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习题集.doc

上传人:资**** 文档编号:12342040 上传时间:2022-04-24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习题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生物化学习题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习题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习题集.doc(6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4)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5-9)第三章 酶与维生素(10-16)第四章 糖代谢(17-21)第五章 脂类代谢(22-28)第六章 生物氧化(29-32)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33-37)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38-41)第九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42-46)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复制)(47-50)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51-55)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56-58)第十三章 基因表达调控(59-61)第十四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62-65)第十五章 细胞间信息传递(66-71)第十六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72-75)第

2、十七章 肝脏的生物化学(76-81)第十八章 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82-84)66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7学时)教学大纲要求掌握:1. 蛋白质元素组成及特点、肽键的概念。 2. 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的概念及其稳定因素,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形式。 3.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 蛋白质两性解离性质、等电点和变性的概念。熟悉:1. 组成人体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种类及氨基酸的通式、亚基的概念。 2. 蛋白质沉淀、紫外吸收及呈色反应等性质。了解:1.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分类、模序及分子伴侣的概念。 2. 蛋白质变性凝固概念,蛋白质分离和纯化方法、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

3、测定的基本原理。自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 测得某一蛋白质样品的含氮量为0.16g,此样品约含蛋白质多少克?A. 0.50 B. 0.75 C. 1.00 D. 2.002. 下列哪种氨基酸是碱性氨基酸?A. 丙氨酸 B. 亮氨酸 C. 赖氨酸 D. 色氨酸3. 下列哪种氨基酸是酸性氨基酸?A. 异亮氨酸 B. 谷氨酸 C. 甲硫氨酸 D. 组氨酸4.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A. L-氨基酸 B. L-氨基酸 C. D-氨基酸 D. D-氨基酸5. 维持蛋白质分子一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A. 二硫键 B. 盐键 C. 氢键 D. 肽键6. 关于肽键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肽键的长度比相邻的N

4、-C单键短B.肽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C.与肽键中C-N相连的四个原子处在同一平面上D.肽键可以自由旋转7. 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A. 疏水键 B. 盐键C. 氢键 D. 肽键8. 蛋白质分子中-螺旋结构属于蛋白质:A. 一级结构 B. 二级结构C. 三级结构 D. 四级结构9. 关于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A. 球状蛋白质均具有这种结构B. 亲水基团多位于三级结构的表面C. 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稳定性主要由次级键维持D. 具有三级结构的蛋白质都具有生物学活性10. 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的特征是:A. 分子中必定含有辅基B. 每条多肽链都具有完整的生物学活性C. 由两条或两

5、条以上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借次级键缔合而成D. 四级结构的稳定性由肽键维持11. 决定蛋白质高级结构的主要因素是:A. 分子中氢键 B. 分子中肽键C. 分子中盐键 D. 分子中氨基酸的组成及排列顺序12. 蛋白质胶体颗粒在下列哪种溶液中易沉淀?A. 溶液pH= pI B. 在水溶液中C. 溶液pH=7.0 D. 溶液pHpI13. 血清蛋白在pH8.3的电解质缓冲液中电泳时,其泳动方向是:A. 向正极移动 B. 向负极移动C. 停留在原点 D. 有的向正极移动,有的向负极移动14. pI=4.7的血清白蛋白在下列哪种电解质缓冲液中带正电荷?A. pH=4.7 B. pH=6.0 C. p

6、H=7.0 D. pH=4.015. 蛋白质的pI是指:A. 蛋白质溶液的pH=7时, 蛋白质分子正负电荷相等的pH值B. 蛋白质分子呈正离子状态时溶液的pH 值C. 蛋白质分子呈负离子状态时溶液的pH 值D. 蛋白质分子的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 值16. 维持蛋白质溶液的稳定因素是:A. 蛋白质溶液是大分子溶液B. 蛋白质溶液具有扩散现象C. 蛋白质分子带有电荷D. 蛋白质分子的表面电荷及水化膜17. 蛋白质变性是由于:A. 氨基酸的组成改变B. 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改变C. 肽键的断裂D. 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18. 蛋白质一级结构是指:A. 蛋白质分子中各种化学键B. 蛋白质分子的形态和大小

