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1896324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心得体会.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心得体会 “三个疑问”之解答 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之心得体会 XXX小学信息名师工作室 胡朝平 北京师范高校现代教化技术探讨所何克抗老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一文,共12603字,文中针对老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识上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作了解答: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为什么要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要落实创新人才的培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协助教或协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索、信息获得、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

2、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创建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结构变革的主要标记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变更),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实力的培育真正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的素养教化目标所要求的(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我们必需贯彻“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实力为重点的素养教化”)。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则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成是培育21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而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则是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这说

3、明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乃至根本措施。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育。这既是我们国家素养教化的主要目标,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提倡与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缘由所在,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化改革的主要目标。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相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才能真正弄清晰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什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

4、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创建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实力的培育真正落到实处。由这肯定义可见,它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创设)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这三个属性并非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步递进的关系新型教学环境的建构是为了支持新的教与学方式,新的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实力培育

5、的目标(即创新人才培育的目标)。可见,“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变更“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如何进行整合? 要以先进的教化理论(特殊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化、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教化深化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改革,就必需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这里之所以要特殊强调建构主义理论,并非因为建构主义十全十美,而是因为它

6、对于我国教化界的现状特殊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建构获得学问意义的教化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是极大的冲击;除此以外,还因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可以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供应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在前面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与内涵的过程中,曾经指出:“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变更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

7、学结构。既然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当然应当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否则将会迷失方向把一场深刻的教化革命(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变成纯粹技术手段的运用与操作。假如进行这样的整合,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实质来整合,就要求老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亲密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进行的整合,能否使这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结构相比发生某种变更?变更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变更了?哪些还没有?缘由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并实行相应的措施,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事实上,这也正是衡量

8、整合效果与整合层次深浅的主要依据。 要留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支持“既要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留意的是,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协助老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

9、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沟通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正好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行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觉和自主探究;老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学问的状态就难以变更,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也就无从说起。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育自然也就落空。 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全部老师都去开发多媒体课件,而是要求广阔老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国外也有不少免费教

10、学软件),都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但“拿来”以后只能用于教学,而不能用于谋取商业利益)。只有在的确找不到志向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状况下,才有必要由老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要留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范畴,但又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一般是指教学上采纳的单一的方法或策略,而教学模式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的稳定组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目标(例如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

11、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目标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落实创新人才的培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要以先进的教化理论为指导,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进行,要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要重视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依据各学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认为,作者向我们解答的三个问题,也就是本文的精髓所在。 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心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心得体会 河北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体会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