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逻辑学基础知识简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逻辑学基础知识简介.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汉语逻辑学基础知识简介致 辞河图学习群(群号:250823221,开放加群)来了很多网友,我很高兴。思东创作室热烈欢迎你们的到来。河图学习群是以研究、探讨汉语语法和逻辑规则为宗旨的论坛,不研究宇宙的起源,奇点,也不研究哲学中的观点看法。因此,喜欢与人争辩的网友,您可以到其他论坛参与相关的争论。这里遵循老子的教诲:不言之教、不争之德。所谓不言之教,就是汉语逻辑、认识结构、思维规则。这些都是不存在争议的思维工具。所谓不争之德,就是河图模型法。用中国古代的道河图为各种观点理论进行定位。采用的方法是康德创新出来的哲学逻辑方法图像法正位法:即判断法,对比法,定位法。没有通常人们惯用的辩证法。2016年8
2、月29日星期一欢迎您加入汉语逻辑学的通俗化工程汉语逻辑学属于西方目前正在兴起的自然语言逻辑学。它的鲜明特点是:不在现有的语言文字之外,重新设计一套专供逻辑学使用的语言符号系统。具体说来,汉语逻辑学在进行语句结构分析时,除了使用制表符进行结构连线之外,就是采用日常的自然语言进行标注。制表符的功能是展示出语句结构的样式,文字标注则搭建起内容自身具有的认识形态、认识属性。这样一来,语言结构就与认识结构有机结合为一体了,从而构成了汉语逻辑学与西方逻辑学的本质区别。下面,我给出有关汉语逻辑学入门的基础知识,希望新加入河图学习群的网友关注。如果您愿意参与汉语逻辑学知识的通俗化这件事情,就请将您的观后感发表
3、出来,以便我们今后有针对性的改进。逻辑学传授的知识不是观点道理,而是真理的属性、形态和特点。通常人们观察和分析的对象是客观事物。逻辑学关注的对象则是字词之间的关系,句子结构、文章结构。这是一般人不去研究的内容。语法环节日常生活中用来交流的语句,如开学了,小明骑着电动自行车去上学。这里表述的文字,应该都是符合事实的,本质属性是真理。这样的句子不会让人产生质疑。汉语逻辑就把由不同的真理以文字形式出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如何研究呢?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语句中字词的涵义、功能准确地揭示出来。如开学了,这是表明时间的词汇,上升到哲学术语的高度,就是语句内容适用的条件。如果不开学,就不会
4、有后面的上学行为。小明这是行为的主体:人。西方语法称作主语,汉语语法将它称作“主体”(亦即动作和行为的主人)。骑着电动自行车去上学。西方语法称作谓语。汉语将它与主体的关系展示出来,即这是对主体行为进行的描述,因此属于主体的形态(主体的样子:行为、动作是怎样的)由此构成这个语句的结构:主体是小明,形态是骑着电动自行车去上学。这样的语句结构用思维规则表示,就是“两分法(主体和形态),同一律(不可分割开的一体形式)”。分开了,这个句子的真理性就不存在了。西方的语法除了主谓结构之外,还有宾语、补语、状语等,这是将词进行分类之后产生的语句结构。汉语不是按照词的属性研究语句结构,而是按照思维规则确定语句结
5、构。以这句话为例,只要划分出主体和形态,那么,就与思维规则“两分法同一律”吻合起来。此时的语句结构就是合乎汉语逻辑规则的。用逻辑图表示:时间:开学了(哲学术语:条件)主体:小明形态:骑着电动自行车去上学句型分类:描述句由于主体和形态的划分已经符合本质环节的思维规则,所以,这段话的句型结构就已经符合汉语逻辑规则了。可以不再继续往下分解了。在汉语中思维规则不是只有“两分法同一律”的形式,还有“三分法对立统一律”的形式。按照“三分法对立统一律”的标准分析这句话,就会得到这样的句型结构:条件:开学了 描述句主体:小明 两分动作:骑着电动自行车 形态两分 目标:去上学这就是三分法对立统一律的句型结构,它
6、的特点是把形态部分的内容依据字义功能分为两种形式:动作和目标。对比上述两种句子结构,可以看出,二者的认识形态不同。两分法局限在直观描述的层面,三分法进到了对形态进行分类的层面。在哲学理论中,两分法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辩证法。三分法则是进到理性层次的结构法。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就是两分法属于认识方法,辨证方法。三分法属于逻辑方法、结构方法。记住两种方法的区别:它们二者在思辨能力上是不同的。三分法是对形态结构进行分类得到的结果。这种对形态结构进行的区分,在可见的视域很容易把握住。在不可见的哲学领域,情形截然不同了。因为哲学关注的对象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内容,而是有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表述问题、论证问
7、题的方法。此时作为哲学观点出现的真理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立的。例如,唯物论强调物质的第一性,辩证论强调矛盾的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显然,它与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发生了冲突。两种观点并列起来,就会产生争斗,到底是物质重要呢还是矛盾更重要呢?这个问题争论不清。造成这种争论的原因在那里呢?很简单,认识视角不同。唯物论是站在认识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角度看问题,于是得出:没有对象物质的存在,就没有认识的内容。辩证论站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态上,得出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我们将认识和对象的关系,作为从存在出发得到的真理。将事物之间的联系作用,作为从关系出发得到的真理。这样一来,存在和关