7、C.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D.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19.下列哪种因素不易使蛋白质变性?A. 加热震荡 B. 有机溶剂 C. 重金属盐 D. 盐析20. 蛋白质变性不涉及:A. 氢键断裂 B. 肽键断裂 C. 疏水键断裂 D. 二硫键断裂21. 不属于结合蛋白质的是:A. 核蛋白 B. 糖蛋白 C. 脂蛋白 D. 白蛋白22. 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A. 调节蛋白质溶液的pHB. 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C. 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性盐D. 中和表面电荷、破坏水化膜23. 组成人体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不含:A. 甘氨酸 B. 蛋氨酸C. 瓜氨酸 D. 精氨酸24. 蛋白质分

8、子中亚基的空间排布属于蛋白质的:A.二级结构 B.模序结构C.三级结构 D.四级结构25. 锌指结构属于蛋白质的:A.一级结构 B.模序结构C.结构域 D.四级结构26. 有关分子伴侣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以促进肽链的正确折叠B.可以维持蛋白质的空间构象C.在二硫键的正确配对中不起作用D.在亚基聚合时发挥重要作用。二.填空题1. 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有 、 、 、 和 五种。其中 元素含量相对恒定, 约占蛋白质含量的 。2. 组成人体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共有 种,除脯氨酸外在其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碳原子上都结合有 和 两种基团。 根据氨基酸侧链的结构和性质不同可将其分为 , , 和 四类。 3.

9、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 。 4. 蛋白质分子中,一个氨基酸的-碳原子上的 基团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碳原子上的 基团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称 。 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有 、 和 等。5.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包括 , , 和 四种形式。6. 稳定蛋白质亲水胶体的两个因素是 和 。7. 常用沉淀蛋白质的方法有 , , 和 等。8. 蛋白质分子的长轴和短轴之比小于10的称为 ,大于10的为 。按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分类,分子仅由氨基酸组成的称 ,分子由蛋白质和非蛋白质两部分组成的称 ; 其中非蛋白质部分的称 。9.蛋白质彻底水解的产物是各种 的混合物。10. 不同蛋白质在电场中的泳动速度决定

10、于其分子的 和 等。 11. 蛋白质对 nm波长有最大吸收,其原因是 。三.名词解释1. 肽键2. motif(模序)3. 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4. 盐析5. 分子伴侣6. 肽单元7. 电泳8. 糖蛋白和蛋白聚糖四.问答题1. 蛋白质中哪一种元素含量比较恒定?测量其含量有何用途? 2. 何谓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有何应用(举例说明)? 3. 何谓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 维持各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什么?4. 说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C3.B4.B5.D6.D7.C8.B9.D10.C11.D12.D13.A14.D15.D16.D17.D1

11、8.D19.D20.B21.D22.D23.C24.D25.B 26.A二.填空题1. C、H、O、N、S;N,16%2. 20,氨基,羧基,非极性疏水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3. 氨基酸的排列顺序4. 羧基、氨基,肽键,疏水键、盐 键、氢键5. -螺旋、-折叠、-转角、无规卷曲6. 表面电荷、水化膜7. 盐析、有机溶剂、某些有机酸、金属盐8. 球状蛋白、纤维状蛋白,单纯蛋白、结合蛋白、辅助因子9. 氨基酸10.大小、带电状态11. 280、蛋白质分子中有含共轭双键的氨基酸三.名词解释1.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叫肽键。2.在蛋白质分

12、子中,可发现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并具有相应的功能,称为模序。3.由于所有的蛋白质都含有碱性的-氨基和酸性的-羧基,既可以在酸性溶液中与H+结合成带正电的阳离子,也可以在碱性溶液中与OH结合成带负电的阴离子,即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4.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的中性盐,破坏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因素,从而析出蛋白质的方法,叫盐析。5.在蛋白质合成时,其空间构象的正确形成,除一级结构为决定因素外,还需要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参与,它可

