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二语习得(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案二语习得(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1)相同点:(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A、两种语言的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健全的大脑、语言器官;客观:一定的语言环境。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B、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C、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D、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2)不同点:A、习得动力不同: 儿童是出于本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成人动机等多方面B、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儿童是在天然语言环境中习得
2、的,充满感情、有丰富体势语,体现 i+1 式特点的“照顾式”语言,是以交际活动的参加者身份在真实交际中运用第一语言; 成人在课堂中习得要从学发音、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开始,进展取决于教学计划和老师的指导,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C、习得的过程不同儿童从接触实际事物开始,同时建立有关概念(包括时间、地点、空间等) 。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 ; 成人要学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要经过第一语言的思维,借助已有的系统知识和经验来帮助习得第二语言,有时有益,有时干扰。 D 文化因素的习得不同 儿童通过交际自然习得语言的同时也自然习得了文化和社会价值;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特别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如果没有专门安排则不
3、一定能同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而且不同文化之间还可能产生文化冲突。 E 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伴随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上述变化基本完成以后进行的,两者习得的条件也不同。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殊规律需要进行充分研究。2、 一个成功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点? 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应该做到: 1. 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目标,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克服困难的毅力。2. 积极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不怕犯错误,也就是“脸皮厚”,“不怕丢丑”。3. 在课堂上积极主动,不但注意语言的功能,同时也注意语言形式,语法概念清楚。在初级阶段,不随便捏
4、造没有听过见过的句子,善于猜测,而且准确率较高。4. 把学习和习得结合起来 1 7自然的习得只学言语,不学语言,而学习只学习语言,忽视言语。5. 不仅仅靠视觉,避免逐句逐词翻译,注意泛听、泛读善于排除冗余的信息,把握要点和大意。6. 在第二语言文化环境中,能够在两种文化之间保持理想的距离,及排除母语文化所带来的保守性,又未被目的语文化所同化;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有清楚的了解,对歧视和差异保 持理想的容忍度;具有适度的自尊心和移情。3、 如何看待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之间的关系?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是人们认识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的局限后研究所的结论。因此人们很容易认为对比分析、偏误分析、早期
5、中介语理论这三者之间是一种承继的关系,但是这是一种误解。三者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三者有明显的不同。理论基础:对比分析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的,它试图从语言学习者外部寻找描写和解释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方法;偏误分析是以认知心理学和普遍语法为基础,试图从分析学习者自身的但却片面的语言系统出发,解释其学习过程。早期的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的不同:早期中介语理论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偏误分析虽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
6、期的中介语理论的水平。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中介语理论与两者有一定的区别,首先中介语研究并不排斥对比,其对比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对比的框架上的(母语、目的语、中介语),这和对比分析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早期中介语研究也不排斥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析的工具,但其分析的手段并不局限与偏误分析。4、如何理解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中介语语用学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作为第二语言运用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考察非母语者如何理解和产出目的语的行为;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研究非母语者如何发展他们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的能力。5、 什么是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语用语言能力:关注的是一种
