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指导及指导答案(附考试题型)(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指导及指导答案(附考试题型)(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一、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来源183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生理基础是人脑,意识的本质是主观映像。这是说,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社会,没
2、有人类社会,就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就没有能区分于动物的、有特殊机能的人脑,也就不会有意识。意识的本质之所以是主观映像,就是因为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物质,它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2、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1)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不同。(2)实践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活动,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有目的、意识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还有科学实验。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矛盾的
3、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5、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具有不同的侧面,主要是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实践关系是主体改造客体以及客体被改造的关系。在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这是主体在观念上掌握和反映客体以及客体在观念上被掌握、被反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相互制
4、约、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把自己的目的、计划、愿望变为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实在即客体;同样,在主体反映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客体移入人脑,经过改造成为人的思想、知识,或者在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中,使自然物成为人的工具,延长人的器官,直接从属于主体。6、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具有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结合表现出的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类才能学习知识、总结经验,而知识和经验是认识的基本内容,实践是认识源泉。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主要表明事物可也被最终认识,包含整理的客观性,世界的可知性和真
5、理的发展性。真理的绝对性指某个阶段的认识是有限的,是真理永恒发展过程中的一环。包含认识的广度,深度和进程。1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2辩证转化,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向绝对永恒发展的。9、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6、,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9、商品价值量变动的规律:第一,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第二,商品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第三,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第四,由于劳动生产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因此,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10、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剩余价值规律是资
7、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1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1) 产业资本是指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产业资本的运动包括单个资本(又叫个别资本,指投入一个
8、企业的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包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动。 (2)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3)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和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4) 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属于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
9、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5) 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是它的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13、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 14、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1.和。 (1)资本国际化,是指
10、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界限,在国际范围内不断运动的过程。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国际化是与生产国际化同步发展起来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生产国际化是生产力的国际扩张,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的国际扩张。 (3)它们互相依赖互相融合,构成整个经济生活的国际化。15、经济全球化及表现: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16、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第一阶段:十九世纪中期是社会主义理论产生阶段,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第二阶段:十九世纪晚期二十世纪初,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阶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
11、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了一国的范围,一批欧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第四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是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期。其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第五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其表现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7、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
12、或理论)斗争 1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第一点阐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第二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第三点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此外,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13、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20、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和历史任务: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21、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第一,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第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第三,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阶段即共产
14、主义阶段23、马克思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第一,依据规律预测未来。第二,从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第三,只讲一般特征,不作细节描绘。24、共产主义的阶段:二、基本理论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2)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3)思维和存在关系问
15、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2、实践以及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
16、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
17、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克服又保留。5、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
18、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6、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人的感性认识与动物的被动感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感性总是渗透着理性的感生,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感性。 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具体表现在: 第一,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性活动的方向。 第二,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
19、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或水平。 第三,感性认识的结果必须借助于理性形式来描述,感性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人的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具体表现在: 第一,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它将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包摄于自身。 第二,理性认识总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 7、认识运动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及实现条件。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一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载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四要有正确的
20、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质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不能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有实践。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
21、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及其辩证关系可以简单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分析: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越密切、越复杂,就越需要法律、法规的制约,越
