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经典历史故事中学生.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285481 上传时间:2022-04-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经典历史故事中学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2年经典历史故事中学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经典历史故事中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经典历史故事中学生.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经典历史故事中学生 历史故事的意义了解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历史故事是让我们最简单了解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世界历史、清朝历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历史最快捷方法,下面为大家细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经典历史故事中学生,欢迎查阅。 经典历史故事中学生1 谢安派出的将领胡彬,率领水军沿着淮河向寿阳进发。在路上,他得知寿阳已经被前秦的前锋苻融攻破。胡彬只好退到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扎下营来,等待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 苻融占据寿阳以后,又派部将梁成率领五万人马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了胡彬水军的后路。晋军被围困起来,军粮一每天少下去,状况非常紧急。 胡彬派出兵士偷偷送信给谢石告急,说

2、:“现在敌人来势很猛,我军粮食快完,唯恐没法跟大军会合了。” 送信的晋兵偷越秦军阵地的时候,被秦兵捉住。这封告急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即派快马到项城去告知苻坚。 苻坚一连得到秦军前锋的捷报,更加傲慢起来。他把大军留在项城,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赶到寿阳,恨不得一口气把晋军吞掉。 他到了寿阳,跟苻融一商议,认为晋军已经不堪一击,就派了一个使者到晋军大营去劝降。 那个派出的使者不是别人,恰恰是前几年在襄阳坚决反抗过秦军、后来被俘虏的朱序。 朱序被俘以后,虽然被苻坚收用,在秦国当个尚书,但是心里还是向着晋朝。他到晋营见了谢石、谢玄,像见了亲人一样兴奋,不但没根据苻坚的叮嘱劝降,反而向谢石供应了秦军的情报

3、。他说:“这次苻坚发动了百万人马攻打晋国,假如全部人马一集中,唯恐晋军没法抵抗。现在趁他们人马还没到齐的时候,你们赶快发起进攻,战胜他们的前锋,挫伤他们的士气,就可以击溃秦军了。” 朱序走了以后,谢石一再考虑,认为寿阳的秦军兵力很强,没有把握打胜,还是坚守为好。谢安的儿子谢琰劝告谢石听朱序的话,尽快出兵。 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协商,就派北府兵的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人,先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攻击。这支北府兵果真名副其实,他们像插了翅的猛虎一样,强渡洛涧,个个威猛非凡。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牵强抵抗一阵,败了下来,秦将梁成被晋军杀了。秦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走,大部分掉在水里淹死。 洛涧

4、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吩咐刘牢之接着援救硖石,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派出朱序劝降以后,正在洋洋得意,等待晋军的倒戈,突然听到洛涧失守,像头上挨了一下闷棍一样,有点沉不住气。他要苻融陪着他到寿阳城楼上去看看对岸形势。 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猛。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隐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文言是“草木皆兵”)。 苻坚有点胆怯

5、了,他转过头对苻融说:“这的确是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他们弱呢?” 打那以后,苻坚吩咐秦兵严密防守。晋军没能渡过淝水,谢石、谢玄非常焦急。假如拖延下去,只怕各路秦军到齐,对晋军不利。 谢玄派人给苻坚送去一封信,说:“你们带了大军深化晋国的阵地,现在却在淝水边摆下阵势,按兵不动,这莫非是想打仗的吗?假如你们能把阵地稍稍往后撤一点,腾出一块地方,让我军渡过淝水,双方就在战场上比一比输赢。这才算有胆识呢!” 苻坚一想,要是不答应后撤,不是承认我们胆怯晋军吗?他立刻召集秦军将领,说:“他们要我们让出一块阵地,我们就撤吧。等他们正在渡河的时候,我们派骑兵冲上去,保管能把他们歼灭。” 谢石、谢玄得到苻坚答

6、应后撤的回音,快速整好人马,打算渡河进攻。 约定渡河的时刻到来了,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他们原来想撤出一个阵地就回过头来总攻。没料到很多秦兵一半由于厌恶斗争,一半由于胆怯晋军,一听到后撤的吩咐,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来了。 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机飞速渡过淝水,向秦军猛攻。 这时候,朱序在秦军阵后叫喊起来:“秦兵败了!秦兵败了!”后面的兵士不知道前面的状况,只看到前面的秦军往后奔跑,也转过身跟着边叫嚷,边逃跑。 苻融气急败坏地挥动着剑,想压住阵脚,但奇兵像潮水般地往后涌来,哪里压得住。一群乱兵冲来,把苻融的战马冲倒了。 苻融挣扎着想起来,晋兵已经从后面赶上来,把他一刀砍了。主将一死

