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02秋水(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教案02秋水(共6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秋水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的生平和思想。2. 能体会秋水文笔恣肆、论说雄辩的风格特点。3.了解和掌握儒、道思想的精髓,并汲取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设想:重点类比和对比论证;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难点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以景物描写来陪衬认识的不同境界。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二、作者简介1庄周(前369前289),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当过蒙地漆园吏。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主要活动是从事著述。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含有辩证法因素,但他否定事
2、物质的差别。他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是主张当时不必多事扰民。他鄙视功名利禄,拒绝与统治者合作,对当时的黑暗社会,作了较深刻的批判。2庄子(亦称南华经),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现存33篇。一般认为其中内篇7篇系庄子所著,外篇15篇、杂篇11篇大都是他的门人或后学所作。庄子多采用寓言形式,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夸张大胆,比喻生动,讽刺辛辣,语言铿锵,汪洋恣肆,艺术境界恢宏瑰玮,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鲁迅称“其文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三、作品串讲秋水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3、;东面而视,不见水端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8。”1 本篇选自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 时:按照时令。灌:注入。河:黄河。3 泾流:水流。涘(S四):水边。渚(zh主):水中小洲。崖:河岸。辩:通“辨”,分辨。4 焉:乎,句中语气词。河伯:传说中名叫冯夷的河神。5 端:尽头。6 旋:掉转。面目:(欣然自喜的)面容。望洋:仰视。若:即“北海若”,渤海的海神。野语:俗语。百:泛指事物多。7 尝:曾。少:小看。仲尼:孔
4、子,字仲尼。闻:见闻、学识。轻:轻视。伯夷:殷之诸侯孤竹君的长子,武王伐纣时,他和弟弟叔齐认为伐君不义。殷亡后,他们为守节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弗信:不相信。8 殆:危险。长:永远。见:被。大方之家:犹言极有修养的人。方:道。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9。今尔出于崖涘 ,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0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11;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
5、在大山也13。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14?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礨之在大泽乎17?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16?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17;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18?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19!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20;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21?”9 语于:谈及。拘:拘束,局限。虚:同“墟”,住处,生活的地方。笃(d堵):作“固”解,引申有限制之意。时:时令。曲士:孤陋寡闻的人。束:束缚。教:所受的教育。10 崖涘,河之两岸。乃:才。丑:浅薄。大理:大道理。11 盈
6、:满。尾闾(l驴):传说大海东边排放海水的地方。已:止。虚:空,指海水枯竭。12 过:超过。流:流量。不可为量数:不能进行估量和计算。13 自多:自以为多,自夸。自以:自知。比形:具形,产生形态。14 方:正当。存:觉察。见:显得。奚:怎么。15 礨(li)空:孔穴。大泽:旷野。16 中国:当时指黄河中下游一带。海内:世界。稊(t)米:小米粒。、太仓:储粮的大仓库。17 号:称。数:数量多。处一:占一份。焉:兼词,于之,在万物中。卒:尽,遍及。谷食之所生:稻谷等食物所生长的地方。舟车之所通:车船所通行的地方。18 豪:同“毫”,动物身上的毫毛。豪末:毫毛末稍。19 五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指黄
7、帝、颛顼、帝喾、尧、舜。连:连续,继承,指五帝禅让之事。三王:夏启、商汤王、周武王。争:争夺。夏禹传位于益,禹子启杀益而夺了他的王位,商汤灭夏桀,武王灭商纣。仁人:指儒家。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所忧”、“所劳”的对象,亦指天下。20 辞之:拒绝做孤竹国的国君。名:好名声。语之:谈论天下。博:渊博。21 向:先前,刚才。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22?”22 大:把看作大。小:把看作小。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23。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24。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25。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8、;知分之无常也26。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27。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28。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29!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23 量:容量。时:事物存在的时间。分(fn份):命运,人生得失。故:通“固”,固定,静止。 24 知:通智。观于远近:既看到远也看到近。小而不寡:小的(从近处看)也不小。大而不多:大的(从远处看)也不大。量:物量。 25 向:明。故:通“古”。遥:远。闷:昧。不闷,明白。掇(du多):指短名。跂(q气):通“企”,企及。26 察:理解。盈虚:事
9、物的消长变化。每时天道有盈有亏。27 塗:同“途”。据郭象注,担途指人从生到死的过程。说:通“悦”。祸:认为是灾祸。故:通“固”,固定不变。28 计:总括。至小:此指有限的人生与知识。至大:此指未生之时和不知之事。域:领域。29 倪:“仪”之假借字,作“度”解,界限,标准。四、原文今译秋天的雨水按季节到来,百川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流大得在两岸洲岛之间分不清是牛是马。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到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前进,到了北海,脸朝东眺望,看不见水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自得的面容,仰视大海对北海若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道理,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说的
