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行为学习理论与行为疗法(共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行为学习理论与行为疗法(共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03讲 临床行为矫正技术的知识观与行为疗法第一节 行为学习论的发展、意义与局限20世纪初,美国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立,为后来的行为疗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行为疗法的产生和临床应用,又从理论到实践初步地回答了要向被催眠者大脑中给予什么内容的问题,从根本上动摇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学说。后来的许多行为主义心理治疗学家们竟以刻薄挖苦的态度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观点与方法进行毫不留情地批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学家们也在进步,往日的那种彼此之间水火不相容、势不两立的关系渐渐减弱了下来,彼此之间在治疗方法互相借鉴的事越来越多。例如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普提出交互抑制理论与技术,从
2、理论上看,似乎发展了行为主义技术,从实质上看,他所做的就是把精神分析学派的老方法催眠与行为主义的S-R反射学习原理进行了结合。所有的是非和问题的答案都在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当中,所以,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行为疗法的发展历程。一、行为主义学习原理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即以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的临床心理治疗方法。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条与精神分析疗法完全不同的道路。精神分析心理学是先有临床治疗和效果,然后再建立理论假说;而行为疗法则是先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结主义学习论一般原理,这条原理是人人看得见遇得到的较为直观的
3、事实。然后人们再用这种联结学习的心理结构观为指南,去寻找必然存在的解决某些人的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都是一个比较扎实的开放体系,后来的行为学派的研究者们和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们,都只能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继续向前研究的,而不至于从根本上予以否定或在理论上另辟蹊径,只能是在原有行为理论与技术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与深化。而且行为主义学习论和治疗方法还可以从原理上兼容和解释许多其它新的治疗方法,比如森田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认知疗法等等,它们在治疗的理论上同根兼容,而不是相互否定。相比之下,精神分析假说是一种封闭的体系,它不再兼容其它理论及其研究。至少它无法在理论上对
4、行为疗法等以学习论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进行兼容。即使在精神分析学派内部,被后来研究者们,甚至主要是他的亲门生弟子们,也越是深入研究,越是对宗师的理论不断地予以否定。心理学界一般以巴甫洛夫的研究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经典代表。伊万巴甫洛夫(1849-1936)原来是在彼得堡军事医学院任教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全身心都投入在消化的研究上,并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奖。他为了研究狗的消化腺活动,研究出一种外科技术:把一根管的一端安在狗的消化腺里,另一端与瓶口连接。当向狗的口中放进食物时,狗的消化腺开始活动,分泌液体会从中流出来滴进瓶子里。由此搜集数据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巴甫洛夫无意中发现
5、他的狗会在获得食物前就开始分泌唾液,不仅是在看到食物时,而是在听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脚步声时就开始分泌唾液。这就是古典条件作用现象。当时已经50岁的巴甫洛夫也不情愿为了这一发现而放弃他对消化的研究。但是,发明、发现过程中的创造劳动是令人身不由已的,他最后还是从此转向对条件反射的研究。巴甫洛夫通过他观察到的现象,在理论上提出动物大脑与生俱来就具有无条件反射功能,即本能,如当把食物放进狗的嘴里时,它会自动产生流口水,分泌消化液反应,这种反应恰好也可以用后来解释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的SR原理。即食物对狗来说,是刺激S(Stimulus),当这一刺激引起的神经兴奋传入大脑相应区时,就会引起大脑相应区的兴奋
