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素材-文学素养:快乐读诗词:《清平乐·春归何处》(含练习答案)全国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素材-文学素养:快乐读诗词:《清平乐·春归何处》(含练习答案)全国通用.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清平乐春归何处宋 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寂寞:清静,寂静。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唤取:换来。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黄鹂(l):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婉转地鸣叫。解:懂得,理解。因风:借着风势。因,凭借。蔷薇(qing w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暮春夏初,有芳香,果实入药。【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
2、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谁能知道春天的踪迹呢?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诗人简介】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诗词背景】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本首词就是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公元1105年(崇宁四年)。同年九月
3、黄庭坚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赏析】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高妙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婉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
4、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练习】1、本词的主题是什么?简要概括本词的主要内容。 2、有人认为本词“结语暗寓身世,大有佳人空谷,自伤幽独之感”,但从全词看,这种说法显然跟主
5、题不合。试解说一下不合的原因。 3、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 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 4、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5、根据清平乐春归何处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 时节,表现了强烈的 _ 之情。【答案】1、主题是惜春。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于是借对春的追寻表现春天的可爱、春去的可惜以及因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惆怅。2、本词上片写的是
6、惜春,下片写的是寻春不见,同样是惜春。使全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果认为“自伤幽独”,则下片的意思就不是“惜春”,而成了“自惜”,前后内容就被割裂开来。3、(1)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2)欧词借伤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4、拟人(或比拟);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5、初夏, 惜春(既然“春”已“归”“去”当应处“夏初”之时,且与“蔷薇”花开的物候相合。全词中作者处处表现出对“春”的留恋,不愿“春”归去,还想“唤取归来同住”,将意思凝炼当为“惜春”二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