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寻找缺失的工匠精神(共1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国工匠》:寻找缺失的工匠精神(共12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大国工匠:寻找缺失的工匠精神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在一个3000平方米大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这像一个隐喻: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偌大国度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同行们,显得寡言少语,也几乎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甚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
2、在介绍胡双钱们时,仍有一些网友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截至5月7日,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3560万次。人们发现,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制片人、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岳群说,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看见哈雷戴维森工厂的
3、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必须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岳群说。这也成了大国工匠制作的初衷。选题确定后,
4、拍摄对象的寻找是一道难关:要在种类繁多的工种与数量庞大的技术工人中,找到能代表中国水平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工匠,并非易事。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在诸多单位推荐的工匠名单中,不乏一些大工程项目的指挥官、负责人,但制作团队却坚持一点,寻找真正的匠人“一定要找到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无一例外都要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准。”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的一分子。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
5、,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岳群至今记得,在节目中,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仅用了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再一次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也买不来的工匠满足感寻找拍
6、摄对象的过程,也是这支制作团队的一次发现工匠精神之旅。一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大国工匠节目负责人姜秋镝就笃信如今的社会依然有工匠精神的存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也得以延续和传承,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来”。此前,大国工匠在岳群心中,更多的是一个拥有高超技能的群体,但拍摄完成之后,她却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的心态,或者说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与诠释让我佩服。”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给她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
7、动机车间班组长,30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岳群记得,在这30多年中,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给高凤林,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还有一个细节是,高凤林每天晚上离开厂房时,都要回眸看看,岳群说,“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欣赏,高凤林觉得他们手上诞生的作品就像金娃娃,每一个都是他精心雕琢出来的。”尽管高凤林是一名工匠,但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这样的讲述无不令岳群和
8、她的同事动容。当然,制作团队也没有忘记从事传统工艺的工匠们。纯银丝巾果盘北京APEC期间,我国送给各国元首的国礼,让世人都被中国古老的錾刻工艺惊艳。这就是錾刻师孟剑锋的作品。细心观察,果盘有粗糙感,丝巾却有光感,做出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孟剑锋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孟剑锋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银丝快速冷却变硬不可弯曲,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其他人可能会选择机械造出中国结底托再黏合上去,而他却无法容忍伴随机械制造而来的细小砂眼,也不愿违背纯手工的诺言。即使右手被烫出大泡,起了厚厚的茧也丝毫没有动摇孟剑锋精益求精、不断超越与追求极致的决