6、,于是,大脑相应区向有关器官发出一个指令而产生流消化液反应,即R(Response)。这是本能的反射,是先天的。巴甫洛夫的研究重点在于条件反射及其生理机制的发现。即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条件反射。当实验人员把食物放入狗的口中之前,先出现的是前来喂食的实验人员的脚步声,接下来便是食物出现,食物引起分泌消化液等无条件反射。久而久之,只要实验人员的脚步声出现,即使不喂食物,狗的消化腺接管中也有分泌出来的消化液流出。这是后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提出的SR的真正含义,即S代表所有能够引起反应的刺激,如引起消化液分泌的脚步声、铃声等;引起学生高兴的表扬或引起不高兴的批评等等;R代表所有的由于S刺激引起的行为
7、反应,如铃声或脚步声引起的流口水、准备迎接食物的动作等;学生听到老师表扬时的满意表情反应和听到批评时的不高兴表情反应等。巴甫洛夫提出并证明了学习的生理机制条件反射原理。条件反射实质上是建立在大脑上的暂时神经联系;证明这种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和消退;兴奋与抑制过程及其相互诱导;二级反射与多级反射;反射的泛化与分化;动物与人的先天反射能力的个体差异类型等等。后来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不知道巴甫洛夫的研究的情况下与巴甫洛夫完全偶合。几乎就在巴甫洛夫进行研究的同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桑代克(E. L. Thorndike,1874-1949)提出了联结学习理论;华生(J. B. Watso
8、n,1878-1958)非常推崇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法,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宣称“人是一个有机的机械”;认为人的学习过程就是散乱的,没组织的-“组织”起来,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印第安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教授斯金纳(B. F. Skinner,1904- )也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Operate Conditioning) 说, 其基本原理和巴甫洛夫用狗进行的经典条件反射( Classical Conditioning)说、华生的刺激-反应说与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说, 在本质上都是用-结构形成来解释学习的心理机制的。 二、华生人工塑造的潜意识条件反射行为 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
9、学家华生,把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用于对人的行为的实验研究。被试艾伯特比,是一个楞头楞脑的个月大的大个男孩。开始时,华生用狗、兔、猴、鼠、圣诞老人面具、及至炎烧的报纸吓唬他时,他都不知道害怕,只是发愣。后来,每当给小艾伯特看一只小白鼠时,就猛地敲响铜锣把小艾伯特吓哭。经过一段时间的条件反射实验以后,小艾伯特不仅对小白鼠形成了恐惧的条件反射,也害怕狗、兔等其它有毛皮的动物。再往后,甚至于就连圣诞老人面具上的胡子、皮大衣上的皮毛和医用棉球,都能够引起小艾博特的恐怕反应。后来,华也曾经设想要把艾博特的恐惧行为再消除掉,可是,他没有机会完成这一想法,小艾博特被母亲带走了。他的这一想法直到4年以后,才由另外
10、一名研究者使之变为现实。 虽然小艾伯特多学会了一种行为,但是未必凡是学会一种行为都是好事。因为他学会的害怕小白鼠的行为是一种非适应性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障碍。在孩提时代,从本能角度说,一个人可能接受小白鼠为宠物。在成年时期,尤其在人们对生物学或行为科学感兴趣时,他可能因为早期的这一恐惧小白鼠的经验而妨碍他对活动、职业等的选择,或者被同事、朋友讥笑。通过条件反射学习一些适应的行为,例如对毒蛇保持警惕和恐惧,是一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条件而条件反射学习获得的是害怕别人不怕的东西,比如白鼠、小免等,则由于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被称作不适应行为。适应行为的获得使人们增强了适应社会和生存的能力,是
11、积极的学习;不适应行为的获得使人们变得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存,因而被称作心理障碍行为。 第二节 彼得与奥安娜治疗说明了什么?一、非暗示条件下的行为学习训练华生一度想用条件作用原理,再使小艾伯特消除那些不适应性的恐惧反应,可是没等华生想出方案,小艾伯特的妈妈带走了孩子。在对小艾伯特的研究年之后,也就是1924年,另一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琼斯(Mary Cover Jones)用行为心理学的方法成功地治疗了一个叫彼得的男孩。他特别害怕兔子、白鼠等,甚至连皮毛和棉绒也怕得要命。琼斯完全没有考虑男孩的父亲是否对他产生了什么俄狄浦斯式的精神影响,而只是采用了古典条件作用的治疗方案。首先创造一个能使小彼
