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效能感文献综述(共1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效能感文献综述(共11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评The Review of Political Efficacy Study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政治学理论 导师:李蓉蓉副教授 学号:3 姓名:段萌琦 日期:二一六年六月十日专心-专注-专业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评姓名:段萌琦 学号:3 专业:政治学理论内容摘要: 作为国外一门比较成熟的研究课题,政治效能感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本文查阅了国内外近百篇有关政治效能感研究的相关文献,试图对政治效能感的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并从身份视域下对国内学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与评述,并从中预测政治效能感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对中国政治效能感研究
2、的优长不足有所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知识基础与提供理论准备。关 键 词: 政治效能感 政治参与 政治态度 身份 述评The Review of Political Efficacy StudyName:Duan-Mengqi Student ID:3 Specialized subject:Political Theory Abstract:As a mature research field studied abroad, political efficacy is still a new developing field in China.This paper consults near
3、ly 100 literature about political efficacy at home and abroad to clearly define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efficacy,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ntity, from which we can peep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political efficacy study. It attempts to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t
4、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political efficacy, also to the practic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political efficac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attitude; identity;review一、引言作为政治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学者开始对政治效能感进行深入研究。发展至今,国外政治效能感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可谓是成果灿然可睹, 观点
5、纷涌迭呈。政治效能感在国外从来就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在中国,“中国学者才开始尝试引入政治效能感这一研究工具,对中国相关政治问题展开研究” 熊光清.政治效能感: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进展J.学习与探索,2015,(12):41-47。虽然熊光清2015年的观点有待商榷,但却反映出政治效能感在国内研究尴尬的现状,即政治效能感在国内研究的不足,大部分学者将政治效能感视为一种工具,对理论探讨少之又少且多沿袭国外研究。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并非否认政治效能感的工具性特征,但是过多地将政治效能感视为研究政治参与的工具而忽视了其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从长期来看都是一种阻碍。因此
6、,笔者查阅政治效能感的相关文献,试图将政治效能感进行阐释,以期引起学者的思考与共鸣。二、政治效能感:认知or态度政治效能感一词是美国学者安格斯坎贝尔等人在1954年对美国选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率先提出的概念。安格斯坎贝尔认为,政治效能感是“个体政治行为对政治过程可以产生或者能够产生影响力的感知,也就是值得个体去实践其公民责任的感知。这种感知就是,政治与社会变化的发生是可能的,并且个体能够在这种变化中发挥一定的作用”【1】。从坎贝尔提出政治效能感以来,后来的国外学者不断将政治效能感这一概念进行完善,这一过程中罗伯特莱恩把政治效能感划分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外在政治效能感以及内在政治效能感【2】,这一里
7、程碑式的划分成为今天学界研究政治效能感的标准模型。李蓉蓉认为自坎贝尔之后,西方学界对政治效能感的界定基本上形成了“感觉说”(坎贝尔)、“能力说”(阿尔蒙德)和“形成说”(戴维伊斯顿)三种观点【3】,上述坎贝尔对政治效能感的定义便是“感觉说”的代表性观点,“能力说”的代表观点是阿尔蒙德在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一书中提到的“主观政治影响力”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形成说”则是指政治效能感可划分为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个层次:规范、感觉和行为的政治效能感。熊光清在政治效能感: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进展一文中
8、对李蓉蓉的观点进行了佐证,虽然熊光清并未明确提出“感觉说”、“能力说”和“形成说”这样的划分类型,但他以历史的视角描述了各个时期不同学者有关政治效能感的概念,基本上也形成了这三种类型的划分。在国外学者的基础上,国内政治学界同样对政治效能感进行了界定。桂勇和施文捷认为政治效能感是个人对自身参与和影响政治的能力,以及外部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的认知,政治效能感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是内部效能感,指个人对于自身理解所处的政治系统、发生的政治事件和自身对政治决策施加影响的能力的认知和信念;其二是外部效能感,指个人对所处的政治体系的公正、效率等方面的认知,包括政府公平程度、是否对公民具有责任感,以及政府绩效等
