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勇敢小学数学六下教学反思(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勇敢小学数学六下教学反思(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方勇敢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关键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教材中只介绍了把圆柱沿着高将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通过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兴趣,我将圆柱侧面积的教学大胆改革,让学生试先准备好各种圆柱形的纸盒,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
2、索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情况及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整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也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反思如下: 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除了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发现、创新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识理解掌握之后,他们对于书本上没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兴奋点与关注点。学生自己准备的圆柱,沿高展开后还可能得到正方形,这是一种特殊现象。学生自己得出了与书上不一样的结果,觉得很兴奋。趁着学生发现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还可以将圆柱的侧面怎样展开。有的说横着从中间剪一刀,立刻有人反对说那还是两个圆柱。横剪不行,竖剪过了,还能怎么剪?同学们犯起了愁。在一阵思考之后有人
3、冒出一句:“斜剪!”“展开之后是什么图形?”有人猜是三角形,有人说是梯形,有人说平行四边形,带着种种可能同学们又开始给圆柱穿上一层衣服,然后沿着斜线剪开,结论不用说,平行四边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继续用平行四边形推导侧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斜边?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得出高需要重新做垂线。 二、展开之后的图形可以怎样还原成圆柱?数学课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会展开那只是顺向思维,展开后会还原才能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种还原方法,那平行四边形是否也有两种还原方法?”问题抛出又产生了分歧,很多同学只会按剪开之后的形状还原,再换个方向竖起
4、来就不行了,总是上下各有两个尖角,其实这是学生拿平行四边形的方式有问题,让他们把平行四边形的斜边贴到桌子上再还原,这样就有很多人展开了笑脸。“找窍门,怎样不贴到桌子上也能正确还原?”细心的同学发现只要捏住相邻的两个角就能轻松还原了,一句话角对角。得到结论:只要是平行四边形一定可以围成圆柱。 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深入研究,同学们打开了探索、创新的思维,知道了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面的内容,应深入探讨,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实践也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
5、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方勇敢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内容。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一、创设情景 激发求知欲望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在
6、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例4,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三、比较猜想,归纳规律我考虑到例5和例4相仿,必须注意学习方式不能雷同。所以采取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进一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5的学习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通过例4、例5同质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3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异质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合情推理的能力。四
7、、联系旧知识,渗透难点联系旧知,抓住概念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旧引新,得出新知,在联系中渗透重点难点,为引出概念打下伏笔,减轻学生理解概念的困难程度,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轻松有效。例如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
8、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总之,在本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较明显的改善。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情感态度,以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精心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猜想归纳,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各种能力,发展了积极的情感和学习态度。三、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方勇敢用比例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最后一部分知识是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后的实践应用。本节课,在教学中教师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
9、经验,让学生借助函数关系间变量的对应规律,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它们的正、反比例关系,列出相应的比例式,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质疑辨析、对比归纳、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我有以下三点感悟: 一、课堂永远是无法完全预设的 本节课,课前的复习按照预期的设计顺利完成。当我出示例5后,学生默读题目,独立分析后,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不到1分钟,同学们的小手就此起彼伏地浮现在桌面上,个个跃跃欲试,当2名学生将自己的思索
10、展现在黑板上时,我不禁一惊,这两位学生竟然用了不同的解题方法,除了以前学过的归一、归总法,又出现了今天的新课方法,按我预先设计的方案,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后,我将会出示一个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按步骤,按思路来用比例解决,学生会顺理成章地理解题意,学会用比例解决。没想到学生自己就能列出正确的比例,我顺势请板演的同学到黑板前讲一讲自己的思考,真没想到,这个孩子讲得头头是道,把我的“活”儿抢了。同学们听了她的讲解,顿时茅塞大开,把我连续出示的两个基本练习做得漂漂亮亮。 课后我反思这个环节,异常感慨,本来以为丝丝相扣的自学提示,会让学生在老师无形的指挥下,理解正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没想到一个不到1分钟
11、的独立尝试,就让学生破解了我的预设,而后我的顺势相邀请学生讲解,却让课程呈现了更为灿烂的一幕。课堂永远是无法预设的,当出现与预设不相符的状况时,教师一定要会调控,得当的调节能让课堂更加精彩。二、错误点就是生成点 在进行变式练习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讲台展示,李某同学出现的错误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成,我们习惯应用“总价数量=单价”,当单价一定时,可以列成正比例式,而李某同学却将等式的左边写成“数量总价”,班内同学议论纷纷,我借势引导学生,抓住正比例关系的对应量对等的要点,使一个比例式拓展成了两个,让学生明白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规律和依存关系。课堂中无意的错误点,生成了新的知识点,让学广开世面,更
12、深层次地理解最简单的函数知识。 三、真实的课堂,回生阻道 我喜欢真实的课堂,这节课,课前我一点儿都没有提示前面的知识。课堂上,当提问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时,很多学生都有些生疏,对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有些陌生,经过老师提示后,学生们才回想起前面的概念,这部分所用的时间比预先多用了1分钟左右,虽然是大约1分钟的时间,却给我敲响了警钟,知识一定要常温常故,尽量避免学生的回生,更要防止知识的断层。 反思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一位好的数学老师必须具备全面、科学调控课堂的能力,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点,适时点拨,拓展延伸。与此同时,教师还不能忽视知识的前后联系,不能让知识搁浅,做好做实日常工作,让数学思想
13、、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扎根学生心中。 四、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方勇敢比例的应用是学生在前面实际是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依据什么判断。利用课本主题情境图引入例后,提出: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进一步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同
14、时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让学生先独立自学课本的内容,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因为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理解正比例应用的主要内容。而后例的教学则依照例让学生完全自学,但最后注意了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的关系的问题的方法。练习时,运用“做一做”直接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解答后对照两题说一说这两量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
15、的理解。 回顾本次教学环节,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生活与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课教学中,课前的画面情境的引入,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将比例与实际联系起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贯穿本单元学习目标之一。实践教学后,我在思考:“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如何在各个课时教学中有序地逐步地渗透,它的度应该怎么掌握?我想这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摸索、去总结。 三、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表达的能力。 “比例的应用”关键是确定题中不变量,特别是变量的比例关系,如果不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