12、得与其它三个小孩子一块玩的环境,并给他食物。当他玩得高兴时,琼斯便给他们看一只兔子,她天天坚持这样做。开始时,彼得对兔子仍然害怕得很,但随着这一过程的进行,他的恐怖开始减弱。渐渐地,他能够容忍兔子跟自己越来越靠近。到了第45次时,他已可以将兔子抱在怀里抚摸它,并让这个可爱的小动物轻轻地咬自己的手指头。这就是4年前华生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从这个实验的成功中我们看到了当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的不得已尴尬处境。小彼得只有2岁,之所以被选作实验被试,不难想象,是因为大人们未必肯接受这样的实验。例如一名中学生害怕兔子,一名女心理学家趁他高兴时便把兔子抱来,放在他身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到她第二次这样做时
13、,中学生会愤怒地离开,并且发誓再不来这里。于是,她们只能选择小彼得,只有这个两岁的男孩儿才可能接受这样的实验,换成小学生、学前儿童都未必行得通。这种不得已的尴尬处境暴露了当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局限他们想不到或绝不用暗示学习方法来完成这一治疗过程,否则的话,比如琼斯用催眠方法帮助其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不怕小兔的SR反应,有两三次临床训练便可以完成治疗。那样的话,她可以找一名年纪大一些的儿童或成年人,使她的实验更有说服力。 小汉斯与小彼得的动物恐惧最终都治疗好了。精神动力心理学的原理至今仍被应用于实践。不过,行为心理学今天已经确立了自己无可争议的地位,并奠定了学习理论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 二、回顾
14、奥安娜的治疗再看暗示技术与学习的关系由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把现代心理治疗技术体系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之上,把心理治疗方法实质性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现在我们也可以用学习理论解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即在弗洛伊德的治疗技术催眠和宣泻法是一种暗示学习。后来这种方法在有的人那里是有效的,在有的人那里可能是无效的,总体来说疗程漫长,让人难以分清是自然痊愈的还是精神分析治好的,这又是为什么呢?而MC琼斯对怕兔的小彼得的治疗虽然看上去时间次数比较确定,但也毕竟要寻找45次机会,进行45次的呈现小兔,才能人为地建立起不再怕小兔的条件反射。如果琼斯考虑小彼得是否对父亲产生了什么俄狄浦斯式的精神影响,而不是采用了
15、古典条件作用的治疗方案,也许更难以确定什么时候治好。现在我们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是:奥安娜在催眠期间,大脑里究竟获得了什么?小彼得的治疗效果确切却速度如此之慢,究竟缺少什么?事实上,奥安娜在接受弗洛伊德催眠治疗期间也进行了条件反射学习。在这种条件反射学习过程中,奥安娜的健康心态获得途径是:先产生对心理医生的信任与好感;接下来是同意接受催眠治疗,在进入催眠后内心获得宁静、轻松的情绪状态;并且由于这是暗示学习过程,所以是高能学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医生让她谈在护理生病父亲过程中的种种使她痛苦的经验和感受;由于此时在催眠状态下的奥安娜的情绪是平静、轻松的,所以一种平静轻松的情绪便与她大脑中原来的使她
16、恐惧、焦虑的经验表象进行了条件化联结学习,即条件反射的形成。这个条件反射的形成,使她学会了再谈论护理父亲、想起护理父亲或面对护理父亲事实时,内心自动产生趋于平静、轻松的情绪反应,而不再是过敏性的焦虑、痛苦的情绪反应。于是,她学会了新的行为:在面对、谈论、想到父亲生病和护理过程中种种让她痛苦的事件时不再痛苦、焦虑,而是产生平静心态反应。于是,奥安娜的病情明显地好转了,痊愈了。总之,奥安娜的好转是因为她进行了学习,在催眠产生的情绪宁静、轻松作为反应方式,催眠产生的高能学习状态使她在不长的时间里,便获得了新的SR反应。而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理解释为是奥安娜对父亲的性欲望在催虑状态下得到了释放,才使症状
17、得缓解。这个错误的理论解释是在学习理论问世之前,人们是难以否定和拒绝的。三、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学派的贡献与局限琼斯的治疗为什么需要45次建立条件反射的操作?是因为她没有使小彼得处于高能学习状态下,如催眠、放松等暗示学习状态下进行建立条件反射的学习,而是在自然状态下常规地学习。如果把弗洛伊德的对奥安娜催眠的方法与琼斯对小彼得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结合在同一案例治疗中使用,那么,就是现代治疗方法,即用暗示学习方式去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弗洛伊德的局限如果说是在于他把催眠作为几乎是唯一的可控制技术指标的话,那么,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现代心理治疗理论,不但不再把暗示学习技术作为唯一的可控的心理治疗技术指标,