9、【4】。熊光清认为,政治效能感指一定的个体或社会群体对自身影响政治体系的能力和对政治体系就其要求做出回应的心理认知。从个体心理认知的不同层面来划分,可以把政治效能感分为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内在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拥有必要的影响政治过程的资源和能力的认知;而外在效能感则是个体对政府就外部要求和影响进行处理并能否做出回应的认知【5】。袁浩和顾洁倾向于班杜拉对政治效能感的界定(1994),认为政治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实施某项行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感受【6】。李蓉蓉认为“政治效能感是一国民众在与其政治系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身政治影响力和政治系统回应力的内在的、比较稳
10、定的评价系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态度”【7】。朱妍在中产阶层对于自身政治参与有效性的评价比较中国与越南中产阶层的政治效能感一文中同样将政治效能感视为一种“政治态度”【8】。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内学者亦或是国外学者对政治效能感的界定所达成的共识在于政治效能感分为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两个维度。但是,诚如上文所述,可以看到对于政治效能感界定学界产生比较大的分歧点在于政治效能感究竟是一种认知还是一种态度?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要明确认知和态度这两个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惯常将人的心理划分为认知、情绪和意志三个基本成分,而认知能根本地影响着其他两个成分的性质和走向。在情绪上,个体的认知评价往往影
11、响个体对外在环境的主观感受和反应方式【9】;在意志上,人的认知系统通过调节与控制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来实现目标【10】。而态度则是心理学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奥尔波特、克瑞奇、弗里德曼均对态度进行过定义,在这里我们采取目前心理学界公认的较好的解释对态度进行定义,即弗里德曼的观点,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11】。简而言之,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由此可见,认知是个体整个心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其本身不带有评价和行为倾向,而态度则相对复杂,其内涵本身带有评价和行为倾向。这样,判断政治效能感是认知还是态度的标准
12、就变成了其本身是否带有评价和行为倾向。笔者认为,政治效能感绝非是一个简单的认知层次的概念,政治效能感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心理系统建构,其基本特征所包含的内在性、稳定性以及系统性是认知本身所不具备的特征,只有态度一词才能包含其所有基本特征。因此,将政治效能感视为政治认知的领域显然是不合适的,政治效能感只能是一种政治态度。三、政治效能感:身份视域下的政治态度当前有关政治效能感的综述类文献从内容上多是从政治效能感的内涵、形成、影响因素、测量方面等方面进行阐释,从研究方法上多是以历史的、纵向的方式进行研究而缺乏横向的比较。此外,在政治效能感还未在国内学界形成广泛认同的时期,为推动政治效能感研究的发展,还有
13、学者从政治效能感的学理基础和现实意义的角度进行阐释,试图证明政治效能感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其概念的提出有着丰富的学理基础,其概念的应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12】。但是,笔者纵观近年来国内学者有关政治效能感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政治效能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农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研究以及特殊身份群体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上。所以,从身份视域下对政治效能感进行述评,能够较好地对政治效能感近年来的研究进行阶段性阐述,也更符合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趋势。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政治效能感本身的工具性特征,政治效能感的国内研究从一开始便和基层自治、政治参与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笔者试图寻求政治效能感研究不同的侧重点,将近
14、年来的政治效能感研究在身份视角下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研究在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由于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个体的政治效能感存在差异。学界分别针对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政治效能感进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1.农村居民政治效能感研究近年来,随着农业政策的改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等诸多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的村庄政治格局亦随之发生新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亟待解决。在这一背景下,诸多学者试图以政治效能感为切入点去剖析中国农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于中国农村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的研究上。李蓉蓉通过调查研究和计量分析
15、得知,中国农民的政治效能感影响其政治参与。她认为经过30多年的村民自治发展,中国农民只是具备了最为基本的了解型内在政治效能感和重视型外在政治效能感,只能影响低层次和高层次的政治参与,无法推动更为广泛的政治参与,只有提升农民的影响型外在政治效能感才能使村民自治更上一层楼。【13】裴志军认为政治效能感是村民一般效能感与选举参与关系中的中介机制,通过建立村民与村委会的良好互动机制以提高回应型和影响性外在政治效能感可显著提高一般效能感以及选举参与【14】。高伟通过协商民主这一提升村民回应型和影响型外在政治效能感的方式培育村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减少非制度性参与,从而促进农村和谐的建立【15】。此外
