘一格的发展和进入社会的层次等任务。这就使得我们不难看出,“体育”实际上它是已经超越了人们通常对所谓“运动”的一般认知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运动是外表的,也是好操作的,而体育则不然,除外表之外,还有“会意”之义。至于体育中“会意”之方法,这有待于通过体育活动所表现出的丰富情感、深邃的体育思想及精神,使人们为之感动、为之鼓舞、为之所动、为之所思,从而迸发出提升人类生活和社会文明的强劲动力。体育的目的就是使
4、人健康快乐,这主要是通过适量的和适当的身体活动,使人身体的各个器官机能达到和发挥出人机能的最佳(包括身体的、智力的和精神的)状态,促使人们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它完全有别于竞技体育运动追求名次或金牌的目的,这是在功利性极强的动因下,通过实施大运动量和大强度训练的行动计划,奋力实现登上竞技体育比赛夺冠之梦想。理念影响行为,行为产生成效。大学体育教育理念和目标选择,就其基本点及所有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而言,首先理应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发展,这也是最终归宿。如果大学体育仅从某种功利性的角度或以实用主义为出发点实施体育教育,那必将会使体育的发展定会偏离应有的引导人们达及其人生终极意义的责任当担。这自然
5、提醒我们,要通过大学体育培育体魄与人格并重、具有强大主体精神和意志的、能充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写的人7,这就是本文所提及的所谓“完美的人”。只有这种“完美的人”,才有可能把每个个体生命所潜蕴的能量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能把所学体育知识、技术以及通过体育所培育的优良品格转化为他们整个生命发展过程中发挥永不枯竭的力之源泉的人。总之,完美之人是德、智、体、美、劳在他们的身上得到完美体现的人,是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建设需求的人。也唯有如此,才能够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此论点,也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中得到很
6、好的印证7。二、教育教学过程上,实现生命的被动维系向主动创造性超越的转变对于生命属性,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实然”与“应然”两类。前者是指生命已达到或已具备了的属性(包括自然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后者是指现在还没能具备,但正是生命下一阶段追求的对象性存在。生命发展的意义就在于从“实然”到“应然”,再到新“应然”的产生这种不断地转换过程中,加之自身主动性超越而得以实现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要立足于现实,但不可满足于现实,这说的是人一定要理想和追求。因此可以说,生命的品质中超越性是其属性之一,但所有生命的品质是不会无条件地自觉流露出来,而是具有它一定的潜在性的,需要在一定的适宜条件下展露和彰显,
7、这其中包括社会条件,也包括我们大学体育教育所创设的条件。在大学体育教育中,需要我们对人的发展有一个清晰认识。既要要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互补性”,也要以人的方式来认识生命的发展。人之所以称其为“高级动物”而区别于其他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有内在于生命本性的超越性。如果仍然像以往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只是注重运动技术、动作技能,甚至竞赛成绩这些外在的东西,无视于人的开放性、主观能动性、甚至视为“应然”追求者,其结果是失去了大学体育教育本真。大学体育教师一定要觉醒,明确认识到,教育绝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改造,应该使学生以自我为对象,通过
8、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来改造和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建构、主动发展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有如下两个观点:一是体育教学过程应体现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和超越意识的潜力作用。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应在体育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制定和确立时关顾到学生的各种差异。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绝大部分学校体育均是采用固定班级授课制,在此授课模式下,貌似体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气氛活跃,实则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作用并不乐观。因为这种固定班级授课对体育教育要求的统一性,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丰富而鲜活的个性。教师为完成学校所制定的统一教学大纲要求和教育目的任务,只能对学生实施统一的规训,时而拿义正词严的语言和自己所掌握的所谓“精湛
9、运动技术”来维持和树立其尊严和权威,学生只好面对教师的权威和控制,时常处于一种平时参加体育活动兴高采烈、兴趣盎然,一遇上体育课,不去无成绩,去了没兴趣的尴尬境地。教师之所以这样做,有其难言之处,一则因保证完成任务不得不为,二则为应对大纲规定的考核项目不得不从。由此,至于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关照和人性的关怀就无所顾忌了。众所周知,大学体育是人生在校期间学习体育的最后一站,也是每个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最高层次,对于每个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而言,可以说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树立明确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完善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大学体育教育要