18、甚至也不再是唯一的暗示学习技术途径。自行为主义心理治疗技术问世以来,它主要由两大学习理论与技术构成,即:联结学习技术(S-R)与暗示学习技术;而暗示学习技术又包括催眠、放松和其它可以导致暗示学习状态的途径。 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与技术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是最实质性的关键变量。联结学习理论的关键作用在于它回答了心理障碍者病灶产生的准确机制是大脑上建立了一种不适应的条件反射或反射系统。于是,人们要治疗它的最直接办法是设法消除这个不适应的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系统。相比之下,暗示学习则不涉及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它只是解决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所以,暗示学习技术虽然重要,却是相对处于辅助地位的学习理论和技
19、术。也就是说,在弗洛伊德的时代,由于他不知道心理障碍者大脑中发生了什么,不知道联结学习原理,所以,他只能用人格、用早期经验、用人的压力和欲望来解释神经症状的原因。精神分析疗法的治疗其有效率之低,其速度之慢,是就连弗洛伊德的女儿和弟子们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行为主义联结学习论的最显着局限是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提出的理论模型,无论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还是斯金纳等行为心理学家们的联系的建立,都是概括了人与动物共有水平的R反应水平。而事实上,人是有思维的动物,人的许多心理障碍是受思维制约的。所以,行为疗法在问世初期仅用于解决人们的低级行为的障碍,诸如恐惧症、焦虑症等等。那么,当人类面对所代表的特殊问
20、题情境所产生的以思维内容和方式的不适应怎么办?比如考生在考埸上的思维障碍如何处理?一位公司领导大脑中有一个错误的思维模式;一名家庭主妇对丈夫某些行为的评价、判断总是出现错误等等,这时候S-R公式便失去了意义,就需要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心理结构理论加以解释和处理。 笔者大量地应用近年提出的前沿性认知学习理论,比如知识分类学习原理等,解释潜意识行为、思维和更复杂的心理反应,在处理常规病例的临床技术方面总结出许多简捷方法的同时,也向人们的顿悟与灵感思维、暗示性学习能力下降、信念行为与思维的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我们所应用的认知学习理论与技术,在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
21、授在他的代表性著作智育心理学中,有较为结合中国实际的阐述和介绍,这里不再另作重复介绍。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运用知识分类学习原理解释人的行为,可以解释到更复杂的思维过程乃至顿悟、灵感过程;可以解释一名在考场上被杂念困惑的学生的思维怎样控制的方法;甚至可以更深入地解释潜意识行为形成和消除的心理机制。于是,一种全新的心理治疗方法正在伴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第三节 交互抑制技术与心理经验兴奋性原理当奥安娜接受弗洛伊德的催眠治疗,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新的条件性情绪反射的时候;当MC琼斯对怕兔的小彼得进行45次的呈现小兔成功地进行脱敏治疗的时候,在这两名患者的大脑中已
22、经成功地进行了交互抑制。但是,他们都没有从理论上提出交互抑制的原理问题。后来沃尔普所进行的实验,在本质上与弗洛伊德对奥安娜的催眠治疗和MC琼斯对怕兔的小彼得的治疗,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并没有再发现什么新的东西。他们所做的都是为了消除一个人或动物大脑上的旧的,不适应的条件反射系统,即SR1,必须建立一个新的适应的条件反应行为,即SR2,并且让新的条件反应行为R2的兴奋度高于旧的R1反应,这样一来,当同一个S情境再次出现时,其大脑先实现R2的优势兴奋,而使原来的R1反应因来不及实现兴奋而被替代或消退。 现在,先回顾一下当年沃尔普的实验。一、沃尔普的交互抑制实验研究美国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圣地,那里
23、的心理学家们接受严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培训和训练,也很容易导致行为主义的偏见代代相袭。美国人在距离行为疗法一步之遥的地方停了下来,后来完成这一步之遥工作的人们当中,竟没有一个是美国人,恰恰都是美国以外的那些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知道得并不很深的医生或心理学家们。只有他们才可能跳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局限,对精神分析等学派的理论与方法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看法。所以,一个即坚持行为主义S-R理论,又不无视精神分析学派某些临床技术人,最后完成了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行为疗法的实验研究工作。这个人就是首次提出交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理论的南非精神病学家约瑟夫. 沃尔普( Joseph