16、,章秀英和章剑锋通过浙江省15个村落的比较研究发现城镇化推动了村民政治效能感的提高,从而促进了村民公民意识的发展【16】。通过上述学者的观点不难得知提高中国村民的政治参与是与提高其政治效能感密不可分的,这基本是学术界的一大共识。但近年来的政治效能感研究多是将政治效能感作为因变量或中介变量,鲜有人把政治效能感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体现了国内学者把政治效能感视为一种研究政治参与的工具,忽视了政治效能感本身的意义与价值。2.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研究 伴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城市社区建设成为了目前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城市居民自治是社区治理研究的重中之重。通过上述农村居民政治效能感的研究发现,政治效能
17、感与政治参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通过培育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社区政治参与以及居民自治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与之相悖的是,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研究的学术成果相对于农村村民的政治效能感研究近年来可谓是屈指可数。李蓉蓉认为如果没有了社区居民的政治参与,那么居民自治也就成了纸上谈兵,因为社区自治依赖于居民的自治精神以及参与能力,其中居民是否具备社区政治效能感成为了其关键性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研究,她发现城市居民的社区政治效能感总体呈现中等水平,内在政治效能感较低,外在政治效能感较高,这与社区自治要求居民的政治效能感应体现出高水平性、广泛性、均衡性、积极性和信任性的特点不相符合,严重影响了社区
18、自治。她试图通过政治社会化使居民形成自发性的政治效能感,从而增强政治参与、提高自治水平。【17】刘芳和施文捷通过建立“教育型参与内部效能感”和“诱导型参与外部效能感”两个回归模型验证了教育型政治参与中对选举活动的积极参与对内部效能感具有正向作用【18】。张平和娄成武基于全国20个城市1794名居民的大数据分析佐证了李蓉蓉的观点,他们认为居民社区自治实际控制感处于中等水平,自治能力普遍较低,试图通过加强社区自治知识的教育以及提高社区自治与居民之间的联系不断培训社区自治的土壤【19】。笔者如上所述,其实不难发现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研究与农村居民政治效能感研究有着极其相似的问题,即政治效能感多为因变量
19、和中介变量,政治参与多为自变量。并且大多数学者多从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这一视角下研究政治效能感的相关问题,这一框架在国外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基于此,笔者认为政治效能感研究的本土化仍旧任重而道远。3.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的比较研究笔者查阅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比较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近年来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明确以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的比较为课题的只有裴志军发表在政治学研究上的农村和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的比较研究,他以浙江省为样本发现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是导致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居住在城市的居民的政治效能感高于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城市户口居民的政治效能感高于农村户口居民,因此应以
20、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契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期提高农村居民的政治效能感。【20】究其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的比较研究学术成果如此之少的原因,笔者猜测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与农村无论从社会结构还是自治制度,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比较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差异所要控制的变量非常巨大,这无形影响了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比较研究的可信度。即便是裴志军在研究该命题时也对居民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等),以及从事职业、经济收入、社会关系和政治身份等变量进行了控制,并采取样本分割检验的技巧以减小城乡居住地和户籍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然而,在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比较研究的命题中,还有多少变量是需要控制的?这一点是任何学者都无法确定的
21、。(二)特殊身份群体政治效能感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出现了一批特殊历史时期特殊身份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一词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1983年提出,是指在本地或进入城镇务工的人员,对于这一部分特殊身份群体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也是政治效能感研究的重要命题。黄辉祥通过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由于农民工与家乡利益关联程度日益降低导致农民工在村庄选举中的参选率不高,在没有参与选举的调查对象中有32.7%的人认为“上面都定好了,选也白选” 4 黄辉祥.J.中国农村观察,2003,(1):75-81,17.2%的人认为“我的一票起不到什幺作用”,由此可见,农民工的政治效能感弱【21
