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思考(共4699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思考(共4699字).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思考(共4699字)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引领下,针对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众多人类健康问题,对高等医学院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更高需求.用创新的培育理念培养高精尖医学人才是时代所需.为此,高等医学院校需要立足本位,建立体现医学特点的个性化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优势,探讨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通过多渠道、多手段让学生获取专业领域前沿动态,开拓创新思维;不断完善学习资源与硬件设备为创新提供保障;增强创新实践环节,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实现校企合作与校校协作;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关注学生创新潜质和能
2、力的考核,最终探索出一条具有高等医学院校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道路.【关键词】: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创新实践高等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创新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大量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来源,如何培育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所谓创新人才需要同时具备创造型思维和创造型人格两个特质.医学院校因其独特的行业特点而决定了独特的办学理念,相对于工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较为滞后.为了推进医疗健康事业发展,高等医学院校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更具迫切性.从宏观角度而言,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制度、考
3、评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在这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理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现有培养理念忽视了创新和职业素养综合能力对医疗工作的影响,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仅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并不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遇到问题缺乏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设置结构的合理性决定了学生兴趣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培养制度仍受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专业课程之间欠缺衔接且分割严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及专业在专业设置中不能充分体现,选修课程资源较少,限制了学生的知识外延能力培养;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
4、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和多主线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上没有形成人才培养体系,阻碍了学生和教师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践行.学校内没有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缺少多学科的交叉互动,缺乏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带动与指导,没有达到教学相长的学术氛围;考核方式上仍以学年制为主,学分制为辅,没有充分体现学分制的主动与学习丰富性优势;实践服务内容单一、时间短,缺乏广泛性;评价方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多元评价协同机制,且忽视了学生创新潜质和能力的考核.此外,医学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医学专业特点的影响,表现出学习能力不足,对机械式记忆能力较强,但缺乏深层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对高等医学院校创新人才
5、培养的建议 国外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关注和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兴趣挖掘,如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通识教育、文理渗透和创新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情景和案例分析,注重探究和启发式学习,注重主动探究和实践能力培养.国内在年由马千里提出以创新为主导的模式,年张丹等结合柔性理论提出以专业特色为基础的模式.在实践上,绝大多数高校已开始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正在不断转变教育发展方向,注重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参考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对高等医学院校提出以下建议:立足本位的个性化教育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在开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但医学院校必须立足自身专业特点,根据社会与学生发展需
6、求进行定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与分析工具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已上升到一个科学战略层次.年,美国奥巴马总统提出“精准医疗计划”,基因测序成为目前的朝阳产业,预示着医师不能再凭经验而诊治,需要科学的分析和诊疗手段.由此,医学院校不仅仅要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师,更要培养科研创新人才,从大量的病例中挖掘出与疾病相关的本质变化,以此实现个性化的靶向诊疗.然而,医学院校的学生素质与能力相对理工科院校较弱,尤其是来自于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基础更加薄弱,因此,学校应采用个性化培养模式,关注学生发展层次及能力水平,实现学习过程个性化.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使教学模式
7、与教学方法发生巨大变化.高等医学院校也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MOOC平台共享国内外专业领域内的名师资源,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进行相应的SPOC教学、翻转课堂建设,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此外,也可以运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演示文稿和微信之中,将视频、习题等相关内容推送到学生手机,达到课堂内外的完美对接,真正实现数据驱动教学,实现科学教学和教学科学.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都要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仅占.而针对高等医学院校,更应采用案例与问题驱动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各个器
8、官、组织及各个操作过程有更多的感性认识.随着“VR教育”理念的提出,应该逐步探讨虚拟现实技术与医学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在虚拟的临床实践中,反复操作医疗机械,熟悉各种案例出现的复杂情况,达到熟练掌握临床技能的目的.增强掌握专业领域前沿动态的途径为了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必须在教学中更多地涉及学科动态.调查显示,以上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反映学术研究最新发展动态和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所以,教师自身应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关注所授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阶段性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启迪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专家讲学和学术
9、活动是提升师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报告,如教授或名家的系列讲座、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等,在同一方向、同一领域给予师生系统的科研引导;邀约国内外院士、长江学者讲学,解读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增强学术交流与研讨的氛围,分享创新成果;开展学科竞赛、专业技能竞赛和创业类竞赛等活动,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挖掘团队成员的潜力和团队的创新智慧.完善学习资源与硬件设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硬件设备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师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订阅中外文期刊数据库,方便全校师生轻松地发现中外文期刊、会议等各类资源的文章检索及全文获取;建立医
10、学院校的特色资源库,收纳学校学位论文,建设医学专业网络资源导航库,对信息资源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遴选和整合,最大限度地节省读者的检索和甄选时间,提供高质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服务.样本数据的收集,只有收集到有效的临床数据,才能挖掘与疾病相关的共性规律和个体差异,这就需要与医院签署合作协议,保证获得一定的科研数据量.比如基因测序数据、医学影像和病历数据.医学专业实验设备的先进度直接影响创新人才培养,因此,应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为科研创新提供保障.对于造价昂贵的仪器设备,可联合其他高校或医院,实现人员与设备的资源优化.重视创新实践任何创新都不能脱离实践,而且应该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培养.的高校已将参与
11、创新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和学分体系:如黑龙江大学的“以创业教学为核心的创新实践平台”;江苏大学搭建“金字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较为深入的实践机会.如,南京大学探索实施“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四创融合的成果转化平台,三个协同体制机制”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教育、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也正在全国推进.高等医学院校更应注重创新实践环节,需要在专业领域内拓宽视野,同时培养职业所需的基本素养.在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整合优秀的师资力量,集结创新意识强的学生,选择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12、的课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可以涉及医疗过程的每个细节,重大疾病的临床决策等不同问题.创新实践活动绝大部分是以团队合作形式,集思广益,共同克服畏难情绪.医学院校应为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搭建一个具有教育咨询服务功能、培训功能、帮扶功能的综合性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此外,支持优秀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能够在本科阶段进入到项目组中进行科创实践,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科研难题,达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还可以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国内的华南理工大学开展的分级定向模块,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实现分级创新培养计划.完善教学考核和激励制度合理的教学制度是教学活动有序完成的重要
13、保证,有效的考核制度是对培养效果的检验.对于学生,建立鼓励创新的学习绩效、人才鉴定的综合评价系统,通过学业水平测试、课程成绩、教师评价和社会考核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过程性的综合评价.对于教师,增加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绩效,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评价体系.项目和科研成果需要团队的力量,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潜能.因此,须强化团队整体绩效考评制度,而不是个人业绩的简单累加.为此,除了构建完善的考核体系外,还应丰富激励政策,包括物质和精神激励,加大创新基金资助力度并鼓励大学生去冲击国家级和省级的创新奖项.在物质极大化的今天,人们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环境、食品等因素使得人类的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培养高精尖创新型医学人才是时代所需.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结合医学院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师生创新观念、搭建学校创新平台、优化创新氛围,构建符合实际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方面地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参考文献 崔益虎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模式探索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曹文琪,杨青青,李霞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的思考J创新教育研究,():袁力,张敬军,刘林祥,等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提高医学生核心竞争力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