24、Wolpe)。在1947年到1948年间,沃尔普在维瓦斯特兰大学实验室用猫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将猫关在一个实验笼子里,“先给它们一个听觉刺激,然后通过电感线圈给予它们几次高电压低安培的电击。所有的猫对电击都做出了各种猛烈的反应,或在笼子里狂野地冲来冲去,或在笼子的顶上、底部和四周又抓又刨;或蜷缩起来,颤抖,嚎叫,口吐白沫”一旦把它们从笼子里放出来,这些症状便立即减轻。但是每当把它们又放进笼子时,它们就会再次表现出同样狂乱的行为。即便连续数小时把它们关在笼子里,这种种反应也丝毫不会减轻,甚至数月不曾到过笼子的附近也一样。猫的焦虑性反应跟其它种类的无效反应不同,其它无效反应可通过疲乏和消除强化而消
25、退,但猫的神经过敏性反应则“应看作是永久的和不可改变的”。沃尔普的这个定论的含义是说,如果你不治疗它,这个心理病灶将永远伴随这只猫。怎么治疗呢?沃尔普想,如果让同一刺激情境再能够引发一个与刚才的那个害怕行为不相容的另一个反应行为的话,即在SR1基础上,再建立一个SR2,那么,先前产生的那个行为就可能逐渐被后产生的行为所取代。吃食就是这种替代反应的一个明显例子。但问题在于,这些猫即使已被饿了72个小时,只要关在进行过实验的笼子里,也不会去碰一碰扔在它们面前的食物。然而,如果它们是呆在平时人们用手喂养的笼子里,它们就会吃东西。于是,当猫又关进实验笼子时,让人用作为喂食刺激的手喂食物给它们吃。尽管先
26、前没有一只猫在实验笼子里吃过东西,而现在用手拿着一根棍子给它们喂食时,有一些猫就要吃东西了。逐渐地,这些猫在人们以这种方式喂它们食物时,就越来越不再犹疑了。沃尔普观察到,剩下那些仍然拒绝吃食的猫,不仅对实验笼子有焦虑性反应,面且对置放实验笼子的实验室也要产生同样的反应,甚至对其它许多跟实验室有相同特征的房间都要产生这种反应。一只能够在跟实验室外表大不相同的屋子里吃食的猫,后来也渐渐在跟实验室较相似的屋子里被诱引得吃东西了。然后,又将这只猫放在跟实验室更相像的房间里喂食。就这么换下去,若干天以后,这只猫就能够在实验室里喂养了。最后甚至放在实验室笼子里喂食,它也不再显示任何焦虑的迹象。不过,如果再
27、对猫施以曾经伴随电击时出现过的听觉刺激,那么这种焦虑反应就会再次被引发出来。沃尔普能够用使得视觉刺激逐渐无效的同样方式来消除猫对这种音响的焦虑反应。二、交互抑制的实质是建立优势兴奋的S-R反应最后,沃尔普提出了交互抑制原理,即一个个体不可能同时对一个刺激产生两种对立的情绪反应,例如在很高兴的同时伴随很不高兴的情绪;在很焦虑恐惧的同时,伴随松弛平静的反应等。如果对一个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再形成一个与不良行为相反的,即良好的情绪行为反应,那么,它会对原来的不良反应进行抵制、其相互抵消乃至代替之。也就是说,如果一名儿童形成了对数学学科的厌学反应,那么,你就设法在他的大脑中再建立一个不厌烦数学的情绪
28、行为反应,比如建立一个面对上数学课或解数学题时心情平静或喜欢数学的心态反应的暂时神经联系,即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所谓的S-R反应式。当一个人面对上数学课情境有两种性质的反应方式,一种是消极的厌烦、恐惧反应;另一个是热爱、喜欢或平静心态反应的时候,他必然地要遇到这样的难题:那就是这两种对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在互相抵制、互相抑制的情况下,最终谁先反应,谁后反应;谁先反应它就将要代替后来的那个反应,而成为大脑中的主导的反应方式保存在记忆中,成为以后反复出现的行为。此时此刻,就要看这两种对立的情绪反应或知识经验反射,谁的兴奋性水平高且占优势,谁的兴奋性水平低,处在劣势地位。最终,一定是优势兴奋的知识经验系统或
29、情绪情感反应系统代替兴奋度相对差一些的心理经验系统。这里出现的现象并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所谓交互抑制,而是兴奋性优势的暂时神经联系抑制了兴奋水平低的暂时神经联系,即当S- R2条件反射系统的活动兴奋度水平高于S- R1的条件反射活动兴奋性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再一接触S刺激,便出现R2条件反射系统优先兴奋的反应;当R2反射系统的知识经验及其情绪体验兴奋之后,便深深地抑制了R1反射系统的知识经验或情绪情感体验,使它们得不到兴奋的机会。所以,在心理障碍治疗过程中的交互抑制技术,说到底就是为了消除一个原有的S- R1条件反射系统,再建立一个更强有力的、兴奋度水平更高的S- R2条件反射系统,当刺
30、激情境S再度出现时,S- R1反射系统尚未实现兴奋时,R2条件反射系统则迅速实现,以它的优势兴奋强度绝对地压倒了R1反射系统,使它被深深地抑制起来。在沃尔普的实验研究,还同时提出了系统性脱敏作用(*脱敏作用:是指使神经过敏反应逐渐减弱直到消除)和消退作用的原理。上述所有的术语都用来描绘了典型的行为治疗程序。但在实践中,就如在实验中一样,它们很少以一种单纯脱敏或消退形式孤立地出现。因此,交互抑制(有时也称为反条件作用,我们也可以称作建立优势兴奋反射系统作用)常常需要患者对那种引起他不适反应行为的刺激产生系统性的接触与练习,才会产生脱敏作用。正如沃尔普的猫就是在进行了多次地有计划地连续地系统脱敏训
