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第24课 司马光 部编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12388806 上传时间:2022-04-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第24课 司马光 部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第24课 司马光 部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第24课 司马光 部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第24课 司马光 部编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4司马光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学重点是初步感受文言文的写作特点,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可以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采用古今版本的文字进行朗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异同中发现文言文意蕴丰富、文字精练的特点。切记不要追求逐字逐句的翻译,更不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课文围绕“司马光砸瓮”这一核心事件,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瓮的起因、经过、结果。更为精妙的是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描写,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的场景;“跌”“没”展现了一儿失足落入水中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这一系列动词不仅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当时的情况,更突显出了司马光遇

2、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课本上的插图也暗示了故事的结局,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走入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针对这一单元“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的阅读训练要素,本课还需以多读多背诵为主,默读训练与思考问题恰当结合即可。如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边默读边思考每句话所讲的意思以及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展开想象,说一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带着问题默读,其核心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司、跌”等生字,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会写“司、庭”等生字。2能正确跟读课文

3、,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3通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4通过理清故事内容,领悟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5初步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通过与现代文进行对比,能简单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2理清故事内容,领悟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通过与现代文进行对比,简单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1字词教学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圈画出生字词。对于本文中的动词,可以让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猜测词语的意思,也可

4、以让学生做做动作,在行为体验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注意:本文的“瓮”字虽然属于随文注音字,但一定要结合注释和课文插图让学生认识“瓮”为何物。只有认识了这个物体,学生才能进一步想象司马光持石击瓮的场景。2朗读默读教学文言文,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充分进行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示范读、带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展示读,逐步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词句间的停顿。3通过抓问题来领悟品质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要借助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自然领悟。对品质的理解需要抓住三个问题:情况危急。想象一儿“没水中”是怎样紧急的一个情况;将司马光与“众皆弃去”的

5、小伙伴进行对比;分析司马光选择“持石击瓮”方法的原因,思考是否还能选择其他的方法。通过分析以上三个问题,帮助学生感悟司马光的美好品质。4练讲故事可以借助注释讲故事,这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难点,不但要对故事内容基本了解,还要能够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来串联故事,对口语表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讲故事前,注意提醒学生要按一定顺序进行讲述。利用插图讲故事,图文结合,看图猜文,读懂句子,找出相应的课文插图,让孩子看图说句,如出示第一幅图,请孩子观察后找出对应的句子,接着结合图意,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最后串联起对这个故事的讲解。5通过对比,理解文言文特点借助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朗读、理解并

6、体会词句,将本文和其他课文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的地方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教师还可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搜集司马光砸瓮的图片和司马光的相关资料。2借助注释读文言文,能把文言文读通顺,注意词句间的停顿。3多媒体课件。2课时第一课时1会认“司、跌”等生字,会写“司、庭”等生字,并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板块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孔融让梨、曹冲称象的图片。2由这两张图出现的少年引出“司马光砸瓮”的故事,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瓮的图片。3过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在这个少年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课件同步出示

7、课题)4认识“司”,学习复姓。学生说出“司马光”的姓和名,课件简要介绍司马光。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编写了资治通鉴。5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说说里面提到的复姓;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复姓的人。6引导学生由课文插图猜测本课内容,并点明这是一篇文言文,是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用的语言,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板块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教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2学生自读,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1)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朗读,交流

8、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司”为平舌音;“众、持”为翘舌音;“庭、登、众”为后鼻音。“没”读 m,不能读为mi。“跌”读di,不能读成di。(3)学生齐读生字,强化记忆。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司、庭”是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笔顺是先外后内。“登”上宽下窄,右上部分是两点。“众”注意第二个“人”的捺变点。“持”左窄右宽,右边的“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间的距离相等。4教师以正常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5全班齐读。(课件同步出示停顿)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6分小

9、组朗读,每组读一句,小组练习后进行比赛。板块三理解字词,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瓮”的图片,再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的插图,思考本课的生字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提示:可以看注释,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2学生猜测,课件相机出示。司:司马光。庭:庭院。登:爬。跌:跌倒。众:大家。弃:扔下,丢下。持:拿。3默读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大意。(司马光砸瓮救落水小伙伴)4齐读课文,读准停顿。5小结: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课后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6学生自由读课文。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第二课时1背诵课文。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10、,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3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2配乐自由读课文。3过渡:读准了文言文的节奏,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么故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看一看。板块二理解句意,感知大意1引导学生使用结合课文插图、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主理解句意。2默读课文。思考:(1)文中就只有司马光一个孩子吗?还有哪些人?(群儿、一儿、众、儿)(2)这些孩子在干什么?请圈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戏、登、跌、去、持、破)3过渡:这么多小孩子在一起玩耍,一定很有趣!我们一起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吧!(1)课件出

