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之1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之1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doc(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内容。结合考情和二轮复习时间短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突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全面提升古诗词鉴赏的能力。了解命题秘诀,备考有方向 “读懂”古诗词是课标的基本要求,而“读没读懂”最直接的就是看考生是否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高考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就成了命题者命题时的常规思考,成为考查重点。“读懂”是基本要求,而“理解和体会”则是对考生能力方面的
2、更高要求,因此,鉴赏古诗词创作的艺术技巧成为命题的一大亮点,也成为考查考生鉴赏能力的关键。问题设计,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小处切入,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如“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
3、感叹”等。设题“点面结合”,以面上设题为主。两道小题由易到难,有一定梯度。点上设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局部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理解,或针对个别字词句的分析;面上设题则重在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情感或艺术手法的鉴赏,主要涉及诗歌中情景关系、动静关系、抑扬关系、虚实关系、思想感情等整体分析的考查。“精表述”就是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在根据题干区分具体题型的基础上,运用各个题型的答题模板整理答案,语言不多,但都能扣到答案要点上。明确设题方向设题方向一形象 所谓形象,一般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大难点。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
4、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诗歌的景象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诗歌景象时,主要侧重于对意象、意境的解答。诗歌中的物象主要是对咏物诗而言。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或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模式人物 形象 1.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5、形象? 2“(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1.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2概括形象的特征;3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是什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为什么)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诗,不可臆造(怎么样)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意象 赏析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1.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2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3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是什么)本诗用的意象(为什么)渲
6、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怎么样)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意境 品味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解说相关诗句; 2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3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是什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为什么)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怎么样)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典题演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答题分析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诗中主人公陆鸿渐虽移居闹市,但
7、是“野径入桑麻”,修篱种菊,“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可见其是一名寄情山水、超尘绝俗的隐士。 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首联言移家至城郭之旁,人烟尚稠,但居处却是桑麻遮道;刚刚在篱边种满新菊,秋天到来,还未开花。颔联一为转折,一为承接;用陶诗之典,一为正用,一为反用,却都表现了环境的幽僻。至此,一个超尘绝俗的隐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诗人访友的兴致亦侧面点出。颈联暗示人不在,因为连犬都不吠,当然家中无人了。但皎然写问讯于西家,目的却有二:一是表达对陆鸿渐的思慕,表明相访不遇之惆怅;二是借西家之口,衬托出陆鸿渐高蹈尘外的形象,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诗人写寻陆鸿渐不遇,本
8、身就包含了作者对陆鸿渐的倾慕之情,于是以陆鸿渐自况,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参考答案(是什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为什么)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怎么样)作者通过对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巩固练习1(2019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
9、报雠名。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艺术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前六句中的对比手法分析精卫的形象。首先要找出前六句中的对比点,如“终年”与“寸诚”的对比,精卫的微小诚心和填海的时间之久形成对比,表现精卫复仇的坚决;“山石细”和“海波平”的对比,精卫力量的渺小和大海的波涛汹涌形成对比,表现精卫抱负的远大;“渺渺”和“区区”的对比,填海工程的浩大和精卫生命的渺小形成对比,表现精卫命运的悲惨。据此分条概括出精卫的形象特征即可。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10、2(2019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赏析画面,需要先根据诗句描述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答题时要抓住“山色”“江光”两个意象,根据“远”“寂
11、寞”“夕”“滋漫”等关键词加以描述,点明山色因辽远而苍茫寂寥,江水因夕照而溢满金辉的特点。另外,还要概括出画面的整体特点:寥廓壮美。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设题方向二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字词层面,另一个是语言风格层面。 第一层面的语言鉴赏要求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作炼字。古人推敲用字,看重的是选择最准
12、确的动词或形容词来体现丰富的内涵,这个词往往就是整首诗的“诗眼”。这种题型就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解答语言风格题应注意: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模式炼字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4同一诗句在不
13、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哪个比较好?为什么? 5.品味作品某字,并简要分析。 1.准确找到诗眼; 2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3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是什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为什么)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所炼之字还原至句中描摹景象,将“象”和“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怎么样)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炼句1.请赏析句。2请赏析联的妙处。3请从角度赏析两句。1.从句子的基本意思出发,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2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