10、就是我呀。而且我曾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先前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难以穷尽,如果我不是到了您的家门口就太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北海若说:“井中的蛙不能跟它谈论海,因为它被狭小的居处所局限;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跟它谈论冰,是因为它被时令所局限。穷乡僻壤的读书人不能跟他谈论道,是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所局限。现在你走出河岸之间,来到大海观看,才知道自己的鄙陋,这样,就可以跟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水流入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而大海不会盈溢;从尾闾把海水泄走,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而大海仍会不虚竭;大海的水量年年月月都不会改变,
11、水灾旱灾对它都没有影响。海的水量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无法对它进行测量。而我却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我夸耀,这是因为我认识到自己是天地的赋予中形成了形体,又禀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上一样,我正存有见闻太小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我盘算着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在太仓中一样吗?我们称呼物的数量叫“万”。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人遍布九州,这里是五谷生长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个人只不过在九州中占有一席之地;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的身上一样吗?五帝之所统治的,三王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士所操心的,只不过是这小小的九州啊。伯夷以辞让天下来博取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
12、来显示学识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五、内容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寓言形式揭示了一个道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我们选录了秋水中前两个自然段学习。第一自然段:写秋天到了,黄河的水很大,河伯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到自己这里。他顺流来到北海,看到不见尽头的水,于是大发感叹。第二自然段:北海若以自然之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让河伯开阔眼界,不可自满。北海若开导河伯的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段首到“尔将可
13、与语大理矣”。说明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层,从“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北海若自己也不自满。第三层,从“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到“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进一步阐述世界万物的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中国和四海比都是小的;人和物比、人和九州比也都是小的。 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结束。儒家所尊崇的五帝、三皇、志士、仁人所从事的事业都是小的;并以此为据,嘲笑伯夷、仲尼的“自多”。六、写作特点1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展开说理,阐明主旨。其
14、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描写河水与海景,以具体景物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文章的主旨。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如用井蛙、夏虫、曲士来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在大海、四海之在天地、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米之在太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与大马体,这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并且十分生动。2论证方法颇具特色。本文在论证上,先是由
15、小到大:由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北海若未尝以此自我夸耀,因为他懂得大小是相对的,海水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在大山。接着是由大小到:四海之与天地,中国之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就这样,以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令人折服。3善于将大量的排比句与反诘句配合运用,造成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和反诘句,且连贯而下,造成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如写自己的渺小,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反问:“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
16、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七、课堂练习 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今人有何启迪?本文通过寓言形象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 本文用什么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本文是用形象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的。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
17、,形象地渲染文章的主旨。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3、 试析本文类比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在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因而使得通常比较抽象的议论也具有很强的形象性。(1)类比:北海若在第一次答话中用排比句将井底的青蛙、夏天的小虫、乡下的书生进行类比,说明受生活环境局限的人难以理解这环境之外的大道理。北海若在第二次答话中用另一个排比句把智者对远近、今古、得失、生死的看法列举出来,通过类比,让人知道智者看待事物所持的相对主义的观点。(2)对比:本篇首段河景与海景的对比,暗示主题,并对河伯与北海若的不同认识境界起陪衬作用。另外河伯以水多自夸,北海若则把自己看作大山中之小石小木也就是一例典型的对比论证。八、思考练习1课外阅读秋水全文,说说节选文字所表现的主旨和客观上的意义。2.举例说明本文援譬设喻的特点。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