13、以促进蛋白质分子折叠成正确的空间结构,这种蛋白质叫分子伴侣。6.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1,C,O,N,H,C2)位于同一平面,C1和C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肽单元。7.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8.糖蛋白和蛋白聚糖均由糖和蛋白质经共价键相连组成,但二者的糖链结构不同。糖蛋白中糖的比例较小而蛋白质含量较多,故蛋白质的性质占优势。蛋白聚糖中多糖占重量的50%以上,可高达95%,而主要表现为糖的性质。四.问答题1.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有C、H、O、N、S,其中N元素的含量相对恒定,约占蛋白质总量的16%。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测定样品中氮的含量来推

14、算蛋白质的含量。2.蛋白质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及生物学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实际工作中常常应用高温高压乙醇等有机溶剂来消毒及灭菌,其原理是使细菌蛋白质变性;此外,低温保存疫苗也是保存蛋白质制剂的必要条件(低温可防蛋白质变性)。3.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主要由肽键维持。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多肽链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不包括侧链的构象。主要由氢键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指整条多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整条多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主要由次级键维持。蛋白质四级结构:指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完整三

15、级结构的多肽链借次级键彼此缔合而成。主要由次级键维持。4.(1)蛋白质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变化功能也变化;结构破坏而功能丧失。(2)一级结构决定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决定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4学时)教学大纲要求掌握: 1. 核苷酸的分类、基本组成成分及其相互间的连接方式。2. 核酸一级结构的定义、DNA和RNA分子组成的区别、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的连接方式、方向性。3.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及DNA的功能。4. RNA的种类及功能、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5. DNA变性、复性及分子杂交的定义及原理; Tm及DNA的增色效应的概念。熟悉: 1. 核苷酸的结构及命名、

16、核酸的书写方式。2. DNA超螺旋结构、核蛋白体的组成,tRNA的二级结构特点。3. 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了解: 1. DNA二级结构的多样性,tRNA三级结构的特点及rRNA的结构特点。 2. 核酸酶的定义、分类及应用。自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 在核酸含量测定中,可用于计算核酸含量的元素是: A. 碳 B. 氢 C. 氧 D. 磷2. 下列哪种碱基只存在于RNA而不存在于DNA?A. 腺嘌呤 B. 鸟嘌呤C. 尿嘧啶 D. 胞嘧啶3. DNA与RNA完全水解后,其产物的特点是:A. 核糖相同,碱基部分相同B. 核糖不同,碱基相同C. 核糖相同,碱基不同D. 核糖不同,部分碱基不同4. 核酸

17、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A. 2,3磷酸二酯键B. 糖苷键C. 2,5磷酸二酯键D. 3,5磷酸二酯键5. 组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A. 多核苷酸 B. 单核苷酸C. 含氮碱基 D. 磷酸和核糖6. 含稀有碱基较多的核酸是A. mtDNA B. rRNAC. tRNA D. mRNA7. 核酸对下列哪一波长附近有最大吸收峰?A. 200nm B. 220nmC. 260nm D. 280nm8. 核酸分子中储存、传递遗传信息的关键部分是:A. 碱基序列 B. 核苷C. 磷酸二酯键 D. 磷酸戊糖9. 核酸对紫外线的吸收主要由哪一 结构产生?A. 氢键 B. 糖苷键C. 磷酸二酯键D. 嘌呤

18、环和嘧啶环上的共轭双键10. DNA的中文名称是:A. 脱氧核糖核苷酸 B. 核糖核苷酸C. 脱氧核糖核酸 D. 核糖核酸11. 下列关于RNA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 组成核糖体的RNA主要是rRNAB. mRNA分子中含有遗传密码C. RNA可分为mRNA、tRNA、rRNA等D. 胞浆中只有mRNA12. DNA的二级结构为:A. 双螺旋结构 B. 超螺旋结构C. -螺旋 D. -片层13. 下列关于DNA二级结构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A. 双螺旋中碱基组成遵循chargaff规则B. 双螺旋内侧碱基之间借氢键相连C. 磷酸与脱氧核糖组成双螺旋的骨架D. 双螺旋结构中两条链方向相同14.

