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共7714字).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2485855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共7714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共7714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共7714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共7714字).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共7714字)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探讨新时代新形势下学科建设的理论,总结分享高校学科建设的成果与经验,推动学科建设发展,2019年4月13日,首届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南昌召开。会议围绕新时代学科建设的理论、高校学科建设的成果与经验展开深入的探讨,通过本次论坛,与会代表对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战略、行动举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关键词:新时代;学科建设;跨学科;学科评价;综述一、学科建设理论探究“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新一轮的重点建设项目,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

2、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1党的报告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步入新时代,学科建设对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发挥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1.学科建设的内涵准确把握“什么是学科,什么是学科建设”这些基本问题,厘清学科建设的内涵是探讨学科建设的基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教授指出,学科是学术的分

3、类和教学的科目,由此对应大学的两大职能,即科研和教学。大学建设与学科建设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叶赋桂教授则认为,学科本质上是知识的分类,是人类为了知识便于保存、传授和接受而将无序知识归统为有序体系。学科的划分对于知识规训而言是必要的,但对于知识创新而言非但无益,甚至还有可能起到负面作用。江西师范大学刘小强教授从社会生产的视角,认为学科是大学生产社会产品的基本“车间”,学科建设在本质上就是建设学科的生产能力,学科生产能力具有内在隐形性、整体综合性、相对稳定性、生产的效益性、生产的有效性等内在品质。他认为,要素投入型和产出导向型学科建设均没有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真正内涵,只有对学科生产能

4、力进行建设,才能提升学科的内在能力,避免标志性领军人才出走造成的学科“塌方”现象。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办主任张国栋研究员认为学科是大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学科建设是包含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在内的合集。2.学科建设的主要战略我国学科建设历经恢复重建到快速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科建设要从全局、长远考虑,科学规划,顶层设计,把握三大战略,构建一流的学科组织生态。一是跨学科建设战略。随着学科发展,跨学科发展愈益成为学科建设的主流。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邬大光教授以厦门大学并不存在但却入选ESI前1%的农学为例,详细分析了厦门大学相关学科和机构对其农学入选ESI

5、前1%的贡献情况,以此论证跨学科已然成为当代科学研究新常态,学科建设需更加重视跨学科发展来适应新常态。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往往会在不经意间释放出科学创新的活力。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副院长袁广林教授通过分析百年间诺贝尔奖成果的学科属性,发现跨学科研究是取得原创性成果的重要源泉,提出交叉学科建设水平是大学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对相关学科乃至大学整体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学科交叉无论是对知识创新还是对服务社会需求都产生重要影响。武汉理工大学梁传杰研究员认为学科交叉在知识创新层面,是科学前沿的生长点、新发现的高产地;在服务社会需求层面,是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的途径。交叉分为横纵两个方向,在服务社会方面

6、应强调横向交叉,在知识创新方面应鼓励纵向交叉。二是对接社会需求战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提出“双一流”建设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3叶赋桂教授通过分析美国三种不同类型研究型大学的特性后指出,我国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应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在学科方向选择上,充分考虑时展新形势和社会发展新需求,重点建设时代显学,实现学术与应用的相互促进。大学持久的生命力离不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刘小强教授在报告中同

7、样指出,大学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在于生产社会所需产品,学科建设应立足社会需求,进行有效生产。三是错位发展战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除入选首轮“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外,其他高校需在高等教育整个生态系统中找到适宜的生态位。山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张茂聪教授认为,地方师范大学应聚焦于教师教育和教育科研,谨防在追逐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过程中对自身比较优势的离弃。区别于“双一流”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定位,地方高校主要定位在服务地方需求。此外,高校内部学科系统中也存在差异,需要差异化发展。张国栋研究员认为,同一高校的不同学科,也应区别对待,有些学科需兼顾世界一流和中国特色双重考虑,另一些学科仅需

8、具备世界一流或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即可。二、高校学科建设的实践举措自“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高校对推动学科建设热情高涨、积极作为。来自不同高校学科建设管理一线工作者分享了本校的具体实践举措,具体包括以下六大措施。1.突出平台建设学科平台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有形载体,一流学科建设必定包含着一流学科平台建设。高校在学科建设时,着力打造学科平台。在选定建设平台方面,高校一般都遵从“发挥历史积淀、立足交叉前沿、辐射新兴学科”的思路。南京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罗英姿研究员介绍了本校充分发挥“作物学”学科优势,组建“作物表型组学交叉研究中心”的过程,该中心旨在建设国际一流的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国家平台,

