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协同衔接物流管理课程设计(共5568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高职协同衔接物流管理课程设计(共5568字).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高职协同衔接物流管理课程设计(共5568字)中高职协同衔接物流管理课程设计 摘要聚焦中高职协同衔接课程设计,首先分析了中高职协同衔接的意义,再根据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体系现状调查,从国外中高职现状及经验借鉴,提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可行性建议,重点探讨课程体系设计,最后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关键词中高职协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1中高职协同衔接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要在2009年、2015年、2020年分别实现:中职学校在校生2179万、22
2、50万、2350万;高职学校在校生1280万、1390万、1480万。同时,到2020年,适应发展方式的转变,达到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将职业教育纳入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促使职业教育规模和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推进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统筹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有序发展,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期间继续学习,完善职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通道1。因此,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任务,是职业教育事业改革的必要举措,也是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
3、,作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院校,如何设计课程体系已成了急迫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开设中高职衔接专业的职业院校,有很多课程设计问题,许多课程设置在实际操作中要么无法执行,要么没有按教育教学原理来设置,因此需要对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进行深度、系统地探讨。2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现状调查我国部分省市中职毕业生升学有三条主要途径:(1)3+X考试,与高考相似;(2)成人高考,这是目前中职毕业生主要选择的升学方式;(3)对口自主招生,或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2,推行中高职连读(调研显示,2015年广东省有39所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的学校,其中6所学校有试点物流管理专业,共计划招生500人)。这些院校纷
4、纷提出如“四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的中高职连读衔接模式,课程内容的相互融合、渗透也是近年来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一种进步。从系统性和整体性来看,无论是衔接中的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均要把职业教育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和有机系统,从协同发展的角度,思考培养和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问题。当前,我国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存在着分离和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培养方案不确定,存在各自专业设置不相吻合;二是学生基础不同,有些是高中毕业升入高职院校的,有些是3+X考取的,基础不同;三是课程设置脱节,分层化,有些课程中高职重复开设,而有些又都没开设造成缺漏;四是教学过程不严密,教学实施有偏差。3国外
5、中高职衔接现状及经验借鉴美国等国的“五年一贯制”一体化衔接方式是通过课程与大纲的对接,保障中、高职职业教育的顺利衔接。美国的2006年卡尔•D.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规定,中高职课程衔接,一所社区学院、一些中学(学区)、一些企业结成职教集团,社区学院会在州教育管理机构的见证下,与学校签订衔接协议。多数中学会开设专门面向衔接的课程。此课程有三种形式:(1)中学学校开设社区学院课程,作为社区学院的学分;(2)中学学校仅开设社区学院的基础课,社区学院则开设相应的高级课程;(3)社区学院与中学分别对各自的课程进行重新开发,使两者的课程形成前后衔接,减少学生在社区学院学习的难度3。日本采用
6、的也是五年一贯制模式,同时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开发开放多功能学习包,多元教学策略相结合,强化实习实训,优化评价,建立学分与资格证书制度等措施来协同中高职教育。还有许多发达国家的学历提升,是把“工作”和“进修”两条线叠加交替进行的,如德国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先在企业担任中级雇员工作一定时间,再升入高职学校深造。也就是说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出来工作,除了具备高中阶段的文化程度外,还要经过专业培训或一定时间的从业,才能获得高职学校的入学资格4,获得高一级的资格,又出来工作,然后又进修,将学历、资格再一次提升,再工作,如此循环下去,也被称为“螺旋衔接”。4中高职协同衔接中的物流专业课程设计4.1协同
7、衔接定义协同理论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等理论为基础,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的领域进行分析,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无论属性是否相同,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既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包括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之间、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与协作,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协同论指出,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系统内子系统相互协调作用,会出现了一种宏观有序的有组织的结构5。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也可运用协同论的研究视角来研究,因为中高职衔接是一个有机整体。职业教育中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它们与高中或本科教育是不同的,是两
8、个既独立又有联系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形式。但在教育阶段、教育体制、招生制度、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符合协同论的复杂性、开放性、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等特征。我国已经打通了职业教育,那么中高职协同衔接,能够增加职业教育的必然吸引力,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终形成完备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4.2中高职协同衔接的课程设计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无论是教学单元衔接制度,还是课程模块化,各国实现不同层次职业人才的培养都试图把课程的衔接作为衔接的核心。课程衔接是核心问题又是最大的困难。因此,要衔接课程先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体设计,把各专业课程制