19、DNA双螺旋每旋转一周沿螺旋轴上升:A. 0.34nm B. 3.4nmC. 5.4nm D. 6.8nm15.下列关于tRNA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 tRNA分子中有一个可变环B. 含有密码子环C. tRNA3 端有连接氨基酸的臂D. tRNA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16. DNA二级结构中,互补碱基的配 对规律是:A. A-G,T-C B. G-C,T-AC. A-C,G-T D. A-T,G-U17. DNA的Tm值较高是由于下列哪组核苷酸含量较高所致?A. G、A B. C、GC. A、C D. T、A18. 关于DNA分子中碱基组成规律错误的是A. A+C=G+T B. A+T=G+CC.

20、 A+G=C+T D. A=T,G=C19. DNA分子中腺嘌呤的含量是15%,则胞嘧啶的含量为:A. 7.5% B. 15% C. 30% D. 35%20. 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 核酸链的书写方向为53方向,其5-端总是写在左边 B. 多核苷酸链的3端为磷酸基团C. 多核苷酸链的5端为磷酸基团D. 核酸分子具有极性21. DNA变性是指: A.分子中磷酸二酯键断裂 B.DNA分子中碱基丢失 C.互补碱基之间氢键断裂D.DNA分子由超螺旋转变为DNA双螺旋22. 大部分真核细胞mRNA的3-末端都具有:A. 多聚G B. 多聚AC. 多聚C D. 多聚T23. 组成核小体的成分是

21、:A. RNA和组蛋白B. rRNA和组蛋白C. DNA和酸性蛋白D. DNA和组蛋白24. 下列关于t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 5-末端为C-C-AB. tRNA分子中含较多稀有碱基C. tRNA的二级结构通常是三叶 草形D. 在RNA中它是最小的单链分子二.填空题1. 核酸可分为 和 两大类。2. 核酸完全水解的产物是 和 。3. 体内的嘌呤碱主要有 和 ,嘧啶碱主要有 、 和 。某些RNA分子中还含有微量的其它碱基,称为 。4. 嘌呤环上第 位氮原子与戊糖的第 位碳原子相连形成 键,通过这种键相连而形成的化合物叫 。5. 嘧啶环上第 位氮原子与戊糖的第 位碳原子相连形成 键,通过这种键

22、相连而形成的化合物叫 。6.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 它们之间是通过 键相连的。7. 体内两种主要的环核苷酸是 和 。8. DNA二级结构的重要特点是形成 结构,此结构内部是由 通过 相连而成 。9. 核酸对紫外光的吸收峰值为 nm。10.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A-T之间有 个氢键,而C-G之间有 个氢键。11. RNA主要分为 , 和 三类。12. tRNA的二级结构中 环识别密码子,携带氨基酸的部位是 。三.名词解释1. 核小体2. 碱基互补规律3. Z-DNA4. 增色效应5. Tm值6. 核蛋白体7. 核酶、 核酸酶8. 核酸分子杂交9. DNA的一级结构10. DNA变性四.问答

23、题 1. 用32P标记的病毒感染细胞后产生有标记的后代,而用35S标记的病毒感染细胞则不能产生有标记的后代,为什么?2. 一种DNA分子含40%的腺嘌呤核苷酸,另一种DNA分子中含30%的胞嘧啶核苷酸,哪一种DNA的Tm值高?为什么?3. 简述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4.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5. 简述两种核酸的主要不同点。6. 核苷、核苷酸、核酸三者在分子结构上的关系是怎样的?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2.C.3.D.4.D.5.B.6.C.7.C.8.A 9. D10.C.11.D.12.A.13.D.14.B.15.B16.B.17.B.18.B.19.D20.B