7、语言当中形式和功能的映射问题,即哪些语言材料可以用来实施特定的语言行为。包括关于规约性的手段和规约性的形式的知识和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研究的是某一特定语言文化社团的成员在特定的语境中如何实施和解释特定的语言行为,研究的是得体性的问题。包括关于交际行为和权势、社会距离以及强加度之间关系的知识、关于交际双方权利义务、禁忌以及规约性行为的知识。6、 什么是语用迁移?语用迁移指的是学习者所具有的语用知识对第二语言语用信息的理解、产出以及学习所施加的影响,这种语用知识指的是与第二语言以外的语言和文化相联系的语用知识。语用迁移不仅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现象,还会随着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深入而动
8、态变化发展。7、 什么是第二语言的语用能力第二语言的语用能力包括语用语言层面和社会语用层面。语用语言能力关注的是一种语言当中形式和功能的映射问题,即哪些语言材料可以用来实施特定的语言行为,学习者需要能够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例如请求、道歉、拒绝等。包括规约性手段和规约性形式。规约性手段的三种方式:直接策略,规约性间接策略,非规约性间接策略。社会语用能力研究的是某一特定语言文化社团的成员在特定的语境中如何实施和解释特定的语言行为,研究的是得体性的问题。习者还需要能够把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免引起误会。8、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于语言习得观点的差异?(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
9、习得方面有何不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语言学习过程就是人们的行为形成过程,这种行为和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习惯的养成,是对外界刺激不断作出反应的结果。因此,外在环境因素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所在。心灵主义语言学习理论从人的大脑本身去寻找语言习得的答案,认为语言习得是在人类与生俱来的大脑语言习得机制和实际语言接触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由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是参与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外界因素对语言习得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9、 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简答)(1)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既有差别也有相似之处。第一语
10、言和第二语言习得都经历了沉默期、使用程式语、简化语法结构、简化语义。但也有差异,所有的一语学习者都会经历沉默期,而很多二语学习者特别是成年人却没有沉默期。(2)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差别:习得结果不一样。正常儿童都能习得母语,只有一小部分第二语言习得者能够成功地获得目的语。两者的关系不一样。母语知识肯定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认知机制不一样。由于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者年龄往往不一样,因此两者的认知机制就不一样。习得环境不一样。大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接触和使用目的语的机会都很有限。语言习得机制是否发生作用不一样。母语习得依赖大脑中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第二语言习
11、得无法或只能部分借助语言习得机制。学习动力和情感状态不一样。母语习得是生存需要,不存在动力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的动力和情感状态因人而异。10、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五个假说(名词解释、填空)“习得与学习假说”:按照克拉申的观点,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两种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即“习得”和“学习”。“习得”与“学习”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经历的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即“下意识的语言习得”和“有意识的语言学习”。“自然顺序假说”: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自然习得顺序假说实际上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习得过程:自然习得顺序自然反映的是“习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受学习
12、者内在大纲支配的,因而是可以支配的;课堂语言知识的学习反映的是“学习”过程,是受外在大纲支配的,因而这种知识的运用所表现出的顺序与自然习得顺序不同。“监控假说”:所谓“监控”是对学习者“学习”知识的作用或功能而言的。克拉申认为,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是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学习”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通过“习得”获得的语言能力使学习者可以把要表达的意思流利的说出来,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使学习者在说话之前会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语言形式。“输入假说”:人们习得一种语言,必须通过理解信息或者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的习得按照自然顺序,通过理解在下一阶段将要习得的结构来进行。
13、输入的语言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能力。即“i+1”。“情感过滤假说”:情感过滤指组织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心理障碍。也就是说,情感因素并不在整个语言习得的过程当中,其作用是阻碍或协助输入进入语言习得机制。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11、 情感因素是怎样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克拉申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阐述了情感因素是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过滤”指的是组织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的输入来习得语言的心理障碍。情感因素并不在整个语言习得的过程当中,其作用是阻碍或协助输入进入语言习得机制。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的情感因素分为三类:动机。学生的学习