7、,秦兵更是像脱了缰绳的惊马一样,四处乱奔。 阵后的苻坚看到状况不妙,只好骑上一匹马舍命逃走。不料一支流箭飞来,正好射中他的肩膀。苻坚顾不得难受,接着催马狂奔,始终逃到淮北才息了口气。 晋军乘胜追击,秦兵没命地溃逃,被挤倒的、踩死的兵士,满山遍野都是。那些逃脱的兵士,一路上听到风声和空中的鹤鸣声(文言是“风声鹤唳”,唳音l,就是鹤鸣声),也当作东晋追兵的喊杀声,吓得不敢停下来。 谢石、谢玄收复了寿阳,派飞马往建康送捷报。 这一天,谢安正跟一个客人在家里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顺手把捷报放在床上,照样下棋。 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说:“战事状况怎么样?” 谢安慢吞吞

8、地说:“孩子们究竟把秦人战胜了。” 客人听了,兴奋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知别人,就告辞走了。 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 经过这场大战,强大的前秦大丧元气。苻坚逃到洛阳,整理残兵败将,只剩下十几万。但是慕容垂的兵力却丝毫没受到损失。不出王猛所料,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最终背叛了前秦,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后燕和后秦,苻坚本人也被姚苌杀了。 经典历史故事中学生2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与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

9、过事,还曾经劝告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即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惋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指责魏征,反而态度温和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官名),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

10、,这算什么规则?” 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知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当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假如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激励大臣们把看法当面说出来。在他的激励之下,大臣们也敢于说话了。特殊是魏征,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看法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唐太宗也特殊信任他,经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看法。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看法,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

11、则暗)。”他还举了历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假如能够接受下面的看法,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慧渊博不行,还应当虚心倾听臣子的看法。隋炀帝自以为才高,傲慢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唐太宗听了,感受很深,叹了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统治巩固下来,心里兴奋。他觉

12、得大臣们劝说他的话很有帮助,就向他们说:“治国好比治病,病虽然好了,还得好好养息,不能放松。现在中原安定,四方归服,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是我还得非常谨慎,只怕不能保持许久。所以我要多听听你们的谏言才好。” 魏征说:“陛下能够在安定的环境里想到紧急的日子,太叫人兴奋了(文言是居安思危)。” 以后,魏征提的看法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味道,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看法的好名声,只好牵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

13、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羞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异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庆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凉爽的水,把太宗义愤填膺浇熄了。 后来,他不但不记魏征的恨,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哩!” 公元

14、643年,那位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受,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缘由;用人作镜子,可以发觉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接受大臣的直谏,政治比较开明,而且留意减轻百姓的劳役,实行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旺盛景象,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把这段时期称做“贞观之治” 经典历史故事中学生3 唐太宗灭了东 突厥后,又派李靖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我国古代民族之一,在今青海省,谷音y),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唐朝交往,远在西南的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

15、政权,蕃音b),也派使者来了。 当时的吐蕃赞普(吐蕃王的称号)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十三岁的时候,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歌,擅长写诗,受到吐蕃人的爱戴。他的父亲死去后,吐蕃贵族发动叛乱,松赞干布靠他的英勇才智,很快把叛乱平定了。 年青的松赞干布并不满意吐蕃的贵族生活,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他派出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唐太宗也听到吐蕃的名声,情愿跟他们结交,还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访。 过了两年,松赞干布又派使者到长安向唐朝求亲,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使者怕松赞责怪他不会办事,回到吐蕃后,向松赞撒谎说:“唐天子快要答应把公主下嫁给我们啦,因

16、为吐谷浑王也去求亲,才把我们求亲的事给担搁了。” 吐蕃和吐谷浑两国原来就在闹摩擦,松赞干布听了使者的回报,更加怨恨吐谷浑。他立刻出动二十万人马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王看吐蕃军攻势很猛,抵抗不住,就退到环海一带。 松赞干布战胜了吐谷浑,乘胜打 到唐朝境内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又打了个大胜仗。松赞干布傲慢起来,派人威逼唐朝说:“假如不把公主嫁给我,我就带兵打 到长安。” 唐太宗生气了,派大将侯君集带兵反击吐蕃。吐蕃将士对松赞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斗争,原来不情愿,看到唐朝派大军前来,都要求退兵。松赞干布眼看蛮干下去,要遭到失败,就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原来情愿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讲和了。 公元640年,松赞干

17、布又派了个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带了一百人的出访队伍,备了五千两黄金和很多珍宝的厚礼,到长安去求亲。 唐太宗接见了禄东赞。禄东赞传达了他们的年青国王想跟唐朝友好的心愿,说得娓娓好听。唐太宗心里挺满足,就在皇族的女儿中,选择一个漂亮温顺的,封为文成公主,把她许嫁给松赞干布。 据说,使者禄东赞是个绝顶聪慧的人。后来,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传着一个“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 禄东赞在长安求亲的时候,各国来求亲的使者许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吩咐,要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五个难题。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就答允跟那国和亲。 第一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