24、 21.C.22.B23.D.24.A 二.填空题:1.DNA、RNA2.碱基、戊糖、磷酸3. A、G、C、T、U、稀有碱基4. 9、1、糖苷键、嘌呤核苷5. 1、1、糖苷键、嘧啶核苷6. 单核苷酸、3,5-磷酸二酯键7. cAMP,cGMP8. 双螺旋、碱基、氢键9. 26010. 2、311. mRNA、tRNA、rRNA12.反密码环、氨基酸接受臂(3端CCAOH) 三.名词解释1. 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共同构成。组蛋白分子共有五种,分别称为H1,H2A,H2B,H3和H4。各两分子的H2A,H2B,H3和H4共同构成了核小体的核心,DNA双螺旋分子缠绕在这一核心上构成了核小体。2.

25、在DNA双链结构中,腺嘌呤始终与胸腺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两个氢键(A=T),鸟嘌呤始终与胞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三个氢键(GC)。这种配对方式称为碱基互补规律。3. Z-DNA为DNA的二级结构的形式,这种DNA是左手螺旋。在主链中各个磷酸根呈锯齿状排列,有如“之”字形一样,因此叫它Z构象;在体内,不同构象的DNA在功能上有所差异,可能参与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控制 。4. DNA的增色效应是指DNA在其解链过程中,更多的共轭双键暴露,DNA的A260增加,与解链程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现象称DNA的增色效应。5. DNA变性过程中,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Tm)。 在

26、Tm时,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Tm值与DNA的分子大小和所含碱基中的G、C所占比例相关。6. 核蛋白体是由rRNA与核蛋白体蛋白共同构成的复合物,分为大、小两个亚基。其功能是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场所。7. 具有自我催化能力的RNA分子自身可以进行分子剪接,这种具有催化作用的RNA被称为核酶。能水解核酸的酶称为核酸酶,有内切酶和外切酶之分。8. 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过程中,具有碱基序列部分互补的不同的DNA之间或DNA与RNA之间形成杂化双链的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9. 指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10.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的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的双螺旋

27、结构松散,成为单链的现象。四.问答题1.用32P标记病毒时,同位素将参入到核酸分子中,而用35S标记细胞时,同位素将参入到蛋白质中。由于只有核酸而非蛋白质可以作为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出现于子代分子,因此只有32P标记病毒时子代中才会检测到标记。2. 第二种DNA的Tm值高于第一种。因为第一种DNA分子A为40%,T也是40%,C,G只占20%。第二种DNA中,C,G各占30%,含有较高的鸟嘌呤和胞嘧啶配对,因而碱基互补所形成的氢键多于第一种DNA。3.成熟的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是:(1)大多数的真核mRNA在5-端以7-甲基鸟嘌呤及三磷酸鸟苷为分子的起始结构。这种结构称为帽子结构。帽子结构在

28、mRNA作为模板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具有促进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加速翻译起始速度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强mRNA 的稳定性。(2)在真核mRNA的3 -末端,大多数有一段长短不一的多聚腺苷酸结构,通常称为多聚A尾。一般由数十个至一百几十个腺苷酸连接而成。因为在基因内没有找到它相应的结构,因此认为它是在RNA生成后才加进去的。随着mRNA存在的时间延续,这段聚A尾巴慢慢变短。因此,目前认为这种3-末端结构可能与mRNA从核内向胞质的转位及mRNA的稳定性有关。4.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是: (1)DNA是一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

29、碱基之间以氢键相连。腺嘌呤始终与胸腺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两个氢键(A=T),鸟嘌呤始终与胞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三个氢键(CG)。碱基平面与线性分子结构的长轴相垂直。一条链的走向是53,另一条链的走向就一定是35。(2)DNA是一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10对碱基,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螺距为3.4 nm,每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nm。DNA螺旋分子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3)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横向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5. RNA与DNA的差别主要有以下三点:(1)组成它的核苷酸中的戊糖成分不是脱氧核糖,而是核糖;(2)R