9、心。”岳群告诉记者。整个制作过程中,诸如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岳群说,这也许就是孟剑锋们的工匠精神所在。“中国社会需要工匠精神”当然,也会有人问,在新科技革命、工业4.0来袭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这些工匠和所谓的工匠精神吗?整个节目制作下来,姜秋镝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不可否认,标准化、机械化大生产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制造业,但是在某些极精密和复杂的领域,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比如LNG船上的“缝制”钢板任务,就不可能使用机械进行批量操作,只能依赖技术人员精细的焊接,并且不能出现一个漏点。更为重要的是,姜秋镝援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话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
10、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比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缺失的还有工匠精神。回忆起制作这个节目的最初灵感,姜秋镝说,是源自与中关村创业者们的一次对话她告诉记者,在那场交谈中,创业者们感叹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太过浮躁”,“并希望找到更多静下心来踏实做事的人才,谈话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对晶体管收音机十分痴迷的老人,为了获得极致的音质,他潜心钻研,不断尝试手工制作晶体管收音机”这位老人身上体现的,不就是正在创新
11、创业的年轻人所向往的“不浮躁”吗?于是,姜秋镝的团队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工匠能够代表中国水准、能够完美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今天,这部带着他们思考的大国工匠面世,也让中国人重新认识了那“8双劳动的手”。“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中国制造业有很厉害的一批人,但他们不是多数人。我们期待有一天,我们也能在制造洗衣机或手机的领域,找到这样的大工匠。”岳群说组委会给予李万君颁奖辞: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李万君人物事迹:李万君,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
12、级技师。2016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为了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李万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阿布列林.阿布列孜颁奖辞: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以奋斗的精神拥抱生活。执法无私,立身有责;恪尽职守,勤勉为公。在这片土地上,红柳凝聚水土,你滋润心灵。感动中国阿布列林.阿布列孜人物事迹:阿布列林.阿布列孜,男,维吾尔族,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1968年,阿布列林曾经在
13、途径河南时访问兰考焦裕禄故居。这次兰考之行影响了他一生。工作46年来,阿布列林不管是当农民、当工人、当检察官,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他坚持依法公正廉洁办案,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潘建伟颁奖辞: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感动中国潘建伟人物事迹:潘建伟,46岁,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2016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
14、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把“冷板凳”坐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84岁的屠呦呦身着紫色长套裙出席领奖。那一刻,她是最美的人。多年间,屠呦呦带领团队默默无闻潜心研究青蒿素,试千方、尝百药,终为人类健康作出历史贡献。这样一种把“冷板凳”坐热的大美,令人感佩。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热更不易。在许多人眼里,坐冷板凳不舒服、不是滋味,与名利无缘、跟热闹无份,与寂寞冷清相伴,同淡泊清苦相随,有时甚至还得与委屈不公、冷落埋没相连。可是,正因为吃得了坐冷板凳的苦,
15、才能翻开生命的新篇、打开事业的新局。翻译家田德望历经18年翻译世界文学名著神曲,所付出的辛苦常人难以想象,原文仅7万字的地狱篇,他标注了16万字的注释,炼狱篇的注释更是多达34万字。没有这一番沉寂和呕心沥血,怎有如此成就?然而,又有多少人甘愿坐冷板凳,遑论把冷板凳坐热?不少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有的渴望“一夜成名”“一举夺冠”,一味追求礼花般的绚烂绽放;有的垂涎“众星捧月”“前呼后拥”,陶醉于鲜花和掌声;有的流连光鲜世界,为了“露个脸”,奔走在各种闪光灯之中;有的贪图热门热事热岗位,见异思迁、跳来跳去,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不是立长志而是常立志。不愿、不屑坐,不甘、不敢坐,不会、不善坐冷板凳的
16、人,或为名所困,或被利所惑,或受种种杂念所累,走失在人生路上,淹没在人海当中,最终难逃平庸的结局。不去追名逐利是一种本事。没有超脱的心态、开阔的胸襟和沉稳的定力,如何对个人的名利放得下、看得透、想得通?袁隆平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泡在水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研究超级水稻,源自他满腔对粮食安全的忧虑和对平民百姓的情怀。“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专心研究原子能,成为核武器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源自他“一生就做一件事”的执着信念。执着于内心的信仰和信念,咬定大目标、大方向、大追求和大原则不放松,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才能屏蔽和过滤掉时代的浮躁和困惑。把冷板凳坐热不是苦熬苦等,而是以时间为刻度,