9、引领农业植物科学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梁传杰研究员以武汉理工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跻身A+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个案,介绍了武汉理工大学为适应不同阶段和学科功能定位及发展需要,先后创新发展出了“学院+科研基地”并举发展和协同改革建设模式。在协同改革模式主导下,学校通过组建跨学院和科研基地的教授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打破了体制壁垒和机制障碍,实现了支撑同一学科的多个教学组织和科研组织的协同。2.重视师资引育常言道:“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就学科建设来说,师资队伍是决定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南京农业大学把握国内国外人才资源,一方面通过“引凤工程”签约国际团队;另一方面大力实施“钟山学者”培

10、育计划,既培养学术新生力量,也造就高端学术人才,对师资队伍实施团队制、梯队式、体系化建设,推动一流人才向一流学科汇聚。梁传杰研究员建议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模式,灵活采用“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全时”和“非全时”聘用、“个体引进”与“团队引进”等多种形式吸引优秀人才。3.服务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求是大学无法回避的功能和职责。在推进学科建设中,如何做好社会需求与自身特色的深度融合,推动学科建设“立地”是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罗英姿研究员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在建设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一流学科进程中,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深入推进技术扶贫,成功对接江苏灌南、江西井冈山、贵州黔东南等地区扶贫工

11、作,助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案例。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办公室副主任赵丽娜博士分享了武汉大学为响应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部署,及时成立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并用好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权限,设置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点,培养服务国家网络安全的中高端人才。4.聚焦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也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来自学科建设一线管理方面专家的报告中,“人才培养”出现了80余次之多,由此可见,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学科建设重头戏。赵丽娜博士介绍了武汉大学以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在学院年度预算划拨上,从依据学生规模数到测算学生成本数的理念转变来推动学院聚力一流人才的培养,扭转学院在办学经费上的

12、逐利倾向。罗英姿研究员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定位于“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质”的人才培养夯基工程,通过“大类招生、按类培养、专业分流、专业培养”的机制来培养复合应用型和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绳丽惠介绍北京交通大学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交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同时,强化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重点推进一流学科研究生层面的人才国家化水平。5.重视学科评价“一流学科”是一个在比较中生成的概念。参照学科排名进行比较,是一个相对便捷而客观的方式。但是高校之间目标不同,侧重点不同,采纳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上海交通大学不对学科进行年度考核,但会通过学科国际排名来实时检测,对学科点

13、异常情况及时开展学科对话,达到预警提示功效。赵丽娜博士陈述了武汉大学委托国际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1000余学者对10个学科进行把脉,为准确定位学科,稳步推进学科建设提供了翔实数据依据。山东师范大学更多地参照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校友会网排行榜、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排行榜、武书连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来定位本校学科在国内和省内所处位置。此外,部分高校积极构建本校特色的学科评价体系。绳丽惠副院长在论坛上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自主制定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具体包括人才培养(35%)、师资队伍建设(20%)、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35%)、国际交流(10%)等。张国栋研究员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的

14、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包含学科水平、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四个一级指标。罗英姿研究员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也在积极推进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6.看重国际合作菲利普•阿特巴赫指出,“大学是一个具有坚固的民族根基的国际机构。”4学科建设必然离不开国际视野,经济全球化也必定要求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梁传杰研究员认为,要建成世界一流学科,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需要建成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平台国际化和学术交流国际化“四位一体”的国际化体系。罗英姿研究员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通过发起设立“世界农业奖”,开展2019.861会议综述“一带一路”农技与教育合作,加入

15、国际创新联盟机构、与国外大学共建联合学院等形式强化国际合作。绳丽惠副院长详细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大力推进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的措施,包括通过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提升学校在国际合作组织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实质性国际合作。三、学科建设现状反思1.学科建设方案反思建设方案作为政策文本,体现了制定者的价值导向和用力方向。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好坏对一流学科建设成功与否起着关键影响。叶赋桂教授剖析了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建设方案内容高度雷同。某省份或某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从形式到内容几乎没有明显特性,换之其他省份与高校也貌似可行。另一方面是建设

16、主体单一。纵观各高校建设方案,均是管理机构自导自演的“独角戏”,既没有充分征询院系和广大教师的意见与建议,也没有将企业行业纳入进来,导致一流学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严重脱节。2.跨学科障碍反思邬大光教授指出,苏联专业建设模式对我国学科专业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造成院系和研究机构越来越多,这些或大或小的“鸽笼”仍旧按照学院科学模式运行和资源配置,只有到了评估填表时,“鸽笼”之间才进行材料的拆解与整合,“鸽笼现象”不但阻碍跨学科研究,还会造成院系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袁广林教授专门就跨学科建设推进困难进行了学理分析:首先是学科分化为基础建立的大学组织结构,形成学科间的壁垒。其次是基于传统学科的资源配