30、NA中的嘧啶成分为胞嘧啶和尿嘧啶,而不含有胸腺嘧啶,所以构成RNA的基本的四种核苷酸是AMP、GMP、CMP和UMP,其中U代替了DNA中的T;(3)RNA的结构以单链为主,而非双螺旋结构。6.核苷、核苷酸、核酸三词常易被初学者混淆。核苷是碱基与核糖通过糖苷键连接成的糖苷(苷或称甙)化合物。核苷酸是核苷的磷酸酯,是组成核酸(DNA,RNA)的基本单元。核酸是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多聚化合物,故核酸也叫多聚核苷酸。核苷(nucleoside)、核苷酸(nucleotide)英文名称只有一个字母之差。第三章 酶与维生素(8学时)教学大纲要求掌握: 1. 酶、酶的必需基团及活性中心的概念,以

31、及酶的分子组成。2. 酶促反应的特点,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几种因素。3.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及米-曼氏方程的表达式,各种可逆性抑制的酶促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点;Km值的含义及意义。4. 酶活性调节的几种方式,同工酶的概念。熟悉: 1. pH、温度、酶浓度及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单体酶和多酶体系概念。2. 酶含量的调节。了解: 1. 酶促反应的机制、米-曼氏方程的推导过程。2. 酶的命名、酶活性测定及酶活力单位、酶与疾病的发生、诊断和治疗的关系及酶在医学上的应用。自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 竞争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是:A. Km增大,Vm减小B. Km不变,Vm增大C. Km减小,

32、Vm减小D. Km增大,Vm不变2. 泛酸是下列哪种辅酶的组成成分A. CoA-SH B. TPPC. FAD D. FMN 3. Km值与底物亲和力大小的关系是A. Km值越小,亲和力越大B. Km值越大,亲和力越大C. Km值的大小与亲和力无关D. Km值越小,亲和力越小4. 磺胺类药物的类似物是:A. 四氢叶酸 B. 二氢叶酸C. 对氨基苯甲酸 D. 叶酸5. 酶能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是由于 A. 向反应体系提供能量B.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C. 降低反应底物的能量水平D. 提高反应底物的能量水平6. NADPH分子中含有哪种维生素A. 磷酸吡哆醛 B. 核黄素C. 叶酸 D. 尼克酰胺7.维

33、生素B2是下列哪种辅酶的组成成分?A. FH4 B. NADP+ C. TPP D. FAD8. 当酶促反应S=0.5Km,则V值是A. 0.25Vm B. 0.33VmC. 0.50Vm D. 0.65Vm9. 有机磷杀虫剂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是:A. 可逆性抑制作用B. 竞争性抑制作用C.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D. 不可逆性抑制作用10. 关于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哪项不对?A. 影响必需基团的解离状态B. 影响底物的解离状态C. 破坏酶蛋白的一级结构D. 影响酶与底物结合11. 维生素D3的主要活性形式是: A. 25-(OH)-D3 B. 1-(OH)-D3 C. 1,25-(OH)2

34、-D3 D. 1,24-(OH)2-D312. 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影响属 于:A. 变构调节 B. 底物抑制C. 竞争性抑制 D. 非竞争性抑制13. 乳酸脱氢酶有几种同工酶A. 2 B. 3 C. 4 D. 514. 有关同工酶的概念正确的是:A. 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不同,电泳行为不同B. 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C. 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相同,电泳行为相同D. 催化相似的化学反应15. 关于Km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与酶和底物的浓度有关 B. 是达到Vm 时的底物浓度 C. 与酶和底物的亲和力无关 D. 是V达到1/2Vm 时的底物浓

35、度16. 酶在催化反应中决定酶专一性的部分是:A. 辅酶 B. 辅基C. 金属离子 D. 酶蛋白17. 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是:A. Km减小,Vm增大B. Km不变,Vm减小C. Km增大,Vm减小D. Km增大,Vm不变18. 反竞争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符合下列哪项特征?A. Km减小,Vm减小B. Km不变,Vm增大C. Km增大,Vm减小D. Km增大,Vm不变19. 某一酶促反应速度为0.8Vm时, Km等于:A. S B.0.5SC. 0.25S D. 0.8S20. 关于维生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维生素是组成机体组织细胞的 成分之一B. 其化学本质为小分子有机化