18、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其次道题目是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分辨出哪匹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儿的饲料和水。其次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 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禄东赞通过了一道道考试,最终一道是要从二千五百名美貌年青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禄东赞凭他敏锐的视力,一下子就把那仪态大方的公主认出来了。 这些传闻不大可能是事实,但是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完成这个使命的使者的赞美。 公元641年,二十四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

19、唐朝廷为公主备了一份非常丰富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疆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打算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亲自从逻些(今西藏拉萨)赶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实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逻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逻些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在逻些根据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特地建立了一座城郭宫殿,给公主居住

20、。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公元650年,松赞干布死去。唐太宗也在前一年病死,接替他的是太子李治,这就是唐高宗。 经典历史故事中学生4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化,特殊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腐贿 赂的风气非常严峻;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状况才有了点变更。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夫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觉牛躺倒在地上

21、,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夫又气又伤心,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夫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夫原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夫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其次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夫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状况,立即沉下脸,叫卖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醇厚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

22、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夫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子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 关节,接贿 赂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化的风气整顿一下。 根据宋朝的规则,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 索。包拯破了这条规则,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

23、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干脆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堵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堵塞的缘由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即下吩咐,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愿拆除。开封府派人去督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具体一检查,发觉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非常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 关节

24、,准备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示他,别白操劳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腐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闻里管地狱的神。) 包拯对亲戚

25、挚友也非常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看。日子一久,亲戚挚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非常朴实,跟一般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假如犯了贪腐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很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闻,但

26、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经典历史故事中学生5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忧自己一每天苍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愉快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想方设法找寻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举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当过医生。父亲李言闻对药草很有探讨,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经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集各种药草。日子一长,他能认得各种草木的名称,还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药学问慢慢丰富起来。 但是,在那个日子里,做一个一般医生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李言闻自己是医

27、生,却要李时珍读书应科举考试。李时珍在父亲督促下,在十四岁那年考中秀才,但是以后参与举人考试,三次都没有考中。别人都替他惋惜,李时珍却并不因此悲观。他的志愿是做个替百姓治病的好医生。 打那时候起,李时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亲学医。正好在这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一场大水灾,水退以后,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富裕,但是父子俩都很怜悯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酬劳。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超,治病热心,都很感谢他们。 李时珍为了探讨医术,读了很多古代的医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医书。汉朝人写过一本神农本草经,以后一千多年,不断出了很多新的医书。李时珍经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看病

28、,那些贵族家里藏书不少,李时珍就靠他行医看病的便利,向王公贵族家借图书看。这样一来,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超了。 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响,被他看好病的人,到处宣扬李医生好。旁边州县得病的人,也赶来请李时珍看病。 有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一种抽风的病。楚王府虽然也有医官,但是谁都没法治好。这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么不焦急?有人告知楚王,只有找李时珍,才能治好这种病。楚王赶快派人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一看病人的脸色,再按了按脉,就知道孩子得的这种抽风病是肠胃病引起的。他开个调理肠胃的药方,叫人上药铺抓了药。楚王的儿子一吃药,病就全好了。 楚王非常兴奋,一再挽留李时珍在楚王府呆下来。

29、没有多少日子,正碰上朝廷征求人才。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举荐到北京太医院去。 太医院原来是国家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迷信一批骗人的方士,在宫里做道场,炼金丹,想凭这些方法使自己长生不老。李时珍是一个正直的医生,看不惯那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他在太医院呆了一年,就辞职回家。 李时珍辞去官职,回家的路上,顺便游历了很多名山胜地。他上山不是为了观赏景色,而是为了采草药,探讨各种草木的药用性质。有一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均县)的武当山去,听说那里产一种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还童,人们把它称作“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它当作珍宝一样,要地方官吏年年进贡,并且禁止百姓采摘。

30、李时珍可并不信任真有什么仙果。为了弄清真 相,他冒着危急,攀登悬崖峭壁,采到了一颗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具体探讨,才知道那种果子只不过像一般梅子一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仙果”。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工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发觉古代医书上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再说,经过那么多年头,人们又接连发觉了很多古代书上没有记载过的药草。他就决心编写一本新的完备的药书。辞职回家以后,他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写成了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收集了一万多个药方,为发展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宏大的贡献。 本草纲目出版以后,始终流传到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很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至于那个迷信炼丹、一心想长生不老的明世宗,不但没有能长生不老,却因为误服了有毒的“金丹”,丢了性命。明世宗死后,他的儿子朱载垕(音hu)即位,就是明穆宗。 经典历史故事中学生第19页 共19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