9、作出一个个标准件,重组标准件,统筹安排,按中-高级工作岗位要求分别设置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中高职的办学优势、教学资源,实施有效衔接教育6。对于“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式”的衔接模式,笔者认为一种可行的安排是:“2(中职教学)+1(顶岗实习1)+1.5(高职教学)+0.5(顶岗实习)”,这也是学习了德国的“螺旋衔接”的方式。在课程体系的衔接时,要设计好中高职衔接中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升学的学生在学习中职课程后有一年的企业实践经验,再进入高职学习,又保证不能继续升学的能掌握就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目前,许多中高职衔接的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时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0、:(1)合并同类项法,即把现有的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进行简单合并同类项。(2)拼接裁剪法,即中高职课程体系拼在一起,由于高职教学时间的压缩,而将高职中一部分理论或基础实务课程转移给中职学校承担,形成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大多数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采用前者。在一些专业性强的高职专业中,当进行中高职衔接时有时也会出现后者7。可见无论哪种方式,通过中高职衔接后,没有把现有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和重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衔接,没有把中高职当作一个整体性、层次性的有机整体,没有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优化学生能力。4.3以物流专业课程设计为例经过我校与中山职院的中高职衔接合作的课程设计来看,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设
11、计要多所中、高职院校,合作的企业,物流协会、行业等的参与,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要素,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思路进行整合设计。首先,在课程体系上,要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既能体现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素养”目标,又能反映岗位对从业者综合能力的需求。目前教学大纲内容依旧是重专业理论,轻岗位实践,提倡“理论以够用为度”,且也不是用人企业提供给高职毕业生当前岗位所急需的,企业用人关键是专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们将工作岗位实践中所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优化精炼,才能满足企业目标岗位的需求。在物流行业、企业中职业资格标准也是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之一,在中高职衔
12、接教育中物流行业的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资格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不同等级的资质对应不同的岗位能力要求,使得在课程模块设计时有依据。其次,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应该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体现产学研相结合特色,必须深入调研物流企业中的业务流程,建立一个个的课程模块。具体来说,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中职一年级应该给出1至2周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周边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增强学生对物流体系结构的了解,同时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二年级时,依托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训室,根据物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开展项目导向型理论及实践教学。三年级时,通过双向选择安排就业会,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到对口的物流企业进
13、行顶岗实习。高职一年级,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如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以及物流成本分析等8。二年级时,应该将重点放在专业实习上,让大学课程或企业实务形成无缝衔接,比如物流系统规划物流案例分析等。根据对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对岗位能力需求的调查,提供课程体系的设计的参考。第三,职业教育是学生在工作之前的指导与感悟,那么,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自身成长规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既要满足学生当前就业需要,又要保证其职业生涯的发展能力,职业的变迁能力。其课程体系设计应当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发展水平,制定能力进阶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均应根据能力形成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文化素养课、
14、基础理论课、驱动式实训任务、管理理论课、项目实践课等。5结束语完善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运用协同学的理论,把既独立又有联系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形式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协同衔接,既兼顾中高职课程各自的相对完整性,又能实现中高职的贯通。目前,中高职衔接已经在全国普遍运行,但其实施效果如何,取决于课程设计。虽然学校已充分认识到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是一个重大工程,但对其设计中的困难、障碍与解决方案,尚未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就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提出了实践方案,还有待对中高职衔接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跟进调查,今后的研究应结合本专业进行实践后期的成果验证,并不断修正和完善。参考文献1国家中长期教
15、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刘荣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以广东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6).3臧志军,石伟平.中美两国中高职衔接机制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67-72.4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7):24-27.5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6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27-32.7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高职教育,2013,(3):139-141.8赖菲.校企合作
16、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技术,2014,33(12):490-492.9张小彤,杨文芳.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四阶段、五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物流技术,2015,34(4):304-307.10许名勇,龚勋.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以长沙职教基地为例J.职教论坛,2015,(2):88-91.11陈仁华.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探讨以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视界,2015,(3):210.12秦学礼.中高职教育“3+2”培养模式课程衔接实证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3:79-82.13秦雯,邹小平.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三二分段课程衔接的实证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1):44,79.14蒋新革,王韶清.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J.南方职业教育学,2012,2(4):31-35.15黄彬,焦小英,林世俊.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5):20-24.16武佩牛.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2):6-8.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