31、练之后才开始进食的。三、交互抑制原理应用与沃尔普的实质性贡献在沃尔普这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疗法的临床应用。不过这并不是说交互抑制原理起了多大的作用。因为1924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Mary C. Jones对小彼得害怕兔子的治疗与依据交互抑制原理的沃尔普的治疗方法,在学习理论的实质性原理上,并没有原则区别。沃尔普在临床上的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他提出了交互抑制理论,因为运用华生当时提出的思想和理论,也足以解决任何临床问题。即使在今天,我们在临床上解决实际问题涉及行为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时,也很少想到交互抑制原理,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更为复杂一点的S-R行为系统的设计上。从沃尔普的这段研究和临床实践的
32、历史中,可以这样概括沃尔普的成功:他的交互抑制理论在当时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的设计在临床中所起的作用即不是绝对地不可取代的思路;也不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沃尔普的临床治疗主要还是在华生等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的S-R理论模式基础之上,灵活地运用了临床催眠技术。恰恰是由于临床催眠技术的运用,使得被试患者大脑中的新设计的R2行为在大脑中增强了兴奋性水平,成为大脑中优势兴奋的新的S- R2神经联系,它具有绝对强大的抑制旧的S-R1神经联系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都不难看得出来。请看他当年的几个临床实例研究。第四节 知识经验交互抑制与抑郁症治疗学校心理咨询员在学校条件下,大量接触的不是像对血和电梯恐惧那样简
33、单的心理障碍行为,而是人类的更为复杂的行为,或许不应该称作行为,而是思维或思想。例如在大学和中学里都有一种非常接近抑郁症或典型抑郁症的学生,或许他们在几年以后会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不治自愈,或发展成典型抑郁症。他们面临的主要不是自杀,而是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很好地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潜能并且达到预定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行为疗法就显得无从下手,无法进行干预。于是,我们想到把沃尔普的交互抑制原理再扩展一步,即让一个人的知识和其它心理经验彼此之间产生交互抑制效应。几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这一尝试在实践上行得通并且效果良好,在理论上也澄清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局限。一、
34、知识经验交互抑制的基本含义在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中间,有相当一部分学业成绩不良者在生活、家庭、经济、身体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在某一时期里情绪低落而导致整个心境低沉,并且导致学习成绩低下、行为消极。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心理结构中并不比别人缺少什么。也就是说,当你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的时候,讲了许多道理,并且指望这些道理会起作用以改变他们的行为,一般很少能够见效。在谈话过程中为患者输入的积极的道理,往往他们并不缺少。那么,他们大脑中比其他人缺少什么呢?积极知识、观念缺少足够的优势兴奋性水平;而那些促使他们悲观、消极、抑郁的知识经验往往在大脑中兴奋度很高。所以,心理咨询员的工作任务是将他们大脑中的一部分积极
35、、向上、乐观、自信的知识经验、观念、信念激活起来,促使其高度兴奋起来,经常性地在他们的大脑中处于优势兴奋状态,进而导致那些消极、悲观的知识经验没有机会激活,即使激活了也没有机会兴奋。这是改变抑郁性行为的最根本的临床目标和途径。从交互抑制的理论角度说,这种让大脑中的一部分知识经验经常性地兴奋起来,当他们日常生活中大量S刺激的实现时,积极的行为反应、知识经验和态度反应优先实现兴奋了;消极的、悲观的知识和态度经验得不到自动应答S情境的机会。当这一切稳定下来以后,便实现为一种积极的人格。二、对一名患抑郁症大学生的临床治疗实例临床实例4-1治愈大学生顽固性抑郁的重组经验法 问题提出及其有关背景以下是在我