14、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强、发展快,反之则收效甚微。自信。自信会让学习者表现得更好,那些比较自信、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展较快。焦虑。不管是个人的焦虑程度还是整个课堂的焦虑程度,焦虑程度低都有助于二语习得,顾虑较少的学习者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动力越大,自信心越强,焦虑感越低,对语言输入的过滤就越少,从而获得的输入就越多,二语学习的成绩就越好。相反,当学习者没有动机缺少自信心,或心情焦虑,有防范心态,其心理屏障会增强,对“可理解输入”的吸收就越少,二语习得的效果就越差。12、什么是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可理解输入是如何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怎样才能
15、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克拉申认为,习得一种语言必须通过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i+1”水平的语言材料,第二语言习得才能产生。当学习者进行附有意义的交际时,二语习得才能进行。促进:人本身就有学习语言的特殊机制,生成语法的基本规律是人的智力的一部分,这种智力是语言习得先决条件,是与生俱来的。在语言中,应调动学生的内在智力因素,避免不动脑筋的机械模仿。当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时,会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激活语言习得机制,促进语言习得。提供:(1) 输入数量。语言习得需要大量语言输入,必须为学习者提供足够数量的语言输入。(2) 输入质量。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必
16、须符合“i+1”结构,保证语言输入材料的难度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掌握的语言知识。(3) 输入方式。语言材料主要是在语言环境中自然接受,注重语言意义粗略调整输入。(4) 输入条件。学习者必须在情感焦虑低,情感屏障弱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接受输入。增加填空:克拉申从四个方面对输入假说进行了说明:(1) 输入假说与习得有关,而与学习无关;(2) 学习者通过理解稍稍超出现有语言能力的语言结构(i+1),才可习得新的语言结构。对于尚未习得的语言结构,学习者还可以通过特定的上下文和情景,包括语言外信息,常识以及已经习得的语法知识来帮助理解。(3) 如果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得到理解,而且实现了有效的交流,“i+1”过
17、程就可以自动实现。(4) 说话能力是自然产生的,不是被直接教会的。第六章13、言语社团(填空)人文组成一个言语社团,不仅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语言表现,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基本一致的语言态度,它们对某种语言有一种认同心理。14、语言变体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单位,是指具有共同的社会分布的一组语言项目(语言形式),语言项目指的是各种语言成分或规则,可以指整个语音系统、语法系统、词汇,也可指一个词、一个音位或音位变体。社会分布则指相应的语言社团,一群接受和使用某些语言项目的人,社会语言学用变体这个概念来描写语言的变异性特点。语言的变体可以分为:语言的地域变体、社会变体、功能变体(语体就是语言的
18、功能变体:口语、书面语)15、语言变异指语言因各种社会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差异,它既包括某个特定语言项目在共时分布上的差异,也包括该语言项目在历时流程中的变化。社会语言学家把语言放到社会环境中去研究,具体分析语言的各种变异,认为语言不是一种同质系统,而是一种有序异质结构,语言研究者通过变异成分的分析来考察变异同社会因素之间的共变关系。14、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职业)、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也遵循语言变异的一些共同规律,但也有其自身特点。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语言变异可分两类:系统
19、变异和非系统变异。15、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有哪些特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大量的语言变异现象。这是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比母语者的语言变异更加剧烈、更加频繁。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是造成其中介语系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促进其中介语系统不断发展的动因。17、18、19、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主要类型有哪些?=(什么是系统变异?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自由变异?请举例说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自身的语言变异可分为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 (1)系统变异,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是外部因素与上下
20、文语境、情景语境及心理语言语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上下文语境:指由上下文语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语言变异,这种现象叫上下文语境效应。情景语境:指由于言语情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语言变异,这种现象叫情景语境效应。心理语言语境造成的变异在二语习得领域主要集中在有关“计划时间”对语言产出的过程。(2) 非系统变异是指学习者语言的“自由变异”现象。例: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变异研究中,王建勤考察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表达中的自由变异现象,他发现,学习者在习得“不”和“没”否定结构的过程中,把“不”和“没”看做两个可替换的自由变体,习得中存在自由变异现象。20、 文化适应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什么?文化适应模式的