10、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大学公共体育的非专业性、多元性、动态性、主体参与和能顾及所有学生的特殊作用,把着眼点落在理论与实践、生理与心理、自然与社会、个体与群体、今天与未来的结合上。内容选择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懂得怎么做,还要懂得来龙去脉。课程开设形式可根据学生需要,采取以必修课、必选课、选修课的方式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要求。总之,体育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体育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多一种体育锻炼的手段;激发学生踊跃参与高水平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激情;能够充分体现体育本身具有的竞争性、
11、健身性、娱乐性,以及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性,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和所处环境的地域性等。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人兴趣爱好。基于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成材,具有极强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培养体育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已成为大多数人终生坚持体育锻炼主要动因的基本认识,大学体育课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原有体育基础、体质状况以及健康水平的差异性,要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培养大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要始终作为其教学的重要任务对待。因此,教师无论是讲解,还是示范,无论是在教学活动过程,还是组织课余体育活动,都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对自己尊严、权利和积极性的尊重,
12、以此来培养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积极性,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天赋和能力,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参与体育运动对自己身体、生活等带来的可喜变化。第三,要为学校培养专业人才服务,与学生未来生活结合。大学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公共课程,必须要为学校培养专业人才服务,与学生未来工作、生活结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除夯实体育基础,积极培养学生体育的意识和兴趣,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际工作、生活现场,考查并调研自己所学专业学科的劳动场景,听取现场专业人士结合所从事工作、生活实际经历和经验,介绍他们对参加体育锻炼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及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体会,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学习体育和参加
13、运动的积极性,使之对体育与他们所学学科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让其有的放矢地参与大学体育教育。使我们的大学体育教育做到知、情、意的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二是教师层面要从“运动技术型”教师向“生命型”教师转变。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理应是一种生命间的对话活动,即用教师自己的智慧生命不断开启学生智慧生命;用教师美丽的心灵去唤醒学生纯真心灵;用教师高尚的人格不断来影响学生人格更加健全或完善;用教师的满腔热情生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总之,体育教师的角色不只是在于传授运动技术技能,而更多的是在于培育和创造新的精神生命。在此,我们提出体育教师要努力实现从“运动
14、技术型”教师向“生命型”教师的转变。其一,关爱和珍视自己的生命。要做一位生命型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自爱,自爱就是在为自己的发展负责。只有一个关爱和珍视自己的生命教师,才能充满热情和活力,才能达及由自爱推己至人,才可能去爱学生、才会去潜心地引导学生正面面对美好的人生世界,使其活出生命的风采和意义。其二,钟爱自己的事业。只有将教师职业视为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意义的不懈追求的教师,才能对体育教育充满着无限的敬意和热爱,才能把自己最大的快乐期待于学生的不断成长。同时,也能够以一种自觉的意识和主体的姿态,不断追求其专业持续发展以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只把教师职业视为生计对待,必将从内心深处缺乏对教师
15、身份的认同感,自然对于理想、意义和价值等无从谈起,这自然在实际工作中只会敷衍,根本谈不上投入多大热情于教育教学,更不会主动关爱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在做误人子弟之事。其三,充满生命活力,富有人文情怀。生命型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态、积极高昂的激情、充满阳光的朝气和极具魅力的个性。因为,优秀的教师,营造阳光而活跃的课堂,而好的课堂才能沐浴阳光的学生。另外,教师不是审判官,无需过于条条框框,不动感情地威严端坐,而应该是关心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富有人文关怀的。惟其如此,学生喜欢你,施教肯接受,成效最丰富。其四,充满智慧,具有创造力。智慧是个体在知识、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灵
16、活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变化的一种创造性能力。8在当今信息化的新时代里,人们应对接踵而来的大量信息,必须要具有丰富而扎实的知识作保障,同时,社会更需要有创造和智慧的思想家来为人们引领航行方向。所以,这就自然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人们的智慧需要受良好教育的的培养,没有智慧教师也自然谈不上智慧人的培养。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学科专业智慧与教育智慧。学科专业智慧,是指对体育学科内涵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养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观点。需要指数的是,这里我们所说的专业智慧不能完全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专业知识,而是在体育学科基础上形成的素质、方法及思维方式