17、不断书写自身本领的新高度。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一以贯之、一干到底。语言学大家王力一生笔耕不辍,84岁高龄时依然坚持每天连续伏案8到10小时,任何与研究和写作无关的事他不闻不问。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坚守与勤奋,才有了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经典之作。善于把冷活做实、冷事做热、冷门做火,练就看家本领,成功自然来敲门。庄子有言:“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是只准备三餐,还是“宿舂粮”,抑或是“三月聚粮”,所达致的结果迥然不同。欲“适千里”者,必下得一番苦功夫,谁也偷不得懒、取不得巧。偷工减料:容不得急功近利
18、的速成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比如各类技能培训,只要有钱,到处都是班,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无不可以速成。 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就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成效,乃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
19、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这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
20、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一丝不苟、追
21、求卓越的精神。养此匠心,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脱贫工作容不得“装儿子”式的虚浮造假50多年前,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雪夜探访贫困百姓,一句满含深情的“我是您的儿子”感动了全国人民。在脱贫攻坚的今天,却有个别干部为应付脱贫考核,到贫困户家“装儿子”骗成绩、造假象,不仅伤了老百姓的心,
22、更可能误导脱贫奔小康的政策制定。近日,在脱贫工作国家省际交叉考核中,中部某县上演了一场干部“装儿子”的戏码。为应付检查,避免“露馅儿”,一名年轻干部“潜伏”到贫困户家里“装儿子”,想替贫困户回答问题、蒙混过关。但“演技”再好也难让百姓接受,“假儿子”一句虚伪的“妈”,叫得老太太变了脸,气得小姑娘撇开了头,不仅被抓了个现行丢了脸,更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那份真心。在脱贫攻坚的当下,仍有如此赤裸的造假行为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假儿子”口中岂会有真话?如果任其胡为,结果只能是“假脱贫”遮住“真穷根”,向上传递出错误的信号,使精准脱贫失焦,侵害群众根本利益。脱贫造假暴露出的是干部的作风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心中
23、没有民,肩上没有担,把脱贫致富的国家政策当儿戏,全然不顾党的嘱托,不顾人民的期盼,不愿用真心、下苦心带领贫困人口致富,凡事搞形式、走过场,投机取巧、应付了事。对这样的干部绝不能姑息迁就。脱贫攻坚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过细工作,注不得半点水分。脱贫攻坚要见实效、出成果,需要每个党员干部全心投入,尊重科学规律,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规划践行落实,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绝不能为了成绩、考核,虚浮造假搞猫腻。少一些虚浮造假,多一些真诚为民,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才会进展得更加顺畅。 批文化建设急功近利:不少项目徒有文化之名导演李安曾这样诠释电影的真谛
24、:电影两个小时,观众就是在看自己,所以要拍跟我们的情怀、思绪有关系的东西,只要讲到人心坎里,就会得到回应。他还有这样一句“名言”:“我笨,笨让我慢下来,而电影需要慢心态”。“不怕没庙,就怕没道”,这番话启人思考:凡事应追求内在,“从心而为”才能水到渠成。古人以煮药譬喻读书,先用猛火煮开、再“以慢火养之”,味道就会慢慢出来。文化建设,又何尝不是如此。荀子劝学篇中有句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将其精神浓缩为两个字“积微”。“尽小者大,积微成著”。他在强国篇中明确提出,“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强调政事教化需要积累微小的成果。这恰恰体现出,文化
25、建设与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内在规律。无数经验告诉我们,最笨的方法往往也是最快的。微信朋友圈中流传着这样一道数学题: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而0.99的365次方只约等于0.03,差距之大,令人咋舌。“日计不足,岁计有余”,点滴努力的慢工,足能累积惊人的成绩。近代学人杨树达就曾将其书斋定名为“积微居”,在那里,一张张学术资料卡片如百川汇海,最终融汇成为一部部传世佳作。静心做人、沉潜做事、久久为功,可说是最朴素的方法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文化建设尤须注重滋养,警惕“揠苗助长”。如果不能避免急功近利,往往容易滋生“文化泡沫”。一些地方和部门喜欢“大手笔”,热衷于搞
26、“大动作”。种种“大思路”“大规划”“大活动”,往往带来的却是“大圈地”“大翻版”“大折腾”。不少项目,徒有文化之名,既浪费了资源,也伤害了文化。市场上文化产品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不少含金量不高、掺水不少,以致纷繁如过眼烟云,能经受时间检验留存下来的佳作不多。回望历史星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博大精深,靠的是虚怀若谷、积淀深厚,背后更有一代代中华儿女积善累德、默默耕耘。文化宛如阳光雨露,能滋养心田,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反过来讲,文化建设也须眼中有人,诚心经营。每个参与者都“走心”,才能让文化发展与“以文化人”相互激荡,使文化充满灵韵。“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厚者流泽广”先
27、贤留下的格言警句,催人奋发。从我做起,以“积微”的精神勉力向善,涓涓细流必将汇入文化的江海,积聚起磅礴的力量。一个人只有不放弃、不认输,命运才会垂青于他,才会给他最后翻盘的机会。因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贵人。做自己的贵人,不要在岁月的磨难中忘掉初心,不要让世俗迷失了自己的眼睛,每走一步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才是我们自己的人生高度。这世上的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贵人,但常常忽略了自己。我们总是抱怨上天关上的那扇门,却忘记了自己可以推开一扇窗。一个人的人生舞台不是在别人眼中,而是在自己心中。一个人在自己舞台上的表演,并不是为了别人的掌声,而是为了与自己心灵的广度、宽度和深度相适应。我们绝大多数人