21、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学习只是文化适应的一个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其中,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之中。舒曼假定,文化适应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水平之间存在着理想的对应关系,即文化适应程度的每个等级都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某个水平相适应。理想状态下,第二语言学习者适应目的语文化的程度越高,其第二语言习得水平越高。相反,第二语言学习者文化适应的程度越低,第二语言习得的水平越低。在文化适应模式中,舒曼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来分析和阐述文化适应程度。21、 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由哪些因素构成?它们与第二
22、语言习得效果有什么关系?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它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接触的程度,因而也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讲,两个群体之间社会距离越远,接触越少,也越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相反,两个群体之间社会距离越近,接触越多,越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包括社会主导模式、融入策略、封闭程度、凝聚程度、群体大小、文化相似性、态度、打算居住的时间。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心理距离的大小将影响语言的输入,心理距离越近,语言输入量越大,越有利于习得。包括语言休克、文化休克、学习动机、语
23、言讲解渗透性。22、 社会文化理论具体包括哪些内容?社会文化理论主要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四个部分。调节论认为人类最高级的认知功能是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调节形成的。最近发展区是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这些处于最近发展取得知识最容易被习得。第二语言形成的初期阶段,学习者使用社会言语,随着互动增多,学习者感悟到语言的特征,但还没有完全掌握,这时出现个体话语,最后学习者完全掌握语言,内化为内在言语。活动指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集体互动、交流合作等社会实践。活动把外部社会和内部个人发展联系起来的纽带,人的认知发展在活动中实现。23、 活动理论和任务型
24、教学法对比?任务是计划,比如,教师在课前安排好本课要达到的目标,具有稳定性;活动是个体完成任务时的实际表现,比如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是如何学习的,因为每个个体的动机不同,活动也不同,所以活动具有动态性。24、支架学习法?(名词解释)支架学习法,核心是教师等有经验的人通过指导性的语言帮助学习者发现知识的特征,是学习者克服困难,逐步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也是从合作学习逐步达到独立学习的过程。这是在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是一种建构主义教学观。包括五个环节:搭建手脚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等有经验的母语者可以通过与学习者交流互动,引导学习者关注语言的特征,并在交
25、流中促进学习者吧语言特征内化到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对语言实现从他人调控到自我调控。)25、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我们该如何从输入与互动的方面来促进二语习得?(1) 一方面,母语者一第二语言学习者交流时用的话语与母语者之间的话语在语域风格上有很大不同,即具有外国人话语或教师语言的特点。这些具有特定特定语域风格的话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理解输入环境,这种特定的语言输入环境必然会度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发展差生某种影响。(2) 另一方面,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流除了话语形式的调整,还有话语结构和功能的调整。这种互动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也将产生重要影响(3) 语言输出角度考察语言环
26、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Swain认为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语言产出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语言输出促使学习者进行更为准确的表达,因而产出任务有助于语言习得。26、语言输入假设?互动假设?语言输出假设?输入假设:1、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输入的信息本身,当他们充分理解了输入的信息,并且让输入多少包括一点超过他们能力的语言时,就能习得语言。2、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多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i+1”来表示。I+1是稍稍高出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让他通过上下文、一定的语境或教具和图片等
27、非语言手段,来理解“i+1”的信息,从而习得了该信息包含的下一阶段的语言结构。3、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即语言的产出不是语言习得的动因而是结果。互动假设:作为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的扩展,朗(long)提出了“互动假设”。他提出要想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语言输入的本质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影响,应该高度关注母语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互动过程为学习者提供的不仅仅是输入和反馈,当双方进行意义的沟通时,母语者为学习者提供的语言输入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语言形式的调整、语言结构和功能的调整等两种变化。语言形式的调整使语言输入更简单易懂,话语
28、结构和功能的调整通过询问、重复、确认、解释等方式是语言输入容易理解。朗认为语言输入越多越具有可理解性,有助于习得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发展。输出假设:苏安swain提出的语言输出假设核心是理解目的语所表达的意思并不等于掌握了目的语;语言输出是二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他在加拿大进行的语言教学研究,得出结论学习者要向更流利更准确地学好第二语言,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即在交际中遇到困难,学生不得不把语言表达修改的更连贯、准确,以便使自己被理解。他认为语言输入对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语言产出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因为语言产出迫使学习者必须对语言表达的形式进