14、,有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开合的美。3从表达技巧出发。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分析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4从句子的位置出发。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妙。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是什么)该诗句是的意思(为什么)描绘出一幅的画面。运用了的表现手法,烘托了的意境,营造了的氛围(怎么样)表达了的情感续表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模式 语 言 风 格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1.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2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15、3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什么)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为什么)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怎么样)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典题演示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 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题分析 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题干所问的是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
16、一个字,根据“诗眼”的词性规律,可以确定“咽”“冷”分别是两句诗中的“诗眼”。“咽”运用拟人手法,状石间泉声低沉,“冷”运用通感手法,绘夕阳余晖微弱,有凄冷之意味。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此两句,作者将“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渲染山寺远离人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诗歌的
17、第三联意在表现环境的深僻、幽静、孤寂,这其实是与王维晚年的恬淡宁静的心境相契合的。参考答案(是什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咽”意为声音因阻塞而低沉;“冷”意为温度低,或者寂静、不热闹。(为什么)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更冷。(怎么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表现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巩固练习1(2017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唐代宗
18、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答:答案:“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2(2017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
19、群公鉴裁精。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解析:回答问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设题方向三技巧 所谓艺术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与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表达技巧这些概念的内涵大同小异,都可以归结
20、为手法的运用。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等)、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只要考生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艺术技巧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艺术技巧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模式 修 辞 手 法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句/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
21、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诗句内容;3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 (是什么)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怎么样)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描 写 手 法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1.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2然后对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3最后分析作用抒 情 方 式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
22、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第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1.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则再确定具体是哪一种; 2然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3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概括 构思立意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1.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2阐述内容的转换以及景情的关联;3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全诗(词、曲)以起,以
23、结,由转到(为什么)转折衔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着一个“”字(怎么样)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含蓄深沉等典题演示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马嵬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答题分析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技巧,一般看有没有用修辞手法,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这首诗最显著的手法是用典和对比。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从修辞手法上看,题目和四句诗均含有典故。题目是“马嵬”,就是唐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地方马嵬驿。第一句的“长恨歌”
24、,指的是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第二句的“银河”,则是指牛郎织女的故事。第三句的“石壕村”,是指杜甫所写的石壕吏,诗中有一对老夫妻,因官府抓人当兵而分离。第四句的“长生殿”,是唐明皇宫中的一座宫殿,长恨歌中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是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海誓山盟。从表现手法上看,一句和二句、三句与四句均分别采用了对比。诗人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但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结合诗句,由“莫唱当
25、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两句,可表现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由“泪比长生殿上多”一句,可揭露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包括诗人在内的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正如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所说:“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参考答案(是什么)这首诗运用典故及对比的表现手法。(为什么)全诗从题到文,处处有典故:题目“马嵬”即指唐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马嵬驿,“长恨歌”指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银河”为阻隔牛郎织女的天河,“石壕村”出自杜甫所写石壕吏,“长生殿”乃唐明皇宫中的一座宫殿。此外,一、二句将“长恨歌”中的李、杨死别与被银河隔开的牛郎织女的生离对比,三、四句将石壕村中百姓的苦难与长生殿上的君妃之苦对比
26、,凸显百姓生活之艰辛,“泪比长生殿上多”。(怎么样)突出了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长恨歌的不以为然。巩固练习1(2019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答案: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
27、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2(2017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答:解析:这首诗中除了第三联直抒胸臆,其他三联都侧重于写景。但尾联写景,不同于前两联,“待”字表明尾联不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而是想象的虚景,以虚代实,呈现出了一种清幽闲
28、逸的意境。“处处景语皆情语”,尾联亦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闲适之情。此外,景语置于诗歌末尾,也起到了以景结情的作用。答案: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即可)设题方向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