28、都是普通人,没什么背景,也没遇到什么贵人,可能也没读什么好学校,但这些都不碍事。关键是,我们决心走哪条路,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准备怎样对自己的懒惰下黑手。春蚕蜕皮,会很疼;凤凰涅槃,会很疼。但只有经历过这些疼痛,才能获得自由。我们不必寄望于自己的生活中出现贵人,我们可以靠着自己向前走,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梦想并不断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自己的贵人。 评死亡游戏:以关爱抵制“蓝鲸”的诱惑最近,一种名为“蓝鲸”的游戏在全球各地悄然蔓延。这个来自俄罗斯社交网站的游戏,运用心理学原理鼓励玩家完成各种自残任务,甚至最终结束自己的生命。受害不浅的国家纷纷发出警告,游戏的始作俑者已经入狱,中国网络管
29、理部门也联合互联网企业行动起来,迅速对相关信息和组织活动进行排查防治。网友则开始认真反思,如何从心理上阻隔“蓝鲸”的侵袭?明知是“死亡游戏”,为何有的花季少年还是趋之若鹜?剖析蓝鲸游戏的核心任务可以发现,设计者以人类生理周期为基础,采用渐进的方式,利用特定群体的好奇心、叛逆感和从众心理进行第一期引诱;通过补偿玩家缺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进行第二期引导;运用“登门槛效应”“社会促进效应”等进行第三期控制。借助邪教、传销等常用的信息控制、行为干预、人格摧毁、认知重建等手段对游戏进行设计,借以将游戏任务贯彻并得到彻底的执行。蓝鲸游戏的最终奖励并非死亡,而是玩家所体会到的“我是有价值的、被看到、被理解、新
30、世界的接纳、不再孤单、群体的陪伴、被爱着”。这些都是游戏组织者通过网络提供的虚幻假象,但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大多数人所需要的社交情感,令玩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互联网本来是方便人与人联系的好东西,却也对社交产生了新的负面影响。很多心理医生都遇到过类似的病例:患者在现实中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在公共场合进退失据,但是在网游中的角色扮演却如鱼得水,吸引了一大帮朋友。如果网友要求见面,他们往往会非常焦虑,生怕自己的形象配不上朋友的“脑补”。回看蓝鲸游戏的奖励,玩家慷慨赴死的动机,恰恰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得到关怀与相互认可。这些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如果在现实中没有得到满足,再加上特定群体或者特定时期对心理需
31、求的放大,就极容易造成沉迷于网络游戏所营造的虚假氛围。社交不适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问题。高速的发展给社会转型带来了巨大挑战,不仅青年要学习如何与多变的世界相处,如更年期、孕产妇、退休老人、失独、留守等特定群体,都需要有人关心与帮助。心理健康是幸福的来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网络则是当前一个重要的战场。不仅政府部门应该守住网络安全的底线,心理从业者、教师、家长等相关人士,也应该对网络使用中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建设给予足够关注、重视和理解。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是网络带来了孤独,而是孤独才对网络越加依赖。现实中的交流更需要耗费情绪和情感,需要承受一定社会压力,需要限定在理法框架之内,但得到的回报
32、也是扎实而有温度的。网络上并不缺少正能量,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很多自发抵制蓝鲸游戏的群体,以及各种对蓝鲸游戏的励志型、幽默型改编。对于那些存在心理不适应现象的人群,网络正能量务必时时刻刻与虚拟世界中的魔鬼较量斗法,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需要我们守望相助,通过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让网络游戏充满正能量。守住匠心去匠气(大地漫笔编辑丛谈)最近读毕飞宇的小说课。其间,毕飞宇谈到了一个关于“匠心”和“匠气”的问题。有些人和毕飞宇聊小说,认为“写小说要天然,不要用太多的心思,否则就有人为的痕迹了。”而毕飞宇觉得“你写的时候用心了,小说是天然的,你写的时候浮皮潦草,小说反而会失去它的自然性。”“写小说一定得有
33、匠心,所谓匠心独运就是这个意思。我们需要注意的也许只有一点,别让匠心散发出匠气。”“匠心”与“匠气”一字之别,却代表了不同的层次境界。二者都有“匠”字,说明都是对文章用心设计、踏实认真的“手艺人”,差就差在“心”和“气”上了。一个是用心后的灵动与精巧,一个是过度雕琢后的呆板与流俗,力道和创意的差异导致了美感和智趣的差距。聊斋志异中的促织是一部很经典的短篇小说。在千余字的篇幅里,蒲松龄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构思极为精妙,甚至在毕飞宇眼中堪称“一部伟大的史诗”。主人公成名和妻子得知自己的儿子跳井自杀时,蒲松龄只写下十六个字“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向隅”“
34、无烟”“默然”简约的几笔,失子之痛已跃然纸上。这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如同中国画的审美传统一样,其“匠心”已化于无形,正所谓“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相反,一篇匠气过重的文字,常常渗透出用力过猛的刻意与陷入程式化的俗套,令人不忍卒读。去年杨绛先生去世,很多人追缅怀念。喜欢她的文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杨绛先生文字朴素自然,平白如话,直陈生活点滴,几乎看不到任何修饰,可是读来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收到一些文辞华丽的雕琢之作。读来每每叹息不已,叹其以文害意不说,更可叹作者花这么大的功夫却在舍本逐末,实在是陷入了认识上的一个巨大误区。磨练灵动与巧思,拂去刻板与陈气,这才是真正领悟了“匠”的本意。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