29、行加工,只有这样才能使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27、“互动调整”怎样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互动调整指话语结构的调整,注重话语结构所表达的话语功能的分析。非本族语者和本族语者交际在话语结构和功能上遇到困难时,双方采取自我重复(母语者:那个孩子的名字是什么? 二语者:嗯? 母语者:那个孩子,他叫什么名字?)、确认(母语者:So where Dave?二语者:He vacation 母语者:hes on vacation?)、理解检查(母:what did you see? 二:I saw a sparrow Doyou know sparrow?)、请求澄清(what dose
30、 it mean?)风话语策略。特别是母语者为了解决交际困难会采取这些策略与非母语者进行意义的沟通,而不是通过教语法来解决问题。28、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普遍语法的原则和参数?原则是语言中普通的、抽象的、人类语言都遵循的一些共同原则和规则,反映了人类语言的共性。例如:语言主要是由句子中的词、语素等成分组成的”结构关系“构成的。词与词或语素构成了短语,这些短语构成了句子。短语和短语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由层级的结构关系。乔姆斯基认为,这种结构关系不是某种或某些语言的特定关系,而是所有语言都遵循的结构关系。因此,这种结构关系构成了普遍语法的一条普通规则。参数是由有限的数值构成的,不同的参数设置形成了
31、语言之间的差异。以“中心语参数”为例,中心语和其补足语共同组成短语结构,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的语言。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中心语的位置是不同的。英语就是“中心语前置”(girl with blue trousers );汉语中动词短语中中心语位于补足语左侧(爱孩子们“爱”是中心语,孩子们是补足语),或者名词性短语中中心语位于补足语的右侧(对孩子们的爱)。中心语位置的变化就构成了短语结构中的“中心语参数”。29、什么是普遍语法假说?(名词解释)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用来解释语言习得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人脑有语言习得机制,与其他学习机制不同,使人类能学会任何一种语言,叫做普遍语法-即所有语言的共性。
32、普遍语法是人脑内在知识体系,包含一系列适用于所有语言的原则,不论一个人说什么语言,普遍语法都起到指导作用。每个人都有一套适用于所有语言的规则,还有一套可进行调整的参数,可以在学习具体语言是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进行调整变化。而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仍然起作用,包括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习得。30、 什么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第二语言习得面临的逻辑问题是什么?(了解)31、 普遍语法理论对第二习得研究有哪些影响?普遍语法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涌现了大量的基于该理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这些研究加深了我们队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的理解。普遍语法作为一个非常有用的语
33、言分析工具,不仅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构建明确的理论假设,而且能够通过实证的方法进行检验。此外,普遍语法不仅可以用于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现象,而且可以有效地解释这些现象。比如,有学者用原则与参数理论来解释语言迁移现象,而且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语言参数重设的过程。总之,普遍语法的确是用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比较完备的理论。这一理论还将继续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产生重要影响。32、什么是“言语加工策略限制”请举例说明。“言语加工策略限制”是从认知加工理论角度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模式做出的解释,言语发展顺序的一致性(普遍性)是由学习者言语加工策略限制决定的。具体来说,典型顺序策略、首位/尾位策略和从属句
34、策略三种策略相互结合可以形成不同级别的言语加工限制。其中每一阶段的言语加工策略都以前一阶段的加工策略为前提,即学习者不可能跨越当前阶段的言语加工策略直接加工下一个阶段的结构,因为受前一阶段和当前阶段加工策略的限制。学习者只有不断克服这些相应的言语加工策略的限制才能促进言语习得的发展。言语加工策略构成了自上而下的层级,即学习者要学习新的规则必须克服前面的加工策略的限制,然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习得过程,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习得这些结构。例:汉语句子习得顺序: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局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省略句33、可教性假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ieneman1984年通过研究提出了可教性假设,这一假说又
35、称为可学性假设。他的研究发现,学习者是无法跨越学习阶段的:只有当学习者在心理上“准备就绪”时,他们才能接受和掌握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这就是可学性假设。这一内容同样制约课堂教学:只有当所教的语言结构接近学习者现阶段在自然环境中有能力习得的语言结构时,正式的课堂教学才能促进语言习得;超越学习者心理语言接受程度的课堂教学无法帮助他们掌握所教的内容,也无法使他们跨越语言的发展阶段,这就是“可教性假设”。“可教性假设”的基础是加工所学或所教的语言结构的先决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具备时,我们才能说学习者对这一语言结构在心理语言上已经“准备就绪”这时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习者的言语发展。他认为超前教学