11、示课文第1句话。句段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学生默读,思考:“群儿戏于庭”告诉给我们哪些信息?地点:在庭院里。人物:一群小孩子。事件: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耍。“群儿”“戏”可以联系生活猜测意思,重点指导对“于”的理解。群儿:一群小孩子。戏:玩耍。于:在。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用文言文来写就是“群儿戏于庭”。那么,如果一群孩子在园中玩耍呢?就是“群儿戏于园”。在树林中嬉戏呢?就是“群儿戏于林”。朗读指导: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玩得多开心哪!注意读出开心、高兴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中,“登”就是爬,“足”就是脚,“没”就是淹没。朗读指导:上一秒还在嬉戏,下一秒

12、就掉入瓮中,然后水一下没过头顶,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要读出快、急、紧迫的语气。引导学生串联这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子爬到瓮上去玩,失足掉入瓮中,一下子被水淹没了。指名读,齐读。(2)出示课文第2句话。句段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当看见有人掉进瓮中,其他的小孩有怎样的反应?能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样子吗?“众”指什么?“弃”“去”又怎么理解?结合注释理解“皆”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孩子们的心理、表情和动作,理解词语,小组讨论汇报。众:指的是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弃:扔下、丢下。去:逃走、离开。当小伙伴们惊慌失措的时候,司马光在做什么?请学生用动

13、作演示一下。“持石击瓮”。“持”是“用手拿”的意思。朗读指导:司马光做事果断、利落,所以这句话要读得迅速有力。结果怎么样?齐读“水迸”“儿得活”。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迸”的意思。朗读指导:结局皆大欢喜,所以要缓,语气上扬。指名学生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其他人都丢下他(失足的孩子)走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击破了瓮,水一下子就涌出来了,他(失足的孩子)被救出来了。(3)把两句话的意思串联起来,概述全文大意。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失足掉入瓮中,一下子被水淹没了。其他人都丢下他(失足的孩子)走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击破了瓮,水一下子就涌出来了,他(失足的孩子)被救出来了。4指

14、名读,生生互评。评议是否读出了感情。板块三走进现场,感悟品质1过渡:读了几遍课文,大家应该已经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些同学上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2先同桌互相讲故事,再请小组上台合作表演,再现故事场景。(1)提出表演分工建议:一人演司马光,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两到三人演“众皆弃去”的“众”,一人当旁白。(2)先选好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表演出人物的所做所思。3教师随机采访,感悟人物品质。(1)采访看表演的同学:你们觉得“登瓮落水者”的表演对不对?(提示:是否表演出了紧张、害怕、惊慌)(2)采访表演“众皆弃去”的众人:你们为何要跑开呀?(惊慌害怕、想找大人帮忙、想不出办法

15、)(3)采访司马光:看到有人落水,你为什么不离开?你想的是什么?(想办法救他)4全班讨论并小结:学了司马光砸瓮救人这个故事,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5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向全班提问: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板块四练讲故事,拓展延伸1过渡:刚刚我们讨论了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接下来我们就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吧!(1)学生讲故事。(2)教师提出建议。(有表情有动作的故事会更生动形象)2古今文章对比,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1)课件出示古今文章对比,师生对读(学生读文言文,老师读现代文),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司马光群儿戏于庭,

16、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司马光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有个小伙伴不知怎么的,向盛满水的大瓮上爬去,结果瓮沿窄小,他没站住,“扑通”一声就掉进了大瓮中!瞬间,他被瓮里的水淹没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头也不回,撒腿就跑;而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他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拼尽全身的力气向大瓮砸去。终于,水瓮被他砸破,只听得“哗啦”一声,水从砸破的洞口喷涌而出。瓮里的小孩得救了!(2)教师总结:文言文虽然字少,但是表达的意思很丰富,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便是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板块五课文回顾,总结归纳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

17、利用结构图示指导学生背诵。司马光2小结: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善于思考的重要性。今后我们一定也要向他学习,遇到问题要沉着冷静、积极思考,这样才能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由于司马光从小就特别爱思考,所以他后来能够主持编纂出著名的资治通鉴。如果大家对他感兴趣,课后也可以再去搜集与他有关的故事读一读。完成对应训练。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勇敢地说,尽情地演,引领学生学会积累语文知识。2课内课外结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司马光救人的办法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指引作用。3结合讲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讲故事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4通过比较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将众人与司马光进行比较,感受司马光的临危不乱、机智勇敢的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