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丨苏教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12373684 上传时间:2022-04-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丨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丨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丨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丨苏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思考探究,学生能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学生能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学生按小组分别准备30个左右

2、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体积和体积单位(1)、什么是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2)、多大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2、判断长方体的体积(1)、出示由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可以看出几个小正方体),学生说出体积是多少。(2)、直接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看出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3、引入课题并板书【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先出示能直接数出来是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组成的长方体,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体积是多少,再出示看不出来是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组成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体积,学生肯定无法确定体积,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动机

3、。】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操作准备。(1)、提出操作要求: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2)、每摆出一个长方体,观察长、宽、高各是多少,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体积是多少。(3)、学生汇报不同的摆法,将结果填写在表格中。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所用正方体的个数长方体的体积(立方厘米)2、观察思考。 (1)、启发: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核对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选择一些长方体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它们所包含的小正方

4、体的个数的。3、分析推想。 提问: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长方体的体积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中多处指出: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借用猜想创设研究氛围,提出研究问题能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观察、操作、猜想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培养锻炼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三、验证猜想、概括公式 1、谈

5、话: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我们提出了一个猜想。那么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提问: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启发:看着图想一想,你能根据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来思考上面的问题吗? 3、看不出来需要几个正方体的,可以动手照样子摆一摆。 4、动画演示,学生说出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追问:如果再给你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想像出怎样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来吗?摆出这个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

6、厘米的小正方体? 学生说一说,再用动画进行演示、验证 5、提问:根据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你能说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6、继续提问: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学生尝试后,交流得出:V=abh【设计意图:华盛顿的图书馆的墙壁上贴着这样的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对数学知识的验证过程,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

7、其所以然,从而丰富积累学生的思维经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7、出示几个由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学生分别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说出每个长方体的体积(教材练一练1,最后一个改成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介绍九章算术:“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同时出示底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动画演示,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8、想一想,现在变成了什么形状?怎样求正方体的体积呢?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为什么可以这样写?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进一步启发: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公式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教材第26页对此

8、作了详细的说明。请你打开课本看一看。让学生阅读后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并重点追问a的含义,进一步明确a的读、写方法。9、完成第26页练一练2【设计意图: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璀璨夺目,为全世界所瞩目,适时向学生进行一些渗透,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想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在前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已经了解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在这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推理而得到,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渗透了数学思想。】四、总结应用1、做“试一试”。 先让学

9、生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注意让学生先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说说分别是怎样列式的。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读题,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车厢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3、课堂总结、延伸拓展:(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2)、介绍“你知道吗?”关于包装箱的包装规格,让学生感受体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意图:公式的推导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任何数学知识都要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因此设计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体积计算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熟悉公式

10、。】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体积公式的探索和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对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和图形间的相互关系,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是大有好处的。1、 要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学习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起来。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在推导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期间学生由单个的体积单位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获得和空间观念的培养。 2、要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学习与

11、传统数学文化的渗透结合起来。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数学成就更是璀璨夺目,我国古代的数学家们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研究不仅起步早,而且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世界有目共睹的,这里选取九章算术中:“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在数学研究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3、要把长方体正方体提及的学习与数学思想的渗透结合起来。 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在学习过长方体的体积以后,正方体的体积就完全交由学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将正方体转化为特殊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正方体提及的计算方法,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