29、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模式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1.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2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这是一首之作(为什么)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怎么样)表现了诗人的感情思想感情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30、思想感情? 1.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2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3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是什么)用一至两个四字词高度概括诗歌的主旨或情感,可表述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者“这首诗表达了的主旨”(为什么)结合诗歌各句,通过意象或者直接抒情的词句,分析主旨或情感的来由(怎么样)得出“表达了什么主旨”或“抒发了什么情感”的结论续表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模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第一种模式:1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2抓住诗句具体分析。3
31、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第二种模式:1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2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是什么)不同意或同意(为什么)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怎么样) 因此,典题演示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答题分析 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诗歌描绘了雨中(后)万顷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生机勃勃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第二步解
32、决“为什么”的问题。前两联通过河水流动震天动地的声音,写出万物之欣喜。颈联中,“遥”字生动描绘出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忽”,生动描绘出雨后树枝积水很多,而鹭习惯性立于其上,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状。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主要意图在于: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衬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尾联“正话反说”,诗人明明喜不自胜,却用“愁”来凸显其“喜”,以倍
33、增其喜。 参考答案 (是什么)尾联之愁,正是反衬出对雨的喜爱。(为什么)尾联写了两种愁,往年愁没有粮食和酒,是真愁;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是“假愁”,是以愁衬喜。(怎么样)因此,尾联先以真愁衬假愁,再以假愁衬喜悦,从而更突出对雨能带来丰收、丰年的喜爱。巩固练习1(2019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
34、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要求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注意只需概括作答,无须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考生首先要从诗歌中找出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如壮观、寂寞、伤时、愧、苦飘零、嗟叹等;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将情感具体化,如由“壮观”可以看出饱览名山大川的愉悦,由“寂寞”“苦飘零”可以看出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由“伤时”可以看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由“愧孔父”和王粲的典故可以看出生不逢时的苦闷。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
35、虑。2(2019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题干要求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可以结合作者对精卫的评价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七、八两句重在强调作者与他人的看法不同,他欣赏精卫永不言弃、不畏艰难的精神,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九、十两句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凡事只求尽力,不
36、计较最终的结果的人生态度;最后两句用反问句来表达作者坚持做实事,不计较功名的人生态度。据此分条概括即可。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掌握诗歌比较鉴赏的九个角度近年来,高考考查诗歌比较鉴赏日渐成为趋势,理由有三:一是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适合单独考查的诗词曲日渐减少,文本难寻;二是比较鉴赏选材方便,容量较大,可命题的点较多,利于操作;三是能够有效避免猜题、押题,避免与陈题“撞车”。由此,命题者越来越青睐对诗歌比较鉴赏的考查。2019年高考江苏卷虽未考查诗歌的比较鉴赏,看似“冷” 了,但是由于比较鉴赏考查优势明显,肯定会有“卷土重来”的那一天。命题者又是如何命题
37、的呢?可能选择哪些比较的点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深入分析。角度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例1 (2017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树杪:树梢。【问题】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答:【解析】意象方面,应注重分析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王维的诗使用了晴江、浣女、朝
38、日、鸡鸣、水国、舟市、山桥、万井、莺啼等意象;郦道元的诗使用了三峡、猿鸣等意象,杜甫的诗使用了玉露、枫树、巫山、巫峡等意象。情感方面,王维的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沿途所见所闻的喜爱之情,并通过写山水之趣,来宽解诗人的离愁别绪;郦道元和杜甫的诗歌,主要通过描写悲凉的景色,表达诗人的惆怅、悲苦之情。【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温馨提示“意象”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载体,熟知诗
39、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含义是理解诗歌感情、走进诗人心灵的“钥匙”。概括意象的内涵须联系该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普遍含义,而后再结合原文诗句作具体分析概括,切忌以偏概全。角度二鉴赏诗歌的意境 例2 (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问题】“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从意境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
40、清洗后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中,“峥嵘”有“深邃、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答案】艳丽清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温馨提示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比较。意境,是情与景的组合体;“意”即主观思想感情,“境”即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意境一般包括时空、意象、程度等要素。就本题而言,前句时间为白天,意象为“花”,颜色为“红”,程度为“百般”。“百般”是副词,表程度,意思是“十分”“万分”,“百般红”强调了花的艳
41、丽。后句时间为夜间,意象有“乔木”“月”,程度为“峥嵘”“明”。“峥嵘”是形容词,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这里指树木高大;“明”也是形容词,表明园中高大的树木沐浴着月光的清辉。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越发深邃、幽远。角度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例3 (2019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问题】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初中教
42、材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考指定背诵篇目,这首诗运用典故,对仗工稳,语言雅丽平整,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而本诗截然不同,诗歌采用民间俚曲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勾勒出了田野风光和农民的劳动场面。【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温馨提示同一作者不同题材的作品比较。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炼字”“炼句”和诗歌的语言风格。“炼句”,一般要求辨明句子所用手法,理解句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理解句意,一要抓住关键词语;二要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与使用的表现手法。二
43、者不可偏废。角度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例4 (2015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问题】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答:【解析】本题从正侧面描写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上片从演奏者、乐曲变化等角度叙写;下片“洗耳为渠听”,表明从听众角度描写乐曲。据此作答即可。【答案】上片从乐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