36、合 物C. 引起维生素缺乏的唯一原因是 摄入量不足D. 维生素可氧化供能 21.下列有关酶的论述正确的是: A.体内所有具有催化活性的物质都是酶B.酶在体内不能更新C.酶的底物都是有机化合物D.酶是活细胞内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22. 酶蛋白变性后其活性丧失,这是因为:A.酶蛋白被完全降解为氨基酸B.酶蛋白的一级结构受破坏C.酶蛋白的空间结构受破坏D.酶蛋白不再溶于水23. 酶的辅酶是A.与酶蛋白结合紧密的金属离子B.分子结构中不含维生素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C.在催化反应中不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D.在反应中起传递质子、电子或其他基团的作用24.含有维生素B1的辅酶是A.NAD+ B.FAD C

37、.TPP D.CoA25.下图是几种抑制作用的双倒数作图,其中直线X代表无抑制剂时的作图,那么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作图是:A. A B. B C. C D. D26.酶促反应动力 学研究的是:A.酶分子的空间构象B.酶的电泳行为C.酶的活性中心D.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27.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不包括:A.底物浓度 B.酶的浓度C.反应环境的pH和TD.酶原的浓度28.有关竞争性抑制剂的论述,错误的是:A.结构与底物相似B.与酶非共价结合C.与酶的结合是可逆的D.抑制程度只与抑制剂的浓度有关29. 有关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论述,正确的是:A.不改变酶促反应的最大速度B.改变表观Km值C.酶与底物

38、、抑制剂可同时结合,但不影响其释放出产物D.抑制剂与酶结合后,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30. 有关酶的活性中心的论述,正确的是:A.酶的活性中心专指能与底物特异性结合的必需基团 B.酶的活性中心 是由一级结构上相互邻近的基团组成的C.酶的活性中心在与底物结合时不应发生构象改变D.没有或不能形成活性中心的蛋白质不是酶31.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是:A.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与一般催化剂完全相同B.低温可使大多数酶发生变性C.最适温度是酶的特性常数,与反应进行的时间无关 D.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性常数,延长反应时间,其最适温度降低32. 关于pH对酶促反应速度影响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pH影响

39、酶、底物或辅助因子的解离度,从而响酶促反应速度B.最适pH是酶的特性常数C. 最适pH不是酶的特性常数D. pH过高或过低可使酶发生变性33. 关于酶原与酶原激活,正确的是A.体内所有的酶在初合成时均以酶原的形式存在B.酶原的激活没有什么意义C.酶原的激活过程也就是酶被完全水解的过程D.酶原激活过程的实质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34. 有关别构酶的论述哪一种不正确A.别构酶是受别构调节的酶B.正协同效应例如,底物与酶的一个亚基结合后使此亚基发生构象改变,从而引起相邻亚基发生同样的改变,增加此亚基对后续底物的亲和力C.正协同效应的底物浓度曲线是矩形双曲线D.构象改变使后续底物结合的亲和力减

40、弱,称为负协同效应35. 国际酶学委员会将酶分为六类的依据是:A.酶的物理性质 B.酶的结构C.酶的来源 D.酶促反应的性质二.填空题1. 结合酶由 与 相结合才具有活性。2. 米-曼式方程是说明 关系的方程式,Km的定义是 。3. 关于Km的意义的叙述:(1)Km是酶的 常数, 与 无关。(2)同一种酶有不同的底物时,Km 值 ,其中Km值最小的底物通常是 。(3)Km可以近似的表示 ,Km越大,则 。(4)同工酶对同一底物的Km值 。4. 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使其Km值 ,而Vm值 。5. 酶的专一性有 、 和 三种。6. 抑制剂不改变酶促反应Vm; 抑制剂不改变酶促反应Km值。7. 反竞争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表现为Vm值 和Km值 。8. 乳酸脱氢酶是 聚体,它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材料 > 医药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