8、系就是两种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由于视角不同,得到的真理内容也会不同。怎么才能解决不同视角之间的真理具有的矛盾性呢?这就要用到中国古代的道河图模型来正位。直观认识得到的物质第一性,就处在河图一的位置上。从关系出发得到的矛盾普遍性就处在河图二的位置上。这样一来,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就被河图中的一和二分割开了。这就是河图的功能。它能够把不同的真理形式通过在河图上的位置不同区分开。此时,观点理论环节出现的派别争斗现象就消失了。因为不同的观点在河图上的位置不同。这个位置就是该观点的适用条件,即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真理,是与它看问题的视角紧密关联在一起的。视角一变,它的真理性就不存在了,就会有适用于该视角的新的
9、真理内容取代了它的位置。以上内容不知道网友读了之后有何看法,希望能够将您的读后感发表出来。2016年8月29日星期一为什么河图中心五是真理的型真理的属性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人人皆知的。这种同一性具体表现在下列四个环节:1、表述的语言文字必须与客观存在的事实一致。(名与实同一)2、探索出来的观点必须有具体实例能够证实。(思维和存在同一)3、创新出来的方法必须能够经受实践中具体应用的检验。(理论和实践同一)4、创新出来的思维规律必须能够经得起人类思想发展史的检验。(逻辑和历史同一)由此构成四个环节的同一性,符合老子强调的“玄同”模式。对于老子论述的河图来说,当我们把“观其徼”中的“徼”作为真
10、理的模型看待起来时,就需要从上述四个环节中举出具体实例,以便证实河图中心五确实是真理的模型。这样说来,为什么河图中心五是真理的型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需要通过具体实例给以证实的。应该看到,逻辑环节的实例不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以,它不是以观点看法形式出现的内容,而是以表述的语言文字,句子结构形式出现的真理(即正确的观点)最初的真理局限在日常生活里面。它的功能是用来相互交流、沟通信息的。为此,我们需要给出一个语法层面的实例。语句内容如下:这是小明,他是大宝。小明和大宝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并且还是同班同学。每天清晨,小明和大宝都是骑着电动自行车到学校去。小明是班长,大宝是学习委员。他们二人都被评为三好
11、学生,并且考入了理想的大学。小明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大宝则进入了北大哲学系。这段话介绍了小明和大宝的上学情况,以及被名牌大学录取的事实。显然,这是没有主观看法的、是直观地对实际情况进行的描述。因此能够成为无可置疑的真理。由于整段话中包含了存在形式、关系形态、变化过程和最终结果,因此我们在对这段话进行语句结构的分析中,就可以依据表述内容的形态特点进行分类。下面就是分类的结果:1、指称对象存在形式分为两种直接指称:这是小明。间接指称:他是大宝。(间接指称的涵义是:手指的方向发生了变动,眼睛的目光发生了转向)2、关系形态直接和间接不可分割开关系对象:小明和大宝关系形态:直接形式:在同一所学校上学间接形
12、式:并且还是同班同学(表明间接形式的文字:“并且还是”与直接形式的内容构成递进关系)3、过程形式条件对象形态是三位一体的条件:每天清晨对象:小明和大宝形态:都是骑着电动自行车到学校去形态内部的结构:都是(共同的属性)骑着电动自行车(动作形态)到学校去(目标方位)4、系统形式菱形结构,过程和结果一体解说形式:分立小明是班长大宝是学习委员评论形式:一体,过程静态:他们二人都被评为三好学生递进形式:并且动态:考入了理想的大学具体结果:分立小明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大宝则进入了北大哲学系上述四个环节恰恰与河图中心五的外部菱形排列的四个圆圈吻合起来。那么,位于中心的一个圆圈,它里面的内容是什么呢?由于中心的圆
13、圈处在里层,与外面的四个圆圈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所以,相互之间构成了内外两个层次。外部四个圆圈是真理的具体形式,中心的圆圈就是真理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排列的结构特点决定的。上下两个圆圈构成了层次关系,左右两个圆圈是并列形式。上中下构成了三个环节。由于圆圈里面的内容全都不同,因此呈现出对立统一的矛盾形态。由此组成了真理的结构。用文字表述即是:两个层次两种形式三个环节对立统一。这就是系统表述真理的思维规则。它源自康德的菱形判断表、范畴表两种形式共同具有的属性:依据认识结构表述真理在各个环节里面的内容。我们将文字分析的内容转化为河图中心五的图像形式,就得到了真理的模型。在这个真理的模型中,黄色表明
14、存在形式,它具有直观可见的特点,认识形态为直接抽象。紫色表明关系形式,它具有理性思辨的特点,关系形态是大脑通过逻辑思维把握的内容。这种逻辑思维具体表现在:小明和大宝本来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存在,认识将他们二者联系在一起,从而把握了二者共同的形态特点。认识形态为间接抽象。蓝色表明动态形式,骑车上学是运动过程。认识形态为动态认识特有的过程结构。灰色表明系统模式。因为系统模式的结构是看不见的(注意:虚无指的是论述结构而不是论述的具体内容),所以用代表虚无的灰色将它表示出来。认识形态为系统把握的整体结构。以上就是真理的模型河图中心五在日常交往中的表现形式。可见,叙述真理必须建立在完整的过程上面,因为存在本
15、身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形态。为此,把握真实存在的对象,就必须将完整的变化过程展示出来。由此构成一个真理的模型。这就是老子强调的“玄同”内涵。如果表述的真理只局限在动态形式上,老子就将它称作不道,即没有入道。具体语句是30章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不道的原因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模型,也就是说,缺乏从上学到考取大学的质变环节。汉语逻辑讲述的内容都是上升到本质高度的大实话,不需要理性的思辨,只需要使用头脑中的判断力,鉴别讲述的内容是真还是假。真的就是合乎逻辑规则,假的就是偏离了思维规则,出现了名与实的对立性。欢迎网友参与汉语逻辑学知识的通俗化工作。您的读后感将帮助我们完善讲座的内容。2016.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