22、】。张光闪认为作为选民的农民工,投不投票,投谁的票都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当他们觉得这样的政治参与并不能改变现实状况的时候,他们的政治效能感就逐渐降低,并最终抑制农民工的主体意识而导致政治冷漠【22】。王京红和黄振辉认为农民工在表达和维护自己利益时,对基于地缘、友情关系形成的非正式表达途径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效能感,通过制度供给可以提高农民工通过正式途径表达切身利益的认同度与效能感【23】。在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问题研究上,熊光清认为代际更替并没有出现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提升的现象。无论是内在政治效能感还是外在政治效能感,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都较低。农民工政治效能感低这种心理认
23、知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对政治问题不关心、不感兴趣,对政治参与不主动、不热情,对政府机构缺乏信任。在解释为什么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并未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变化的原因时,他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效能感受到经济水平和政治社会化程度的制约,导致教育水平在政治效能感培育的过程中无法发挥作用。【24】由此可见,对于农民工整治效能感问题研究上,学界普遍认为由于农民工的尴尬身份与地位,农民工一方面没有获得市民在政治参与上的同等地位,另一方面又与农村的利益关联渐行渐远,公共生活以及政治参与的不足,是导致其政治效能感低下的主要原因。并且,新生代农民工受经济水平、政治社会化程度等因素的干扰,并未实现代际间的发展
24、变化。由于“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对农民工政治效能感问题的研究不免就带有了中国色彩。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政治效能感的中国化研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发现在这一问题研究的过程中缺乏对理论的回应。此外,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村改居、农转非等特殊身份群体的政治效能感研究将是今后学界继续探索的领域。(三)公民身份政治效能感研究公民身份政治效能感研究,即区别于户籍制度下城乡居民、特殊身份群体政治效能感研究,把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所有居民视为公民身份统一体的政治效能感研究,简而言之,就是“忽略”居民户籍身份的政治效能感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能否把公民身份政治效能感研究放在身份视角下进行
25、述评,笔者认为这一研究虽“忽略”了户籍身份,但公民身份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身份,因此可以将这类研究放在身份视域下进行阐释。袁浩和顾洁基于201 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共480个村/居委会)的分位数回归分析,认为在政治信任水平较低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可以提升政治信任水平;而在政治信任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社会公平感程度与政治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政治信任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则会加强社会公平感和政治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25】。易承志同样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定量研究了中国公民的内在政治效能感对其参与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的影响,他认为内
26、在效能感对公民参加基层民主选举的投票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对基层民主选举投票行为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政治信任,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促进城乡基层民主持续发展【26】。需要指出的是,影响基层民主政治参与的因素绝非只有政治效能感,不同学者侧重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影响因素,并没有孰是孰非之分。敝如针对提升城乡居民政治参与的问题上,李蓉蓉提出通过提升农民的影响型外在政治效能感以提升居民政治参与 李蓉蓉.农民政治效能感对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2013,30(4):79-85,而易承志则提出通过提升公民的政治信任以促进基层民主持续发展 易承志.政治信任与内在效
27、能感对基层选举投票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54(6):16-26。笔者认为,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由于城乡居民在社会结构、自治制度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在研究过程中导致很多不可控变量的出现,因此以公民身份对政治效能感进行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较低。在当今中国,对城乡居民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同时考虑特殊身份群体的政治效能感研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其信度和效度也相对较高。四、结论与思考 政治效能感在国外已经是研究非常成熟的领域了,但是在国内政治效能感是近几年才逐步兴起的新兴领域,发展很不成熟。纵观近年来政治学界之于政治效能感的研究,无论是对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亦或是特殊身份群体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亦或
28、是公民身份政治效能感的研究,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但都体现出中国学者在政治效能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执着与勇气。事实上,笔者在文章中已经将感悟与思考渗透在每一小节当中,在这里笔者就以下三个方面对本文总结概括。 (一)政治效能感:研究不足国内政治效能感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缺乏本土化理论,政治效能感的工具性特征明显。国内学者在研究政治效能感相关问题时多沿袭国外政治效能感的成熟理论,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对理论的回应。在相关问题研究中,多数学者把政治效能感作为因变量或中介变量,而把诸如政治参与等视为自变量进行研究,鲜有学者把政治效能感视为自变量进行研究,体现了国内学者把政治效能感视为研究工具的特征,忽视