17、置方式,抑制跨学科的发展。再者是以传统学科为基础的考评体系,影响从事跨学科研究的积极性。最后是缺乏多学科背景学术人才,难以组织重大科研集体攻关。梁传杰研究员总结了学科交叉的五大瓶颈,即内涵认知的误区、价值取向的偏差、目标指向的偏离、发展载体的缺失和体制机制的障碍。3.人才培养质量反思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但也是当下学科建设的短板。人才培养的成效短期难以显现,导致高校学科建设时主要聚焦于科研产出,未将人才培养摆在突出的位置。邬大光教授指出,在100多个国际组织中,我国高校培养的能够在国际组织任职的高水平人才缺乏,出现“代表性缺失”现象。他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局面,

18、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不足。袁广林教授在考察跨学科发展的制约因素时发现,我国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专深,导致学科视野不宽,缺乏组织重大科研集体攻关的能力。4.学科重点建设反思目前高校学科建设都存在“摊大饼”现象,博士硕士授权点数量不多的高校情况更为严重。经常采用“借船出海”的策略,在已经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点授权的学科下自主设置学科方向,为将来其他学科申报博士硕士学位点打下基础,造成学科发展重点不彰显,资源配置不集中,学术人员不成队。邬大光教授指出,厦门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从最初的2个增长至今的31个,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第四轮学科评估的二级指标填报时出现“零数据”现象。他认为,地方院

19、校这种“摊大饼”和“零数据”现象更为严重。笔者认为,学科建设的首要工作是做好规划,应该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态势,立足本校学科点所处方位,办出特色,切忌贪大冒进。5.学科评价体系反思国务院学位办马玲调研员谈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时指出,国务院学位办正稳步推进构建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和办法。总体思路是: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具体而言,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评价并行,重点考察三个“度”,即建设效果与总体方案的符合度、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

20、建设高校及其学科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考察了英国和荷兰学术影响力评价框架,认为目前流行的学术评价制度更多地包含行政思维和管理逻辑,更多关注发表何种刊物、数量多少、引用情况等,容易在年轻学者群体中引起功利化和浮躁倾向,不利于年轻学者职业发展。为此,阎光才教授提出了评价学术影响力的几个原则性主张,一是评价方案设计要审慎考量和权衡目的指向、预期效应、过程成本、负效应。二是评价材料要以内容为主,评价专家以同行为主。三是要分类评价,不宜一刀切。四是作为政策工具的评价体系,要考虑中国国情,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整体而言,坚持“不唯论”、开展多元综合评价

21、、构建本土化学科评价体系,已成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共识。四、总结与启示本次论坛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学科建设大聚会。就高校层次而言,既有“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有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就高校类型而言,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行业性大学。就参会代表构成而言,既有政府官员、也有高校管理者,还有专注于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的学者及研究生。会议内容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话。从专家构成上看,结构多元。既有活跃于学科建设理论前沿的学者,也有活跃于学科建设实践一线的资深管理者,还有同时活跃于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的佼佼者。从专家报告主题看,内容丰富。有对学科建设顶层设计的思考、有对学科建设发展图景的想象、有对学科

22、建设基本问题与基本路径的探讨、也有对学术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还有对学科建设方案及实践问题的反思、更有对学科建设经验的总结。二是宏观与微观的有效衔接。本次论坛的专家报告,既有从全球宏观视野思考学科建设,也有从具体高校的微观视角进行个案研究;既有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行动框架研究,也有立足于学科点发展现状的提升举措探索。三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有效互动。通过论坛的交流,高校间既交流了学科建设进程中共同的难点,也学习了对方高校的特色做法,为进一步推动本校学科建设拓宽了视野。本次会议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就理论研究而言,对学科建设的研究重视程度还不够,与社会各层面关注热情不匹配。表现在

23、:专精于学科建设领域的研究队伍稍显单薄、学术论文数量不多;学科建设专题的学术会议较少、学术刊物缺乏;专门的学科建设学术组织尚未建立。就建设实践而言,对学科建设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清晰明确。表现在:不同高校学科建设的方案设计、路径举措“雷同”现象普遍存在,没有真正考虑自身历史积淀和比较优势。就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的交互作用层面而言,两者仍然存在一定的隔阂,未能实现同频共振,理论研究中的前沿成果在实践中难以落地。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也未充分反映到理论研究中。今后,应加强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学术组织建设;加强学科建设管理者的理论修养,推动学科建设管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引导和鼓励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者进一步向实践靠拢,“弯下腰”来关注实践,产出更多、更有效的研究成果,反哺建设实践工作。学科建设是当前高校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也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加快推进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开展全面、深入的研讨交流,以便厘清困惑。正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周文辉社长所言,学科建设高端论坛要持续举办,形成常规研讨交流机制,助力我国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第 13 页 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汇报体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