36、引起的后果之一就是诱发学习者的回避行为,从而对语言习得带来消极影响。还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课堂教学的语言对象不属于发展性语言特征,那么即使超越习得阶段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他指出:“简单”的言语结构不受习得发展规律的制约。针对它们的课堂教学可以取得积极效果。第十一章34、P254 Para2 填空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习得的学者们认为,语言知识和其他知识没有什么差别,语言学习的发展与其他学习类型相关并需要其他学习类型的参与。而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语言习得的学者则认为,语言知识与其他知识系统相分离,语言知识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和乔姆斯基曾在1980年就此进行过一次争论。这两种不同观点
37、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即基于认知观点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基于语言学观点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35、利用ACT模型来讨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了”时 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陈述性阶段有时也被称为认知阶段。很多事例作为陈述性事实被储存在记忆当中。当学习者开始学习一个新的产出规则时,因为没有现成的激活程序,完全依赖于陈述性知识。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在刚学习“了”时,知道了“了”放在动词后面或者句尾,表示动作完成或者已经发生的事,但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省略掉。如:昨天,我收到妈妈的信。第二阶段联合阶段联合阶段实际上是知识编辑阶段,即以两种方式对记忆所储存的陈述性知识进
38、行编辑。一种是合成,把几种产出合成为一个产出。另一种是程序化,把普遍的规则运用于特例。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学习汉语“了”时,会在某一阶段认为过去发生的事情都应带“了”,就会造出诸如“我很早就打算了来中国”等类似的病句。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语言产出的自动化阶段,即语言的产出调整阶段,使产出程序变得更加自动化,产出规则才能得以浮现。思维不但继续归纳产出,而且更明确区分特定的产出所应用的环境。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使用“了”的错误率会逐渐降低,但由于“了”本身的复杂性,即使汉语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相比于其他语法,使用错误率还是相对较高。36、信息加工模型(名词解释)信息加工理论习兴起于
39、20世纪50年代,它将人脑和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成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McLaughlin首先把信息加工模型运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信息模型有两个中心理论原则:(1)信息加工的限制性,(2)信息重构的必要性。 信息加工模式吧人的心理看做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处理器,心理的结构和资源都存在局限性,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信息加工的容量上,受到两个条件的制约:(1)任务所需注意力的多少,(2)个人信息加工的能力。学习者不可能同时关注语言输入里的所有信息,有些信息成为注意的焦点,有些信息只受到选择性的注意,有些信息没有被注意。为了使信息加工的能力最大化,学习者就要将自己的语言技能程序化。3
40、7、竞争模型核心、含义核心:形式和功能的映射是竞争模式的核心,任何一种形式可能实现几种功能,任何一种功能可能被几种形式实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任务就是要发现目的语中形式和功能的映射关系。在这个方面,竞争模型类似于变异理论。不同的语言,形式和功能的映射关系也不一样。例如“施事”功能就有几个可能的形式成分:1、语序2、一致性3、格4、生命性含义:竞争就是指各种语言线索在提示语言功能时的竞争关系。学习者在语言形式与功能对应关系的认知过程中,各种语言提示线索通过竞争取得主导地位,并引导学习者顺利完成二者对应关系的认知,这种认知过程是通过语言线索的竞争来实现的,所以这种模式就被称为竞争模式。38、 利用竞
41、争模型讨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把”字句可能会利用的语言线索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39、 语言学能定义是整体智力中负责语言学习的一个特殊部分,由几个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1语音编码、解码能力,2语法敏感度,3语言归纳能力,4语言强击能力,5语言表达能力40、学习策略分类?41、交际策略?42、你认为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有哪些?(简答)(1)学习者个人差异:对语言学习的看法:重视语言学习-认知策略;重视语言使用-交际策略学习者个人因素:年龄;语言学能;学习风格;动机(2)学习者个人背景:是否受过语言训练、学习时间长短、学习者水平高低(3)情景社会因素:情景因素:所学的语言;学习环境;
42、学习任务社会因素:性别因素(女性比男性使用更多的谈话输入诱导策略)43、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和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有哪些不同之处?P312(1)既关注语言形式,也关注语言意义(2)积极主动第参与语言学习(3)意识到语言学习的过程(4)灵活地运用学习策略44、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十岁以前,人对刺激最为敏感,能对其过程进行复杂的综合,以适应流畅和连贯地运用言语和语言的需要。在发育之后,为适应言语行为、生理需要而进行组织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迅速减退,大脑活动的方式已经固定。一般来说,除了发音外,凡在此期间没有习得过的初步和基本的技能,就终生无法补足了,这就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45、移情(定
43、义)就是处在别人的位置上,领会别人的思想感情,心领神会和心有灵犀一点通是移情的理想状态。移情是社会和个人和谐存在的重要因素。语言是移情的主要手段,虽然社会出现表层结构的错误,但不影响理解。46、“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的认知方式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认知方式,它们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会产生不同影响。倾向场独立型认知方式的人认识事物时,很少受环境和他人影响;而倾向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人认知事物时受环境和他人影响较大。换句话说,场独立的个体倾向于以分析方式看待事物,场依存的个体则倾向于以整体方式看待事物,这两种人在学习方法和策略上也存在较大差异。47、“审慎型”与“冲动型”认知方式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