29、了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缺乏政治效能感变化轨迹与培育机制的研究。首先,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政治效能感研究尚未对政治参与前后居民个人政治效能感变化的调查与对比,在验证两者因果关系方面还很不完善。其次,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市民的政治效能感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轨迹如何?还未曾有人涉足。第三,缺乏区域间政治效能感、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的比较研究。笔者在前文论证过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研究需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不代表笔者否认这一课题所拥有的价值与意义,今后随着政治效能感研究在国内学界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相信会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二)政治效能感:未来发展方向本文在研究不足中其实已经提到政治
30、效能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在这里笔者就不过多赘述了。值得关注的是,李蓉蓉和王东鑫通过量化研究发现中国农民政治效能感的形成更多地受到“关系”变量的影响,而非国外理论中的经济地位因素影响。结合质性分析,她们认为“关系”透过情感依赖和利益联盟,借助信息共享、扩展政治参与等过程,影响着中国农民政治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27】笔者认为通过“关系”在中国农村居民政治效能感形成与改变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理论发现,打破了国外政治效能感理论的“垄断性”地位,政治效能感研究开始走向中国式和本土化,也为后来的学者在政治效能感研究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参考文献1 Cambell A,Gu
31、rin G,Warren E,Miller.The Voter DecidesM.New York:Row,Peterson and Company,1954:187.2 Lane R.Political Life:Why People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M.New York:Free Press,1959:149. 37 李蓉蓉,王东鑫,翟阳明.论政治效能感J.政治学研究,2015,(5):107-112 4 桂勇,施文捷.城市基层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一项实证研究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9,(1):88-1045 熊光清.政治效能感: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32、的进展J.学习与探索,2015,(12):41-47625 袁浩,顾洁.社会公平感、政治效能感与政治信任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位数回归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2):73-838 朱妍.中产阶层对于自身政治参与有效性的评价比较中国与越南中产阶层的政治效能感J.青年研究,2011,(4):84-939 Lazarus,R.S.&Folkman,S.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M.New York:Springer,1984.10 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11 J.L.弗里德曼,D.O.西尔斯,J.M.卡尔史
33、密斯.社会心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53212 李蓉蓉.政治效能感研究的学理基础与现实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2012,35(2):90-9413 李蓉蓉.农民政治效能感对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2013,30(4):79-5814 裴志军.自我效能感、政治信任与村民选举参与:一个自治参与的心理机制J.农业技术经济,2014,(7):49-5815 高伟.协商民主与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8):29-3216 章秀英,章剑锋.农村城镇化发展类型与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以浙江省15个村落为例J.学术研究,2015,(11):51-56 17
34、 李蓉蓉.城市居民社区政治效能感与社区自治J.中国行政管理,2013,(3):53-57 18 刘芳,施文捷.城市基层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一项以上海社区为例的实证研究J.社会,2012,32(2):223-24119 张平,娄成武.中国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特点分析基于全国2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J.东北大学学报,2014,16(4):387-39320 裴志军.农村和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的比较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4,(4):63-7221 黄辉祥.J.中国农村观察,2003,(1):75-8122 张光闪.J.人民论坛,2012,(17):144-14523 王京红,黄振辉.制度供给与行为选择的背离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利益表达行为J.开放时代,2008,(3):60-7724 熊光清.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分析基于五省市的实地调查J.社会科学研究,2013,(4):32-3726 易承志.政治信任与内在效能感对基层选举投票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54(6):16-2627 李蓉蓉,王东鑫.关系取向下中国农民政治效能感形成研究J.山西大学学学报,2015,38(5):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