22、需要道德规范来制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商品买卖、货币流通、合同的签订等经济活动,无不体检信用关系,由这种信用经济关系所决定的道德规范,只能是“诚实守信”。诚信观念越普及,我们的市场经济就越发达;欺诈一旦横行无阻,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遭殃。因此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极端正确的。1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的规律,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实现的。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
23、最革命、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马列主义的政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是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必将代替和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当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现存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反对变革生产关系就会犯右倾保守的错误;相反,当现存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展的潜力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以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轻率地变革生产关系,就会犯“
24、左”倾冒险的错误。正确反映和自觉运用这个规律,是我们顺利进行革命和建设,并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1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在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
25、发展的消极力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2、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观点。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史观认为个别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历史观是群众史观,资产阶级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分歧在于世界是有什么构成的,物质还是意识?站在历史关头,个别英雄在决策的时候,总是会全面了解自己所处的历史背景,深刻剖析各方面的利弊条件,然后方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可见,个别英雄之所以能够影响历史的走向,是他们正确认识并运用现实条件的结果,而不是他们的意识的凭空创造
26、。现实条件属于物质范畴,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个别英雄的伟大是他们的高瞻远瞩、远见卓识,这属于意识范畴,但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坚持群众史观,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坚持英雄史观。不彻底的唯物或唯心主义者,在历史观上极难给出准确回答。列宁的最伟大贡献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准确给出了唯物主义者的历史观:群众史观。13、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从事物
27、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14、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及现实意义。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
28、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1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力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所以剩余价值生产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可变资本,是它(劳动力)使得价值发生增值,而流动资本是一次性投入生产,并且一次全部收回其价值,比如原材料、劳动力、燃料等,而固定资本是逐渐转移,逐渐收回的,比如机器、产房、设备等。不变资本的
29、实物形式包括企业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而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只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资料,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既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也包括劳动力。这就是说,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则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16、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此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同时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与生活资料
30、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3、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而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因此,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竞相采用先进技术。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以后,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有的资本家都因此获得相对剩余价值。17、社会总产品及其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考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核心。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要说明一定时期内已经消耗的资本价值如何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要说明一定时期内已经在生产和生活中消耗掉的物质资料如何替换。具体地说,社会
31、总产品的实现是要说明两方面问题: 社会总产品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实现价值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实现后,再如何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也就是资本家如何重新获得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如何获得消费资料,以实现实物的补偿18、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体现)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19、垄断和垄断产生的原因。生产集中发展到一
32、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首先,生产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其次,生产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第一,生产集中,使企业规模扩大,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为了保持与扩大利润,大企业之间有必要结成垄断组织,瓜分市场份额,以调节生产。第二,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这对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构成较高的进入壁垒,自由竞争受到限制,逐步形成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第三,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了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灾难性后果,必然寻求某种妥协,达成垄断协定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以及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实质。原因:1)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私人垄断资本的积累已
33、无法满足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必须由国家进行投资或者由国家给予私人资本以资助。2)私人垄断统治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必须由国家采取一定手段干预国民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缓和社会矛盾。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单纯依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自发调节已难以解决由结构失衡所造成的经济动荡,必须依靠国家采取行政的或经济的措施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国家及其职能发生巨大变化,促使国家力量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所以,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具有客观必然性。实质:实质上是垄断资产阶级最大限度地支配社会资本和剥削劳动人民的一种形式,它的活动主要是促进私人垄断资
34、本的运动,保证私人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它以低价向私人垄断组织供应商品和劳务,以高价从私人垄断组织购买商品和劳务。它促进国民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部门结构和地区结构的改造,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国家垄断资本是比私人垄断企业更高的、更集中的资本社会化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和发展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已经过时,这对资本主义制度无疑构成了一种很大的威胁,因而垄断资产阶级又力图限制国有垄断企业的发展,并在条件有利时实行“非国有化”,将国有企业重新改为私营企业。2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原因及其实质。新变化:1,国家参与市场经济,进行宏观经
35、济的调控2,实行福利政策,缓解阶级矛盾3,跨出一国范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其它衍生物全球化扩张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当代的高水平所作出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2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新类型的革命。无产阶级是代表广大穷人阶层利益,又掌握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的阶级,是代表人数最多的阶级,它所要达到的革命目标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理想的目标,它的革命手段也与其它阶级不一样,它公开自已的斗争形式,它胸怀世界,朝气蓬勃,有着坚强的人生信仰,有着宁死不屈的阶级精神,故它的革命是前世从来没有的革命,是最新型的革命。23、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1、社会主义民主
36、是真正的人民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首先,从公民与政权的关系来看,新型民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其中主要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 其次,在新型民主条件下运用民主方法解决社会矛盾的范围是最为广泛的,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会越来越广泛; 最后,从国家活动原则来看,坚持,它要求,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这是新型民主在国家活动中的真正体现。新型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也是最后类型的民主。 所以要实行新型民主,除了因素外,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实行新型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第二,发展新型民主是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需要2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
37、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
38、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2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三、试题类型1、单项选择 1 20 20 (分)2、多项选择 2 10 20 (分)3、简答题 6 5 30 (分)4、论述题 10 2 20 (分)5、材料分析题 10 1 10 (分)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