36、们的学校心理咨询员实验培训中结业的师范大学生学员,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98级大学生裴宏伟同学临床处理的一个案例。当时由于有的同学运用重组知识经验的办法可以明显地塑造出一种积极的痴迷心态,并且这种心态对学习外语提高成绩和应付考试很有效果,于是,这种重组知识经验效应令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咨询员同学极感兴趣。裴宏伟同学想尝试利用这种塑造积极痴迷心态的功能治疗抑郁症,她大胆地承担了对一名有较严重抑郁症倾向的女大学生的临床心理治疗工作。最后,不但改变了这名女大学生的精神抑郁问题,还使其外语、计算机等学科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毕业时获得了学士学位。由于这一治疗过程坚持的时间较长、练习的次数多,每次心理训练的时间、
37、整体安排等也都很细致,所以,治疗效果非常好。下面是裴宏伟同学向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报告她在临床治疗治疗过程中,实施技术的基本情况。 临床治疗实验的基本情况临床实验时间: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实验地点:鞍山师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心理训练室(第一教学楼309室)。被试吴微(化名),女,大学三年级学生。在读高中时,曾是班级学习成绩排在前两至三名的尖子生。自从读到高中二年级下学期时,出现一种对同桌笔尖划在纸上的声音特别心烦的过敏性反应。以后便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学习成绩由班级第2名降到第7名;后来又再次下降到24名,这种成绩直线下滑的趋势令她感到绝望,每天充满焦虑与担忧。从此情绪开始消极、低沉
38、,一种一接触到笔尖划在纸上的声音(S)的刺激,便自动产生过敏性心烦和无法学习的反应(R)的自动神经联系,越来越巩固、强烈。每天听课都变成了走形式,装样子,收获微乎其微,课后作业与练习很少完成。在高考日益迫近时,因为不甘就这样放弃,所以强迫自己凭借原来的知识基础参加高考,考入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进入大学后,高中时的过敏性反应依然存在,每天总是为它担心不止,消极、低沉的情绪每日萦绕心头。最让人悲观的是,当她和一名同寝室的好朋友相处融洽时,却由于那名同学笔尖划在桌子上的响声和休息时转动笔杆的动作而不得不远离她;每天上自习时,都担心有人转动笔杆和笔尖划在纸上发出声音。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事。于是,
39、她整天生活在担忧和抑郁当中。两年多以后,她变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担心,对什么都害怕。当心理咨询员让她每天想一想高兴的事情或用其它办法调动一下积极、乐观的心态时,她说:她什么乐观的事也没有,对什么都乐不起来,对什么都兴奋不起来。只有担心、恐惧是容易兴奋起来的,偶然一个什么小刺激,都会引起强烈的悲观、失望、抑郁情绪的发作。例如有一次一名班干部同学对她说:“你只要把外语四级水平考试通过,得了学士学位,就什么心也不用操了”。这句话立刻把她推向深深的悲观、绝望、痛苦的深渊,不能自拔。最后不得不找心理咨询员帮助,才得到好转。在高中时曾是班级的英语成绩第一、二名学生,到大学后三次外语四级考试成绩分别
40、依次为38、39.5、37和29分。同时,计算机一级考试也未通过。 诊断及方案制定1初步诊断:通过与心理学专业人员共同探讨,认为被试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指标有以下几方面:过分敏感,遇事有过多和过敏性地担心和害怕。比如就在参加心理咨询员培训班之后,在如何向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老师提出该问题这件事上,就犹犹豫豫,过了很久,还是不敢和老师提起。直到自己感到不向老师求助不行时,才在一天夜里十点钟,通过电话与老师取得联系,并且不肯告知姓名。极其容易建立消极情绪反射。和关系很好的同班同学相处时间久了,在很有感情和互相依赖的情况下,也因为对方笔尖划纸和该同学学习休息时转动笔杆而引起情绪焦虑、烦躁,进
41、而产生对该同学的厌烦和带有恐惧的情绪反应。于是不得不远离这名同学,此事造成其心理上的极大压力、恐惧和担忧。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干扰,经常为一点很小的刺激就长久地处在悲观、低沉、焦虑等消极情绪波动之中。每当学习时,身边、附近有人笔尖划纸或想起高中同桌笔尖划纸声音,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导致学习中断和长期心绪不佳。对生活、前途、现实严重缺乏自信。消极、忧虑进而恐惧的情绪长期处于主导心态地位,即使有值得激动和兴奋的事情,心情也难以产生愉悦和振奋,内心世界经常被抑郁、担忧、恐惧所笼罩。在经过上述分析之后,我们坚定地相信以被试迫切希望早日恢复健康的强烈愿望和大学生心理咨询员已经掌握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完
42、全可以由裴宏伟同学独立进行治疗。遇到疑难问题和新的治疗方案,就通过电话与老师咨商。于是,这一治疗方案被列入心理训练室的使用计划,发给心理训练室的钥匙,每天在结合临床实习进行心理治疗。2、治疗训练的方案与理论依据开始治疗时的情况非常不妙,被试表现为每天无法正常地自习和上课。即使在心理训练室进行临床放松期间,也还是充满恐惧和担忧。试图启发她情绪积极起来,她则说:在她身上没有任何值得积极起来的事,只有担忧和悲观。当咨询员帮助她总结自己的优点时,她则说自己没有优点,实实在在想不到自己在连续几年时间里每天提心吊胆地混日子。最后,通过不断地降低标准,把她能够考上大学作为值得自豪的优点,至少她家乡的绝大部分