17、的迁移能力。教育智慧,是反映在我们的教育全过程中,是教师根据教学环境、教育对象实际所做出的灵活性地应变力和创造性地驾驭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实际就是教育的科学性与教师教育艺术性的一种有机结合。三、学习目标上,努力实现阶段性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转变体育是一项伴随人终身的事业,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首先,就生物学意义而言,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从先天到后天的量变至质变的发育、发展过程(包括身体形态和身体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体育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发挥了其他行为无法替代的作用。单从生物学和遗传学看人的可持续发展,保证身体健康不仅是人一生要坚持不间断的事宜,而且这种坚持和保障直接或间接
18、地关乎着下一代人的健康问题。这种代际、代内协调发展问题也正是可持续发展所关心的问题。其次,就发展生产力而言,人类为了生存,以及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所从事的最基本的活动叫生产劳动,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展示出来的现实力量和实际能力(包括机体的、智力和非智力的)称之为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就人自身而言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必须经过教育。9体育教育在对人的素质的提高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即维护着人们自身的物质基础保障体魄的健康。在当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的社会里,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者无可厚非会被快速发展的历史潮流所淘汰,但我们也完全可以说高智能、低体能者同样
19、不受新时代所推崇。高速发展的伟大祖国亟需大量人才,但这种人才肯定是能长时间健康地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绝不是高学历、高智商而英年早逝的人才。再次,就丰富人的文化素质而言,体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自主创造的社会文化现象。众所周知,在地球上与人类相伴随的一切动物都会运动,有些动物与生俱来的运动素质和技巧甚至比人类高超得多,而人相对于它们就生物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性,既没有坚硬的甲壳;也没有锋利的爪牙;力气不如一些动物;听觉、嗅觉和视觉能力甚至更低劣于某些动物。为弥补自己的缺陷,人类自觉地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启了自己的智慧,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积极地通过身体运动,来提高生存技能,改善身心机能
20、短板,丰富社会生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了!进入新时代,体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作用和功能进一步延展,如增强人们的体质,增进健康,延缓衰老;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培养人们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丰富个人和社会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社会提供和构建公平、公开、公正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等等。对于大学体育而言,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不仅是传授体育生活技术、技能,而更是通过体育,并借用体育向广大的学生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实践模拟机会。如通过参与和承担体育竞赛组织工作任务,亲身参与一些实际比赛(充当“社会角色”)来尝试社会角色的各种机会,不断培养学
21、生的社会化。从以上三方面分析可知,人作为生物体,从生至死的区间内,保持不间断的体育教育活动是必要的,一是为了个体发展;二是为了社会进步;三是为了文化丰富。因此,今日之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当下的身体健康发展,着眼点更在学生未来发展之需上;对于学生来说,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或后天的进一步学习,要讲求当下的学习,更应注重终身学习。要实现终身学习,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必须要“学会学习”,我们说社会上没有不知道体育的人,而是存在大批不懂如何参与体育的人。因而,今日之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要重点放在培养学会怎样学习,怎样锻炼的人上,必须把体育教育教学的对象培养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要始终坚持“授人以渔”,
22、而不是“授之以鱼”的教育教学原则;重点不在于学什么,而在于怎么学;在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的实战练习及训练中,不是一味进行技能强度上的训练,而一定要教会学生技能迁移、融通和贯通。大学体育的最终使命应该是建立在促使人的可持续发展之上寻求生命的发展。它不仅要以在校期间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为基点,更要通过今日的体育教育关照到学生个体生命未来的长度、广度和深度,把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参与体育作为其终极目的。惟其如此,大学体育更显其价值、意义。参考文献: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国家环保局外事办公室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2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5-8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