43、小学同学没有考上大学,并且说服她自己也认可这些优点。于是,由大学生心理咨询员为她进行长期地放松练习,长期地巩固总结出来的为数不多的积极的知识观念。当时我们确信这些观念会因为长期的暗示学习巩固而转变成为她的坚定信念的。达到这一目标以后,她的人格就改变了。事实证明了我们的假设。 从改变认知结构入手建立积极心态首先,帮助患者回忆以往经历,总结自己身上优点。在心理咨询员的帮助下,克服情绪消沉对总结自己优点的思维阻碍作用,总结出了被试具有:纯朴、踏实、吃苦耐劳等农村长大青年容易具备的良好品质;总结出被试在长达三年多时间里,始终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还能够坚持考上大学,并且读到大学三年级,靠毅力调整自己的心理障
44、碍,保持和自己心烦的同学保持良好关系等,是一般人克服不了的困难。特别强调这些体现出的是当代青年中已经不多的善于克服困难,对自己家庭责任,对父母负责,对集体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这是一种感人的毅力和负责精神。由于她本人从高中到大学的4年多时间里,亲身经历了种种困难和痛苦,所以,她很认可自己有这样一种品质,并且真的为之自豪。我们总算是从她的经历中找到了一些值得她自我肯定的事了。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用于建立她的积极心态,所以,我们又构思了一部分假想的积极品质和事件,用以调动她的积极心态。即:通过对美好前景的展望,设想将来会成为一名学有专长的优秀教师,能够运用她所学的理论与技术,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
45、力量。为了调动她的自豪情感体验,让她想象自己在家乡农村的背景下,一名师范大学生的种种体验:几百名农村孩子天天从一条路上经过去上学,只有她一个人考上了大学;。通过这种人为的心理经验的总结、编排,被试确实在精神上乐观起来,积极心态逐渐形成、巩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暗示心理训练之后,事实证明这些经验确实有覆盖、抵消、抑制那些消极、悲观知识和心理经验激活的作用。被试的心态变得积极起来了。 临床方案的实施过程在9月10日和11日,由笔者为大学生心理咨询员做了两次系统的临床操作示范。但是,由于被试的潜意识很排斥放松条件下的脱敏治疗,并未取得明显效果。因此在9月12日,对原来的方案作了调整,由裴宏伟同学负
46、责为被试进行治疗,这样对于培养其积极心态和自信心可能更加有效。于是 ,把临床训练内容转变为:停止脱敏训练,以培养积极心态的训练为临床暗示学习目标,用一种优势的积极程序性知识潜意识地自动运行,代替原来的消极情绪反应,从而也代替了系统脱敏。经过一番设计,9月12日这次以培养积极心态为主的临床训练很成功。接下来的几次训练越来情况越好。 临床治疗目标及其理论依据 从积极认知结构与积极情绪反应建立这两大目标入手,塑造新的心理结构。这样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 第一,从认知角度看,建立一个新的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认知心理结构系统,目的是每当进行日常学习生活思维时,所提取的知识都是积极内容的,并且这些知识本身都
47、是积自信、乐观、向上的,使得整体心境总是愉快,自信的。第二,从潜意识与情绪反应的角度看,为整个认知结构系统全部重新染上新的积极情绪反应色彩,使人生观、理想、主要知识,每个经验和观念都与积极的情绪建立起潜意识条件性反应联系。第三,把两项成果结合起来,即通过临床放松暗示学习,把用认知方法培养起来的积极认知经验牢牢地巩固在大脑里,并且不断地得到强化。三、大脑中优势知识经验内容的设计及其功能优势知识经验内容的设计。从9月12日起,整个治疗过程以塑造积极心态为目标,以放松后暗示为主要学习形式。重点激活、强化的生活知识经验内容包括:1、在暗示学习条件下进行假设性想象:想象自己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的教师,在家乡
48、村外风景优美的地方散步,以悠闲、宁静、愉悦、自豪的心情欣赏自己上小学走过的小路 ,以唤起一种自豪、自信的感情体验。 2、暗示学习条件下的假设性想象:她成功地接受了心理学技术应用训练,成为教师以后,运用自己的心理学临床知识和技术,为家乡学校的学生治疗各种学习心理障碍取得突出成绩,同时应邀到大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她的论文、工作和技术受到奖励,受到代表们的赞赏为此,她非常自豪地面对大海,欣赏大海的景象。3、在暗示学习过程中继续进行假设性想象:由于被试本人为某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取得宝贵经验,于第二年五月应邀参加省教育心理学专委会在千山度假村召开的学术年会,并在大会发言;和心理学专家们一起登上千山欣赏美景;随后返回师范学院,进入校园,宿舍,教室,和同学一起上自习,再次听到同学笔尖划纸的声音;再次体验过去体验过的种种痛苦的刺激,此时,她已经丝毫不在乎这些了。这些都是并未发生的事情,是用来建设被试的积极心态的假设性的事实材料。这样做在理论上有两个依据:其一,暗示学习是获得潜意识行为和潜意识下知识经验的过程,被试学生来不及对此进行真伪批判。事实是:起初被试学生愿意这样憧憬未来;后来是坚信这将是非常真实地未来,而且她已经在努力学习心理学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